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長江逶迤萬里,一路歡歌,一路塑造,構筑了錦繡河山。兩岸山水相連,自上而下,分布著雪嶺冰川、草地沼澤、高山湖泊、峽谷急流、懸崖瀑布、奇峰溶洞、天坑地縫、七彩泉華、平原河網,各展風姿,各具風采。
長江幅員廣闊,歷史悠久,流域內自然風光疊加人文景觀,神奇美麗,如詩如畫,名山薈聚競雄奇,江南水鄉(xiāng)入夢來,古典園林甲天下,樓臺亭閣多臨觀,使得長江既有一瀉千里的豪邁氣勢,也有江山無限的萬千氣象。
美麗長江,浩瀚磅礴,大氣多元。
徜徉其間,恰是春有黃花,秋有紅楓,夏聽濤聲,冬觀雪落,真可謂人間勝境,令人流連忘返。
名山薈聚
或以雄取勝,或以奇博名,或以秀爭愛,或以美邀寵。
長江浩蕩奔流,自西向東,橫截中國地貌高、中、低三級臺階,沿途分布有許多高山。這些山,有的以斷塊山崛起,有的因褶皺隆出,有的以花崗巖鑄成,有的是變質巖塑就……雄奇秀美,千姿百態(tài)。
長江流域風景名山數(shù)量之多,為全國之冠,可謂名山薈聚。以這些山脈所處的長江的支流為序,從上游往下游,主要有貢嘎山、玉龍雪山、峨眉山、縉云山、金佛山、青城山、武陵山、衡山、武當山、大洪山、天柱山、廬山、井岡山、三清山、龍虎山、九華山、黃山、瑯琊山、云臺山、八公山、雁蕩山、普陀山、天臺山、鐘山、北固山等。這些風景名山融自然景觀和人文遺跡于一體,令人向往。
峨眉山位于四川樂山市西30多千米的峨眉縣境內,包括大峨、二峨、三峨、四峨4座大山,通常所說的峨眉山是大峨。
“峨眉”之名,最早見于西漢揚雄《蜀都賦》,“南則有犍?、潛夷、昆明、峨眉”。魏晉南北朝時期,關于峨眉山名稱的記載逐漸增多。北魏酈道元《水經注》中所言“去成都千里,秋日澄清,望見兩山相對如峨眉焉”,就是說的大峨、二峨兩山相對,猶如美女的一對修長而美麗的眉毛,山因此得名。峨,贊其高;眉,喻其秀。
“蜀國多仙山,峨眉貌難匹?!倍朊忌叫劬崴拇ㄅ璧匚髂暇?,是邛崍山的一大余脈,縱橫200余千米,呈南北走向。大峨山主峰萬佛頂,海拔3099米,高出山下的地面2500米,平地一山聳峙,氣勢十分雄偉。從山麓至峰頂,曲徑盤旋,直上云霄。山上有各種植物3000多種,其中有世界上稀有的珙桐、冷杉、楨楠等珍貴樹種,各種各樣的杜鵑花多達60余種,所以被稱為“植物王國”。林中還棲息著蘇門羚、小熊貓、巖鴿、白腹錦雞等1000多種動物,被稱為“天然動物園”。峨眉山的猴子就更逗人喜愛了,被稱為“山居士”,常常成群結隊、大模大樣地出沒在山道上,向行人攔路乞食,游人們也總不忘記給它們準備“點心”。
峨眉山景色清幽秀雅,山脈峰巒起伏,重巒疊嶂,氣勢磅礴。南宋詩人范成大贊曰“峨眉秀色甲天下”。沿山路漫行,清溪綠樹,瀑布流云,氣象萬千。尤其是金頂?shù)纳嵘硌拢ㄒ喾Q攝身崖),筆直如削,一落千丈,高差竟達600多米。登高四望,一道道身披林莽的山脊,猶如綠色巨龍,蜿蜒于煙波云海之中。在峨眉山巔看日出也是一絕,當東方微白時,天空橙紅,紅日噴薄而出,大千世界一派瑰麗。
峨眉山是中國四大佛教圣地之一。唐宋時期,佛教大興。明清時期,香火更盛,大大小小寺廟多達150余座,現(xiàn)在尚有二三十處。人們向往峨眉山金頂,不僅因為它地處高峰,還因為這里有時是一個寧靜、奇妙、夢幻的世界,可以看到“佛光”。
廬山位于江西九江市南,相傳商周時,有匡氏七兄弟,結伴在此隱居修道,以草廬為舍,故稱此山為匡廬、匡山。據(jù)《禹貢》和《山海經》記載,廬山曾有過天子都、南鄣山等名稱。廬山一名最早見于《史記》。
山之骨在石,山之趣在水,山之態(tài)在樹,山之精神在峭、在秀、在高。一座山,倘有其中一項即可著稱。而廬山則無一不有,且無一不佳。廬山聳峙長江邊,瀕臨鄱陽湖,江湖環(huán)抱間綿延著奇峰峻嶺90余座,峰頂海拔多在千米以上,以海拔1474米的大漢陽峰為最高。這些峰巒千姿百態(tài),形狀各異,猶如九疊水墨屏風。五老絕峰,高可參天,云蒸霧繞香爐瀑布,銀河倒掛,奔雷轟鳴。龍首崖峭壁危巖,山南秀峰玲瓏俊俏,大漢陽峰高華壯美,仙人洞縱覽飛云,含鄱口吞盡湖光山色……無不淋漓盡致地展示著“匡廬奇秀甲天下”的風光。蘇軾“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詩句,淋漓盡致地描繪出了廬山的雄奇險秀,真乃千古絕唱。
長江自出三峽后,兩岸基本上就是平原了,廬山是這遼闊平原上的第一座大山,且風光秀美,故歷朝歷代登臨者眾,以司馬遷、陶淵明、謝靈運、李白、杜甫、白居易、范仲淹、蘇軾、王安石、黃庭堅、陸游、朱熹、康有為等為代表的文學家、思想家、政治家、書畫家,先后游歷或隱居廬山,并留下4000余首詩詞歌賦,以及大量的碑刻、書畫等文化遺跡,成就了廬山中國文化名山的至尊地位。特別是,宋代理學宗師周敦頤、朱熹先后在此創(chuàng)辦書院聚徒講學后,廬山一度成為江南的文教中心。
黃山是中國東南第一名山,位于長江下游安徽皖南地區(qū),地跨歙縣、太平、休寧、黟縣4縣,現(xiàn)置黃山市。原名黟山,因峰巖青黑,峭壁、怪石多呈蒼黛色、黟色而得名。相傳黃帝曾在此山煉丹修道,于唐代天寶年間改名為黃山。
黃山上峰巒奇秀,怪石崢嶸,云海蒼茫,泉瀑懸空。泰岱之雄偉,華山之峻峭,峨眉之秀麗,衡岳之云煙,匡廬之飛瀑,雁蕩之巧石,黃山無不兼而有之。也難怪背包客的“天花板”,明代著名地理學家、旅行家徐霞客在登臨黃山后,贊嘆道:“薄海內外,無如徽之黃山。”據(jù)此,后人常言“五岳歸來不看山,黃山歸來不看岳”。
怪石、奇松、云海、泉瀑,是黃山景觀的“四絕”。
黃山的峰石,在高高低低的峰巒中爭相崛起,以奇取勝,以多著稱,似人似物,似鳥似獸,情態(tài)各異,形象逼真?!敖痣u叫天都”“仙人指路”“天狗望月”“獅子搶球”“仙女彈琴”等已被命名的怪石有120多處。
黃山的蒼松,扎根于絕壁石罅之間,可謂無石不松,遠看漫山遍野、蔥蔥蘢蘢,近觀鐵干虬枝、堅忍剛毅,顯示出萬古長青的生命力。最著名的當數(shù)山南的那株迎客松了,壽逾千年,形態(tài)酷似好客的主人迎接四面八方的來客。
黃山的云海,從山之巔俯瞰,如臨漫無邊際的云霧之海,酷似蓬萊仙境。每當天氣適宜,云海涌起時,被濃霧籠罩的山峰突然顯露出來,層層疊疊、隱隱約約,山之秀之奇在這里完美地呈現(xiàn)出來。云霧如一層面紗在山巒中飄動,景色千變萬化,稍縱即逝,每一分每一秒都不一樣。
黃山的泉瀑,奇特壯觀。黃山有16泉、24溪、2湖。特別是溫泉,無色無臭,可飲可浴,且具醫(yī)療價值,有“靈泉”之稱。瀑布數(shù)九龍瀑、人字瀑最有名,前者如9條白龍從兩峰間騰空曲折下瀉,后者則呈“人”字形從石壁飛掛而下,蔚為壯觀。
黃山還是一座瑰麗的藝術名山,以遺跡、書畫、文學、傳說、名人“五勝”名揚天下,宛如一座戶外文化博物館。黃山現(xiàn)有樓臺、亭閣、橋梁等古代建筑100 多處,多數(shù)呈徽派風格,翹角飛檐、古樸典雅;黃山現(xiàn)存歷代摩崖石刻近300處,篆、隸、行、楷、草諸體俱全,顏、柳、歐、趙各派盡有;歷代文人雅士詠贊黃山的詩文達2萬多首(篇),皆為文采風流之作。
集秀美的自然風光和深厚的人文底蘊于一身,黃山風景區(qū)已成為世界上為數(shù)不多的同時擁有世界文化、自然遺產和世界地質公園三頂桂冠的國家級公園。
過了黃山、九華山,長江再往下游去,已沒有什么大山高山了。不過有幾座山,雖不高大,卻也頗有聲名。
瑯琊山,因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而負有盛名。
鐘山,又名紫金山,因紫金山天文臺而聞名遐邇。
還有鎮(zhèn)江三山:金山因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民間傳說和“以寺裹山”的金山寺而為人熟知;北固山因關聯(lián)著劉備、歐陽修、蘇軾、米芾、辛棄疾、陸游等諸多歷史人物和歷史故事而出名;焦山則因矗立江中,是“中流砥柱”,而成為江防要地。
夢里水鄉(xiāng)
田野星羅棋布,有時碧綠,有時金黃。
河流細軟綿長,迂回曲折,縱橫交錯。
小橋流水,游船畫舫,青磚黛瓦,煙雨樓臺。
這或許就是人們印象中,或者美夢里,江南水鄉(xiāng)的樣子吧。
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夢里水鄉(xiāng),一個充滿詩情畫意、讓人心旌搖曳的美麗之所在,數(shù)不完的橋、劃不完的船、聽不完的歌、逛不完的景,幾乎就是人間天堂的代名詞。
長江流域水網縱橫,從上游到下游,遍布著古城小鎮(zhèn),處處流淌著水鄉(xiāng)的旖旎風光,處處散發(fā)著水鄉(xiāng)的靈動韻味,有如一幅幅舒展在江畔的極美水墨畫,其中麗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周莊古鎮(zhèn),可謂從上游到下游各具特色的水鄉(xiāng)景致的典型代表。
“歷象眠山之西南垂,居廬駢集,縈坡帶谷……”數(shù)百年前,徐霞客抵達麗江,用了16天的時間游歷觀訪,并以詩意的筆觸描繪了古城的風貌景象。在他眼中,麗江景致婉美、物阜民豐,是一個風俗淳厚、重禮尚儀的好地方。
麗江古城位于云南麗江市古城區(qū),地處滇川藏交會的核心地區(qū),歷史上是滇西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是漢唐時代通往印度、尼泊爾等地的南方絲綢之路和茶馬古道上的重要中轉站,于宋末元初建城。
以玉龍雪山為屏,古城的身姿,因山而峭拔;伴長江濤聲而居,古城的血脈,因水而流動。離麗江古城約15千米的玉龍雪山,山頂終年積雪,可以說是一座固體水庫,山上的雪水融化后匯集到了黑龍?zhí)?,然后穿過古城,進入古城之水又分為中、西、東3條溪流,把水送到了每一條街巷,使其成為一座建造在水上的古城。古城的布局“以水為脈,順其自然”,依山勢、順水流而建的街道,均以五彩花石鋪就,濕潤卻不泥濘。四方街是麗江古城的中心,聚集著眾多的商鋪和街攤。連接古城縱橫交錯街道的,便是那些架在流水之上的各式各樣古橋——拱橋、石板橋、雙孔橋、多孔橋等。
潺潺的流水,幽深的里巷,厚重的石橋……進入古城,便能感受到一種“不是江南勝似江南”的舒適感,麗江因此被人們稱為“高原姑蘇”,即有蘇州的風雅、江南的景致。當每天最后一抹落日的余暉消失在玉龍雪山后面的時候,游人可在夜色下沿著街道一路走過,大紅燈籠點綴著一間間店鋪。腳踏在濕潤而古老的石板路上,眼看著沿街小河里漂浮著各色的河燈,仿佛置身于虛幻世界。在古城的一條小街上,飄來了悠揚動聽的古樂,納西古樂表演開始了。演奏者一律是鶴發(fā)白須的老人,他們身著長衫馬褂,古風古韻,使人好似進入古時的梨園,一種恍若隔世的回歸和閑適之情油然而生。
久居鋼筋水泥建筑叢林的人們,大都有回歸田園的憧憬。去到皖南,那里靜臥在山間河畔的一個個古老村落,散發(fā)著溫馨的、古樸的氣息,應該能幫人們找回些許鄉(xiāng)愁。
皖南古村落主要集中在古徽州的一府六縣:黃山、歙縣、黟縣、休寧、祁門、績溪、婺源。那一帶群山連綿,交通不便,擋住了戰(zhàn)爭的劫難,使這些古民居能保存下來,與好山好水一起營造了這個世外桃源。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西遞村、宏村就是其代表。
西遞村地處黃山南麓,現(xiàn)為安徽黟縣西遞鎮(zhèn)下轄行政村,始建于北宋皇祐年間,發(fā)展于明朝景泰中葉,鼎盛于清代初期。和眾多古村落一樣,西遞牌樓是西遞村的門戶與標志。村子四面環(huán)山,有3條溪流穿村而過,民居大多臨水而建,精雕細刻的入口門樓、突出高聳的馬頭墻、粉墻黛瓦的房屋,盡顯歷史韻味。無論是街旁的石凳,還是巷里的水井、跨溪的石板橋,以及小型廣場,都保留了明清原貌。村中鱗次櫛比的古民居布局好像船身,村口高大的喬木和原有的13座牌坊好似船上的桅桿,大片良田簇擁著整個村莊,從高處遠遠望去,整個村子好似一艘大船停泊在寧靜的藍色河灣里?!吧綁Ψ麓?,水之西遞”,船形的古村,也是極好的畫家寫生對象,整個村落如同一幅鋪在皖南大地上的水墨畫。
宏村距西遞村10千米,現(xiàn)為安徽黟縣宏村鎮(zhèn)下轄行政村,始建于南宋紹興年間。宏村民居開創(chuàng)了徽派建筑里別具特色的水榭民居模式,村內清渠繞戶,清流潺潺,宛若輕柔的銀帶蜿蜒村中。村上人家大多將水引入宅內。入宅的水流約一尺寬,清澈見底的水帶彎彎曲曲地穿堂過戶,靜靜地流淌,這就形成宏村特有的“水院”。徽商在江浙一帶經商多年,十分欣賞江南水鄉(xiāng)小橋流水人家的景色。于是,在修建自己家園的時候,便吸收了江南建筑和庭園的風格。最能體現(xiàn)宏村水景觀的是南湖和月沼。南湖素有“黃山腳下小西湖”的美譽。湖面,波光瀲滟;湖中,碧荷飄香;堤岸,楊柳隨風輕舞。沿著南湖堤岸就可來到宏村。月沼周圍是住宅和祠堂,內聚性很強。無論是南湖還是月沼,襯托著古樸的建筑,又始終洋溢著鮮活的氣息。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白居易憶江南時,印象最深的是“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他最念念不忘的還是江南的水鄉(xiāng)。
周莊,就是江南水鄉(xiāng)的典型代表。位于蘇州城東南的周莊,地處江南水鄉(xiāng)腹地,古代稱“搖城”“貞豐里”。北宋元祐元年(1086年),因周姓迪功郎捐200畝地建全福寺,老百姓感其恩德,遂改稱“周莊”。歷經千年歷史滄桑,浩瀚的太湖水和濃郁的吳文化,把周莊滋養(yǎng)得美麗又靈動,使得周莊從眾多水鄉(xiāng)中脫穎而出。當代著名畫家吳冠中走遍南方寫生后盛贊“周莊集中國水鄉(xiāng)之美”,海外媒體也稱周莊為“中國第一水鄉(xiāng)”,無怪乎坊間有“上有天堂,下有蘇杭,中間有個周莊”之說。真可謂,無周莊,不江南!
水是周莊的靈魂。周莊是一個“島中之鎮(zhèn)”,四面環(huán)水,被太湖流域的河港湖汊簇擁著,猶如一朵浮在水面上的睡蓮。自古以來,因水成街,因水成路,南北市河、后港河、油車漾河、中市河,形成“井”字形的水道骨架,河道密織,貫穿古鎮(zhèn),曲折而生動的古民居、古街沿河布置,形成一派臨河而居、傍河而市的水鄉(xiāng)特色;水上的14座古橋凌于水面,如若干道靜謐的彩虹,構成一幅典雅、質樸的水鄉(xiāng)立體畫卷。在這里,全鎮(zhèn)依河成街,橋街相連,深宅大院,重脊高檐,河埠廊坊,過街騎樓,穿竹石欄,臨河水閣,一派古樸幽靜,“小橋、流水、人家”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得天獨厚的地理優(yōu)勢既為周莊的水上貿易提供便利,促使其富足發(fā)展,又使周莊免于兵火戰(zhàn)亂的侵擾,從而保存了較為完整的格局形態(tài)。位于古鎮(zhèn)中心位置的雙橋最能體現(xiàn)周莊的神韻。雙橋始建于明代,由一座石拱橋——世德橋和一座石梁橋——永安橋組成,橋面一橫一豎,橋洞一圓一方,樣子很像古代的鑰匙,又稱鑰匙橋。1984年,一艘小船載來了向往江南水鄉(xiāng)的旅美畫家陳逸飛,他把周莊的雙橋搬進了油畫《故鄉(xiāng)的回憶》里,隨后作品在美國展出引起不小的轟動,翌年被聯(lián)合國遴選為首日封,把周莊的水鄉(xiāng)美景帶到了世界各地。
江南園林
江南美,美在山水,美在田園,美在古鎮(zhèn),還美在一處處微型景觀——古典園林。蘇州、杭州、南京、揚州等城里那一個個“雖有人作、宛如天工”的園林,實在是江南獻給世界的又一張制作精巧的中國名片。
凝固的詩,立體的畫。這8個字形象生動地概括了中國古典園林的藝術特性。運用建筑、流水、土石、花木構成的幽雅精巧園林,布局以小空間、短距離而包容大天地,既可望、可行、可游,又可居住,能達到足不出戶而獲山水之樂,身居鬧市而獲林泉之趣的效果,尤其能滿足中國古代士紳追求清高出世,又不放棄享受的精神境界。所以,歷代的達官貴人多愿出巨資建造園林。根據(jù)建造風格,中國園林可以分為江南、北方、巴蜀、嶺南四大體系。六朝以來,江南經濟發(fā)達,成為官僚地主、士大夫和巨富豪強的消遣享樂之地,他們紛紛斥資興建園林,從而使長江流域成為園林薈萃之地,主要集中于蘇州、南京、無錫、揚州、杭州、紹興、嘉興等地。
江南園林號稱“甲天下”,而蘇州園林則直接“甲江南”。蘇州古典園林溯源于春秋,發(fā)展于晉唐,繁榮于兩宋,全盛于明清。據(jù)記載,蘇州在明代有園林271處,清代有130處,較具代表性的有拙政園、留園、滄浪亭、獅子林等,都有著很高的藝術造詣。
拙政園是一座大觀園式的古典豪華園林,被譽為“天下園林之母”。初為唐代詩人陸龜蒙的住宅,元代時為大弘寺。明正德四年(1509年),御史王獻臣歸隱蘇州時買下大弘寺地塊拓建為園,聘吳門畫派代表人物文徵明參與設計,歷時16年建成,借用西晉著名文人潘岳《閑居賦》中“灌園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為政也”之意境,命名為“拙政園”。園林建成后不久,王獻臣去世,其子在一夜豪賭中,將整個園子輸?shù)簟?00年來,拙政園屢屢換主,一度曾一分為三,有的成私園,有的為官府,有的做民居。直到20世紀50年代,才合三為一,恢復拙政園舊名,1954年對外開放。全園占地面積78畝,是蘇州面積最大的古典山水園林,分為東、中、西3部分??傮w布局特點為東疏西密、綠水環(huán)繞,水面面積約占全園面積的1/3,水是全園的紐帶和靈魂。東部地勢空曠,平崗草地,竹塢曲水,天泉亭等亭閣點綴其間。中部以遠香堂為主體,山水明秀,亭榭典雅,花木繁茂,是全園的精華所在。西部水廊逶迤,樓臺倒影,清幽恬靜,三十六鴛鴦館和十八曼陀羅館等體現(xiàn)出江南建筑的精巧。
留園始建于明萬歷二十一年(1593年),以園內建筑布置精巧、奇石眾多而知名。整個園林采用不規(guī)則布局形式,大致可分為中、東、西、北4個區(qū)間,中部以水景見長,是全園的精華所在;東部以曲院回廊的建筑取勝,有著名的佳晴喜雨快雪之亭、林泉耆碩之館、還我讀書處、冠云臺、冠云樓等十數(shù)處齋、軒,院內池后立有3座石峰,居中者為名石冠云峰,兩旁為瑞云、岫云兩峰;北部則為鄉(xiāng)村田園風光,并辟有盆景園;西區(qū)是全園最高處,有野趣,以假山為奇,土石相間,堆砌自然。一個園林中能領略到山水、田園、樹林、庭院4種不同景色,使留園成為江南園林藝術的杰出典范。
滄浪亭是蘇州現(xiàn)存眾多園林中歷史最悠久,且是唯一基本保持了舊有規(guī)模和風貌的宋代園林。全園布局自然和諧,構思巧妙,有“寫意山水園”之譽。據(jù)史料記載,滄浪亭始建于五代,后因連年兵燹荒廢。北宋慶歷年間,名士蘇舜欽拓展修葺,營造亭園,命名為滄浪亭,并寫了一篇有名的《滄浪亭記》。南宋紹興年間,此園一度為抗金名將韓世忠的府邸。園內亭臺樓閣,池石花木,參差各處,別有一番天地。
獅子林以假山著稱,有道是“蘇州園林甲江南,獅子林假山甲園林”。園中的假山,多用歷經千萬年浪激波滌的太湖石壘疊而成,狀似形態(tài)各異的獅子,故名“獅子林”,為元代園林的代表,至今已有650多年的歷史。獅子林雖綴山不高,但洞壑盤旋,嵌空奇絕;雖鑿池不深,但回環(huán)曲折,層次深奧,飛瀑流泉隱沒于扶疏花木之中,古樹名木令人叫絕,廳堂樓閣更是精巧細致,無愧為吳中名園。
“蘇州好,城里半園亭”,作為大名鼎鼎的“園林之城”,蘇州網師園、可園、西園、藝圃、環(huán)秀山莊、怡園、耦園等園林,各有情趣。
古典園林的經典之作,也不全在蘇州。清代學者李斗在其筆記集《揚州畫舫錄》中評價江南名城時曾涉及各地園林:“杭州以湖山勝,蘇州以市肆勝,揚州以園林勝,三者鼎峙,難分軒輊。”這樣看來,至少在清代有人更推崇揚州的園林。這也難怪,園林盛,首先要地區(qū)盛。清代中期,乾隆皇帝6次下江南。江南諸省為了討皇帝的歡心,杭州、蘇州、揚州等地官員大張旗鼓地打造園林,期盼成為御駕的駐蹕之所,是故僅揚州一地頗具規(guī)模的園林就數(shù)以百計。
揚州的瘦西湖,原是一段自然河道,經過疏浚治理,巨賈富商在此大肆建造園林,形成了“兩堤花柳全依水,一路樓臺直到山”的勝境。不僅在瘦西湖,在與市井相連的“春風十里揚州路”上,園林也占很大的比重。有一說法是揚州“園林多是宅”,可以想象當時揚州園林之盛。園林的住宅化,那就是不論財力大小,只要稍微富裕之家,都可大可小、或簡或繁地營造自己的園林之家。揚州到了清代已進入鼎盛期,園林盛也是地區(qū)盛的一個具體體現(xiàn)。揚州現(xiàn)存主要園林還有個園、何園、西園、小盤谷,其中尤以個園最負盛名。
其實,不管是蘇州、杭州,還是揚州,都地處山清水秀、煙波萬頃、風光旖旎的江南水鄉(xiāng)。園林產生在江南,首先是秀麗的自然風光為建造園林提供了良好的自然條件。除此之外,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后,百姓安居樂業(yè),也為富商建造園林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環(huán)境。隨著由北向南的移民,江南成了“人文薈萃之邦”,也集中了大量造園的能工巧匠,這才使得建造藝術園林成為可能。
一方園林,別有洞天,曲徑通幽,疊山理水。聚會、宴客、游樂、讀書、吟詩、作畫、對弈、品茗等,無一不可,用途極廣,不僅是一種物質環(huán)境,也是一種精神氛圍,是中國古典文化活色生香的一例樣本。
臨觀之美
唐元和十五年(820年),御史中丞王仲舒重修滕王閣,十月,韓愈應王仲舒之請,作《新修滕王閣記》,首句便言“愈少時,則聞江南多臨觀之美,而滕王閣獨為第一,有瑰偉絕特之稱”。韓愈作此記時年已50多歲,他少時的耳聞已然如此,可見早在中唐以前,“江南多臨觀之美”的說法已經有了。
在中國古代,樓閣被看作是神圣、尊貴和威嚴的地方。歷朝歷代,無論是皇帝還是州府縣官,都喜歡修建樓閣,或用來紀念大事,或用來宣傳政績,或用來鎮(zhèn)妖伏魔,或用來求神拜佛,不一而足。這些樓閣多在臨水之地興建,取憑高遠眺、極盡無窮之妙?;蛴跇侵须H會四方賓客,壯志激昂;或有遷客騷人登樓一游,低吟淺唱……皆可盡享臨觀之美。
唐代以后,這種趨勢進一步強化,名山上、大川畔的樓臺亭閣越建越多,僅長江兩岸的“臨觀之美”就比比皆是,自西向東,順長江而下,粗略數(shù)數(shù)便有:“五百里滇池奔來眼底”的大觀樓、“秀甲天下”的甲秀樓、“浩瀚煙波寄悵惆”的望江樓、“留它為砥鎮(zhèn)忠州”的石寶寨寨樓、“江亭依舊傍東風”的秋風亭、“水至此而夷”的至喜亭、“筑臺而望”的昭君臺、“屈子問天聲猶在”的天問臺、“萬家憂樂到心頭”的岳陽樓、“四面云山皆入眼”的天心閣、“看不盡鄂渚煙光”的晴川閣、“猶聞高山流水”的古琴臺、“黃鶴一去不復返”的黃鶴樓、“一樽還酹江月”的酹江亭、“山頭水色薄籠煙”的煙水亭、“一樓楚尾吳頭”的潯陽樓、“襟三江而帶五湖”的滕王閣、“問爾許英雄豪杰那個醒來”的醉翁亭、“醉來天子不能呼”的太白樓、“往事憶孫劉”的多景樓、“滿眼風光”的北固樓、“萬里長江一望收”的閱江樓……不勝枚舉,各呈風采。
2007年10月,中國文物古跡學會歷史文化名樓保護專業(yè)委員會官方認證的“中國十大歷史文化名樓”為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大觀樓、蓬萊閣、鸛雀樓、天心閣、閱江樓、鐘鼓樓、天一閣,長江流域占七席。歷來公認的中國古代四大名樓,長江流域占其三: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只有蓬萊閣是北方的。黃鶴樓、岳陽樓、滕王閣古稱“江南三大名樓”,僅僅是這名聞天下、光耀古今的“江南三樓”,就足以證明韓愈“江南多臨觀之美”的論斷非虛了。
黃鶴樓,位于湖北武漢市武昌區(qū),矗立于長江之濱、蛇山之巔,為武漢市地標建筑。登樓遠眺,極目楚天,俯瞰江流,自古有“天下絕景”之稱。
黃鶴樓始建于三國時東吳黃武二年(223年),最初是用于瞭望守戍的軍事目的,其后因戰(zhàn)亂多次毀壞,但屢毀屢建。到了唐代,黃鶴樓發(fā)展成為登臨觀賞的風景樓,特別是崔顥題詩《黃鶴樓》,融傳說和寫景于一體,令人油然而生發(fā)“思古之幽情”。后來李白游歷長江,多次登臨黃鶴樓,雖然他謙虛“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顥題詩在上頭”,卻多次在“黃鶴樓中吹玉笛”,看“江城五月落梅花”,還在這里送別友人孟浩然,遙望“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自崔顥、李白題詩歌詠后,黃鶴樓更是名揚四海。白居易、賈島、岳飛、陸游、楊慎、張居正……均先后登樓游賞,行吟作詩,留下了許多千古名句。
這座千古名樓,恍若被歷代不朽詩文賦予了強大的生命力,在漫長的歷史中,一次又一次在損毀后被重建,以致“樓之興廢,史莫能紀”。到明清時期,武昌城已是“巋然一大都會”,而號稱“全楚勝覽”的黃鶴樓也“毀而愈新”,建造得更加雄偉壯觀了。但清光緒十年(1884年)的一場大火,黃鶴樓再次被毀,直到101年之后的1985年,一座新的黃鶴樓才重建落成。由于故址上建了長江大橋,新樓選址在蛇山“中峰倚紅日”之處。它拔地而起,高聳入云,飛檐凌空,氣勢非凡。它的色彩古樸凝重,最為醒目的是層層飛檐,遍用黃色琉璃瓦,高樓晴空,儼然是一幅“白云黃鶴”的圖畫。
雄踞湖南岳陽市西門城頭的岳陽樓,所處地理位置極好,俯瞰洞庭湖,遙對君山島,北依長江,南通湘江。登樓遠眺,一碧無垠,白帆點點,云影波光,氣象萬千。
一座樓閣,若沒有名篇記述它,只是徒然的巍峨聳立,就如同一個人,虛有其表而不見精神,難保長存不變。岳陽樓名聞天下,還是在北宋滕子京重修并請范仲淹“作文以記之”以后。范仲淹有過青少年時代的艱苦經歷,也有過仕途上的無奈,故而能以樂觀和客觀的心情看景觀人,借樓而慨,一篇《岳陽樓記》名動四方,傳誦天下。如果說,李白、杜甫、孟浩然等人有關樓閣的詩歌杰作還只是一種藝術渲染的話,那么,《岳陽樓記》則直接使岳陽樓美名永存。借助范仲淹的生花妙筆,岳陽樓的名聲也上了一個臺階。
千百年來,岳陽樓成為文人墨客心中不朽的“情結”,而登斯樓在相當大的成分上,是為了“覽斯文”,即使在價值日益多元化、價值取向日益世俗化的當今,人們也還有神游的逸趣和烏托邦的夢想。登斯樓也,縱覽浩瀚洞庭湖,蜿蜒山巒如黛,萬頃銀波中風帆點點,若沉若浮,神秘縹緲,神交古人,可謂得之極矣!
滕王閣,位于江西南昌市東湖區(qū),地處贛江東岸,為南昌市地標性建筑。這座千古名閣,聳立在碧水繚繞的江心洲上,碧瓦丹柱,畫棟雕梁,飛檐翹脊,高聳云天,巍峨壯觀,一派大唐建筑風貌。
滕王閣的興建,源自達官貴人游宴所需。唐永徽四年(653年),滕王李元嬰任江南道洪州(今江西南昌市)都督,為了既可覽山川之秀,又可觀歌舞之樂,建了滕王閣。22年后,英姿勃發(fā)的名士王勃南下省親路過洪州,受都督閻伯嶼之邀,登閣赴宴,寫下了膾炙人口的《秋日登洪州滕王閣餞別序》(即《滕王閣序》),文中“飛閣流丹,下臨無地”“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等名句廣為傳播,滕王閣從此名揚四海。此后,又有王緒作《滕王閣賦》、王仲舒作《滕王閣記》,與王勃的《滕王閣序》一起形成“三王記滕閣”的佳話。
1000年來,滕王閣興廢重建達29次之多。1985年再次重建,新址距唐閣舊址僅百余米,在贛江、撫河交匯處,負城臨江,遙對西山。暮秋之后,鄱陽湖區(qū)有成千上萬只候鳥飛臨,構成一幅活生生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圖,成為滕王閣的一大勝景。
“江南三大名樓”之所以能夠歷經千載而一直盛譽不衰,主要是三樓都有與其聲名相稱的詩文在。從三樓本身來看,它們倒是挺有緣分的,既各具特色,又相互映襯,不可分割。三樓同屬長江水系,水脈相通,風光相近,滔滔不盡的萬里長江賦予它們一樣的壯闊奇?zhèn)ァ⒁粯拥娘L光氣韻。
清風遺韻、翰墨流芳,天下臨觀之美無過于長江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