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件文物都是一段塵封的歷史,把千百年前的文物‘叫醒’,就是一代代文博人努力奮斗的目標。”7月2日,張政敏向《科學導報》記者感嘆道。
張政敏是山西博物院的一名文物修復師,憑借扎實的專業(yè)技能,曾獲得全國文物行業(yè)職業(yè)技能大賽金屬文物修復師項目一等獎。
張政敏自小就對文物保護頗感興趣,大學選擇了文物鑒定與修復專業(yè)。2014年,22歲的他進入山西博物院文保中心從事金屬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與穿越時空的古老文物有了真正的交集。
真正參加工作以后,張政敏發(fā)現(xiàn)修復文物并沒有想象中那樣簡單。在進入金屬修復保護室的前3個月只做了一件事,那就是——拼對長治分水嶺墓葬出土的青銅文物殘片,小片拼大片,大片拼器物,要保證器物、紋路、花色一致,這是最起碼的要求。張政敏只負責拼對,然后編號,之后的復原工作需要由更加資深的修復工作人員完成。
張政敏清晰地記得在入職的第4個月,一個青銅筒型器的殘片被擺在他的工作臺上。在師傅閆文祥的指點下,他把這些碎片清洗、拼接、整形、補配,從三分之一到三分之二,最后將這件古老的青銅器完美地呈現(xiàn)在自己面前?;ㄙM將近兩個月時間,完成了他人生中第一次文物修復,張政敏覺得非常自豪。多年過去,張政敏早已記不清將這一系列工作重復了多少次,參與了多少個金屬修復項目,修復了多少件文物。但是有這么一件重器讓他終生難忘:山西博物院外,稍一抬頭就能看到博物院的院徽,中央印刻著鳳鳥回眸造型,這一造型的靈感來源便是山西省博物院鎮(zhèn)館之寶,也是讓張政敏走近文物修復事業(yè)的“領路人”——晉侯鳥尊。
西周時期的晉侯鳥尊是山西博物院的“鎮(zhèn)館之寶”,在2000年被發(fā)現(xiàn)時損毀嚴重。為了讓鳥尊重煥新生,眾多文物修復人員付出長期的努力。2019年,張政敏參與到鳥尊保護修復的項目中,歷時一年多,他和同事合力完成了鳥尊尾部關鍵性部分的修復工作,千年鳥尊最終得以完整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
開始修復工作時,張政敏發(fā)現(xiàn)修復難度大且復雜,殘塊外部附有土垢,已造成侵蝕和損害,斷茬處還存在一定的銹蝕和補配殘留物,能不能完整對接上還是一個問號。
“鳥尊的修復包含檢測、清洗、原封護層清除、除銹、原補配物的去除、拼對、粘接、打磨、作色、封護等步驟。其中,‘檢測’這一步驟,就像人去醫(yī)院看病需要先做檢查,文物修復也一樣。需要借助X射線探傷觀察器物特征、拉曼光譜檢測銹蝕成分等方法先確定‘病因’,才能對癥治療?!闭f起修復鳥尊,張政敏滔滔不絕。
在接下來的日子里,張政敏先對器物整體及尾部象鼻本身殘缺的殘件進行X射線探傷,然后將殘件浸泡在盛有去離子水溶液的容器中,用銅絲和刻刀去除表面的浮土及鈣化物,接著使用脫脂棉蘸取溶液敷于銹蝕部位,銹蝕軟化后用手術刀或者超聲波潔牙機去除軟化的銹蝕,最后清除尾部斷茬處的銹蝕及補配殘留物,茬口吻合后使用膠粘劑粘連固定。
歷經數月,當晉侯鳥尊以完整的姿態(tài)展現(xiàn)在世人眼前時,張政敏感嘆:“能親手修復晉侯鳥尊,換來完璧之身,簡直是一場奇妙的體驗?!?/p>
因熱愛而堅持到因責任而堅守,從業(yè)10余年來,經張政敏雙手修復的青銅器數量近千件。當看到山西省博物院來往的游客在晉侯鳥尊前駐足拍照時,記者問張政敏:“這種畫面是不是讓你很有成就感?”張政敏扶了一下眼鏡,笑著說:“修復師身上肩負著把文物‘叫醒’、讓文化傳承的光榮使命,每天在工作臺前的全情投入,都是為了明天人們能與歷史隔空對話。我只是一名幕后工作者,只為讓文物‘活’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