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津雜技是流傳于山東省德州市寧津縣的傳統(tǒng)民間雜技,也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寧津雜技歷史悠久,漢朝文獻中有所記載,到清代,已經聞名遐邇。新中國成立之后更為普及。寧津雜技大致可分為表演類、魔術類、馬戲類、馴獸類四個類別。其中,表演類就有60余個節(jié)目?!肮爬现嗅Α薄叭嵝g叼花和滾燈”“空中飛人”“爬竿”“鋼絲高車”“疊羅漢”“走鋼絲”“蹬技”“地圈”“對口叼花”等10余種節(jié)目,質樸粗獷、剛柔相濟。
寧津雜技凸顯“驚、險、奇、美、新”五大藝術特色,具有審美價值、觀賞價值和文化價值。寧津雜技以其久遠的發(fā)展歷史、廣泛的群眾基礎、深厚的文化底蘊、精湛的演出技藝,對中國雜技藝術的發(fā)展產生深遠影響。
寧津雜技在中國雜技歷史上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始于秦漢,興于唐明,盛于清末民初,從“人戴獸面、男為女裝”的表演,到全國獨一無二的黃家鎮(zhèn)雜技古會。從野竹李、藝人張的“頂竹竿過城門”位居72道皇會之首,到藝人們邊撂地邊趕路,走出國門進行中外雜技技藝交流。寧津是中華雜技的策源地和集散地,寧津雜技是中國雜技藝術殿堂的奠基石。
在新中國成立后,寧津雜技迎來了空前發(fā)展的繁榮時期,1956年至1958年,在過去雜技藝人班底的基礎上,寧津縣雜技一、二、三團相繼組建,雜技團的演出逐步由城鎮(zhèn)農村向大中城市轉移,采取派出去、請進來的方法,學人之長,補己之短,借以提高自身的技藝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在黨和政府的關懷下,寧津雜技事業(yè)得到了長足發(fā)展,建立了縣雜技藝校和雜技團,先后為全國各級藝術團體培養(yǎng)和輸送了2000余名雜技人才,其中有大批演員、學員成為了各地的業(yè)務骨干。
寧津雜技團近幾年先后赴韓國、沙特、俄羅斯、泰國等多個國家演出,以新穎的藝術風格和精湛的表演技藝受到國外觀眾的熱烈歡迎,對增進中外文化交流、促進經濟發(fā)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來源:德州市人民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