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始于歷史,千年傳承,堅守匠心;非遺,亦行于時代,跨界融合,探索創(chuàng)新。在海晏縣達玉民俗村“文化和自然遺產日”非遺宣傳展演現(xiàn)場,非遺傳承人正在展示展演“金銀灘馬頭琴”“金銀灘平弦”“金銀灘越弦”“達玉逗曲”“海晏縣達玉藏族諺語”等各類非遺項目,歌頌美好新時代,共享美好新生活。多姿多彩的河湟剪紙、海晏嘉福蒼手工皮藝、打酥油技藝、金銀灘香包等傳統(tǒng)非遺技藝,正在以新姿態(tài)傳承再現(xiàn),點亮海晏兒女的美好生活。
近年來,海晏縣秉持“見人見物見生活”的非遺保護理念,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fā)展”原則,拓展非遺保護載體,完善非遺保護體系,創(chuàng)新非遺保護傳承工作,讓非遺在新時代綻放新光彩。
堅持資源挖掘
讓非遺源遠流長
海晏是古老湟水河源頭的明珠,歷史記憶的文化之鄉(xiāng),“青海湖祭?!钡?8項非物質文化遺產演繹出文化傳承的古韻新潮。近年來,海晏縣統(tǒng)籌政策制定、規(guī)劃編制、項目實施聯(lián)動力量,落實縣級傳承人傳習補助經(jīng)費,通過“尋根行動”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再調查、黃河流域海晏縣非物質文化遺產調查等方式,不斷深入挖掘縣域內非遺項目資源,初步建立起了國家、省、州、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數(shù)據(jù)庫和項目傳承人“一人一檔”紀實卷,形成了四級名錄保護體系。同時,將縣域內非遺保護點傳承、體驗、教育、培訓、保護有機統(tǒng)一,集中開展非遺普查、宣傳,非遺名錄項目保護,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傳習等活動,讓非遺精品“串線”、非遺保護協(xié)同效應“連片”。截至目前,海晏縣有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38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10項、州級13項、縣級14項;代表性傳承人48人,其中國家級1人、省級5人、州級18人、縣級24人。
堅持搭建平臺
讓非遺出圈出彩
“走,去廣場,聽說今天紅色文化廣場周活動還有非遺表演……”海晏縣王洛賓廣場充滿歡聲笑語,舞臺上悠揚的民歌彈唱開啟非遺展演序幕,在觀賞互動中,游客們近距離感受到了非遺的獨特魅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不應是只陳列在博物館里的活化石,讓非遺走進當代生活才是保護傳承的重要方式。海晏縣堅持“挖掘與培養(yǎng)相結合、保護與宣傳相結合、非遺項目與現(xiàn)代生活相結合”,注重將非遺元素植入“一區(qū)兩地三館四化多點”等紅色文化資源體系,通過“紅色+非遺”形式,讓非遺項目與紅色研學“牽手”,舉辦“紅色文化廣場周”“我的中國夢”文化進萬家活動,開展“非遺過大年 文化進萬家”等主題系列活動,金銀灘越弦、金銀灘平弦、河湟刺繡等非遺項目先后走進縣民族中學、印象海晏大街、綠色產業(yè)園、文迦牧場,10余項省級、州級、縣級非遺通過紅色研學游文旅融合項目與游客群眾“零距離接觸”,讓非遺進入了尋常百姓家。
堅持守正創(chuàng)新
讓非遺煥發(fā)新生
“我們每年都在舉辦‘非遺進校園’活動,‘河湟剪紙’進校園案例被列入青海省十大優(yōu)秀案例之一,并推薦為國家級優(yōu)秀案例。”海晏縣文化館館長唐偉介紹。
為了讓燦若繁星的非遺薪火相傳,進一步破解非遺傳承后繼無人難題,海晏縣常態(tài)化開展非遺“進校園、進課堂、進教材”工作,采取專題講堂、開展職業(yè)教育等方式,舉辦“河湟剪紙”“海晏嘉福蒼手工皮藝”“金銀灘祖?zhèn)髡欠ā钡刃问蕉鄻拥摹暗诙n堂”活動,逐步探索設置文化遺產“現(xiàn)場看+動手做”個性化研學課程,讓青少年了解非遺生長土壤,充分感知非遺作為文化名片的分量,引導青少年自覺保護、傳承文化遺產,實現(xiàn)了非遺傳承與專業(yè)育人互促共生。同時依托文化館、社區(qū)、學校等場所、陣地資源,積極建設和拓展非遺陣地,先后成立了嘉福蒼手工皮藝工作室、“河湟剪紙”非遺傳承教育實踐點等非遺工坊,堅持自主培訓與“走出去”培訓相結合,以集中學習、現(xiàn)場答疑、交流座談、“名師帶徒”相結合的方式開展能力提升培訓,推動非遺隊伍規(guī)范化、規(guī)?;?。截至目前,已組織素養(yǎng)提升等各類培訓講座80余場,培訓5000余人次。
堅持以文塑旅
讓非遺助力文旅融合
觀看非遺表演,體驗極具民族特色的服飾、酥油茶制作等非遺工藝,如今已成為海晏旅游的熱門打卡項目。立足海晏紅色基因、地域文化、自然稟賦、民俗風情、模范人物等特色特點,組織創(chuàng)作的《燈影腔——百年歷程復興夢》《河湟剪紙圖典》《金銀灘平弦、越弦叢書》等一批展示高原文化、生態(tài)文化、紅色文化、民俗文化、歷史文化的非遺精品力作,正不斷擴大海晏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近年來,隨著海晏縣全力推進“一城五業(yè)、全域生態(tài)”總體發(fā)展格局,縣域內紅色研學業(yè)得到大力發(fā)展,“非遺+”新場景不斷拓展,非遺旅游新路徑日益豐富。特別是海晏縣依托縣文化館、西海長歌·海晏縣中華民族共同體體驗館、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建立的展示皮具制作、達玉藏族婚俗、蒙古式摔跤等體驗場景,以“非遺+研學”“非遺+特色文化館”“非遺+電商”等形式催生出的新場景、新業(yè)態(tài),讓全縣一大批非遺產品、非遺衍生品走俏熱銷,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和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注入了新的內生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