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9月12日,遼沈戰(zhàn)役打響。
10月初,錦州翠巖山下的牤牛屯,“東野”臨時指揮部里,巨大的軍事地圖前,林彪把目光投向遼河邊一個不顯眼的小村——卡力馬,下達了命令:“命令八縱、九縱,在卡力馬渡口架設(shè)浮橋,渡過遼河,攻打黑山,輻射錦州?!?/p>
這是電影《大決戰(zhàn)》中的一個小小片段。在這場偉大的戰(zhàn)役中,卡力馬能留下它的名字,是一件讓這方土地上的人民為之驕傲和自豪的事情。
卡力馬,蒙語意為興盛的渡口。
這是遼河邊一個歷史悠久、土地肥沃、民風(fēng)樸厚的小鎮(zhèn),地域特征突出,傳奇色彩濃重,碼頭、渡口、驛站文化特質(zhì)鮮明。槐花盛開的5月,我再次來到卡力馬,站在被長長的鐵鎖固定著的渡橋前,笨拙地吟出一首《七律·卡渡書懷》:
一脈清流匯兩川,祺州北顧啟遼天。
漁歌唱晚春秋調(diào),帆影尋幽秦漢篇。
古渡橫舟參舊事,長橋通塹越陳年。
輕箋別作鄉(xiāng)思曲,寄與新暉下柳煙。
一條大河波浪寬
遼河,遼寧的母親河。自連綿的哈達嶺山脈(吉林省東遼縣,遼河?xùn)|源)上的小寒蔥頂子峰汩汩而出,自雄渾的七圖山脈(河北省平泉縣,遼河西源)上的光頭山涓涓而下,這東西兩脈,似兩條蜿蜒的巨蟒穿山過嶺,相向而行,終于在遼寧的康平(古祺州)北,昌圖(古韓州)西的福德店,合體為一條千里巨龍——遼河,一路奔騰,在盤錦雙臺河游入渤海。
光緒三十二年(1906),因遼河兩岸古有遼東、遼西兩郡,取“遼東郡以西、遼西郡以東,宛若中央”之意,在遼河中下游,以清早期駐兵的阿司牛錄為中心,設(shè)一縣治,名為遼中。1929年,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將延續(xù)而來的元代遼陽行省、明時遼東都司、清朝奉天省更名為遼寧省。顯然,先有遼中縣,后有遼寧省。遼中之名,所謂因遼寧而來,這個“想當然”的錯論就被“非想當然”的定論戳破了。巧合的是,經(jīng)過科學(xué)測繪,現(xiàn)在的遼中恰恰是遼寧中部,遼中城區(qū)內(nèi),因蒲河而打造的近海濕地公園里,有一座巨大的“海之門”雕塑,雕塑懸空的立柱中間,如今還安置著遼寧中心點的標志。而卡力馬,這個兼具蒙語和滿語特征的名字,遠在始有遼中之名近300年前的清順治年間,就在史料里出現(xiàn)了。
曾經(jīng)的遼河,走的是蒲河中下游水道,水道以西,千里澤國,一望無際。歷史上,廣闊的遼西地域被稱為“遼澤”。今天,愛護生態(tài)的專家們,發(fā)現(xiàn)一小塊沼澤便如獲至寶,極力呼吁要嚴加保護難得的“地球之肺”。這些零零散散的“肺葉”,比起“遼澤”,真不知要差多少個量級。明萬歷年間,時有輪回的小冰河期如約而至。在氣候和地理等因素影響下,蒲河,這個不起眼兒的遼河小兄弟突然發(fā)了脾氣,一舉將遼河趕出遼河本來的河道,在其后形成的遼中說理街村入境,一路南下,經(jīng)老大房、卡力馬,最后在遼中于家房出境。這段遼中境內(nèi)的遼河,便愈加鮮明地烙印上遼中的印記,在歷史的波濤里起起伏伏,一路狂奔。
北宋靖康二年、金天會五年(1127),屬于卡力馬的真正有史可查的故事正式登場了。
靖康之變,北宋亡國。5個月后,得勝的金人扶植徽宗朝的丞相張邦昌為傀儡皇帝,統(tǒng)領(lǐng)中原,立國號為大順,然后,金人帶著無數(shù)掠奪的金銀財帛、糧馬輜重,裹挾上萬名宋朝的各界精英、能工巧匠和宋徽宗、宋欽宗兩位皇帝以及三千多個王公貴族,浩浩蕩蕩,凱旋歸國。一路上,驚恐的大宋子民遠遠地窺視著一隊隊遠去的車馬和人流,潸然淚下。過了北鎮(zhèn),便是險象環(huán)生的遼澤,金人將兩個廢帝裝在麻袋里,探出個腦袋,用繩索連著兩個麻袋,搭在駱駝的駝峰間緩緩前行。相比他們“享受”的優(yōu)厚待遇,其他衣衫襤褸、饑寒交迫的宋人,則艱難地跋涉在沼澤里,很多人就這樣悄無聲息地留在了遼澤。
遼澤無邊,苦難無際。金人說,快走,到前面的曬衣臺就可以歇著了。
一座高高的土臺子,小山一樣兀立在茫茫的遼澤里,高有數(shù)丈,闊有百丈。金兵押著這些疲憊不堪的俘虜,終于到達了這座土臺子。曬衣臺,是金人為這座土臺子的命名。在沼澤里行進,三五天也找不到一處可供大隊人馬歇腳的地方,只有到了這里,才能把身上的衣物曬干,才能舒舒服服地吃頓安穩(wěn)的飯,睡個踏實的覺。
這個曬衣臺,便是卡力馬村邊的南大臺。這個南大臺,自然成了卡力馬久遠的地理標志。民國時期,上面建了一個給飛機標示方位的鐵架子,十里八村的孩子們,把這里當成了最開心的游樂場。鐵塔上有一個涂成紅色的圓盤,那紅色,只有攀到塔頂才能看到。時至今日,村里的老人們還津津樂道。20世紀60年代末,塔被毀了,臺子也被挖平了,挖掘時,不時有半米高的陶罐從沙土中滾落。村民把這些大小不一的陶罐拿回家,作水罐、作花盆、作腌菜缸、作茅廁里的坑桶……后來,村里讀“大書”的人回鄉(xiāng)說,這些陶罐是古人盛骨灰的,從器型上看,有遼代的,有金代的,還有高句麗國的。消息傳開,把陶罐當水罐、當腌菜缸的難免狠吐了幾口唾沫。
在老鄉(xiāng)的引領(lǐng)下,我來到南大臺,看到的卻是一個水面寬闊的魚塘,一條條露出脊背的大魚,拉著人字形的水線,交織成一波波的漣漪,蕩漾開來,像是在慢條斯理地講述著這里曾經(jīng)和正在發(fā)生的故事。
人類生存離不開水,逐水而居成為人類最樸素的生存方式。而社會的發(fā)展進步,最不可忽視的一點,就是有意識地開始了對河流的約束,其手段就是疏浚河道、建壩筑堤。明中葉,此處開始有計劃地興修水利,到明后期,流入遼澤的水系陸續(xù)被引入遼河,成為遼河的支流。沿河筑壩,固定了河道,千里遼澤成了廣袤的遼河平原,一馬平川、沃野千里,遼河兩岸漸漸有了繁密的人煙。
1930年編撰的《遼中縣志》,簡略記載了生活在卡力馬村的一位富貴賢達的種種善舉,還著重提到了他參與修筑遼、蒲兩河堤壩的事跡:
“祁成,字守業(yè),居邑西卡力馬,家富有,好施,自清光緒十六年,每歲終施粥一月,施棉襖、褲若干件。村外施有養(yǎng)地,另備地三百畝,以每年所得租金,充作過年施舍貧困戶,每人秫米數(shù)升,粳米一升,白面二斤之資。其子俊義亦好赒恤,每有喪不能葬者,輒捐給棺木。至光緒二十一年,值兵燹之后,遍地哀鴻。江南義賑局嚴(紳)佑之入境放賑,成(祁成——筆者注)首先捐輸多金,呈繳籌賑局后,嚴又匯解兩萬金,修建遼河兩岸堤壩,筑高加厚。責(zé)成(祁成——筆者注)經(jīng)理上下游,百余里一律鞏固,水患漸少。蒙賜額‘樂善好施’。又三十年,蒙新民府委修縣東敖司牛沿蒲河堤壩,事屬創(chuàng)舉。昕夕經(jīng)營,病歿于役鄉(xiāng)。民至今頌之,又蒙賜額‘援弱以道’?!?/p>
暗合了“水利萬物”之語,遼河航運,遼、金、元的記載屢見不鮮,但時斷時續(xù),都沒形成規(guī)模,也沒有固定航道。
聚百川而成勢的遼河,直至清初,才真正拉開了航運的序幕。咸豐年間,牛莊(營口)辟為商埠,遼河航運迅速發(fā)展。光緒年間,航行在遼河上的各種船只多達兩萬艘,上行雜貨,下行豆谷、特產(chǎn),通過營口港運往大連、天津、煙臺等沿海港口,甚至遠到仁川、長崎、新加坡等外國口岸。遼河沿途設(shè)50余座碼頭,遼中域內(nèi)的說理、榆樹、卡力馬名列其中。這3座碼頭中,規(guī)模之大、配套之全、輻射之廣、貨運之巨均非卡力馬莫屬。
碼頭,讓卡力馬成為方圓百里內(nèi)名噪一時的商業(yè)重鎮(zhèn),直至20世紀50年代中期,遼河航運因陸路運輸?shù)尼绕鸲_\。
關(guān)外鏖兵必爭地
千里遼澤,并沒能擱淺帝王們對疆土的垂愛和征伐。
隋煬帝楊廣,自隋大業(yè)八年(612)起,連續(xù)三年三次親征,海陸并進攻打高句麗。他兩次親抵遼河西岸,組織隋軍架設(shè)浮橋,攻擊對岸的高句麗守軍。還曾親自渡河,之后令兵卒撤去身后的浮橋,唱了一曲“破釜沉舟”的慷慨壯歌,以激勵隋軍。進軍途中,居高臨下、俯視前線的曬衣臺一帶,便是隋軍預(yù)先占領(lǐng)的瞭望臺、進兵地、留守處和糧草貯備所。
唐貞觀十八年(644),唐太宗李世民起兵洛陽,揮師遼東。唐將李“軍發(fā)柳城,向懷遠鎮(zhèn)虛張聲勢,暗潛師從通定北進,出其不意渡過遼水,進至玄菟郡……”這里所稱的通定、玄菟即為現(xiàn)在的新民、沈陽,而懷遠鎮(zhèn)就在今天遼河故道西域的遼中境內(nèi)。
明末,長堤短壩鎖定了遼河河道,水勢湍急的遼河成了一道難以逾越的鴻溝,守則易,攻則難。薩爾滸大戰(zhàn),努爾哈赤統(tǒng)領(lǐng)的八旗兵勇以少勝多,大獲全勝,繼而攻克遼陽,后金遷都于此,四年(1625)后,又遷都沈陽中衛(wèi)。天聰八年(1634),皇太極尊沈陽為盛京。崇德元年(1636),皇太極在盛京稱帝,立國號大清。
屢遭重創(chuàng)的明軍退守遼河西岸,與清軍對峙。遼河成了明朝與大清對壘的前線?;侍珮O敕令修筑“盛京疊道”,從盛京直達遼河?xùn)|岸,以為戰(zhàn)備之需。又以牛錄的規(guī)模,駐守遼河沿岸。八旗軍制,由下而上,300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一固山共7500人。遼中地區(qū)有10余個牛錄駐守,如大邦牛錄、小邦牛錄、冷司牛錄、巴沙牛錄等。其中阿司牛錄、敖司牛錄主要御守方向就是卡力馬所處的遼河沿線。之后的許多年里,雙方此消彼長、互有攻守。又經(jīng)過多年的征戰(zhàn),清軍終于踏過遼河,兵抵山海關(guān)。1644年,清兵入關(guān),問鼎中原。龍興之地的關(guān)東,成為清廷悉心建設(shè)的大后方,遼河兩岸成了魚米之鄉(xiāng)。牛錄卸去了戰(zhàn)袍,依托昔日的營盤,一個個村鎮(zhèn)逐步形成。
卡力馬應(yīng)運而生。
說到卡力馬這個名字,人們順理成章地認為是滿語的音譯,經(jīng)蒙古語、滿語專家的確認,實為蒙古語音譯。蒙古語和滿語形似一對“雙胞胎”,民間對它倆有個既形象又有趣的描述:“中間一根棍兒,兩邊都是刺兒。上下一擰勁兒,就是蒙古字兒;中間一根棍兒,兩邊長滿刺兒,加上圈和點兒,就是滿文字兒?!鼻魄?,不是專家,誰能分辨得清?其實,自千年前的遼朝起,金、元以降,直至大清,北方民族盤根錯節(jié),相互交融,從未真正地割裂。從卡力馬過遼河,北去30里,同屬遼中的老大房,原名叫老達房,因蒙古族民聚居而得名。不妨杜撰一個史料無憑的場景:幾個身著蒙古袍的漢子,騎著馬,上了遼河(清初遼河改稱巨流河,本文中統(tǒng)稱遼河)右岸的大堤,他們剛剛完成對老達房段遼河的考察,準備籌款在那里建個渡口,經(jīng)營兩岸往來的生意。接著,又一路向南,很快就到了卡力馬對岸。小山一樣隆起的南大臺舉目可見,南大臺下,幾炷炊煙隔河升起,像高掛的條幅歡迎著他們。他們知道,過了河,就有一條土路通往東面的長勝堡(今茨榆坨)、長灘和彰驛站并直通盛京。一條岔路轉(zhuǎn)往東南,就到了小北河、遼陽。河西的滿都戶、老達房、大黑、牛心坨、古城子都是人口密集的重鎮(zhèn),兩岸、兩地取一條捷徑,這里就是不二之選。依托遼河,不久的將來,這里還會是個做航運碼頭的好地方。下行,可經(jīng)臺安,抵海城達營口;上溯,可過新民,經(jīng)康平到鄭家屯。就選這個節(jié)點做渡口吧!起個什么名字呢?卡力馬納!卡力馬納!
口口相傳,卡力馬納簡化為卡立馬。
于是,興盛的渡口出現(xiàn)了,同時出現(xiàn)的還有一個寓意吉祥的村名卡力馬和兩條嶄新的榆木渡船。
民國二十九年(1940),二月二,龍?zhí)ь^,卡力馬村,一幢青磚造壁、黛瓦封頂?shù)膶挿看笪堇?,錫壺里燙著燒酒,銅火鍋里滾著酸菜白肉,正值壯年的鄭玉臣熱情地招待著客人。這所宅院,是當年闖關(guān)東的祖太爺傳下來的,去年剛剛翻建。后來,為人仗義、處事得體的鄭玉臣,生意做得紅火,成了十里八村叫得響的人物,這所房子就被叫作“鄭擺渡房子”。鄭玉臣的孫子,退休不久的鄭國龍,在與我的聊天中,說起這些往事還滔滔不絕,一臉驕傲。
經(jīng)營碼頭的河西劉家,為賣個好價錢,把渡口拆分東西兩處,渡船一邊一條,西邊的賣給了河西二道崗子的趙家,東邊的轉(zhuǎn)讓給小有積蓄的鄭家。做了文書,按了手印,這邊交錢,那邊交船,卡力馬渡口迎來了新的主人——鄭玉臣。
遼河開河,擺渡開始經(jīng)營。對岸的趙家,這邊的鄭家,為避免發(fā)生矛盾,想了個“和氣生財”的辦法:即兩家都是去時帶客回來時空船,為河對岸的渡船留下客人和收入。兩家監(jiān)督守約,換來一時的和氣,收入?yún)s大打折扣。遇到車馬過河,一條船無法承載,需兩條船并在一起,鋪上一排厚重的木板才能渡河。條件所限,趕走了很多潛在的大客戶,一個好端端的買賣,硬讓他們兩家做成了雞肋。無奈之下,經(jīng)人點撥,兩家合股,生意漸漸好起來。鄭玉臣為人善良,堅持對教書先生、游方僧道、江湖藝人、貧苦雇工、奔喪苦主免收船資,合股的兩家屢屢為此爭執(zhí)。為人心性和做事理念的不同,終致兩家分道揚鑣,從此各行其是,互不顧及。好心有好報,鄭家的渡船常常滿載,有時還要等到排隊。趙家的渡船生意卻一落千丈,最后實在挺不下去,托人說情,把渡船低價賣給了鄭家。“鄭擺渡”的名號從此取代了鄭玉臣的大名,越叫越響了。
鄭家父子以擺渡為業(yè),傳了兩代,一直到解放后“公私合營”,鄭國龍的伯父鄭德山拿了股份錢退出渡口,父親鄭德海和兩個叔叔成為合營后渡口的職工。
彪炳史冊的遼沈戰(zhàn)役在遼西打響了“三大戰(zhàn)役”的第一槍。
戰(zhàn)役開始,八縱、九縱數(shù)萬官兵搶占卡力馬,渡河西進。錦州被我軍攻克后,東野八縱六十八團從錦州出發(fā),千里急行軍,一路追趕國民黨軍,1948年10月28日晨,追至老達房,在老達房與卡力馬之間的遼河上架設(shè)了通往沈陽市區(qū)的浮橋,保證大部隊進兵沈陽。同時,騎兵第一師領(lǐng)命配合九縱渡遼河向營口方向前進。30日,騎兵第一師克服重重困難,急行軍繞至八縱、九縱渡河處的卡力馬渡口……短短的52天(從遼沈戰(zhàn)役開始到結(jié)束),卡力馬親歷了多次千軍萬馬競渡遼河的壯觀場景。
敵我雙方在遼河兩岸你來我往,一會兒是國軍,一會兒是八路(東北百姓多將共產(chǎn)黨領(lǐng)導(dǎo)的軍隊稱為八路)。老百姓不懂太多的大道理,但心里有桿秤,能稱出斤斤兩兩,知道搶糧食、搶女人、抓雞攆鴨的一定是壞人,不擾民、不欺民的一定是好人,他們希望好人的隊伍打敗壞人的隊伍。鄭玉臣騰出房子,給八路軍的首長作臨時指揮所,見過幾天沒合眼的兩位首長躺在他家的熱炕上抵足而眠,為的是有了情況,一個人醒了,另一個人也會同時醒來。他帶著幾個兒子,不分晝夜地為渡河官兵駕船。
如狼似虎的國軍來了,他把船藏起來,被發(fā)現(xiàn)后,逼著他駕船,最多載40人的渡船黑壓壓擠上來六七十人。他把著船槳在船尾看著,又氣又樂,船沒劃出多遠,水就漫進船體,一船的國軍都張牙舞爪地扣到遼河里了。
一部傳奇唱到今
渡口催生了驛道,卡力馬成為傳信人的落腳點,也成了國家大事、地方風(fēng)聞的播散源;渡口演變?yōu)闃屑~,卡力馬成為各地民眾溝通的社交場,也成了民情民意的采集地;渡口化身為小鎮(zhèn),卡力馬成為周邊村屯、兩岸民眾的物資交易站,也成了百姓文化生活的娛樂場。
卡力馬位于遼河流向的左岸,依托卡力馬這個中心,10里之內(nèi),東邊的霍家崗、小龍灣、黃家堡,南邊的雙山子、下萬子、付家屯,北面的孟家、官糧窖等一眾村屯相繼形成規(guī)模,成為以漢民為主,漢、滿、蒙古、回雜居的村落群。
卡立馬西去30里,古城子的興隆寺,獲清太宗皇太極賜名并撥款擴建,成為一座殿宇恢宏、法相莊嚴、聲名遠播的佛教圣地??ⅠR東去30里,縣城東的楊士崗,建于嘉慶十五年(1810)的三清觀,作為傳播道教文化的場所,香火日盛。每逢廟會、道場,兩岸信眾往來朝拜,卡力馬便成了信眾的聚集地、各種宗教的交融地。光緒十五年(1889),天主教的圣母圣心小教堂在卡力馬落成,11年后,小教堂在義和團運動中被毀,又過4年,在華人神父的主持下,可供幾百人同時做禮拜的新教堂建成。
精明的卡力馬人,通過或二、五、八或三、六、九日子的大集和各類聚攏人氣的活動,把人們的目光牢牢地吸引過來,成就了自己的繁榮。驛站房落了腳,大車店開了張,各種米坊、油坊、酒坊、粉坊、醬菜坊、豆腐坊、織染坊、成衣坊、鞋帽坊相繼揭牌,各種飯店、酒肆、茶館都掛出了幌;村塾、私塾里坐滿了學(xué)生……繁盛之下,騎著走馬兒趕大集,磕著瓜子看大戲,成了一道熱鬧的風(fēng)景。一時名人輩出,趣事不斷。
而今,一條條公路、鐵路跨越遼河兩岸。卡力馬作為遼河上唯一保留下來的渡口,網(wǎng)紅們昵稱的“卡渡”,十幾只色彩鮮艷的浮船連成的浮橋,偶爾在豐水的季節(jié),履行一下交通的使命,更多的時候,它成為一段歷史的見證。
遠去的帆影,帶走了曾經(jīng)的喧鬧與繁華,留下無數(shù)傳說和記憶,而這傳說和記憶還在續(xù)寫更新、更美的內(nèi)容。
2005年,卡力馬因日照充足、土質(zhì)肥沃、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吸引了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在河?xùn)|岸建成了卡力馬水稻實驗站,占地近400畝。
2006年9月16日,秋高氣爽,艷陽高照。中國工程院院士、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教授陳溫福帶領(lǐng)著百余名客人來到了這里。這批尊貴的客人中,中國水稻育種領(lǐng)域的重量級人物袁隆平、盧永根、李家陽、謝華安等無一缺席。他們再度歡聚在沈陽,一起來驗證中國超級稻研發(fā)10周年的成果。
與會代表望著沈農(nóng)265、沈農(nóng)606超級稻品種,百畝示范田里沉甸甸、黃澄澄的稻穗,就像看著自己有出息的孩子一樣,喜不自禁,笑容滿面。
卡力馬水稻實驗站是沈陽農(nóng)業(yè)大學(xué)水稻研究所核心試驗基地,是國家重點學(xué)科“作物栽培學(xué)與耕作學(xué)”、國家一級博士點學(xué)科“作物學(xué)”的基礎(chǔ)研究平臺,是“遼寧省國家水稻區(qū)域技術(shù)創(chuàng)新中心”“農(nóng)業(yè)部東北水稻生物學(xué)與遺傳育種重點實驗室”,同時也成為“農(nóng)業(yè)部北方超級粳稻成果轉(zhuǎn)化基地”“北方粳型超級稻原種擴繁基地”。
在陳溫福教授的帶領(lǐng)下,一批批影響深遠的科技成果在這里誕生,一批批科技人才在這里涌現(xiàn),讓“東北大米”帶著黏糯的稻花香氣,裝滿全國億萬蒼生的飯碗,讓東北水稻真正成為中國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卡力馬見證著為國筑基的科技工作者們鑄就的輝煌,也分享著他們無上的榮光。黨的十九大代表、卡北村支部書記劉偉如數(shù)家珍地向我講述著卡力馬的產(chǎn)業(yè)發(fā)展:“玫瑰、大米、葡萄、鯽魚、蘋果,這些遼中地理標志產(chǎn)品都已在卡力馬落地生根,并形成規(guī)模。隨著國家150項重大水利工程之一、遼河堤防填筑工程在2024年底竣工,卡力馬的‘遼河古渡’鄉(xiāng)村旅游項目也將翻開嶄新的一頁……”在他自信的目光里,我看到這個“興盛的渡口”正煥發(fā)著青春的生機。
5月的遼河,槐香盈岸,綠柳成蔭,仙子般的東方白鸛在沙汀上駐足、嬉戲,成群的崖沙燕又來到白沙灣開掘新的巢穴,一河碧水正緩緩地流過“卡渡”,不舍晝夜地朝大海的方向奔去……
作者簡介>>>>
北岸,原名韓弘,中國作家協(xié)會會員,中國散文學(xué)會會員,中國報告文學(xué)學(xué)會會員,遼寧省作家協(xié)會會員,遼寧省散文學(xué)會常務(wù)理事,沈陽市作家協(xié)會理事,沈陽市遼中區(qū)作家協(xié)會主席。20世紀80年代初開始發(fā)表文學(xué)作品,在《鴨綠江》《陸軍文藝》《遼河》《遼寧文學(xué)》《解放軍報》《參花》《小品文選刊》等報刊發(fā)表通訊、小說、散文、雜文、評論、詩歌數(shù)百篇。雜文作品《門神與門包》獲浙江魯迅杯雜文大獎賽二等獎;散文《又聞蛙鼓》被選為2018年高中課外閱讀范文,并入選2019—2023年度全國各地高中考試試卷;散文集《夢里古渡》獲第四屆遼寧散文豐收杯一等獎。
[責(zé)任編輯 劉 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