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顏色”最早是指眼睛中的神色和面龐上的氣色。陸機(jī)有詩云:“粲粲妖容姿,灼灼美顏色?!?/p>
古人對顏色有一些非常美的命名,比如“朱顏酡”。想象一下,美女酒酣半醉后,白皙的面龐上透出紅色,是何等嬌嫩潤澤。《西游記》里形容王母娘娘的蟠桃是“酡顏醉臉”。紅色何止千百種,“朱顏酡”應(yīng)該是最誘人的一種紅了。
“螺子黛”隨著電視劇《甄嬛傳》大熱而聞名于世。螺子黛產(chǎn)于波斯,既然是皇宮里娘娘們的御用眉筆,可以想見它是黑色,又不僅僅是黑色,應(yīng)是淺于墨黑,泛著青螺的光澤,含有遠(yuǎn)山的多彩,點染于佳人眉間。
人顏有色,萬物皆有色,萬物皆“好色”。史料記載,明代內(nèi)織染局曾經(jīng)染出一種似白而微紅的織物,名為“海天霞”,用來制作宮人的打底內(nèi)衣,配色是“用天青竹綠花紗羅當(dāng)青素襯,以海天霞色淡紅里衣內(nèi)外掩映”。兩種面料都薄透有光澤,上身如同“海上霞色上輕羅”“瑟瑟波紋襯海霞”,不由得讓人想起王勃筆下的“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只要走過春天,你該能想象“黃鸝留”是怎樣一種風(fēng)致吧?“黃鸝留”是取自黃鸝鳥羽毛的嫩色。山川潤朗,萬千點深綠淺碧間,聽到自然歌唱家的婉轉(zhuǎn)天籟,你到處搜尋它的蹤跡,終于覓得它的蹤影,它卻倏忽飛去,只留下一抹嬌黃,這便是“黃鸝留”。
中國是瓷器的故鄉(xiāng),青瓷的制作工藝到唐代發(fā)展至爐火純青。相傳越窯燒制出一種秘色瓷,很長一段時間里,秘色瓷的配料和實物失傳。幸好又是詩給我們留下線索,“奪得千峰翠色來”是陸龜蒙《秘色越器》中的詩句,秘色瓷的美可從中窺得一二。
郁金裙,是用姜科植物郁金染成的,是一種如被陽光浸潤過的姜黃色,在唐朝常用來做仕女們的裙子,相傳楊貴妃就愛穿郁金裙。這種顏色,僅僅是染色出來還不夠絢麗,做成長裙,穿在豐腴華貴的大唐美人身上,隨著她們的腰肢款擺而光影交錯,才能顯示出它如盛唐氣象一般的光輝燦爛。
聽到“弗肯紅”,就知道這是一個有個性的顏色。“弗肯”是江浙方言的“不肯”,一個顏色,它決計不肯成為世人都愛的紅色,它想要成為什么樣呢?弗肯紅是類似肉紅、飽和度低的淺紅,就像古色家族中十五六歲的小姑娘,發(fā)著脾氣、耍著性子,卻依然擋不住的嬌俏可愛。
“半見”是介于白與淺黃之間的淡黃,黃得影影綽綽、似有若無,初春的柳芽色即“半見”。唐朝張季略有詩:“韶光歸漢苑,柳色發(fā)春城。半見離宮出,才分遠(yuǎn)水明?!钡S里孕著春水的潤澤明亮,方是“半見”的精魂。
中華傳統(tǒng)色的命名,比之現(xiàn)代色譜中的正紅、朱紅、橘紅、紫紅、粉紅等不知高妙多少倍,它融合了天地自然。生命繽紛,萬物有靈,盡在生生不息的中華古色文化里。
(悠然摘自《閱讀時代》2024年第5期,呼蔥覓蒜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