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節(jié),馬面裙成為不少人的“新春戰(zhàn)袍”,很多人逛廟會、賞燈會,甚至走親訪友都會身著馬面裙。春晚舞臺上,中國傳統(tǒng)紋樣創(chuàng)演秀《年錦》再助漢服破圈,演員關曉彤身著明代“五葫四海(五個葫蘆、四個海螺)”紋馬面裙,十分驚艷。最直觀的效應是,以馬面裙為代表的漢服在電商平臺銷量暴增。
雖然出圈也就是這兩年的事,但馬面裙已經(jīng)走過了一千多年歷史。早在宋代,馬面裙就已初具雛形,是方便女性騎驢的一種裙式。電視劇《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中,打馬球的盛明蘭就穿著類似的款式。到了明清時期,馬面裙更是成為當時女性衣櫥里的爆款。
馬面裙的形制類似于古代城墻四四方方的塔樓式建筑結構——平面剪裁兩片式,前后里外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腰部的系帶圍合后,兩側貫通裙長的豎向褶裥有飛流直下之感。古代美人穿上后,裙身正面與兩側的打褶結合,遠遠看去與城墻“馬面”的建筑結構十分相似,因此得名“馬面裙”。
馬面裙的靈魂,在于它的色彩和紋飾。馬面裙的色彩通常十分鮮艷,以藍色、紅色居多,從視覺上給人一種明艷的感覺。裙底通常繡一幅生機盎然的花鳥圖卷,裙擺則不乏用紅、綠、草綠、藍等彩色絲線,繡出一派絢麗。
紋飾更是它的重點,“紋必有意,意必吉祥”,紋飾圖案往往象征著穿著者心中美好的愿望,或是為彰顯她們高潔的品性。如江蘇泰州出土的明代劉鑒家族墓里的11件馬面裙,就有四合云紋、雜寶紋、花卉紋、折枝蓮紋、菊、蓮、牡丹等紋飾。
漢服款式這么多,為何只有馬面裙如此出圈?因為與傳統(tǒng)漢服相比,馬面裙更偏日常化?,F(xiàn)在的馬面裙融入了現(xiàn)代流行元素,創(chuàng)造出既傳統(tǒng)又現(xiàn)代的獨特風格。比如,為了防走光,在裙門處增加了暗扣設計,為了方便裝東西,還在裙褶里添加了內(nèi)袋。
在搭配上,馬面裙的上衣有可能是襯衫,也有可能是開衫、毛衣,而裙擺下隨時可能會露出一雙球鞋。這樣的“新中式”,主打一個穿著自由、場合自由。這些漂亮的漢服從歷史的衣櫥里走出來,數(shù)百年后能再次系在現(xiàn)代姑娘們的腰間,本身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與傳播。難怪有人感慨:時尚的盡頭是國潮。而國潮的背后,是國人骨子里的文化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