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暮時分,我走在路上,忽覺肚子咕咕作響。為了安撫腸胃,趕緊尋找飲食店,恰好一家店招映入眼簾——“一代天餃”,我不由得失笑:只不過一字之易,就讓“只識彎弓射大雕”的“一代天驕”賣起了“一代天餃”。
店招,是商店的臉面,用以招攬顧客和展示特色,擁有鮮明的文化屬性。1 9 4 5 年, 國學(xué)大師吳宓在西南大學(xué)執(zhí)教時,看到學(xué)校旁邊新開了一家飯店“瀟湘館”,勃然大怒,認(rèn)為“瀟湘館”是林黛玉的閨房,而這店招褻瀆了林妹妹的形象。他拿著手杖一頓亂砸,硬逼老板將店招改為“瀟湘飯店”……堂堂的教授為一塊店招大動干戈,似乎有失斯文,然而,這正是舊時學(xué)人的流風(fēng)遺韻,還有當(dāng)時看重店招的社會風(fēng)尚。
每逢出差在外,我總上街尋覓奇葩有趣、獨具個性的店招。一家面館叫“一面之緣”,一家燒雞店叫“雞不可失”,一家燒烤店叫“成人高烤”,都引人發(fā)笑。而一家賣臭豆腐的店叫“國足臭豆腐”,則讓人發(fā)出會心的微笑——里面隱藏著對國足既恨又愛的情緒。
有家專為朋友聚會、男女相親提供服務(wù)的商店叫“圓緣園”,三字同音,意味深長。一家賣肉夾饃的小攤叫“徐志饃”,有點附庸大詩人的味道。有家粥店叫“粥天粥地”,令人過目難忘。特別是一家賣甲魚的商店,將成語“別來無恙”變成店招“鱉來無恙”,大妙!因為有些人買鱉正是為了滋補(bǔ)病體,祈求無恙,店名很有人情味,而人情味是天下至味。
還有一家賣鴨的商店叫“鴨寨夫人”,我開始不太喜歡:莫非老板是綠林豪客,老婆是搶親而來的?后來聽說是一位養(yǎng)鴨專業(yè)戶的老婆大人親自主持的,實至名歸,令我肅然起敬。
曾有一家商店門口豎著白底黑字的牌子:“橫行霸道懲戒處”,我以為是處理欺行霸市的商場管理部門,進(jìn)門才知是大閘蟹專賣店。
現(xiàn)在的店名大多利用諧音,這種短平快的制作方式形成了“人從眾”的場面。網(wǎng)上曾流行的店名令人忍俊不禁:賣糖的叫“糖太宗”,賣糕的叫“漢糕祖”,洗碗的叫“瓷洗太后”,修車胎的叫“拿破輪”,電焊的叫“焊武帝”……這當(dāng)然只是文字游戲,但也點明了當(dāng)今店名的特點。
有家上海人開的美容院,叫“要儂好看”。有人指出,這是舊上?!鞍紫嗳恕保ㄖ笩o所事事的人)的“切口”(臟話),不宜用作店名。我則認(rèn)為,將“切口”變成大白話,頗具匠心,反話正用,蠻有味道。
之妙//摘自2024年4月8日《新民晚報》,本刊有刪節(ji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