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朱金茹:我們的課堂正在發(fā)生靜悄悄的革命。探究、反思、表達,越來越多地體現(xiàn)在學生的學習行為上;啟發(fā)、交流、分享,也越來越成為教師教學的一種狀態(tài)。課堂變革的背后,實際上是教育思想的變革,課堂革命向每一位教師提出了新的課題,即讀懂課堂。教師要保持思考,什么樣的課堂是優(yōu)秀的課堂、是有利于學生發(fā)展的課堂?今天我們就這一主題,結合假期閱讀,一起走進課堂,讀懂課堂。
板塊一:讀他人的課堂
主持人:首先,我們來讀“他人的課堂”,請老師們和大家交流自己閱讀的書籍,簡要介紹書中的內(nèi)容與觀點。
保沁沁(以下簡稱“?!保?/p>
我閱讀的是南師大附中周春梅老師的教育隨筆集《一間遼闊的教室》。這本書共6輯82篇隨筆,書中文章多為周老師的教學實踐故事,以及她對教育教學和教師職業(yè)的深刻反思。周老師認為教師就像一顆火種,在點燃學生的夢想、點亮學生未來的同時,也點燃自己的教育激情。教師是一個造夢者,我們要安靜讀書,思考,引導學生透過教室的屋頂發(fā)現(xiàn)燦爛的星空;用獨一無二的課堂,讓教室的四壁消失,帶領學生走向一個遼闊的世界。
周芷雯(以下簡稱“周”):
我讀了李希貴老師的《面向個體的教育》。書的前半部分寫給教育一線的老師們,在拋開自己的身份職能與權力后,該如何面對學生。后半部分則針對學校的管理者,如何讓學校的老師們百花齊放,如何打好真正意義上的教育根基。對于課堂,書中提到:一直以來,我們喜歡站在教的角度設計課堂,按照教學進度確定學習任務。其實應該首先理清學生的學習過程,讓“教”先退避在一邊,弄清“學生”在這一過程中的“起承轉(zhuǎn)合”,何處山重水復,何時柳暗花明。教師應該是鼓舞者,讓學生始終有不竭的學習動力;教師應該是欣賞者,讓學生在欣賞的目光下,變得自信陽光;教師應該幫助學生攀上屬于自己的峰頂,讓學生一次又一次體驗成功。
郭育婕(以下簡稱“郭”):
最近,我閱讀了吳非老師的《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這本書,吳老師以自己的課堂教學經(jīng)驗為基礎,探討了以下問題:教師為什么要教?怎么教?課堂上究竟發(fā)生了什么?在他看來,課堂要有高度,教師要有在課堂上為學生幸福人生“打底子”的意識。課堂要有溫度,想學生所想,與學生共歡喜,做心中有“人”的教師。課堂還應有深度和厚度,教給學生思維方法,教會學生思考,成就學生,成長自己。書中的一條條建議、一句句告誡、一篇篇真實的教育教學故事構成一幅美麗的教育畫卷,讀罷帶給我無窮的思考。
顧燁慧(以下簡稱“顧”):
我閱讀的是《聽竇桂梅老師講新課》,這本書收錄了竇老師的12次講課實錄及專家點評,集中體現(xiàn)了竇老師主題教學由探索到成熟再到改革的變化。竇老師用她扎實的文學底蘊、精巧的教學設計為我們展現(xiàn)了一堂堂生動精彩的語文課。竇老師經(jīng)常說一句話:“什么樣的文本,就還它什么樣的味道。”例如《祖父的園子》一課,竇老師將其確定為朗讀課。《祖父的園子》是作家在經(jīng)歷生活、情感、病重多重折磨時,回憶童年最美好的時光而寫下的一篇美文,而朗讀就是學習這篇課文最樸素、最有用的方法。通過朗讀,再現(xiàn)祖父的園子是一個“花園”,也是“我”童年的“樂園”,更是“我”精神的“家園”。
朱金茹(以下簡稱“朱”):
我閱讀的是馮衛(wèi)東教授《為“真學”而教——優(yōu)化課堂的18條建議》這本書。什么樣的課堂是美的?馮衛(wèi)東教授這樣說:激起對話、注重質(zhì)量的課堂是美的;面向全體、提優(yōu)補差的課堂是美的;靶向精準、因材施教的課堂是美的;引爆思維、情智共生的課堂也是美的……這本書共有三大板塊,用通俗的話說就是真學是什么,假學是什么以及如何真學。這是一本能夠幫助教師明辨課堂真?zhèn)?,?yōu)化課堂教學行為的書。面對“為什么而教”的價值追問,作者提出了“為真學而教”的理念。書中的18條建議直擊課堂教學中的重難點,可以說這是一本指導教師課堂教學的實用手冊。
板塊二:讀自己的課堂
主持人:通過閱讀,我們走進了一位位專家學者的課堂,采擷著優(yōu)秀課堂的先進理念,掩卷思索,對照自己的課堂,我們有了對課堂更多的理解與感悟。下面,我們就進入第二個板塊:讀自己的課堂,結合所閱讀的書籍,來談一談對自己的課堂有什么樣的啟發(fā)、觸動,或是反思。
保:
《紅色的蛇在飛翔》中,周老師讓孩子們閉上眼睛體驗黑暗的感覺。孩子們的想象天馬行空,這就是童心,是兒童獨有的內(nèi)心世界。
在執(zhí)教《在牛肚子里旅行》中,我創(chuàng)設情境,讓孩子們當一回在牛肚歷險的紅頭。當講到紅頭在牛肚子里一動不動時,我問道:“你已經(jīng)一動也不能動了,你是準備放棄了嗎?”小紅頭們紛紛表示不會放棄。但“半路殺出個程咬金”,小陸同學回答說:“我準備放棄了,我太累了”。電光火石間,我覺得這是一個非常好的教育契機,于是接著問小陸同學:“如果你現(xiàn)在放棄了,意味著什么?”小陸同學思索片刻:“我會被牛咀嚼,粉身碎骨……”“是啊,此時放棄,意味著你放棄了生的希望啊,所以,小紅頭,你準備放棄了嗎?”小陸同學眼神堅定地望向我:“不會!”孩子們的想法都是單純又直接的,我沒有直接否定小陸同學的想法,而是讓他自己理解放棄后便面臨著死亡,而生命只有一次,怎么能如此輕易地放棄寶貴的生命呢?在與他的問答中開闊他的思維,讓他明白生命的重要。
讓孩子從第一視角去體驗、理解人物的行動,從他們的思維邏輯出發(fā),既鍛煉了他們的思維,也讓孩子更好地體會了青頭和紅頭的人物形象以及他們之間的友情。
在課堂上,挖掘孩子的潛力,培養(yǎng)他們的自信,激起他們不斷挑戰(zhàn)的勇氣、深入探尋的激情以及持久研究的趣味,這樣的課堂才是遼闊的。
周:
保老師的課堂故事也讓我很有共鳴。我想起閱讀時,書中一個章節(jié)的標題,引發(fā)了我的思考——“給孩子選擇思想成長的土壤”。記得剛工作的那會兒,我自認為美術專業(yè)知識過硬,常常以所謂的“美術規(guī)則”來要求學生:“顏色涂得太潦草”“畫面主體不突出”……漸漸地,我發(fā)現(xiàn)當學生興沖沖地把作品遞給我時,這些評價不僅沒有讓他們的水平提高多少,反而讓他們眼里閃爍的光彩暗淡了。于是,我捫心自問,對于一個八九歲的孩子來說,繪畫水平真的比繪畫熱情更重要嗎?
在創(chuàng)作《彩色的田野》這幅畫時,一位同學剛畫沒多久,便舉手說完成了。我一看,他果然只草草地涂了兩三塊。但這次,我沒有要求他涂滿,而是嘆了口氣說:“太可惜了,這么多塊好地,看來都要變成荒地了。要是給我,我要種滿西瓜、葡萄、玉米,這些我最愛吃的?!彼宦牶孟褚灿X得有些可惜,接過畫紙繼續(xù)創(chuàng)作。
不一會兒,一位小丫頭舉著手說:“老師,我選了最大的一大塊地種葡萄,全留給你吃!”這下孩子們紛紛邀請我參觀他們的田野。我知道那一刻,他們心中想著不是如何完成這幅作業(yè),而是感覺自己變成一只自由的小鳥,在思想成長的土壤上快樂地飛翔著、播種著。
郭:
周老師談到了“思想的土壤”,我不禁想到吳非老師在書中強調(diào)的“最重要的是思維品質(zhì)的培養(yǎng)”這一點,我想聯(lián)系我執(zhí)教的《跳水》一課來談一談。在讓學生剖析“孩子求生的另一可能性”這一環(huán)節(jié)時,我拋出問題:“如果你是船長,你會用什么辦法?”這問題真是“一石激起千層浪”。一個學生站起來說:“讓孩子原路返回,派水手往上爬接應孩子?!绷硪粋€學生還沒等舉手,便脫口而出:“他的腿都已經(jīng)抖到控制不住了,別說走了,就是轉(zhuǎn)身都很難。孩子現(xiàn)在一定不能動,等人來救吧?!薄霸夭粍?,時間一長,腿軟了也會掉到甲板上沒命的?!绷硪粋€學生邊舉手邊站起來表達自己的觀點?!霸诩装迳箱亯|子吧,就是掉下來也能減輕傷害?!蔽覀儼嗟男√詺庖驗橄氲搅宿k法,一臉自豪地看著我,希望得到我的認可?!皝聿患?,時間就是生命,而且氣墊要從哪兒找呢?”咱班的“小博士”否定了他。
就在這一次次的“創(chuàng)生——否定——肯定”中,學生們發(fā)現(xiàn)其他辦法都不可行。這時,一個學生示意我,他說:“我們剛剛想出來的方法都不可行,難道船長逼孩子跳水這個方法就沒有漏洞嗎?為什么會是最好的辦法呢?”這一問,又讓我心中一喜,確實這是我教學環(huán)節(jié)中的一部分,讓學生討論“船長的辦法好在哪,選這個方法的理由”,幫船長“發(fā)散思維”。但我深刻地明白,這個問題由學生問出來,和由老師直接提問的意義是絕對不同的。順理成章,學生們開始小組討論,又是一場頭腦風暴,不論是小組的交流還是全班的匯報,此刻,他們就是課堂的主人。
現(xiàn)在回想起來,當時課堂上學生們的思維在和同伴的交流中,慢慢地從淺層走向深層,從封閉走向開放,從分散走向整合,從單一走向多元。我想:這樣的“跳水”不僅跳出了一條鮮活的生命,也跳出了學生的思考、突破和挑戰(zhàn)。
正如吳老師所說:如果在小學、中學的12年中只會唯唯諾諾,能有什么“個性”?換個角度,作為教師,如果不能運用智慧開拓學生的思維,那教學又有何意義何樂趣?
朱:
郭老師的這段分享,讓我深有同感,我也特別關注學生思維的發(fā)展。我一直在自己的課堂中努力摸索。馮衛(wèi)東教授《為“真學”而教》這本書中的第15條建議“設置障礙,撩撥強學欲望”給我很大啟發(fā)。他指出,“為防思維成止水,不妨投放些鯰魚”?!蚌T魚”就是“設置的障礙”,創(chuàng)設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學習任務,這需要我們老師摒棄照本宣科,深入鉆研教材,尋找激活思維的“鯰魚”,讓學習真正地發(fā)生。
在教學三年級下冊《鹿腿和鹿角》一課時,我就努力思考尋找激活思維的“鯰魚”。這是一則寓言,寓意淺顯易懂:事物各有價值,不能只憑外表去判斷好壞。讀懂故事,理解寓意,對學生來說并不困難。而且我也不想簡單停留在對寓意的理解背誦上,希望他們能與生活鏈接,真正理解寓意的內(nèi)涵。于是我大膽地重構了課時安排,設計了“我也當回小伊索”的任務情境——用寓意創(chuàng)編故事:“《鹿腿和鹿角》一課告訴我們的寓意,在我們生活中也無處不在,你能不能來當一回‘小伊索’,聯(lián)系生活,用這個寓意創(chuàng)編出一個新的寓言故事呢?”這一學習任務無疑是有難度的,讓我意想不到的是,學生們眼前一亮,興趣一下子被激發(fā)。明明是一次略顯困難的學習任務,學生卻更開心,更加主動,這是為什么呢?我想,挑戰(zhàn)具有力量。設置障礙,撩撥學習的欲望,讓課堂充滿了思考與創(chuàng)造的生命力。這樣的設計,也不知不覺帶來了課堂教學的轉(zhuǎn)型——從“知識傳遞”轉(zhuǎn)向“知識建構”。唯有當兒童自主地、能動地、創(chuàng)造性地展開思考和活動時,才談得上建構知識。這就要求我們老師要深入地鉆研教材,成為課堂的思考者、創(chuàng)造者。
顧:
說到教師做課堂的思考者,創(chuàng)造者,竇桂梅老師就給我們做了很好的榜樣。竇老師執(zhí)教的《大腳丫跳芭蕾》繪本閱讀課,課堂伊始,竇老師便以“這是一個關于什么的故事”的問題打開學生對于繪本的思考之門,整堂課以“我發(fā)現(xiàn)”來推進學生的學習。老師與學生一起一頁一頁地閱讀圖畫書,走走停停中,學生們不斷發(fā)現(xiàn)、分享、交流,碰撞出思維的火花。竇老師在課堂上經(jīng)常會問學生:還有嗎?別的同學呢?誰沒有發(fā)過言?這些話語在學生心靈深處“炸”響。
在課堂上,我也試圖讓自己成為學生思考的引領者。例如《在牛肚子里旅行》一課,我為了讓學生感受小蟋蟀歷險的驚心動魄。我借助板貼牛圖引出主人公紅頭和青頭,用箭頭標出紅頭所經(jīng)地點,讓學生自己跟著圖示講清楚紅頭的冒險之旅和青頭的營救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自然地了解到牛有四個胃和反芻這一科學小知識。我相信只要我們在課堂上做到不斷創(chuàng)設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在合作中交流,做到自信表達,我們的課堂又怎會不精彩呢?
板塊三:優(yōu)秀課堂的共同點
主持人:無論是對之前的反思,還是對未來的展望,其實我們會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課堂都有著一些共同點,下面請各位和我一起來總結一下優(yōu)秀課堂的共同點,每位老師可以選感觸最深的一點來談一談。
保:
我覺得能夠點燃、喚醒孩子靈性的課堂是優(yōu)秀的課堂。學生的故事是豐富的、具有無限可能的,而我們是點燃他們的火把,喚醒靈性的引路人。我們可以用一本書、一首歌、一幅畫、一次實驗……讓世界在孩子眼前放出光芒。這光芒,照亮了孩子們憑借自身靈性通往世界的那個入口。
周:
保老師提到的點燃、喚醒孩子,這也非常打動我。李希貴老師在書中提到“學生的選擇在于老師的正確引導”,這在我看來,也是一種點燃。比如我有時會讓他們以小組為單位進行預習,課上進行小組匯報。在課堂上,為了公平,我采取抽簽的方式讓“幸運”的小組上臺匯報。而讀了相關章節(jié)后開始思考,這樣的抽簽選擇真的是公平嗎?對待認真準備的小組,他們已經(jīng)分工恰當,表述也流利自如,為什么得不到幸運的眷顧?而倉促準備的小組,卻應該獲得這樣的幸運嗎?其實作為老師,應該給他們強調(diào)機會是留給有準備的同學,但所有人都值得擁有上臺的權利。只有正確的身教,學生們也才會慢慢明白什么是公平。
郭:
我認為能觸動學生的、真實的課堂才是真正的好課堂。給足學生體驗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給足學生新鮮感,讓趣味性的知識與學生相伴;給足學生安全感,讓真情與歡笑溢滿課堂。只有“真教”,學生才能“真學”。如此,課堂才可能成為學生發(fā)現(xiàn)、探索、成長的領地,課堂才有可能成為優(yōu)秀的課堂。
顧:
好的課堂一定是學生喜歡的課堂,是自主平等的課堂。在課堂上,老師要多采用一些引導性的話語,讓學生們說出真實的想法、提出不同的觀點,孩子們敢提問、敢質(zhì)疑,而不用擔心老師批評、同學嘲笑,這樣的課堂才能讓孩子感覺到安心和安全。
朱:
我發(fā)現(xiàn)優(yōu)秀的課堂一定是能激發(fā)學生思維的課堂。設置真實而豐富的、具有挑戰(zhàn)性的任務情境,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思維,激發(fā)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讓他們體驗到自主思維、自主探究的快樂。一旦有了這樣的體驗,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會愛上學習。
結語:
主持人:從剛才大家的交流中,我更深刻地感受到課堂是兒童成長的重要場域。課堂本來就是為學生而開設的,這里應該是他們活動的天地、成長的平臺。作為教師的我們當是學生學習的促進者,應運用我們的愛與智慧去引發(fā)、觸動、推進學生的學習與成長。
(作者單位:朱金茹 江蘇南通市師范學校第二附屬小學;保沁沁、周芷雯、顧燁慧 江蘇南通市同和小學;郭育婕 江蘇南通市三里墩小學)
責任編輯 李 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