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市的建設過程中,博物館應該扮演何種角色?鑒於我們普遍認為博物館是一種極其重要的文化設施,博物館通常在建築風格上具有獨特的特色,這些設計往往是基於當?shù)氐臍v史文化和不同的考慮因素。例如,多年前由著名建築師貝聿銘設計的盧浮宮博物館玻璃金字塔,雖然這個方案最初受到法國民眾反對,原因與周圍環(huán)境顯得不協(xié)調,然而,貝聿銘的高超之處正在於聯(lián)繫古今。隨著時間的推移,玻璃金字塔成為了巴黎的一個標誌性建築,吸引了大量遊客。它的存在,使得盧浮宮博物館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
在澳門這個地方,例如科學館或者藝博館以及澳門博物館,它們都有不同的建築特色??茖W館也是貝聿銘的設計,他的想法也很獨特,他選擇了一個螺旋形的建築構成。外觀之外還有內涵。就像經營一家餐廳,裝修是否漂亮固然重要,但另一關鍵是菜式,因為客人來這裏是為了品嘗美食。博物館亦然,關鍵是它的內涵,所舉辦的活動和展覽的品質如何?是否符合我們社會發(fā)展的需要?
實際上,這些非常重要。我認為博物館就是一個教育機構。我們提倡終身學習,可能很多人認為,工餘課餘到博物館還要接受教育,會有壓力。事實上,大多數(shù)觀眾都將到博物館參觀視為精神享受,因為這種形式的參觀具有娛樂屬性,事實這個參觀感知、認知的過程就是學習,只是用一種更為愉快的方式進行,大家容易接受,因此,愉快學習的元素在博物館是比較容易達到的。所以,如何使博物館的社會效益最大化,以至提高其附加值,值得我們深入探討。首先取決於我們對文化功能的認知。
文化傳承、教育普及的多重角色
澳門具有獨特的歷史背景,十六、十七世紀之交是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橋頭堡。天主教傳入內地,實際上是以澳門為跳板。隨著天主教的傳入,西方的科技和文化隨之而來。我們的博物館應該立足於自身的背景和收藏,呈現(xiàn)出澳門真實的歷史,包括當時西方宗教在澳門的存在,讓觀眾了解澳門在歷史發(fā)展過程中的角色、貢獻以及歷史經驗。特別是作為中國固有領土的澳門,在中國的歷史發(fā)展的進程曾經出現(xiàn)甚麼場景,我覺得在這方面應該更加著力去介紹。
這裏談的是廣義上澳門的博物館機構,包括博物館、陳列館、檔案館、紀念館、名人故居等,據(jù)我瞭解,大家都非常重視教育功能,而最關心的問題是政策支持與資源分配,包括人力資源和經濟資源是否足夠支持事業(yè)發(fā)展,以及教育的成效是否理想。例如在林則徐紀念館,我們可以看到與主題相關的歷史背景,林則徐生平、巡閱澳門的情況,當時國家面臨的一些情況都有介紹。作為常設展,但仍可進一步挖掘其深層價值,例如林則徐文學與書法的成就,他的仕宦與交遊,等等,通過更新展覽內容,融入最新研究成果,以至與內地其他機構合作,使之成為生動講述歷史、傳承文化、厚植家國情懷的活躍平臺。這樣不僅可以提升參觀者的體驗,也能更好地傳承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博物館等文化展示場所,它產生的價值既是教育資源,也是旅遊資源。博物館必須與時俱進,不斷更新發(fā)展觀念,以適應時代的變化,時代的需要。博物館帶起觀念的創(chuàng)新也足以驅動教育的創(chuàng)新。
博物館任何時候都要盡力保持新鮮感,令觀眾產生好奇心。展覽要及時更新,讓觀眾養(yǎng)成定期參觀習慣。即使是常設展,最好適時調整內容。試想,幾年前參觀某個博物館,幾年後再次造訪,如果發(fā)現(xiàn)內容依舊,下次再來不來?如果是旅客,一定會考慮這些。因此,內容的持續(xù)更新與調整,對於保持文化機構的生命力和吸引力至關重要。
在澳門,不僅有展示中華文化的博物館,如華人的傳統(tǒng)慈善機構同善堂歷史檔案陳列館,也有展示西方文化的仁慈堂博物館,這些機構在澳門均有著深厚的歷史根基,介紹了澳門慈善事業(yè)的實際情況,也體現(xiàn)了不同文化的共存,這為我們深入探討中西文化在慈善事業(yè)方面的異同提供了珍貴素材。我認為澳門也有潛力成為展現(xiàn)東西方慈善事業(yè)差異與聯(lián)繫的平臺。政府若對此給予高度重視,積極投入資源,支持相關研究和展示工作,如同多一扇窗口展示澳門的獨特風景,多一個角度促進中西文明的交流互鍳與理解。
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大報告中指出,要“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展現(xiàn)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深化文明交流互鑒,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澳門,憑藉其獨特的歷史地位和豐富的文化資源,也具有“一中心、一平臺、一基地”的發(fā)展定位,無疑是實現(xiàn)這一目標的理想之地。政府與社會各界應攜手合作,助力澳門更好地服務於國家文化戰(zhàn)略。特別是對於那些重要的文化項目,加大資源投入,擴大效益,促進旅遊和教育的高質量發(fā)展,使澳門真正成為中西文明交流互鍳的樞紐。
提升城市旅遊業(yè)的內涵
文化傳承與普及對於塑造城市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其中,博物館作為文化硬體設施的代表,本身對旅遊就是一個非常重要的支撐。以澳門為例,澳門博物館的特色在於其以活動和展覽為主的運營模式,展覽週期往往兩三個月,甚至長達半年,這不僅為遊客提供了充裕的時間窗口來規(guī)劃參觀行程,賦予博物館發(fā)揮持久的文化魅力。相較於時效性極強的球賽、演唱會等演藝活動,博物館的展覽具有更長的生命週期,為遊客提供了層次更為豐富、深入的文化體驗。這一特性極大地方便了遊客的旅行計劃,還有助於提升博物館的文化價值和教育功能。如果我們能提供更多具有特色的專題博物館和展覽館,無疑將進一步延長遊客在澳門的逗留時間,更如同磁石一般,吸引著四面八方的遊客,促進澳門整體旅遊業(yè)的成長和多元化發(fā)展,從而實現(xiàn)從觀光旅遊到文化深度遊的轉變。
在粵港澳大灣區(qū)一體化戰(zhàn)略以及跨地域旅遊的大背景下,博物館的區(qū)域聯(lián)動效應日益顯現(xiàn)。遊客往往不會滿足於單一目的地的探訪,而是傾向於利用便捷的交通網絡展開多城市之旅。例如,北京遊客會延伸至天津,上海遊客會囊括蘇州、杭州,同樣,香港遊客亦可能將澳門納入行程,形成互補共生的旅遊生態(tài)。外國其實亦有類似情況,這種出行模式不僅豐富了遊客的旅行體驗,更促進了區(qū)域內的文化交流與經濟互動,博物館在此過程中扮演著關鍵角色。澳門的博物館舉辦重磅展覽,不僅吸引本地居民和輻射至周邊城市,如香港、廣州,乃至上海、北京,甚至會吸引遠方來客,包括歐美,進一步提升澳門在國際旅遊版圖中的地位。過去有一個民營博物館的負責人曾跟我說,澳門地方這麼小,資源這麼多,展覽要麼不辦,辦的話,要辦成世界第一的級別。我深以為然。展覽活動如果轟動國際,自然也是對二十大報告中“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全面提升國際傳播效能,形成同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地位相匹配的國際話語權”的實踐。
澳門作為一個國際大都市,擁有豐富的歷史和文化背景,加之其獨特的世界文化遺產地位,使澳門在全球享有盛譽。如同我國的長城和故宮一樣,這些標誌性的文化遺址不僅是國家的象徵,也是吸引全球遊客的重要因素。在這種背景下,博物館作為文化傳承和文化普及的重要場所,不僅豐富了旅遊的內涵,提升了旅遊品質,還通過極具吸引力的展覽活動吸引了來自世界各地的關注。值得一提的是,一些重要的專題展覽活動的影響力已經超出了旅遊領域,甚至促成了外國駐香港領事館領事的自發(fā)親臨參觀,這無疑直接間接進一步提升了澳門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開啟中日韓合作的契機
澳門和湖州被選為2025年度的東亞文化之都,這標誌著對它們在文化多樣性和豐富性方面的高度認可。評選東亞文化之都的過程十分嚴格,候選城市必須滿足一系列具體指標。對於澳門和湖州而言,這不僅是一個展現(xiàn)各自獨特文化魅力的契機,也是一個促進文化交流的重要時刻。
澳門和湖州雖然在文化背景上存在差異,但它們均展示了中國豐富的文化多樣性。澳門作為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平臺,湖州則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城市。預計2025年將在中國舉行的中日韓三國文化部長會議,有可能選址澳門。如果澳門具備相應的條件來承辦這樣規(guī)格的會議,這將是促進更多文化交流合作、擴大影響力及提升其文化層次的良機。
任何對文化的投入的確是值得的,因為文化效益不僅僅是經濟上的回報,還包括長期的計算和人心工程。比如,日本和韓國的博物館擁有先進的經驗和豐富的收藏品,值得澳門學習和借鑒。澳門的博物館與日本、韓國的博物館同行或文化藝術界進行項目合作,推出一些展覽和學術活動來促進三個國家的人民的相互瞭解和心靈相通。此外,促進民間交流也非常重要,許多日本和韓國的遊客會來澳門旅遊,同時我們大灣區(qū)居民,特別是香港和澳門的人士也會去日本和韓國旅行。這種民間交流對於增進三國人民之間的瞭解和友誼非常有益,有利於和平發(fā)展的理念。習主席曾在巴黎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fā)重要講話,題為“文明交流互鑒是推動人類文明進步和世界和平發(fā)展的重要動力”,這個就是澳門踐行的方向。
我們關注到獲得此項殊榮,特區(qū)政府已公開說明,提到了多方面,其中包括“以創(chuàng)建2025 年‘東亞文化之都’為契機,進一步拓展城市文化內涵,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及設施建設”,這確是一個重要的契機,特別是在文化部門、文化場館以及相關設備的更新方面,大家對此抱有期待,樂見其成,接下來我們期待看到政府的後續(xù)行動。
博物館拓展為課堂的延伸
我曾經聽過一位高等院校校長談及他們將博物館納入教學體系的實踐。他們選擇博物館作為課堂的延伸,是因為博物館舉辦的活動品質高,能夠與學校的教學理念相吻合。在這樣的合作模式下,學生們有機會在博物館內直接上課,進行現(xiàn)場學習,類似於體育課在體育場或戶外進行的模式。這種學習方式讓學生在真實的文化環(huán)境中獲取知識,從而更好地吸收和理解教學內容。
博物館是知識的寶庫,也是文化傳承的重要場所。它們收藏的歷史文物、藝術品和科技展品,作為歷史的見證,能夠為學生提供直觀的學習材料,幫助將抽象的歷史知識變得具體易懂,從而更易於理解和吸收。如何有效地將學校的教學需求與博物館的教育資源相結合,是值得思考的關鍵問題。我們常說“愉快學習”,與傳統(tǒng)的課堂學習相比,戶外上課或參觀博物館是一種新穎且有效的學習方式。對年輕學生而言,在非傳統(tǒng)的學習空間中學習不僅不會引起抗拒,反而可能因為環(huán)境的新鮮感和自由度的增加而更加積極地參與。小朋友天生好奇好動,喜歡探索未知,寬鬆自由的學習環(huán)境更能激發(fā)他們的學習興趣。因此,這種新型的學習方式值得我們進一步探索和嘗試。
對於基礎教育板塊,尤其是中學和小學,雖然普遍有安排博物館參觀活動,但這仍然不夠。據(jù)我所知,這類的參觀安排並不頻繁。鑒於此,強烈建議教育界加大對博物館資源的利用,並將其作為課堂的延伸。例如,可以鼓勵博物館與教育機構或專業(yè)團體建立合作,舉辦專題講座和工作坊等活動。這種合作不僅能促進資源共用和優(yōu)勢互補,還能幫助博物館擴大其社會影響,同時實現(xiàn)教育資源的高效配置和使用。
隨著公眾對文化生活需求的日益增長,如何有效利用博物館這些教育資源,成為了一個值得深思的問題。我始終認為,文化是民生的重要組成部分。政府對文化投入大量資源,其中很多服務是普惠性的,其實和提供醫(yī)療、經援等一系列社會福利本質一致,只是服務內容不同。文化,可以理解為供給精神生活。為什麼社會基層普遍會要求加大醫(yī)療、經濟的支援,而不是普遍要求加大文化的投入?究竟怎樣的投入才更加符合澳門的長遠利益?我們大可深思這種輿論導向。特區(qū)政府免費開放博物館或資助舉辦活動等政策,本身就是對市民的一種社會福利,也是市民應享有的文化權益,我們應該鼓勵更多人去使用這些資源。
亦需關注到,相較於中產階層家庭,基層家庭的孩子們對參觀博物館、接受藝術教育,我們應予更多的關顧,給予更多的支援,應盡可能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讓基層家庭的孩子們能夠參與到更多的文化活動中來。培養(yǎng)未來的藝術家是美術院校的責任,博物館更應把握正確航向,培養(yǎng)孩子們熱愛生活和擁有樂觀心態(tài)、正向思維,還能夠提高他們的文化素養(yǎng)和綜合素質。確保每一個社會群體都能夠從中受益,這就是文化的普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