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chuàng)實踐”欄目以傳播先進的設計理念,推動原創(chuàng)設計發(fā)展為己任,涵蓋產品設計、視覺傳達設計、建筑室內設計、交互設計等領域的精選國內外經典設計案例,專訪各界設計大咖,旨在為設計行業(yè)提供高質量的設計案例,服務廣大熱愛設計的讀者。
本期原創(chuàng)實踐欄目分享的設計案例包括Sn?hetta 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北京城市圖書館;三文建筑在廣州國營嶺頭農場升級改造的黃埔紅嶺頭紅茶創(chuàng)意園;KiKi建筑設計事務所為Lenovo聯想集團與UCCA Lab打造的“從未來到未來——數字文明藝術展”展陳空間;獲得本年度iF設計金獎的低成本高效空氣凈化器PureAura和加利弗設計公司的概念作品Braille learning machines盲文學習機。
看點
微氣候控制單體圖書館
CLIMATIZED READING SPACE
組件模塊化和結構網格標準化
COMPONENT MODULARIZATION AND STRUCTURAL GRID STANDARDIZATION
自承重式玻璃幕墻結構
THE LARGEST LOAD-BEARING GLASS SYSTEM
北京城市圖書館歷時4年建成,于2023年12月27日正式對外開放,總建筑面積約7.5萬平方米,地上3層,地下1層。該圖書館是世界上首座超高自承重式玻璃幕墻結構建筑,擁有目前全國最大的智能化立體書庫。整體建筑以“臨山間于樹下勤閱覽”為建筑設計理念,又被稱為城市中的“森林書苑”。
作為通州區(qū)的三大文化建筑之一,北京城市圖書館的落成進一步確立通州區(qū)的繁華活力,也把北京的城市肌理延伸到這個全新的城市副中心。
Sn?hetta 設計事務所設計的北京城市圖書館現已正式對外開放。事務所在開展首個項目——埃及新亞歷山大圖書館——35 年后的今天,再次打造出極為創(chuàng)新的圖書館設計。北京城市圖書館不僅擁有世界最大的微氣候控制單體圖書館閱覽室,也為北京文化與人文內涵豐富的環(huán)境帶來集學習、知識交流和社交功能于一身、設計當代卻能經得起時間考驗的公共設施。
北京城市圖書館是通州區(qū)總體規(guī)劃發(fā)展的核心部分,將成為通州由開發(fā)程度相對較低的區(qū)域轉型成熱門文化藝術區(qū)的一大助力。連接通州和北京市中心的地鐵線路完成后,通州將與北京市更緊密融合,吸引更多游客前往這個全新的城市副中心。
Sn?hetta 在 2018 年通過國際競賽獲委托設計北京城市圖書館,并和本地合作伙伴華東建筑設計研究院(EC ADI)攜手完成項目。Sn?het ta 現時正在美國進行四個圖書館的設計工作,包括西奧多?羅斯??偨y(tǒng)圖書館(Theodore Roosevelt Presidential Library)、夏洛特梅克倫堡圖書館(C h a r l o t t e M e c k l e n b u r gLibrary)、遠洛克威圖書館(Far Rockaway Library),以及威徹斯特廣場圖書館(We s t c h e s t e r S q u a r eLibrary)。
重塑圖書館在數字時代的意義
隨著世界愈發(fā)數字化,人們能夠隨時隨地獲取所需資訊,圖書館在約十年前被認定將會消失在數字化的洪流之中。為了令圖書館在 21 世紀重新確立存在意義,Sn?hetta 針對圖書館的外觀、運作和社區(qū)功能提出新概念。北京城市圖書館把書本視為有形之物,而圖書館的首要體驗則側重于在擁有山丘綠樹的美麗河畔景色中沉浸于閱讀時翻動書頁的無意識動作。
Sn ?he t t a 聯合創(chuàng)始人兼合伙人 K je til Tr?dalThorsen 指出,“正是人們對書籍的熱愛,使圖書館得以在數字時代中幸存,并得到進一步回饋所在城市和社會大眾的新潛在意義。我們通過重新詮釋身體、心靈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重新燃起人們遠離電子屏幕的閱讀樂趣。圖書館是不會就此消失的?!?/p>
為了重新確立圖書館為公共人文生活的核心支柱,使其不再僅僅是收藏書籍的地方,Sn?hetta 把北京城市圖書館定位為學習、文化和社區(qū)中心。借鑒不同圖書館的歷史并參考它們如何創(chuàng)新地回應當時的時代和地方需要,北京城市圖書館的核心使命為開放的思想交流和人與人之間的對話,在館內設置專門用于展覽、表演、會議和古籍修復的空間。這座全新的圖書館通過促進書籍、人們和自然景觀之間的情感聯系,創(chuàng)造出無限可能,堅決反駁了圖書館逐漸被世人遺棄的論述。
Sn?hetta 亞太區(qū)合伙人兼總監(jiān) Robert Greenwood指出,“圖書館的社會角色和人們使用圖書館的方式都出現了巨大的轉變?,F在,圖書館需要充當活力盎然的社區(qū)空間,促進社交互動和知識共享。”
塑造猶如森林山谷的“森林書苑”
圖書館由玻璃幕墻包圍,把大自然引入閱覽區(qū)的同時,也令內部環(huán)境極為通透,使得在圖書館外也能看見館內的美麗環(huán)境。圖書館的核心是一個近 16 米高、極具親和力的巨大開放空間,階梯式平臺有節(jié)奏地順著曲線向上發(fā)展,形成山間閱覽區(qū)。中央是一條稱為“山谷”的主通道,其蜿蜒的形態(tài)仿照附近的通惠河設計,連接南北兩個入口,無縫延續(xù)外部景觀,并引導游客從入口前往圖書館的不同空間。
“山谷”兩側的階梯式閱覽區(qū)形成高低起伏的山坡,山體既是地面,也是座位和書架,塑造出一個能夠放松身心、溝通交談或安靜閱讀的寬廣空間,讓人們各自活動時也不會有與圖書館大環(huán)境隔絕的感覺?!皶健敝胁赜邪胨矫艿拈喿x區(qū)和會議室,山間大平臺上則設置書架和桌椅,在圖書館中央位置打造出開放式閱覽區(qū)。這個閱覽區(qū)配置了世界上其中一個最大型的自動存儲和檢索系統(tǒng)(ASRS),歡迎所有人使用。
支撐閱覽區(qū)巨大空間的柱子像是長得又高又直、頂部開出茂密葉片的銀杏樹,致敬銀杏這個擁有2.9 億年歷史的中國古老土生樹種。銀杏樹柱不僅讓空間從山谷的大尺度過渡到書籍的小尺度,柱頂的層層葉片與縫隙間的玻璃天花更交疊聚合成傘蓋屋頂,把過濾陽光引入內部空間,塑造出明亮開揚的氛圍。銀杏樹下,游客可以登上“書山”山頂從高處往下俯瞰,看著“書谷”一直延伸展開成館外的遼闊自然景觀。這種“合一”體驗讓讀者與身處的環(huán)境和書中想象世界融為一體,打造唯有在此情此景才可以得到的獨一無二回憶。
Robert Greenwood 指出,“階梯式書山和銀杏樹柱令人不禁抬頭遠望,沉浸于圖書館整個大環(huán)境之中。在這里,你可以坐在樹下,讀你最喜歡的書。北京城市圖書館有跨代共融的特征,你可以在這里把你的故事說給孩子們聽,與他們分享你喜愛的書?!?/p>
圖書館的南北兩個入口外栽種了真正的銀杏樹,所以南北兩側的“書山”特別側重對外景觀,進一步加強閱覽區(qū)與大自然的聯系。北京城市圖書館通過把閱讀、表演和景觀融合為一體,歌頌北京豐富的自然和文化遺產。
以可持續(xù)性綠色科技為圖書館訂立綠色標準
北京城市圖書館在應用尖端科技提升訪客體驗的同時,也重新思考了當今圖書館能夠如何應對急切的氣候挑戰(zhàn)。項目不僅服務圖書館所在的社區(qū),更致力保護它所在的環(huán)境。圖書館最大程度減少了建設和運營過程的碳足跡,建筑設計因而取得中國國內最高等級的三星級綠色建筑標識。
項目采用組件模塊化和結構網格標準化,減少浪費建筑材料。以銀杏樹柱為例,整座建筑使用單一柱體模塊,通過在 9×9 米的網格上轉動模塊,令“銀杏林”中的樹柱看來變化多端,同時又能確保生產和安裝效率。這些銀杏樹柱更內置能夠控制室內微氣候、燈光和音響效果的技術,也能收集屋頂的雨水并將之引流到圖書館的綠色建基系統(tǒng),重用雨水作灌溉之用。
圖書館屋頂設有懸挑結構,有助于減少玻璃幕墻(中國目前最大型的自承重式玻璃幕墻結構)的熱能吸收,在不犧牲項目可持續(xù)性的前提下實現了圖書館其中一個最為重要的設計元素。為了進一步優(yōu)化幕墻,東西兩側幕墻的玻璃高度較矮,并使用了低輻射中空玻璃。屋頂實現光伏建筑一體化(BIPV),以光伏建筑元件取代傳統(tǒng)屋頂和外立面材料,利用陽光直射屋頂表面來生產可再生能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