娜爾納
【摘 要】群眾文化是當前我國文化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內容,它與經濟發(fā)展、政治穩(wěn)定以及社會和諧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在群眾文化中,民族音樂作為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在促進群眾文化發(fā)展方面發(fā)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關鍵詞】民族音樂;群眾文化;淵源;發(fā)展
【中圖分類號】G249.2;J60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4198(2024)05—085—03
引言
人類社會發(fā)展過程中精神文明建設具有決定性地位。民族音樂不僅是民族文化中的組成部分,也是群眾文化中的主要體現(xiàn)形式,它所特有的魅力曾陪伴我們民族在歷史的長河中度過,有著深遠的歷史意義與寶貴的文化價值。新時期要想更好地應對國外文化沖擊,就需要繼承與發(fā)揚民族音樂,同時保留其精髓,并且以民族音樂為動力,促進大眾文化規(guī)范化、良性發(fā)展,從而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提供保障[1]。
一、民族音樂與群眾文化的淵源
(一)群眾文化是民族音樂產生的背景
人民群眾活動在群眾文化中處于主體地位,文化娛樂活動在群眾文化中占有主要地位,而人們對于精神生活方面的追求則是群眾文化得以形成的主要因素。從古到今,物質和精神一直是人們追求,渴望的目標,特別是物質生活有了初步保障之后,人就會把更多精力投入到滿足精神生活需要上。在無文字的石器時代人們就用肢體語言在實物上進行雕刻以表達思想與感情,可視為舞蹈與繪畫兩大藝術形式——文娛活動中的一種初級形式[2]。人們在孕育了智慧之后就發(fā)明了語言,而語言的出現(xiàn)又促進了溝通,推動著文明向前發(fā)展,群眾文化也漸漸成型。當經驗積累到一定程度,人的心情充實起來后就不會再是簡單地吶喊,而會把字帶著旋律唱出來,同時也會根據(jù)擊打樹木發(fā)出的響聲來制造出像鼓一樣的樂器來,于是音樂藝術形式就這樣應運而生。具體而言,勞動號子作為最早出現(xiàn)的民歌形式和民族音樂樂調的依據(jù),產生于集體勞動之中,人們多利用這種勞動號子來協(xié)調和統(tǒng)一行動,以提高勞動效率。此外,人與人之間的節(jié)日,收獲時的律動和定期的歡呼聲也構成了民族音樂旋律的基礎。人民群眾在各種活動中演唱是民族音樂的源頭,換句話說群眾文化就是民族音樂的底蘊[3]。
(二)民族音樂是群眾文化的表現(xiàn)形式
中國傳統(tǒng)音樂當中民族音樂所占比重較大,民族音樂,作為一種藝術范本,以其特定的形式和藝術價值,成為少數(shù)民族表達情感,傳播特色文化最重要的方式。民族音樂還具有娛樂大眾、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在大眾文化崛起的背景下,民族音樂呈現(xiàn)出多元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比如一首民謠,它的利弊就很明顯,長處在于韻律優(yōu)美,短處在于旋律比較單調。后來又與其他音樂體裁相結合,音色也就漸漸變得豐富起來,多了一種轉折、起伏的感覺[4]。從這一點出發(fā),可以看出民間音樂和大眾文化相輔相成,互相促進,是個不斷變化和發(fā)展的過程。近年來,伴隨著高科技文化媒體手段——手機和電視的應用,使得民族音樂文化有了長足的進步,逐步成為大眾文化中的重要表現(xiàn)形式之一。民族音樂在傳播大眾文化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例如廣場舞所配奏的樂曲多為民族音樂并具有較大感染力,除中老年人外,還有部分年輕人和兒童參與其中,人們跳廣場舞也是一種群眾文化活動。人們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夠增強體質,還能欣賞到民族音樂所具有的特殊魅力[5]。
二、民族音樂對于群眾文化發(fā)展的作用
(一)有利于增強民族凝聚力
民族音樂是中華民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既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也蘊含著深刻的民族內涵。在民族音樂中,不同的民族有著不同的音樂形式,也有著各自不同的音樂文化內涵。我國各民族之間有著緊密的聯(lián)系,這就決定了我們每個人都有了解和欣賞不同民族音樂的權利。在欣賞不同民族音樂時,可以了解到不同民族之間的生活習俗、風土人情和文化內涵等。通過這些,人們不僅可以更好地了解本民族文化,還能增強本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同時,也有利于促進不同民族之間的交流與融合,進而推動我國社會和諧穩(wěn)定發(fā)展。這對于增強我國社會凝聚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6]。
(二)有利于提升群眾的審美能力
民族音樂是在特定的文化背景下產生的,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域特點,并融合了各地人們的生活和勞動,是人們審美能力提升的重要渠道。在群眾文化中,民族音樂可以豐富群眾文化生活,使廣大群眾在欣賞民族音樂的過程中,不僅可以愉悅身心、陶冶情操,還能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
(三)有利于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
群眾文化是一種以娛樂為主要內容的文化形式,人們通過參與各種文化娛樂活動來實現(xiàn)精神上的愉悅。當前,由于社會轉型的不斷加速,人們的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精神生活也受到了嚴重的影響。在這樣的背景下,加強對群眾文化建設十分必要。而民族音樂作為群眾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能夠為群眾提供精神食糧,滿足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在開展群眾文化建設時,可以將民族音樂融入其中,不僅能夠讓廣大群眾通過欣賞音樂來陶冶情操、愉悅身心,同時還可以通過感受音樂來豐富精神世界,使人們能夠以更加積極、樂觀的心態(tài)面對生活。
(四)有利于促進民族文化交流
民族音樂是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通過樂器演奏、舞蹈表演等形式將各個民族的文化特征展現(xiàn)出來,它蘊含著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chuàng)造,是一種重要的藝術形式。在群眾文化中,民族音樂能夠促進各民族之間的交流,對于促進社會和諧具有重要作用。
一方面,民族音樂能夠將各個民族的優(yōu)秀文化特點展示出來,通過相互學習和借鑒促進我國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發(fā)展。另一方面,各民族之間可以通過相互交流促進相互進步,促進群眾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
(五)有利于規(guī)范群眾文化發(fā)展
時過境遷,群眾文化不斷發(fā)展的大環(huán)境中,群眾文化表現(xiàn)出多樣性和豐富性的趨勢,能夠幫助人們規(guī)范自己的行為和端正自己的觀念。而繼續(xù)發(fā)揚民族文化則能夠增強人們思想上對于民族精神的認同感,同時形成有巨大影響的文化力量,讓國家與社會的繁榮與昌盛能夠借助民族音樂得以實現(xiàn),它能夠解除大眾文化所受到的某些束縛,進而推動大眾文化更好更協(xié)調地發(fā)展,這既能使民族音樂功能得到合理發(fā)揮,又能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文化需求,從國家與社會層次,推動廣大人民群眾精神與思想建設,增進社會和諧。
近年來,中國民族音樂的傳承和發(fā)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也為大眾提供了良好的民族精神教育。而民族音樂就像是花園里的花朵一樣,正在蓬勃發(fā)展,能夠讓具有正面價值的民間歌曲得到廣泛的傳播,提升人們的精神狀態(tài),這對促進民間文化的健康發(fā)展具有重要的作用。人民群眾是一個具有很高的參與性的群體,他們不僅可以推動人民的文化發(fā)展,還可以對國家的精神進行貢獻,還可以充實人民的精神生活,提升整個民族的文化素質。因此,注重群眾文化的塑造并對其發(fā)展提供可行性建議均不可忽視且十分必要。然而,為了把這種理念落到實處,要求每個地域都必須結合自身特點舉辦與民族音樂會有關的活動,把民族音樂融入人民群眾的日常生活中去,使大眾能夠非常深入地理解民族音樂想要表達的理念與意義,從而在民族音樂不斷繁榮昌盛的基礎之上幫助大眾培養(yǎng)大眾文化。
例如,可以在各個地域的文化社團之間進行交流討論、進行跨地域的深入合作等,共同舉辦一些與文化相關的主題活動,并邀請各個地域的居民參與其中,讓他們感受到不同地域的文化所帶來的思想上的碰撞,從而促進本國文化與他族文化之間的碰撞與交流。通過此次聯(lián)辦活動,不僅可以讓區(qū)域內居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得到豐富,還可以讓各地居民找到自己的不足之處,健全自己的文化機制。此外,還可以將民族音樂作為一種工具,為新時期社會主義群眾文化發(fā)展做出了積極的回應。
三、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推廣策略
(一)現(xiàn)代媒體傳播背景下中國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新途徑
中國民族音樂發(fā)展是以傳統(tǒng)民族音樂的拓展與創(chuàng)新為前提,特別是《梁祝》吸收了外來文化精華而又去其糟粕、《新貴妃醉酒》和《萬物生》等都是在汲取民族文化精華后創(chuàng)造性地改編而成,將古典文化和當代文化融為一體,形成一種特殊藝術魅力?,F(xiàn)代傳媒作為音樂藝術的載體,為民族音樂的發(fā)展賦予新的力量是十分必要的。就民族音樂自身而言,它必須經受住大眾的審美觀,才能以更多的形式為大眾所接受和喜愛。例如在唱民族音樂的時候,通俗唱法,原生態(tài)唱法和美聲唱法的形式都可穿插運用。而且樂隊可由鋼琴,小提琴,二胡等樂器伴奏并配樂,從而增強民族音樂藝術表現(xiàn)力和感染力。特別是網絡信息時代新媒體的出現(xiàn)不僅使傳統(tǒng)音樂傳播方式發(fā)生了變化,而且給音樂節(jié)更添“聽覺”。尤其是電視臺在音樂節(jié)目的類型和數(shù)量上都開始以聽眾為主要設定目標,充分地考慮大多數(shù)人的偏好和需要,并且面向不同受眾群體進行,節(jié)目內容的擬定不一,極大地滿足人們對于音樂的要求。電視臺要加大對這一音樂事件的宣傳報道力度,還應該從作詞,作曲,演奏等方面讓更多具有音樂天分與天賦的人士參與這一音樂盛會。為了使讀者能夠更加主動地參與進來,他就在網站上為其作品開辟評論區(qū)。不僅可以增加民族音樂演奏中的趣味性,還可以提高人們對音樂的鑒賞能力。
(二)傳承民族精神文明
我國民族音樂源遠流長,與人民群眾的生活密切相關,它與人民群眾的文化發(fā)展密切相關,對人民群眾的精神文明起到了重要的傳承作用。從根源上來看,民族音樂的出現(xiàn),最根本的原因就是人們對精神文化的追求。在獲得了基本的滿足之后,大家將自己的喜好與當?shù)厝罕娢幕奶攸c相結合,把民間民情與音樂融合在一起,從而獲得了當?shù)厝罕姷恼J同,讓民族音樂變成了一個群體共同擁有的精神文化。如《信天游》,作為一種反映陜北人民精神文化的民歌,得到了其他地方人民的認同,其流行程度遠超普通民歌,其大眾化程度也遠高于其他文藝作品,這就是一種具有強大凝聚力的民歌。當人們聽到并唱出他們自己的民族音樂,他們就會有一種歸屬感,一種認同,他們就會把民族音樂一代又一代地傳給下一代,這就是他們的民族精神能夠被傳承下來的一個原因。
隨著時代的變化,人們與更多的音樂文化進行了接觸,同時,大量的西方音樂也被引進到了我們的國家,這使得我們的民族音樂在傳播、傳承和發(fā)展過程中遭遇到了種種困難。只有把民族精神的傳承作為重點,為了更好地發(fā)揮民間的力量。根據(jù)群眾的偏好和對民族音樂的理解,在保留民族音樂形態(tài)特點的前提下,對其進行了理性地創(chuàng)新,促進演奏技巧等方面的傳承,讓更多的人能夠感受到民族音樂的魅力。只有這樣,才能把各種因素都集中起來,才能推動全國的精神文化建設。
(三)保持文化特色,拓展傳承路徑
在歷史的長河中,少數(shù)民族的音樂文化與其他民族的習俗和風土人情相結合,對他們的精神生活產生了深遠的影響。所以,既要順應時代潮流,又要保留民族音樂的地方特色,要充分認識到民族音樂的繼承與發(fā)展的重要意義。應靈活掌握民族的審美傾向,有針對性、有計劃地進行民族音樂文化的傳承與人才的培育,使其在現(xiàn)代社會中得以繁榮發(fā)展。只有繼承和創(chuàng)新了,才能提高人們對它的認知,才能給它的發(fā)展帶來新的活力?;诖耍嚓P的文化人應該更好地與人民群眾打交道,更好地理解人民群眾的精神、文化需求和美學需求,并根據(jù)這些需求,有針對性地進行民族音樂和文化的宣傳,制定民族音樂和文化的繼承戰(zhàn)略。
四、結語
總而言之,民族音樂與群眾是緊密聯(lián)系在一起的,民族音樂能夠對群眾文化的思想文化建設起到加強作用,而群眾文化反過來也能夠對民族音樂的廣泛傳播起到推動作用,因此,兩者之間是無法分開的。許多民族音樂的創(chuàng)作靈感,都來自群眾文化,并反過來反哺于群眾文化,豐富了群眾的精神生活。在這種環(huán)境中,人民群眾的精神狀態(tài)會不斷地提升,他們的生活也會越來越豐富。所以,對于民族音樂的宣傳與傳播,必須對民族音樂的群眾文化活動進行嚴格的規(guī)范與規(guī)范,才能推動群眾文化在一條更加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越走越遠。
參考文獻:
[1]李敏.試析民族音樂對于群眾文化建設的影響[J].文存閱刊,2021(20).
[2]唐睿.新時代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中的推廣策略探討[J].神州,2021(1).
[3]姚黎.淺談我國民族音樂在群眾文化活動中的作用與價值[J].文淵(小學版),2021(12).
[4]朱瑩.中國少數(shù)民族音樂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chuàng)新[J].戲劇之家,2021(12).
[5]高煜琦.民族器樂與現(xiàn)代音樂的結合——以莘縣尹氏嗩吶田野調查為例[J].戲劇之家,2021(12).
[6]王佐伊.中國民族民間音樂的當代價值及保護——評《中國民族民間音樂》[J].社會科學家,2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