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10日12點,中國第37次南極考察隊116名考察隊員搭乘“雪龍2”號駛離極地中心碼頭,途中與回母港??康摹把垺碧栂嘤觯p方鳴笛致敬。由此,我們正式踏上了前往南極的旅程。
11月10日?解鎖新場景
由于本次考察隊人數(shù)較多,房間有限,我們6名年輕的“悍將”被分到了會議室打地鋪。在這里,所謂的“房間”是用窗簾隔開的一塊區(qū)域,所謂的“床”就是一張大床墊。讓我們感到欣慰的是會議室的桌子足夠大,有充足的空間擺放個人物品,最重要的是遇到風浪時我們不用擔心從床上掉下來。
行李收拾妥當后,我開始跟室友在船上閑逛,解鎖了健身房、實驗室、月池車間、飛行甲板等許多新場景。探索完成后時間已近下午4點,這時從“雪龍2”號向西望去,只能依稀看見大陸的輪廓。手機信號也在逐漸減格,到了晚飯后,手機信號更是徹底消失。不知為何,我的心底涌出一種復雜的感覺,其中既夾雜著對祖國和親朋的不舍,還有即將面對未知事物的不安。
11月17日?穿越赤道
經(jīng)過一周的航行,我們穿越了赤道,正式進入了南半球。在赤道附近有一片神奇的海域,風平浪靜,水面像鏡子一樣,這就是赤道無風帶。這里太陽終年近乎直射,是地球上地表年平均氣溫最高的地帶。
我聽說船只穿過赤道時有一個特殊的習俗:當船過赤道時,除當值的船員外,其他人放假一天,大家大擺酒宴,用整豬、整羊祭奉海神。有時船長還會在駕駛臺設香壇祭祀,船員們一邊喝酒一邊跳舞,祈求海神賜福,保佑平安。這種習俗一直沿襲了下來。
當我們乘坐的“雪龍2”號經(jīng)過赤道時,也舉行了一個簡短的儀式。考察隊全員著速干衣在飛行甲板上高唱國歌,還在同行老師提供的探空氣球上寫下了自己對本次航行的期盼。當天,我們還組織了拔河比賽及飛鏢、套圈比賽。吃著可口的美食,望著夕陽西下的美景,我真想讓時間停在這一刻,但我深知,這是不可能的。
11月28日?新西蘭補給
經(jīng)過10天的航行,我們抵達了本航次的第一個補給港口——新西蘭利特爾頓港??扛酆?,工作人員將新西蘭海關邊檢人員帶上船,陪同他們對船上的衛(wèi)生安全情況進行檢查??扛酆螅覀兪紫妊a給淡水,然后移泊加油,最后補充蔬菜水果。
中午,利特爾頓市市長一行代表新西蘭政府對我們的到來表示歡迎,雙方互換了禮物,我們贈送給新西蘭方面的是“雪龍2”號的船模,收到的回贈則是頗具當?shù)靥厣拿弊印?/p>
12月4日?穿越西風帶
前幾日在新西蘭??繒r,西風帶氣旋正盛,海況惡劣,不利于船只航行。但這里是通往南極的必經(jīng)之路,是傳說中的“魔鬼西風帶”。由于西風環(huán)流在廣闊的南大洋上空暢通無阻,常年平均有6到7個氣旋自西向東移動,致使西風帶海域波濤洶涌,故也被稱為“咆哮的西風帶”。為了等待穿越西風帶的最佳窗口,我們不得不在新西蘭錨地多停留幾天。雖然在海上漂泊的日子有些枯燥,但我們卻有幸目睹了許多海豚圍繞船只嬉戲的場景。隊友向我科普,說它們名叫赫氏矮海豚,屬于新西蘭特有物種。
終于在今天,穿越西風帶的窗口出現(xiàn)了。晚上,船體開始晃動,隨著晃動不斷加劇,我們走路都需要時刻扶好墻壁,甚至在平地上走出了上下坡的感覺,吃飯的時候更是需要隨著船體的晃動時刻調(diào)整自己的姿勢。很多隊友,特別是第一次出海的隊友,出現(xiàn)了暈船反應——“一言不發(fā)、二目無光、三餐不食、四肢無力、五臟翻騰、六神無主、七上八下、九(久)臥不起、十分難受”——這是海上生活的常態(tài)。隨著船體逐漸趨于平穩(wěn),大家暫時度過了這一關。
12月17日?破冰前行
白,一望無際的白,是我對南極的第一印象。隨著白茫茫的冰原逐漸映入眼簾,我們進入了南極大陸的外圍海域。環(huán)繞南極大陸的海冰像是一群守衛(wèi)者,守護著地球上最后一片凈土。此時正值南半球的夏季,南極正在進入極晝,緯度越高的地方白天時間就越長,晚上11點我還能看到將整片天空都映成粉紅色的晚霞。此時我竟無法區(qū)分這是落日的余暉還是黎明前的曙光,真切體會到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唯美。
到達中山站前,我們需要深入普利茲灣。海冰成為了前進路上最大的難題。隨著不斷深入冰區(qū),航行速度不斷降低,船只與海冰碰撞的聲音也越來越響,甚至偶爾會傳來冰面斷裂的聲音。這是因為冰層較厚,破冰船需將船頭沖到冰面上,依靠自身重力將冰層壓碎,實現(xiàn)破冰效果。而冰層較淺時則是依靠螺旋槳產(chǎn)生的動力和船頭自身的硬度將冰層撞碎。
晚上7點左右,我們正在宿舍聊天,突然聽到一陣發(fā)動機的轟鳴聲,緊接著船身就是一陣劇烈震動。我們趕忙跑去飛行甲板查看情況,發(fā)現(xiàn)由于冰層太厚,船頭卡在冰面上無法移動。船尾處不斷翻涌的浪花及發(fā)動機巨大的轟鳴聲,顯示著船體正在加大馬力脫困。經(jīng)過駕駛室所有船員的不懈努力,船頭終于從冰面上下來了,我們也不由地松了口氣。
12月19日?向中山站進發(fā)
經(jīng)過連續(xù)三日的艱苦破冰航行,我們終于進入了距離中山站僅20海里的海域。鑒于即將抵達目的地,考察隊果斷決定暫停破冰作業(yè),投入到卸貨任務中。
首先,我們派遣專業(yè)隊員下到冰面進行探冰作業(yè),確保冰面條件穩(wěn)定且適宜卸貨。確認無誤后,吊車便迅速啟動,將裝載著中山站所需物資的集裝箱穩(wěn)穩(wěn)地運送到冰面上。隨后,隊員們開始忙碌地將物資從集裝箱中一一取出,小心翼翼地放入網(wǎng)兜里。
最后,這些網(wǎng)兜被直升機穩(wěn)穩(wěn)地吊起,將物資運送至中山站。在卸貨的過程中,船尾處因破冰而形成的人工湖泊成為了企鵝們的樂園。它們歡快地在這片水域中嬉戲,給這片寒冷的極地帶來了一抹生機。
在這期間,我們突然接到澳大利亞戴維斯站的求助,請求用“雪龍2”號的船載直升機協(xié)助其轉(zhuǎn)移傷員。考察隊領導與國內(nèi)溝通之后,決定立即派飛行員駕駛“雪鷹301”前往戴維斯站,成功助其轉(zhuǎn)運傷員。老師們說,中國第30次南極考察隊乘坐“雪龍”號在南極作業(yè)期間,曾收到來自俄羅斯“紹卡利斯基院士”號的求救信號,“雪龍”號立即前往事發(fā)海域,與其共同前往的還有來自澳大利亞的“南極光”號。到達后,“雪龍”號立即展開救援,派出直升機在俄羅斯船只附近的冰面上降落,分批次將52名受困人員轉(zhuǎn)移到澳大利亞“南極光”號上,相關人員全部成功獲救。這兩次國際營救充分詮釋了我國負責任的大國形象。
12月30日至3月30日?大洋作業(yè)
本次科考中,我跟師兄承擔著南大洋浮游生物生態(tài)調(diào)查項目,主要是通過CTD、垂直網(wǎng)、多聯(lián)網(wǎng)、磷蝦拖網(wǎng)等網(wǎng)具采集樣品。
我們的作業(yè)地點有兩個,一個是月池車間的右側(cè)艙門處,在此我們用吊車將垂直網(wǎng)網(wǎng)具下放到200米深的海水中,采集浮游生物樣本。另一個地點是船尾甲板,在此處我們共有兩個作業(yè)內(nèi)容:一個是多聯(lián)網(wǎng)網(wǎng)具的下放(類似于垂直網(wǎng),可實現(xiàn)分層采樣),用龍門架(門式起重機的一種,其結(jié)構(gòu)類似于門型框架)將4個網(wǎng)具下放到1500米深的海水中,然后勻速上升,4個網(wǎng)具在到達指定深度后依次關閉,從而實現(xiàn)分層采樣;另一個則是磷蝦拖網(wǎng)的下放,同樣需要用龍門架將網(wǎng)具下放到200米至300米,由于磷蝦群通常是游動的,用靜態(tài)垂直采樣效果不佳,所以在采樣時也需要船只配合,以低速拖行網(wǎng)具20分鐘左右。
在普利茲灣作業(yè)時,正值南極的盛夏,海況較好。但是當我們在阿蒙森海上作業(yè)時,已經(jīng)是3月份,南極開始轉(zhuǎn)入冬季,氣溫驟降,海面結(jié)冰速度加快,氣旋也接踵而來。由于海況變差,我們不得不重設站位。但即便如此,我們也是在2至3米涌浪的條件下作業(yè)。
由于考察路線、時間、作業(yè)站點等都是固定的,同時還要考慮天氣因素的影響,通常我們的每次作業(yè)都需要連軸轉(zhuǎn)。剛開始時我還不適應如此高強度的工作,每次到站作業(yè)時都需要師兄把我叫醒。后來每次站間休息我都不敢進入深度睡眠,稍有動靜就會驚醒。
作業(yè)過程中,我們需要用海水沖洗樣品以去除雜質(zhì),然后用甲醛浸泡或直接冷凍,以便回國進行分析檢測。由于經(jīng)常與浮游生物打交道且自身抵抗力降低,我不幸感染病毒。作業(yè)中段,我身上開始出現(xiàn)帶狀皰疹,膝蓋處的皰疹最令人生厭,因為不管是走路還是下蹲收集樣品,膝蓋處都需要彎曲,每次都會帶來鉆心的疼痛。由于人數(shù)有限且作業(yè)量較大,我只能忍痛采樣。但是每次看到自己親手采集的滿滿一桶浮游生物樣品,這種疼痛都會隨之消散。我的膝蓋處至今還能依稀看到皰疹的痕跡,這也算是此次旅行中一種特殊的勛章,每次看到它就仿佛回到了在蔚藍大海上采樣的時光。
3月30日凌晨,隨著我們的磷蝦拖網(wǎng)脫水而出,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完美收官。此次大洋作業(yè)我們總共完成了4個海區(qū)75個站位的大洋考察任務,采集了上千份樣品。這半年的時光,我走進了地球上最遙遠的地方,看到了最純凈的冰雪世界,遇見了那些可愛至極的南極動物而更讓我難以忘懷的,是那些與我并肩作戰(zhàn)、共同探索的科考隊員們。
離開時,阿蒙森海上空雪花紛飛,如同鵝毛般輕盈飄灑,那既是南極大陸對我們的深情告別,也是對此次考察圓滿成功的熱烈慶祝。
(作者簡介:龐志鵬,青島科技大學環(huán)境學院與中科院海洋研究所聯(lián)合培養(yǎng)的2019級碩士研究生,參加中國第37次南極科學考察。)
責任編輯:賈倩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