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朝紅
摘要:馬鈴薯是一種塊莖類蔬菜,其抗災能力強,高度適應各種氣候環(huán)境及土壤,種植技術相對成熟,管理方式簡單。在我國的種植面積較大。據調查,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面積約占世界馬鈴薯種植面積的30%左右。隨著我國經濟的不斷發(fā)展以及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馬鈴薯在我國的市場需求越來越大。雖然馬鈴薯具有較高的營養(yǎng)價值和經濟價值,但是,在種植的生產實踐過程中也發(fā)現一些問題亟待解決。因此,本文分析了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供讀者參考。
關鍵詞:馬鈴薯;種植問題;解決對策
馬鈴薯是重要的糧食作物之一,是一種高淀粉、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質、低脂肪的作物,含有人體所需的8種氨基酸。馬鈴薯含有豐富的營養(yǎng)物質,營養(yǎng)價值高,馬鈴薯種植具有非常高的經濟效益。近年來,隨著我國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飲食習慣的改變,馬鈴薯作為人們生活中一種重要的營養(yǎng)食品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喜愛。馬鈴薯不僅可以直接食用,還可以用于加工生產馬鈴薯淀粉、薯片、薯條等多種產品。隨著我國馬鈴薯種植面積和產量不斷增加,我國對馬鈴薯的需求量也越來越大,同時,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存在許多問題,對我國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產生了嚴重影響。
1 馬鈴薯種植的意義
馬鈴薯是我國最主要的糧食作物之一,在中國已有較長的栽培歷史。馬鈴薯是一種優(yōu)良的淀粉原料,除可制成多種淀粉產品外,還可用作食物及畜牧業(yè)飼料。而且,馬鈴薯具有較好的適應性,能適應多種土壤條件,具有較好的抗逆能力,能有效地改善生態(tài)環(huán)境。在我國現階段,發(fā)展馬鈴薯產業(yè)是一項非常有意義的工作。在人口快速增加、城鎮(zhèn)化進程加快的背景下,國家面臨著食品安全與農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的巨大壓力。馬鈴薯是一種高產、多用途、適應性強的農作物,在促進農業(yè)發(fā)展、提高農民收入和保證國內食品安全等方面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時,馬鈴薯產業(yè)還能為當地居民創(chuàng)造就業(yè)崗位,帶動鄉(xiāng)村經濟發(fā)展。因此,在生產中應加強對馬鈴薯的科學管理,預防病害、蟲害的發(fā)生,保證其良好的生長條件。與此同時,政府還應加強對馬鈴薯種植的支持,在技術指導、補貼和政策上給予支持,以促進馬鈴薯產業(yè)的發(fā)展,并讓農戶增加收入,提高生活質量。馬鈴薯是一種既有經濟、又有食用價值的糧食作物,又是保證國家糧食安全的主要作物。只有科學的栽培技術,政府的支持,才能最大限度地發(fā)揮馬鈴薯的潛能,從而推動農業(yè)發(fā)展,增加農民增收[1]。
2 馬鈴薯種植存在的問題分析
2.1 缺乏年輕勞動力
馬鈴薯生產過程中“缺工”已經成為制約我國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的主要因素。目前,栽培人員以老齡為主,勞動強度大。年輕人在城鎮(zhèn)化的過程中都選擇了去城里打工,留守在鄉(xiāng)村的青壯年越來越少,這就導致了馬鈴薯的種植成本越來越高,種植技術的創(chuàng)新也變得越來越困難,這使得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遇到了極大的阻力。
2.2 品種選擇不合理
農民對種植馬鈴薯的態(tài)度反映了他們的日常觀念,即認為只要種植了,自然就會有好收成,而忽視了品種選擇的重要性。實際上,馬鈴薯的品種繁多,每個品種都有其特定的生長習性、產量以及品質特點。選擇適合當地土壤、氣候條件,并且市場需求較高的品種,是保證馬鈴薯種植成功,獲得經濟效益的關鍵。品種的選擇直接關系到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不同的品種對病蟲害的抵抗能力不同,對土壤和氣候的適應性也不同。有的品種可能更適合加工,如制作薯條或淀粉;而有的品種則更適合鮮食,口感和營養(yǎng)品質更佳。因此,種植馬鈴薯時,應根據市場需求、土壤條件、氣候特點以及個人的種植目的來挑選合適的品種。
2.3 施肥不合理
在馬鈴薯生產過程中,施肥的影響因子較多,農民需要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化肥種類和施肥量。然而,目前許多農民在種植馬鈴薯時,過分依賴化肥,尤其是氮肥的施用量過大,這不僅增加了種植的成本,而且還可能導致土地的鹽堿化,對農田的生態(tài)環(huán)境造成嚴重的影響。因此,我們需要引導農民合理施肥,避免過量施用化肥。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應該重視農家肥的使用,以農家肥為主,化肥為輔。在施用化肥時,要注意氮、磷、鉀的合理配比,避免單一施用過多的氮肥。
2.4 管理方式松散
在馬鈴薯種植實踐中,一些種植戶對田間管理的重要性認識不足,導致無法充分利用先進的種植技術。他們或許忽略了,田間管理是馬鈴薯生長的基石,只有打好這個基礎,才能收獲豐碩的果實。在收獲馬鈴薯之后,對土壤進行深翻、深耕處理是至關重要的。這一環(huán)節(jié)如同為土地做了一次深入的“按摩”,可以增加土壤的疏松度,為馬鈴薯提供肥沃的種植土壤。然而,部分種植人員并沒有進行深翻處理,這無疑減緩了土壤地力恢復的速度,對馬鈴薯的生長產生了明顯的影響。
2.5 馬鈴薯產量增速慢
種植人員的年齡大,技術落后,資金保障不足,這些因素都像一道道無形的枷鎖,束縛著馬鈴薯的產量。馬鈴薯種植產量與質量,離不開種植樣板示范區(qū)的支持。示范區(qū)就像一座座燈塔,照亮了馬鈴薯種植的道路。但是,如果示范區(qū)建設不標準,也會對馬鈴薯種植產量產生影響。這就需要我們加強示范區(qū)的建設,提高標準,讓每一片示范區(qū)都能發(fā)揮出最大的效益。在這個問題上,我們要積極尋求解決之道。比如,引入現代化的種植技術,對農民進行技術培訓,提高他們的種植技能;加大資金投入,保障馬鈴薯種植的資金需求;建設標準化的種植示范區(qū),引導農民學習新的種植技術[2]。
2.6 關鍵技術落實不到位
在我國的馬鈴薯種植工作中,關鍵技術落實不足的問題時有發(fā)生。首先,技術研發(fā)不足是導致馬鈴薯種植關鍵技術落實不足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種植過程中,許多種植人員并未將研發(fā)種植技術作為一項重要的工作來對待。他們對于馬鈴薯種植技術的研發(fā)投入不足,甚至有些種植人員對于技術研發(fā)抱有無所謂的態(tài)度。這樣一來,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度自然就無法得到保障,從而降低了馬鈴薯的種植質量。其次,技術意識薄弱也是導致關鍵技術落實不足的原因之一。在一些地區(qū),種植人員對于新技術的接受程度不高,他們更愿意沿用傳統的種植方式。這種守舊的思想導致了新技術的推廣受阻,從而使得關鍵技術措施的落實度不足。最后,技術推廣不足也是導致馬鈴薯種植關鍵技術落實不足的原因。在一些地區(qū),盡管有了新的種植技術,但是,技術推廣的工作卻并未跟上。種植人員對于這些新技術的了解和掌握程度不夠,從而導致了關鍵技術的落實度不足。
3 處理方法
3.1 品種選擇
在馬鈴薯栽培實踐中,品種選擇不當是一個較為常見的問題,也是導致馬鈴薯產量不高的原因之一。因此,在選擇馬鈴薯品種的過程中,要考慮當地的氣候條件、種植環(huán)境等,選擇適宜當地種植的馬鈴薯品種。除此之外,需要考慮市場需求和市場價格等綜合因素,需要加強對馬鈴薯種植地的管理,避免其受到病蟲害的侵襲。在我國,大部分地區(qū)都是以秋季種植為主,為了防止春季馬鈴薯出現早死現象,需要對其進行合理的越冬管理。越冬管理是指將已經發(fā)芽的馬鈴薯收獲之后立即將其埋在土壤中進行越冬處理。這樣可以保證當春季來臨時,馬鈴薯能夠有充足的養(yǎng)分和水分供應其生長。相關研究表明,馬鈴薯在地下30 cm左右處越冬后其長勢最好,這是因為地下溫度相對較高且比較濕潤。在冬季,需要對其進行適當的澆水和施肥處理,以確保春季能夠及時出苗。為了避免出現早死現象,還需要對其進行一定程度的修剪,將馬鈴薯植株下部多余的葉片全部去除,并對植株上部適當修剪一下枝葉,以避免出現光照不足以及通風不良等現象。在對馬鈴薯進行種植時還需要選擇合適的播種時間。一般情況下,每年4月底—5月初進行播種最為合適,這樣可以提高種植效率[3]。
3.2 做好馬鈴薯病蟲害防治工作
馬鈴薯的病蟲害主要包括蚜蟲、粉虱和晚疫病。
蚜蟲主要是以成蟲或者若蟲吸食植株的汁液,造成植株葉片出現洞孔和黃化等癥狀。在馬鈴薯的生長過程中,要及時將蚜蟲清除出田間,然后噴灑40%樂果乳劑1 000倍液或者20%滅掃利乳油1 000倍液進行防治。
在防治粉虱時,要噴灑10%吡蟲啉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或者50%撲虱靈可濕性粉劑1 000倍液進行防治。
晚疫病是一種危害馬鈴薯較嚴重的病害,它主要是以病菌感染的方式進行傳播??梢圆捎绵奏ず塑疹惪股?00倍液噴施加嘧菌酯百菌清800倍液,每7~10 d1次。
馬鈴薯在生長過程中還會出現一些小的老虎和蠐螬等害蟲。對于這些害蟲可以采用3%辛硫磷顆粒劑7.5~10 kg/667 m2進行撒施或者灌根進行防治,這兩種方法都能夠有效地減少蟲害的發(fā)生。
3.3 科學栽培馬鈴薯
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合理地選擇種植方法,是提高馬鈴薯產量和質量的重要措施。在馬鈴薯的種植過程中,需要根據實際情況和實際需要,選擇科學合理的馬鈴薯栽培方法。根據馬鈴薯不同的生長階段和不同的生長特點,選擇科學合理的栽培方法。在馬鈴薯種植過程中,一般可采用起壟種植和不起壟種植兩種方式。如果采用起壟種植方式,在播種前需要對土壤進行深翻與施肥,并且還要做好土地整理工作。在播種前,要對土地進行精細平整,并且在播種時要注意深度和寬度。在馬鈴薯播種過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幾點:第一,在播種時要注意均勻分布;第二,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需要及時澆水、施肥;第三,在馬鈴薯生長過程中要及時除草;第四,及時進行病蟲害防治工作。第五,還要注意適當密植和合理施肥。因此,需要根據不同的種植階段選擇合適的管理方法[4]。
3.4 馬鈴薯播種工作
在我國的馬鈴薯種植過程中,通常是采用育苗移栽的方式來進行種植,這樣可以有效地提高馬鈴薯的成活率,為馬鈴薯提供一個良好的生長環(huán)境。在進行育苗移栽之前,需要對土地進行整理,首先,要對土地進行深耕,在耕翻土地時,要結合當地的實際情況,合理地使用化肥和農家肥,還要在耕地上鋪一層麥秸或稻草作為底肥。其次,再將種子均勻地撒在上面,并蓋上一層土肥,然后再用鋤頭將土地整平,這樣做可以保證馬鈴薯的出苗質量。播種前可以使用辛硫磷將田地中的雜草和害蟲殺死。
在進行馬鈴薯播種時要注意以下幾個方面:
(1)馬鈴薯一般選擇在早春或者秋季進行播種。如果是春季播種,則應選擇氣溫較高的時候進行。
(2)馬鈴薯在播種前應該對種薯進行催芽處理。用消毒過后的刀將種薯切成小塊,然后將塊莖放在一個比較溫暖的環(huán)境中催芽,等到種薯的芽長到1~2 mm時就可以進行種植了。
(3)一般情況下可以在播種前30~35 d將種薯切成小塊,然后用一些草木灰對切面進行涂抹處理,這樣做可以有效地防止病菌感染。
(4)馬鈴薯的種植密度約為4 000~5 000株/667 m2。
這個數值并不是一成不變的,需要根據具體的土壤條件、品種特性、氣候環(huán)境等因素進行調整。
3.5 加強對馬鈴薯生長條件的管理
馬鈴薯是一種喜光作物,在馬鈴薯的整個生長期,光照都非常重要。因此,在種植過程中,一定要加強對馬鈴薯生長環(huán)境的管理。首先,在馬鈴薯出苗后要及時進行間苗。間苗是指把小苗移出播種穴之外,保證每穴只有一株幼苗。間苗的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持馬鈴薯幼苗之間的距離,并且還要及時將生長過密的植株拔掉。其次,在馬鈴薯生長期間,要合理控制水分。由于馬鈴薯的生長期較長,因此,水分的需求量也相對較大。在馬鈴薯生長期間,一般每天都要澆水1次或2次,但是,如果水分過多時會造成土壤過于潮濕甚至積水的現象。最后,在馬鈴薯生長期間要及時中耕除草。因為中耕能夠使土壤保持疏松、透氣的狀態(tài)。如果不及時中耕除草會導致雜草和馬鈴薯爭奪土壤中的養(yǎng)分和水分。
通過分析馬鈴薯種植過程中存在的問題,采取科學方法加以解決才能提高馬鈴薯的產量和品質,從而促進農民收入的增加[5]。
4 結語
在我國馬鈴薯產業(yè)發(fā)展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天然資源,提高馬鈴薯的單產水平。此外,還應注意到生產流程中存在的勞動力短缺、外部環(huán)境變化顯著、施肥不合理、管理方法松散、關鍵技術落實不力等問題。針對以上問題,本項目擬采取機械化收割,減少外界環(huán)境的影響,加強田間管理,構建示范種植模式,落實關鍵技術,為馬鈴薯產業(yè)的可持續(xù)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
參考文獻
[1] 張曉寧,楊飛,王彥琪,等.關于寧夏地區(qū)馬鈴薯種植規(guī)??s減的原因分析及產業(yè)發(fā)展建議[J].上海農業(yè)科技,2023,19(3):29-31.
[2] 苑玉金.馬鈴薯種植技術及常見病蟲害防治策略——以寧津縣為例[J].南方農機,2023,54(6):66-68+86.
[3] 張美蘭,郭世乾,賈蕊鴻,等.甘肅省馬鈴薯種植適宜性評價及影響因素分析[J].寒旱農業(yè)科學,2023,2(8):731-735.
[4] 田孝威,劉連成,丁建國,等.威海市脫毒馬鈴薯種植技術及推廣措施[J].農業(yè)開發(fā)與裝備,2023(8):162-163.
[5] 張彬彬,魏雅雯.馬鈴薯高產高效種植技術的應用[J].黑龍江糧食,2023(8):7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