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立群 孟劍君
《南風歌》相傳為舜帝所做?!抖Y記·樂記》曰:“昔者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風》?!?/p>
嚴舜揚稱自己的名字里帶一個舜字,且又從事著古琴的事業(yè),而古琴的前身是五弦琴,冥冥之中,自己的命運與《禮記·樂記》提到的文字暗合,說明自己注定與古琴有緣。
嚴舜揚認識古琴始于一個人。高中畢業(yè)后,嚴舜揚進入了一家化工廠工作,嚴舜揚的一位工友叫劉揚,他身體強壯,是個習武之人,可他有一項儒雅的愛好——彈奏古琴。劉揚告訴嚴舜揚:我是廣陵琴派第十代宗師劉少椿的外孫。
當時古琴還未進入聯合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社會上會彈琴的人少之又少。彼時嚴舜揚對古琴并沒有什么概念。每當夜深人靜的時候,劉揚便潛心彈琴,嚴舜揚坐在旁邊靜靜聽琴,儼然是現代版的俞伯牙和鐘子期。
嚴舜揚開始對古琴有了認識,清微淡遠的琴音,令人心如止水。
每到周日,劉揚就會乘坐開往南京的火車找梅曰強老師學琴。梅曰強是劉揚外公的學生,他是廣陵琴派的第十一代宗師。劉揚立志要將廣陵琴派傳承下去。當時交通并不發(fā)達,雖然揚州到南京路程不算長,但車程竟需要三四個小時。劉揚的恒心和毅力令嚴舜揚十分欽佩。上世紀90年代初期,學琴人在市面上買不到古琴,于是劉揚就在揚州安樂巷做起了古琴。作為好友,嚴舜揚一直陪伴在劉揚的身邊看他斫琴,就是這種潤物細無聲的熏陶,令嚴舜揚沒想到,多年之后自己也加入到了揚州斫琴的隊伍。
1989年,梅曰強先生退休后先去惠州,兩年之后攜琴來到揚州。他先暫住在劉揚家里,后來買下了揚州東關街剪刀巷的一處面積不太大的民宅。房子裝修時,梅曰強就規(guī)劃好了,除了安放床的地方之外,其他地方盡量用作教學空間。
起初,很少有人找梅曰強學習古琴,許多人甚至都沒有見過古琴長什么樣子。嚴舜揚知道梅老師是有名的琴家,可他僅限于常過來照顧老人家的生活,和劉揚過來陪梅老師喝茶聊天排遣老人的孤獨,并未產生學琴的念頭。
后來,慕名前來剪刀巷找梅老師學琴的人逐漸多了起來,揚州的林敏、蘇菲、朱正海、樊繼健、田泉等人相繼成為梅曰強的弟子,如今這些琴人都成了廣陵琴派的中堅力量。廣陵琴派的復興,梅曰強老師功不可沒。
梅曰強老師不收學費,惟愿廣陵琴派后繼有人。嚴舜揚時常參加梅老師組織的雅集活動,每個參加雅集的人都神情莊重、一臉虔誠地焚香撫琴,叮咚的琴音在梅老師不大的居所里縈回。嚴舜揚坐在一旁靜靜地聆聽,讓一首首琴曲漂洗自己的靈魂。
彼時,嚴舜揚在揚州開了一家專門裝古箏的箱包店,有一次,經劉揚點撥,他又開發(fā)出裝古琴的箱包,深受琴人的歡迎。后來,隨著古琴申遺成功,全國各地學習古琴的人越來越多,古琴熱成燎原之勢。嚴舜揚把握商機順勢而為,專門生產、經營琴弦、琴軫、雁足等古琴配件,生意非常火爆,產品暢銷各地。
嚴舜揚并不滿足于此,也希望有機會嘗試一下斫琴,因為他對斫琴工藝早已爛熟于心,并且對古琴有自己的理解和美學觀點。剛好,有個朋友邀請他去北京斫琴,嚴舜揚就將自己經營配件的產業(yè)留給了家人,只身來到北京宋莊與朋友匯合。
那時揚州斫琴的工廠星羅棋布,嚴舜揚跟許多斫琴人和老板也都是朋友,但他并不想挖別人墻角,而是寧愿從非樂器制作企業(yè)招募新手自己培養(yǎng)斫琴人。這些工人之前并沒有任何斫琴的經驗,嚴舜揚并不擔心,跟隨梅曰強先生多年,他對于斫琴技藝和各種工序了然于心,并形成了自己的斫琴理念,現在他正需要找一個平臺將自己的制琴理念付諸實踐。
嚴舜揚認為,要想斫制出一床好琴,就要在琴材、形制、配件、漆面、音色、手感等方面做到極致,只有用工匠精神精益求精地對待每一道工序,才能打造出滿意的古琴。
嚴舜揚在斫琴中不囿于傳統技法,而是大膽嘗試,獨創(chuàng)了一些工藝。傳統斫琴手段在刷漆上多采用刷子在琴體反復涂刷大漆,這樣的方法有一個短板,即:容易在琴體上留下刷痕,還會產生氣泡,落上灰塵。嚴舜揚腦洞大開,嘗試用噴漆的方法代替毛刷,經過實驗效果極佳。過去的軫池部分在制作中都會留有縫隙,而他則采用紅木反襯的工藝,使得軫池嚴絲合縫,與琴底渾然一體。嚴舜揚還發(fā)明了“二次填徽法”,提升了琴徽的平整度,大大簡化了琴徽的安裝過程。在古琴的包裝箱制作上,他使用新型復合材料代替牛津布作為古琴箱材,顯著提升了古琴箱的防撞性能,受到專業(yè)人士青睞。
嚴舜揚大膽創(chuàng)新的斫琴技藝,對于傳統斫琴技藝而言有些是顛覆性的。也有業(yè)內人士持懷疑態(tài)度,認為是背離了傳統斫琴技藝。而筆者認為,傳統斫琴工藝需要繼承,更需要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嚴舜揚斫制的古琴,得到了古琴大師李祥霆的肯定,他在家中作為日常練琴、課徒所用的琴,就出自嚴舜揚之手。嚴舜揚所斫之琴也曾被上海音樂學院戴曉蓮教授帶到英國舞臺上彈奏;他所斫的八寶灰胎仲尼式古琴,2017年榮獲中國管弦樂學會古琴專業(yè)委員會頒發(fā)的“金斫獎”。
嚴舜揚在斫琴界逐漸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他始終未忘記梅曰強先生的恩情。三年前,他動手修復了梅曰強生前所斫的最后一對琴:“天音”和“地韻”。
《聽琴經》第十四章有這樣的話:“與天地精神共往來,合陰陽變化同消長”?!疤煲簟薄暗仨崱睂η僖搀w現了琴人與天地精神合諧統一、感悟宇宙自然相合一體的哲學追求。
嚴舜揚稱,這對琴的來歷有一個非常傳奇的故事:“九華山天池旁甘露寺門前曾有一株紅柳樹,相傳唐代時曾救人性命,因此一直以來信眾將其敬若神明,樹前常年香火不斷。后來紅柳樹枯死,寺廟僧人們就用樹干做成了鰲魚置于寺廟外?!?/p>
鰲魚寓意獨占鰲頭,善信可求學業(yè),求事業(yè);也可求平安,求富貴。后來甘露寺的主持將這個鰲魚送給了妙虛法師。妙虛曾師從梅曰強學琴,有一次梅曰強來看妙虛。見到這個鰲魚形態(tài)獨特,其長短適宜制作古琴,便萌生出將其制成古琴的念頭。妙虛法師聞言,就把鰲魚贈予了師傅梅曰強。
梅曰強如獲至寶,將鰲魚運回揚州后,2001年,他用這塊來自廟宇的材料精心斫制了一對琴,分別命名為“天音”和“地韻”。2003年,梅曰強老師重疾染身,在他生命的最后時光中,他一直都在惦記著這一對琴,并且囑咐家人:“天音”琴自留,“地韻”琴要送回九華山。可惜的是,這兩張琴斫好之后,還未來得及上弦,梅曰強就去世了。
2021年,經過20年的歲月,這兩床琴出現了面板破損、漆面開裂鼓包、整體變形導致音色不再通透等毛病。嚴舜揚見狀,就和梅曰強之子梅士軍商議,打算剖開兩床琴對其進行修復。
兩床琴剖開后,嚴舜揚發(fā)現“天音”琴內板有一大塊殘缺部分是梅先生用杉木進行了修補,而“地韻”琴則是完整無缺的。嚴舜揚得知梅先生當初選擇將“地韻”琴送回九華山,將有殘缺的“天音”琴留給自己,他被梅先生高尚的人格深深感動。
梅曰強之子梅士軍參與了兩床琴的修復過程。經過精心再造,嚴舜揚不僅將原來黑底飄紅的漆色修改為通體素黑色,更是重造軫池,更換岳山,配上黃金徽位、白玉軫足,兩床古琴煥然一新。校音結束后,梅士軍在琴腹內揮毫題字:“梅曰強斫 壬午年;嚴舜揚 梅士軍修 辛丑年夏。”經過妙手回春的整修,“天音”“地韻”重現天籟。嚴舜揚終于完成了恩師梅曰強的夙愿。手撫修復后的古琴,嚴舜揚對恩師的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當他們將地韻古琴送到九華山,交到妙虛法師手里的時候,妙虛非常激動,波動琴弦的手在微微顫抖……
嚴舜揚的斫琴坊名為“守藝”,嚴舜揚稱,“守藝”的本意就是要繼承傳統,守住傳統斫琴技藝,“當然古琴也是一種樂器,古代人斫制古琴,要比現代人麻煩多了。他們沒有現代這么多這么好的材料和工具。所以我覺得先要守正,然后是創(chuàng)新。在科技迅猛發(fā)展的今天,我們可以運用現代的科技手段,提升古琴的品質?!眹浪磽P補充道:守藝也是手藝的諧音,“我自己就是一位普普通通的手藝人,愿意為古琴事業(yè)的傳承和發(fā)展做出自己的貢獻?!?/p>
2022年7月,揚州市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局為嚴舜揚頒發(fā)了嚴舜揚技能大師工作室(古琴修復與斫制)牌匾。
嚴舜揚從事斫琴,他的女兒自幼在他的熏陶下,對古琴有著天然的親近感。2009年,啟蒙于劉少椿之女劉蓉珍,后相繼拜專業(yè)院校的名家習琴,目前嚴舜揚的女兒是年齡最小的廣陵琴派區(qū)級非遺傳承人。
都說“擇一事,終一生”,古琴,改變了嚴舜揚的命運;古琴,成就了嚴舜揚的今天;古琴,也是他一生無怨無悔的事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