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項目:2023年度廣西高校中青年教師科研基礎能力提升項目“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2023KY1477)。
作者簡介:張榮格(1991-),女,廣西桂林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本土民族文化對外傳播,翻譯理論與實踐。
摘要:國際傳播視角下,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意義重大,是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門面和窗口,直接影響著外界對廣西壯族文化的認知和評價。該文從國際傳播視角出發(fā),以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為研究對象,針對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面臨的傳播策略粗放化、研究維度單一與翻譯規(guī)劃不足等問題,針對性地提出精準國際傳播策略滲透傳播體系、建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完善翻譯規(guī)劃三大國際傳播策略。筆者希望通過優(yōu)化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國際傳播策略加強民族文化自信與認同,將廣西壯族文化的精髓和特色傳播到世界各地,提升少數(shù)民族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的聲譽和影響力。
關鍵詞:國際傳播;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傳播策略;文化交流;少數(shù)民族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5?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 ? ? ? ? ? ?文章編號:2096-4110(2024)04(b)-0046-04
Research on the Construction of Guangxi Zhuang Cultur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ZHANG Rongge
(Beihai Vocational College, Beihai Guangxi, 536000, China)
Abstrac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of Guangxi Zhuang culture holds significant importance. It serves as the facade and window of Guangxi Zhuang culture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directly influencing how the outside world perceives and evaluates it. This paper, starting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takes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discourse system of Guangxi Zhuang culture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ddressing the issues faced by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Guangxi Zhuang culture, such as the extensive nature of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single research dimensions, and inadequate translation planning, this paper proposes three targeted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filtrating precis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ies into the communication system, establishing a interdisciplinary talent training system, and improving translation planning. The author hopes to strengthen the confidence and identity of ethnic culture by optimizing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strategy of the discourse system of Guangxi Zhuang culture, spreading the essence and characteristics of Guangxi Zhuang culture to various parts of the world, and enhancing the reputation and influence of ethnic minority cultures on the international stage.
Key words: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Guangxi Zhuang culture; Foreign Discourse System; Communication strategy; Cultural communication; Ethnic minority culture
少數(shù)民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是國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重要子體系,其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在國家文化發(fā)展戰(zhàn)略中占重要地位[1]。廣西壯族文化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極具地方民族特色,是少數(shù)民族文化的典型代表之一,加強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必要且重要。當前,缺乏行之有效的國際傳播策略是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主要問題之一,具體表現(xiàn)為傳播策略粗放化、研究維度單一和翻譯規(guī)劃不足等問題。提升廣西壯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對構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有深遠的影響,不僅有利于塑造廣西壯族文化的對外形象,提升其在國際上的認知度和美譽度,還能增強國際受眾對中國文化的認同感。為此,筆者提出精準國際傳播策略滲透傳播體系、建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和完善翻譯規(guī)劃的國際傳播策略,冀望極具本土特色的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舞臺上發(fā)出更加響亮的聲音,為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做出貢獻。
1 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現(xiàn)狀
廣西是我國少數(shù)民族人口最多的民族自治區(qū),是海上絲綢之路始發(fā)港之一,也是我國唯一與東盟既有陸地接壤也有海上通道的自治區(qū),區(qū)域內少數(shù)民族文化底蘊深厚,在文化對外傳播方面具有獨特的區(qū)位優(yōu)勢。
自2015年3月廣西構建面向東盟的國際大通道起,加強以面向東盟為重點的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便成了構建廣西加強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基本遵循[2]。對外傳播民族文化特色是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核心,圍繞面向東盟傳播壯族文化的主題,廣西打造了跨國春晚、中國·東盟青少年民族歌會、中國·東盟戲劇周等,并以“壯族三月三”“劉三姐走東盟”、中國·東盟文化論壇等項目為契機向東盟國家與世界人民展示廣西壯族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
媒介作為全球化的工具在世界范圍內推動著文化同質化和均質化的發(fā)生[3]。海外媒體的跨文化傳播是加快構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驅動力。近年來,廣西文化與旅游廳通過多種形式、各種渠道積極傳播壯族文化,在多個海外社交媒體設立了“Discover Guangxi(發(fā)現(xiàn)廣西)”“Splendors of Guangxi(壯美廣西)”等官方賬號,在4個海外社交媒體發(fā)布400多條信息,覆蓋人數(shù)超過90萬。海外官媒對廣西壯族特色文化的宣傳,取得了積極的國際傳播效果。
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在建設過程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績,尤其在語言文化交流、教育和學術對話、經貿旅游合作等領域與東盟國家進行深度對話,促進了廣西壯族文化在東盟國家的傳播。但除東盟以外的其他國家,廣西壯族文化的影響力和魅力仍然有待提升。總體而言,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仍處于初級階段,加強國際傳播能力建設任重道遠。
2 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國際傳播困境
2.1 傳播策略粗放化
文化對外傳播必定要聚焦國際傳播效果。在構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過程中,對于國際傳播的效果監(jiān)控十分重要。研究顯示,廣西壯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效果不盡如人意,總體呈現(xiàn)粗放化。其一,信息傳播碎片化。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傳播過程中缺乏連貫性和統(tǒng)一性,不同部門、機構采取獨立的傳播方式和渠道,導致信息傳播效果不明顯,難以形成統(tǒng)一的對外話語風格。其二,傳播內容單一化。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傳播過程中呈現(xiàn)單一化的形象和內容,過于強調某一方面的文化元素或形象,缺乏對廣西壯族文化多樣性的全面展示,影響國際受眾對廣西壯族文化的全面了解。例如:提到廣西壯族,最為外界熟知的只有“山歌”文化,然而“那”文化(稻作文化)、“布洛陀”文化(智慧祖神文化)、銅鼓文化、“蛙”圖騰文化等其他內涵豐富的文化卻沒有得到很好的傳播。其三,傳播渠道扁平化。隨著數(shù)字技術和人工智能飛躍式發(fā)展,越來越多的研究主張綜合利用多種媒介[4]布局國際傳播網絡。而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傳播中沒有充分利用多樣化的傳播渠道和平臺,過度依賴傳統(tǒng)的文化推廣方式和傳播渠道,難以適應新媒體和網絡傳播的發(fā)展趨勢,很大程度上影響了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上的傳播效果和影響力。如傳播廣西壯族文化的渠道大多局限于國內的官方微信號、微博、抖音和小紅書等平臺,國外社交平臺、國際線下文化交流活動、新媒體推廣等的傳播方式不夠活躍。其四,品牌形象混亂化。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品牌形象混亂,使得外界難以清晰地認識和理解廣西壯族文化的特色和價值。如在搜索引擎Bing(必應)的國際版上輸入廣西壯族服飾時,甚至會出現(xiàn)其他少數(shù)民族服飾;又如對廣西壯族著名的“文化符號”“劉三姐”的翻譯有“Sanjie Liu”“Liu Sanjie”“Third Sister Liu”等版本不一的宣傳。這些缺乏嚴謹統(tǒng)一的品牌形象和標識,導致廣西壯族文化在國際傳播中形象模糊,影響了其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競爭力。
2.2 研究維度單一
目前,對于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政治學、翻譯學或語言學等單一學科維度。實際上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牽涉多學科綜合研究。從單一學科角度展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研究,使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影響力必定大打折扣。從政治學角度來看,構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以堅定文化自信、弘揚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為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根基。站在語言學與翻譯學角度來看,語言是民族文化內涵的活載體,翻譯是話語體系輸出的符號,對于對外話語體系建設語言學與翻譯學研究是重中之重。廣西壯族有自成體系的壯語,語言內蘊文化,必須對壯語這門語言有足夠深刻的認識才能精準領悟其中的文化內涵;而文化的精準傳播倚仗于對外譯介質量,只有同時深諳廣西壯族文化特色、掌握出色的翻譯能力,才能在對外譯介時將壯族文化的特色與內涵有張力地對外表達。如何將壯族文化呈遞到國際舞臺上,又依賴于傳播學和信息技術學等的研究。因此,打造綜合全面的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必須樹立跨學科研究的思維。然而,目前對于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研究大多局限于某一學科,對特色學科的交叉融合缺乏前瞻性的規(guī)劃[5]。
2.3 翻譯規(guī)劃不足
由于語言思維習慣的巨大差異,在對外譯介廣西壯族文化過程中容易產生文化誤解[6]。廣西壯族傳統(tǒng)的文化符號、俗語諺語、比喻修辭等并不為國際受眾所熟悉,如表示廣西壯族聚居地貌特征的“八山一水一分田”、表示當?shù)貧夂蛱攸c的“四時皆似夏,一雨便成秋”、反映物象的“雞不入舍雨將來”等所表達的文化內涵,由于受到翻譯質量的影響,加之無法找到對等的文化意象,使國際受眾難以理解語言背后內隱的文化。廣西壯族文化對外傳播缺乏統(tǒng)一規(guī)范的翻譯規(guī)劃,尤其是翻譯策略和翻譯方法的研究。如對廣西壯族特有的神話人物“姆六甲”“布洛陀”等的翻譯是采用歸化翻譯策略還是異化翻譯策略。又如,對壯族諺語“一只青蛙壞了一鍋湯”[7]采用直譯法還是意譯法。這些翻譯標準的規(guī)劃都將直接影響國際傳播效能。翻譯規(guī)劃不足很可能會導致廣西壯族文化的思想內涵無法精準傳達。在國際傳播中,翻譯是構建文化形象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如果翻譯不夠規(guī)范、準確,很大程度上將會影響廣西壯族文化形象的清晰度和統(tǒng)一性。
3 基于優(yōu)化國際傳播策略的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建設
3.1 使精準國際傳播策略滲透傳播體系
精準國際傳播是國際傳播和精準傳播的融合[8]。精準國際傳播可有效瞄準對外傳播對象,從而精確達成目標。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建設方式要從粗放化向精準化轉型。第一,要確保信息傳播的統(tǒng)一連貫化,即建立統(tǒng)一的信息傳播平臺和中心,統(tǒng)籌協(xié)調各部門和機構的傳播活動,確保信息傳播的統(tǒng)一性和連貫性。制定統(tǒng)一的傳播標準和規(guī)范,明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傳播的內容、重點和方式,避免信息傳播的碎片化現(xiàn)象。第二,要注重傳播內容的豐富多樣化,如全球最大山水實景劇《印象劉三姐》要根據(jù)國際受眾,結合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東方與西方的審美偏好再次創(chuàng)作。此外,借助“山歌”文化的知名度,精準鎖定廣西壯族文化精品“出海”戰(zhàn)略,穿插宣傳其他廣西壯族文化,注重廣西壯族文化的多樣性和特色化的傳播,確保傳播內容豐富多彩、立體全面,展現(xiàn)廣西壯族文化的多元魅力。鼓勵不同領域、不同主體參與對外傳播活動,提供多樣化的內容和視角,豐富傳播主題和形式。第三,要重視傳播渠道的多元立體化,開拓多元化的傳播渠道,包括傳統(tǒng)媒體、新媒體、社交平臺、線下活動等,以覆蓋更廣泛的國際受眾群體。制定針對不同傳播渠道的專門策略和計劃,針對性地進行傳播內容和形式的調整和優(yōu)化。利用人工智能、融媒體與全媒體技術等打通海外傳播渠道[9],根據(jù)算法精準投流、模式整合創(chuàng)新、全方位多角度推送內容的方式使廣西壯族文化實現(xiàn)全球化、區(qū)域化、分眾化的表達。第四,要構建標準穩(wěn)定化的品牌形象,即建立統(tǒng)一的文化品牌形象和標識,強化廣西壯族文化的品牌意識和價值觀念。加強品牌形象管理和維護,規(guī)范對外傳播的內容和方式,確保品牌形象的統(tǒng)一性和穩(wěn)定性。綜上所述,通過使用精準國際傳播策略滲透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方式,充分激活國際傳播動能[10]。
3.2 建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
新時代背景下,對外話語體系建設涉及政治學、語言學、翻譯學、傳播學等多學科相結合[11],若涉外人才不具備跨學科研究的能力,則很難提升民族文化的國際傳播效能。實現(xiàn)學科研究之間的融合發(fā)展,培養(yǎng)融通型對外翻譯傳播人才是對外話語體系構建的必要路徑[12]。構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必須建立跨學科的教育體系。在課程設置上,應設計跨學科課程體系,將政治學、語言學、翻譯學、傳播學等學科融合授課,課程內容應涵蓋廣西壯族文化的歷史、語言、習俗、藝術等方面,以及國際傳播理論、跨文化溝通技巧等內容,培養(yǎng)學生全面理解和應用跨學科知識的能力。在教學實踐上,強化實踐性教學項目,如組織學生參與文化交流活動、實地考察、社會調查等。通過實踐性教學項目,學生可以將理論知識與實踐相結合,培養(yǎng)跨學科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國際交流合作上,加強與國際高校、研究機構的交流與合作,開展聯(lián)合培養(yǎng)項目、學術交流活動等。通過國際交流與合作,為學生提供廣闊的國際視野和學術資源,拓展其跨學科思維和跨文化交流能力。在導師制度建設上,導師應具備跨學科背景,能夠為學生提供全方位的學術和職業(yè)指導,幫助其在跨學科領域獲得更深入的發(fā)展。通過建立跨學科人才培養(yǎng)體系,使學生具備廣泛的知識視野和全面的思維能力,以便能夠更好地理解和應對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在國際傳播能力建設方面遇到的挑戰(zhàn)。
3.3 完善翻譯規(guī)劃
對受眾而言,翻譯是確?!拔覀冊谕粋€頻道說話”的必備條件[13]。首先,構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應建立專業(yè)的翻譯團隊,確保翻譯人員具備豐富的文化背景和專業(yè)知識,能夠準確理解和傳達廣西壯族文化的內涵??紤]到不同國家和地區(qū)的語言差異,還要建立多語種翻譯團隊,覆蓋主要的國際語言,盡可能確保信息能夠傳達到不同的受眾。尤其是要發(fā)揮地緣優(yōu)勢,打造“壯語+漢語+英語+東盟小語種”的多語人才培養(yǎng)路徑。其次,建立統(tǒng)一的翻譯標準和指南,明確翻譯原則、術語規(guī)范、風格要求等,以確保翻譯結果的準確性和一致性。標準化的翻譯流程有助于提高文化傳播的質量。另外,注重技術支持和工具應用,利用翻譯工具和技術支持,提高翻譯的效率。例如:利用AI機器翻譯、術語庫、翻譯記憶庫等工具,加快翻譯速度,降低錯誤率。最后,要設立反饋機制,接受用戶、客戶和受眾的意見和建議,及時調整和改進翻譯工作。持續(xù)改進是翻譯規(guī)劃的重要組成部分,要通過不斷優(yōu)化流程和提升能力,提高對外譯介水平。廣西壯族文化作為中華民族寶貴的文化遺產,其對外傳播不僅是文化自信的表現(xiàn),更是豐富多元文化的展示。因此,需要重視翻譯規(guī)劃,注重翻譯的質量和效果,讓廣西壯族文化的聲音傳遍世界各地,讓更多的人了解、尊重和傳承這份寶貴的文化遺產。
4 結束語
在國際傳播視角下研究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不僅是廣西壯族文化對外傳播的探索,更是對跨文化交流的理解與實踐。在構建廣西壯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的過程中,需要加強對廣西壯族文化的深入理解,注重文化的適應性和多樣性,積極探索符合國際傳播規(guī)律的傳播策略和方法,才能為促進民族團結、文化多樣性和世界和平做出積極的貢獻。
參考文獻
[1] 曾路.探析中國少數(shù)民族文化對外話語體系之主流文化價值觀建設[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5(2):26-29.
[2] 劉伯賢.抓住三個關鍵點 傾力打好“東盟牌”:關于加強廣西對外話語體系建設的思考[J].對外傳播,2017(1):70-72.
[3] 于曉植.新媒體時代中國文化傳播的資源活用與方式變革[J].藝術廣角,2022(5):108-115.
[4] 劉穎,孔倩.中國非遺對外傳播話語體系構建研究:范疇與方法[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2(7):64-69, 136.
[5] 郭云澤,論“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的基本意涵與話語體系建構[J].科學社會主義,2023(1):99-108.
[6] 陳武.翻譯視角下少數(shù)民族文化話語體系構建[J].貴州民族研究,2017(7):92-95.
[7] 滕鳳鮮.廣西壯族風土諺語研究[D].南寧:廣西民族大學,2023.
[8] 王麗娜,高協(xié)平.我國精準國際傳播的研究現(xiàn)狀與發(fā)展趨勢[J].外國語言與文化,2022(6):54-66.
[9] 賴風,鄭欣.人工智能算法與精準國際傳播的實現(xiàn)路徑[J].閱江學刊,2021(6):77-87,136.
[10]段鵬.當前我國國際傳播面臨的挑戰(zhàn)、問題與對策[J].現(xiàn)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21(8):1-8.
[11]胡安江.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的研究現(xiàn)狀評述與研究路徑探索[J].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學報,2020(5):3-17.
[12]吳赟.中國特色對外話語體系譯介與傳播研究:概念、框架與實踐[J].外語界,2020(6):2-11.
[13]祝朝偉.翻譯的話語等效與對外話語傳播體系創(chuàng)新[J].中國外語,2020(2):4-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