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晶
童年,是每個人心中最燦爛、最快樂、最美好的一段時光,它給予我們無盡的希望和憧憬,讓我們在成長的道路上不斷追尋?;貞浧鹉嵌渭冋娴臍q月,我們不禁感到一絲酸楚,生發(fā)一絲感慨,更多的是對流逝歲月和懵懂童年的懷念。
在美術史上,我們仰望的那些藝術巨匠,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基羅、莫奈、梵高、塞尚、畢加索、齊白石、徐悲鴻……也曾是和我們一樣的孩子,他們也曾有過愛做夢、愛幻想的童年。正是那段純真的時光,為他們?nèi)蘸蟮乃囆g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和源泉。讓我們一同探尋他們的童年,感受那份純真與美好。
色彩、想象與探索的交織
在浩渺的藝術長河中,每一位杰出的藝術家都有其獨特的成長軌跡。他們的童年,或許并不總是充滿陽光和歡笑,但一定是充滿了對色彩的追求、對想象的探索和對藝術的熱愛。
首先,讓我們走進文藝復興時期的天才藝術家——列奧納多·達·芬奇。這個名字對于許多人來說,代表著創(chuàng)新與卓越。然而,達·芬奇并非天生就是藝術大師,他的成長之路同樣充滿了挑戰(zhàn)和機遇。1452年4月15日,這個日后被譽為“全能天才”的藝術家誕生在佛羅倫薩一個普通家庭。他的童年在兩個家庭之間輾轉(zhuǎn),與母親生活在芬奇村,與父親、祖父母和叔叔生活在芬奇小鎮(zhèn),這段經(jīng)歷讓他從小就能感受到不同的文化氛圍和家庭環(huán)境。其實,達·芬奇童年留下的史料并不多,但可以肯定的是,他生活得很自由很快樂。也正是因為如此,達·芬奇喜歡觀察大自然,大膽探索,并且充滿了想象力。
對于童年時的經(jīng)歷,達·芬奇記錄了兩件印象深刻的事情。一是他幼年的時候躺在搖籃里,一只鳥飛過來落在搖籃上,用長長的尾巴掃到了自己的臉和嘴——后世的研究者認為,這很可能是達·芬奇的夢境和幻想。第二件事是這樣的,達·芬奇有一次在山里徒步旅行,結(jié)果發(fā)現(xiàn)了一個黑黝黝的洞口。達·芬奇回憶說:“我數(shù)次探身,想看看在其中能否有所發(fā)現(xiàn),但是里面一片漆黑。我突然冒出兩種互相矛盾的情緒,恐懼和渴望——擔心黑暗的山洞有危險,同時又渴望看清里面有無奇觀?!弊罱K,達·芬奇走了進去,并發(fā)現(xiàn)了巖壁上的鯨魚骨化石。達·芬奇的好奇和勇敢,不僅讓他發(fā)現(xiàn)了化石,也讓他順理成章地走上了探索自然的道路。敏銳地感覺和勇敢的探索,最終成就了偉大的達·芬奇。
關于藝術的啟蒙,達·芬奇從小就展現(xiàn)出對藝術的濃厚興趣。他常常在家里的墻壁上涂鴉,用炭筆畫出各種形狀和圖案。這些看似隨意的涂鴉,實際上是他對世界的獨特感知和表達。14歲時,他被送到佛羅倫薩的知名藝術家安德烈亞·德爾·韋羅基奧的工作室學習,開始系統(tǒng)地學習繪畫、雕塑和建筑等各種藝術形式。在這個過程中,達·芬奇不僅掌握了精湛的藝術技巧,更重要的是,他學會了如何觀察世界、理解世界,并將其轉(zhuǎn)化為自己的藝術語言。
與達·芬奇不同,米開朗基羅的童年經(jīng)歷更加坎坷。他出生在意大利卡森蒂諾的卡普雷賽鎮(zhèn),父親是當?shù)刈罡咝姓L官。然而,家境并不富裕,他的童年生活并不輕松。母親在他六歲時去世,這對他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此后,他被寄養(yǎng)在一個石匠的家里,與石匠的妻子生活在一起。這段經(jīng)歷讓他從小就對雕塑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因為他常常觀察到石匠們的技藝和創(chuàng)作過程。米開朗基羅的父親曾將他送進拉丁文與希臘文學校學習,但他對素描的熱愛遠超于文字學習。盡管遭到父親的訓斥和反對,他仍堅持自己的藝術追求。
米開朗基羅的童年雖然經(jīng)歷了母親去世的打擊,但他憑借對藝術的熱愛和堅持,以及寄養(yǎng)期間與石匠的接觸,為他日后的藝術道路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的藝術作品充滿了力量和激情,正是這些童年經(jīng)歷賦予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創(chuàng)作方向。
再來說說中國近現(xiàn)代著名畫家徐悲鴻。他1895年出生于江蘇宜興縣屺亭鎮(zhèn)的一個平民家庭。父親徐達章是私塾先生,能詩文、善書法、自習繪畫;母親魯氏則是位淳樸的勞動婦女。徐悲鴻從小在父親的熏陶下學習繪畫,9歲起正式從父習畫。這段經(jīng)歷讓他打下了堅實的繪畫基礎,也培養(yǎng)了他對中國傳統(tǒng)繪畫的深厚感情。
徐悲鴻的童年雖然生活艱苦,但他始終堅持著自己的繪畫夢想。他隨父親輾轉(zhuǎn)于鄉(xiāng)村市鎮(zhèn),賣畫為生,補貼家用。這種背井離鄉(xiāng)的日子雖然艱苦,卻豐富了徐悲鴻的閱歷,開拓了其藝術視野。他在童年時期就開始展現(xiàn)出對繪畫的熱愛和天賦,這種熱愛和天賦一直伴隨著他走過人生的每一個階段。
李可染,這位誕生于1907年的藝術巨匠,他的童年便是一段與色彩和想象交織的旅程。他出生在江蘇徐州的一個平民家庭,家境雖不富裕,但李可染對藝術的熱愛卻如同火焰般熾熱。他常常用碎片在地上畫出戲曲中的人物,那些五彩斑斕的圖案,不僅贏得了鄰人的圍觀和贊賞,更成為他心中永恒的夢想。在私塾的兩年里,他雖未得良師,卻憑借自己的勤奮和才華,自學書畫,贏得了塾師的喜愛。13歲那年,他更是拜徐州畫家錢食芝為師,開始了正式的繪畫學習。除了繪畫,他還自學拉胡琴,那份對藝術的執(zhí)著和熱愛,早已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中。
與李可染不同,葉淺予的童年則是一段從優(yōu)渥到敗落的歷程。他出生于1907年,家境原本優(yōu)渥,然而隨著父親經(jīng)商的失敗,家境逐漸敗落。18歲那年,他不得不休學自謀生計。然而,正是這段艱難的經(jīng)歷,讓他更加深刻地體會到了生活的艱辛和藝術的魅力。他受到表姐胡家芝的剪紙藝術的啟蒙,開始接觸并學習剪紙藝術。在杭州讀鹽務中學時,他通過學校的圖畫課和課外圖畫小組,正式開始了學習繪畫。18歲后,他獨自到上海謀生,最初從事廣告畫繪制。在這個過程中,他的繪畫才華逐漸得到展現(xiàn),他開始涉足多個藝術領域,包括廣告、教科書插圖、漫畫等,展現(xiàn)了他獨特的藝術風格和人物塑造能力。
而劉勃舒的童年,則是一段充滿夢想和追求的時光。他自幼便對繪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那種對色彩的敏感和對形象的捕捉能力,讓他在同齡人中脫穎而出。12歲那年,他畫了幾幅馬,并寄給徐悲鴻求教。徐悲鴻親自給他回信,對他的作品表示贊賞,并鼓勵他繼續(xù)提升自己的藝術水平。這段經(jīng)歷對劉勃舒的藝術生涯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也奠定了他與徐悲鴻之間深厚的師生情誼。在繪畫的道路上,他從未停止過探索和追求。他不斷地學習、實踐和創(chuàng)新,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畫作充滿了生命力和情感表達,展現(xiàn)了他對藝術的深刻理解和追求。
藝術家的童年經(jīng)歷,雖然各不相同,但都充滿了對藝術的熱愛和追求。他們用自己的畫筆和才華,描繪出了一個個充滿色彩和想象的世界。他們的故事告訴我們,藝術不僅是一種技能或才華,更是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只有那些真正熱愛藝術、追求藝術的人,才能在藝術的道路上走得更遠、更高。
童年:藝術家一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
童年是一個充滿純真、好奇與探索的金色年華,也是每個人生命中最為寶貴的記憶。對于藝術家來說,童年不僅是一段美好的回憶,更是一生創(chuàng)作靈感的源泉,是他們心靈深處最為真摯的吶喊。
愛德華·蒙克,挪威的表現(xiàn)主義畫家,他的藝術生涯與童年經(jīng)歷緊密相連。五歲時,蒙克的母親因肺結(jié)核離世,14歲時,姐姐也遭遇了同樣的命運。疾病與死亡的陰影始終伴隨著他的成長,讓他對生命充滿了恐懼與不安。然而,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讓蒙克在繪畫中找到了宣泄與釋放的出口。他的畫作《吶喊》便是對內(nèi)心恐懼與焦灼的強烈表達,是對童年痛苦記憶的自我宣泄與排解。蒙克的繪畫風格帶有強烈的主觀性和悲傷壓抑的情調(diào),這與他的童年經(jīng)歷是分不開的。他用自己的畫筆,將內(nèi)心的痛苦與掙扎化為了藝術的力量。
與蒙克相似,文森特·梵高的童年也充滿了不幸。他出生在一個新教牧師家庭,從小便受到了嚴格的宗教教育。然而,這種教育并沒有讓梵高感受到家庭的溫暖,反而讓他逐漸形成了自卑、冷漠和孤獨的個性。梵高的父母對他的期望很高,但他卻無法達到他們的要求,這讓他感到無比的沮喪與失望。梵高稱自己的童年時代頗為不幸,畫畫是他排解孤獨最重要的方式。所以,童年的梵高經(jīng)常跑到外面去收集各種甲蟲和鳥窩,并經(jīng)常把看到的風景、房子和植物畫下來。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讓梵高在繪畫中找到了屬于自己的世界。他用自己的畫筆,將內(nèi)心的孤獨與痛苦化為了絢爛的色彩與有力的筆觸,創(chuàng)作出了無數(shù)令人震撼的藝術作品。
林風眠,一位來自廣東梅縣的藝術家,他的童年同樣充滿了藝術的熏陶與天賦的顯露。由于先天不足,他差點被父親丟棄,但母親的苦苦哀求讓他得以存活。在祖父的陪伴下,他度過了艱苦的童年時光,經(jīng)常上山打石頭、在草叢中玩耍。正是這樣的經(jīng)歷,讓他對故鄉(xiāng)的自然風貌產(chǎn)生了深深的感情,也為他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無盡的靈感。五歲時,林風眠開始臨摹《芥子園畫譜》,這是他藝術學習的啟蒙之路。在父親的指導下,他逐漸展露出了驚人的繪畫天賦。九歲時,他憑借一幅《松鶴圖》賣出了大價錢,成為遠近聞名的神童畫家。15歲時,他考取了梅州中學,并遇見了對他藝術生涯有重要影響的伯樂——美術教育家梁伯聰。在梁伯聰?shù)膰栏裰笇?,林風眠打下了堅實的國畫基礎,并受到了鼓勵去大膽學習西畫。林風眠的童年經(jīng)歷為他日后成為杰出的藝術家打下了堅實的基礎。他用自己的畫筆,將故鄉(xiāng)的自然風貌與自身的人文情懷化為了獨特的藝術風格。
齊白石的童年同樣充滿了艱辛。他出生在一個世代務農(nóng)的家庭,家境貧寒。然而,正是這樣的生活經(jīng)歷鍛煉了他的意志力和觀察力。他從小便對繪畫產(chǎn)生了濃厚的興趣,常常在勞作之余繼續(xù)學習和繪畫。他的第一幅繪畫是臨摹鎮(zhèn)鬼降魔的雷公像,這標志著他藝術生涯的起點。隨著年齡的增長和技藝的提高,他開始描繪日常所見的各種事物如牛馬豬羊、雞鴨魚蝦等。這些畫作雖然簡單粗糙,但充滿了生活氣息和真實感。齊白石并沒有因為生活的艱辛而放棄對藝術的追求,他不斷地學習和探索新的繪畫技巧和表現(xiàn)手法。他學習木匠手藝不僅鍛煉了他的技藝也使他有機會接觸到更多的民間藝術和傳統(tǒng)文化,這些經(jīng)歷為他日后的藝術創(chuàng)作提供了豐富的素材和靈感來源。
童年并不是一段孤立的時光,而是與整個人生緊密相連的,它塑造了我們的性格、影響了我們的選擇、激發(fā)了我們的創(chuàng)造力。對于藝術家來說,童年更是他們心靈的源泉、創(chuàng)作的靈感。他們用一生的時間去追尋童年的夢想、去表達童年的情感。他們的藝術作品不僅是技巧與才華的展現(xiàn),更是對內(nèi)心世界的深度挖掘與真實表達。
藝術家精神世界里最初的鄉(xiāng)愁
童年,既是人生的第一次途經(jīng),也是藝術家們精神世界里最初的鄉(xiāng)愁。正如巴勃羅·畢加索所說:“我用一生的時間,才能像孩子一樣畫畫。”這句話道出了藝術家們對于童年那份純真、那份自由、那份無拘無束的向往和追求。
畢加索,這位20世紀最偉大的藝術家,他的藝術生涯與童年有著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1881年,畢加索出生在西班牙南部港口城市馬拉加的一個藝術世家。他的父親何塞是一位美術老師,擅長沙龍與室內(nèi)裝飾性壁畫。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下,畢加索從小便與藝術為伴,耳濡目染地接受藝術的熏陶。他的童年充滿了色彩和創(chuàng)意,七歲時便開始學習正規(guī)的學院派油畫,八歲時便完成了第一件油畫作品。這樣的起點為他的藝術生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畢加索并不甘于學院派的拘謹與乏味,他渴望像孩子一樣自由地探索、嘗試和創(chuàng)新。他不斷地尋找新的出路,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藝術風格。他的作品中充滿了對現(xiàn)實世界的批判和反思,同時也充滿了對人性、對自由、對愛的追求和向往。這些元素都與他童年的經(jīng)歷密切相關,成為他藝術創(chuàng)作的源泉和動力。
與畢加索不同,豐子愷的童年則充滿了童趣和溫馨。他出生在一個傳統(tǒng)的詩書之家,父親是一位舉人并在當?shù)亻_設私塾。在這樣的家庭環(huán)境中,豐子愷從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和文化熏陶。他的祖母更是一個非常有情趣的人,教孩子們唱戲、刺繡、剪紙、書法、畫畫等,為他的童年生活增添了更多色彩。豐子愷從小便喜歡畫畫并在雜志上發(fā)表過文章,他的作品中充滿了童趣和溫情,展現(xiàn)了他對兒童世界的深刻洞察和理解。他認為兒童是最富有靈氣的,他們的世界充滿了純真和美好。因此,他常常設身處地地體驗孩子們的生活,從中獲取靈感和創(chuàng)作動力。
在豐子愷的眼中,童年不僅僅是一個時間段更是一個精神家園。他曾經(jīng)說過:“我真心地愛他們,他們笑了我覺得比我自己笑更快活;他們哭了我覺得比我自己哭更悲傷。”這種對兒童深厚的熱愛使他的作品充滿了童趣和溫情,也使他成了一個備受人們喜愛的藝術家。
吳冠中1919年生于江南水鄉(xiāng),身為家中長子,他的童年雖清貧卻充滿藝術啟蒙。父親制作的萬花筒、母親繡花的色彩,以及繆祖堯老師的畫室,都深深烙印在他的心中。在吳冠中畫作《春風桃柳》《故鄉(xiāng)的葦塘》《水鄉(xiāng)》《歸帆》中,我們看到他的童年生活場景。在《春風桃柳》中,他描繪了紅日、小溪、小魚和孩子們嬉戲的情景;在《故鄉(xiāng)的葦塘》中,他捕捉了孩子們捕魚、玩水的快樂瞬間;在《水鄉(xiāng)》中,他展現(xiàn)了孩子們追逐蜻蜓、與白云共舞的童趣;在《歸帆》中,他描繪了孩子們在河邊玩耍、睡覺的悠閑時光……無疑,吳冠中是善于捕捉孩子們的天真無邪和無憂無慮,通過畫筆將他們內(nèi)心的喜悅和美好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同時,他的畫作也充滿了想象力,如將樹葉變成小船、將腳印變成小雞等,展現(xiàn)了孩子們豐富的內(nèi)心世界和創(chuàng)造力。
人生回首處,最美是童年。時代在變,年輕的面孔也在變,我們相信人類對于快樂與純真的向往永遠不變。愿祖國未來的花朵,更加茁壯地成長;愿你初心不改,永葆童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