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桐
一
記不清是初秋還是深秋,夜晚的校園寂靜無聲,我像往常一樣安坐辦公室備課。讀歸有光的《項脊軒志》,因那句“庭有枇杷樹,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蓋矣”,忽然心生悲愴,卻又如鯁在喉,情不自禁掩面而泣。
那一刻,刻骨的疼痛從全身襲來,痛徹心扉。在那黑夜層層包裹的無聲疼痛里,我看見千里之外的故鄉(xiāng),和故鄉(xiāng)里定格的那些嫻靜的青蔥時光,如一幅蒼舊的水墨畫,在長滿褶皺的宣紙上,隨風飄搖,時隱時現(xiàn)。
多年以后,那疼痛仍在心間,不斷跳動、旋轉(zhuǎn)、生長,纏繞成一束根須交織的藤條,細長,柔韌,而且堅固。
二
那無時不在的疼痛里,鐫刻著我的故鄉(xiāng),一個皖南村莊的影像。
村莊不算大,起初房子大多是泥墻黛瓦,后來漸漸更替為青磚黛瓦、白墻黛瓦,有的并排鋪開,有的散亂坐落,看似隨意,但參差錯落,稀松悠閑。大部分人家坐北朝南,少許坐東朝西,門前都開辟出一塊稻床,晾曬稻子、小麥、黃豆等谷物,屋后留塊空地種些竹子,周圍稀稀疏疏栽上幾棵樹。村莊北面、東面、南面都是松樹林,如恬靜的港灣,將村莊緊緊環(huán)繞起來。西頭有座石板橋,橫跨從北向南流經(jīng)村莊的大塥溝,橋下汩汩流水不疾不徐,讓人頓覺整個村莊的靜謐與安寧。我一直以為,草木和流水,是村莊不可或缺的符號與靈魂。
莊里每戶都姓高,便稱作高莊。據(jù)長輩相傳,以及輾轉(zhuǎn)覓得的一些家史資料佐證,我們的祖先清初從江蘇溧陽遷來,逐漸分布到桐城境內(nèi)不同地方。遷居到我所在村莊的是兄弟二人,慢慢發(fā)展為如今的一宗兩支。
我還沒入學時,我們家從高莊最南頭搬到了最北頭。北面是一條橫向經(jīng)過村莊的大路,西面是一條縱穿村莊的小路,東面和南面緊挨著松樹林。父親在屋后種了一大片竹子,門口栽了四棵梧桐,在東西空地上栽了些桃樹、梨樹、柿子樹,還請人挖了口水塘。那時的水很清,母親和隔壁的大嬸們經(jīng)常在這里洗菜、搗衣。后來為方便吃水,又在門口東邊打了口井,十三米深。年幼的孩子常小心翼翼地趴在井口,看井底到底有沒有猴子要撈的月亮。
我的童年、少年和初高中時代,上學之外的時光,完整或零散的,都與村莊密不可分,夜晚在寂寥的蟲鳴聲中入眠,清晨被清脆的鳥啼聲喊醒。高莊根深蒂固地生長在我平淡無奇的生活中,我少年時走過的深深淺淺的腳印,一定也存留在高莊的記憶里。只是,她不懂我經(jīng)年累月的習慣與眷戀,我也不懂她恬靜之下隱藏的無言憂傷。
三
嚴格意義上說,我離鄉(xiāng)是在19歲那年,到淮南讀師范。自以為長大的孩子總想逃離熟悉的生活,逃離自我定義的束縛。記得當時有位同學被石河子大學錄取,我們羨慕了好一陣子。入學后,身處他鄉(xiāng)的孤寂很快被新鮮的環(huán)境和忙碌的日子沖淡,而且那時一年還能回家兩三次,過個寒暑假。只是偶爾夜里失眠,盯著黑漆漆的天花板,耳邊才響起村莊焦急的呼喚。大三那年的一天深夜,像往常一樣躺在床上看書,突然很想回家,便喊舍友老四一起回。老四家在懷寧,我們是安慶同鄉(xiāng)。兩人一骨碌爬起來,在寂寥的秋聲里打車到火車站,義無反顧踏上了溫暖的歸途。那一晚的沖動與暢快,至今仍記憶猶新。
因離鄉(xiāng)生發(fā)的失落與不安,是在大學畢業(yè)之后??佳惺Ю?,我來到蘇北當了一名縣中學教師。當時,高鐵和動車還沒開通,往返兩地只能乘汽車,轉(zhuǎn)火車,再轉(zhuǎn)汽車,輾轉(zhuǎn)下來要耗費一整天,常常早上天剛亮出門,抵達時已華燈初上。年輕的我們時常對一些選擇不以為意,不明白有些選擇一旦決定了就是一輩子,狂傲地以為任何距離都不足以成為不可逾越的鴻溝。
等起初的陌生淡去,夜深人靜坐在異鄉(xiāng)的書桌前,遠離故鄉(xiāng)的疼痛便從骨頭里鉆出來。我怎么也無法接受自己又一次拋棄了故鄉(xiāng),拋棄了生我養(yǎng)我十八載的村莊,真真切切離開了那個叫高莊的地方。那幾年,最大的愿望就是逃離這個離鄉(xiāng)千里的小城。我想盡各種辦法,報考北京高校的研究生,省城的公務(wù)員,安徽的報社,蘇州的出版社,南京的學校,甚至本市的報社,為了一個重新選擇的機會,為了離故鄉(xiāng)近一點,哪怕只是一點點。但并非所有的竭盡全力都會換來事遂人愿,有時你越是渴望,它越是遙不可及。有的是別人沒接納我,有的是我放棄了,無論屬于哪一種,我最終還是停留在原地。曾經(jīng)最想離開的故鄉(xiāng),成了永遠回不去的遠方。
之后的很多年,我如何也想不通,自己怎么就到了一個從沒聽說過的完全陌生的城市,怎么就成了這座陌生城市的常住市民,怎么就在異鄉(xiāng)有了一個遠離父母的家,而這里卻被兒子稱作故鄉(xiāng),成了他童年的全部。一夜夢中,我打開百度搜索“如何離開某城?”隨即蹦出一條答案:坐車。那一刻,心底蔓延的無邊絕望深入骨髓,至今想來仍冰冷透涼。
人到中年,面對的羈絆愈來愈多,有些無法回避,有些隱藏在內(nèi)心深處,我們看不見,但我們無法漠視,更無法擺脫。我們的身份也越來越多,屬于單位,屬于網(wǎng)絡(luò),屬于家庭,唯獨不屬于自己。當年深夜歸家的那份信念與勇氣,早已隨風消散,了無蹤跡。
離開故鄉(xiāng)的人,還鄉(xiāng),終究只能在紙上,在夢里。
四
這些年,在他鄉(xiāng)安靜漫長的夜晚,我不停地做夢。
有時,我夢見陽春三月,田間冬天播灑的草籽開出紫紅色的小花,戴著紅領(lǐng)巾的少年,中午放學順著花叢中間那條熟悉的小道一路小跑回家。到老屋門口,猶如身入花海,粉紅的桃花,潔白的杏花,紫色的泡桐,淡黃的美人蕉,空氣中彌漫的都是花的芳香。燕子已返回別離一個冬天的巢,歡快地從門口傾斜著飛進飛出,長尾巴的灰山雀,頭戴扇形冠的不知名的鳥兒,在繁茂的松樹之間來回盤旋。少年放下書包,穿過漫野藍色的花,飛跑到地頭喊父親回家吃飯。收雞蛋的吆喝聲,賣零貨的撥浪鼓聲,不遠處的聲聲犬吠,相互交錯,填滿村莊空余的角落。
有時,我夢見盛夏“雙搶”時節(jié),早晨天不亮,在父親一聲接一聲焦灼的呼喊中,我艱難掙扎著爬起來,眼睛半睜半閉,搖搖晃晃走進牛欄,牽著那頭不胖不瘦的水牛去尋找鮮嫩的青草。等朝陽升起,草上的露珠不見了,才拽著戀戀不舍的老牛往回走。它常常走得不緊不慢,它不懂我試圖終結(jié)一項任務(wù)的急切與渴盼。就著蘿卜干吃兩碗粥,在知了聒噪的嘶鳴聲中,我?guī)喜菝焙顽牭叮嘀畨睾筒璞斡朴谱哌M金黃色的稻田。父親戴著那頂我們垂涎已久的白色硬殼帽,褲腿卷到膝蓋,挑著裝滿稻穗的竹籃向停在路邊的板車飛快走去。瘦弱的母親正弓著腰,一刀一刀熟練地割著稻穗,襯衫被汗水打濕。半上午忽然黑云當空,雨點悠悠灑落,我和父親趕忙將滿車稻穗拉回家,掄起木掀搶收門口晾曬的稻谷。
有一次,我在睡夢中迎著斜風細雨,從高中復(fù)讀的范崗鎮(zhèn)蹬著那輛破舊的自行車,騎了一小時回到家,已是黃昏。黃葉隨秋風狂亂飛舞,樹林之間的空地鋪滿厚厚一層褐色的松針。我輕輕推開微閉的木門,父親正不緊不慢地擇棉花,篩子里一簇簇白色的棉花,像云朵,像夢幻,像我們漂浮不定的生活。母親在不很明亮的燈光下,縫補幾件破洞的舊衣服。山粉圓子擺在油漬浸染的木桌上,鍋里的蒿子粑散發(fā)出誘人的香氣。低頭吃完飯,我趕緊回臥室掏出試卷,生怕父親詢問最近有沒有考試。我把自己堆在一份份試卷里,認真演算答案,一如演算無可預(yù)知的未來。幸運的是,直到第二天午飯后返校時,父親也沒開口。
一個寒冷的冬夜,我夢見除夕的故鄉(xiāng),天地間白茫茫一片,銀裝素裹的村莊萬籟俱寂,像極了一幅雅致的水墨畫。孩子們在雪地里肆意歡跳、奔跑,嵌下一行行凌亂而詩意的腳印。快到傍晚,我們撕掉門上殘存的舊春聯(lián),用早上涼的粥貼上前兩天寫好的新春聯(lián),隨即準備好菜肴和紙錢,去先人墳前,接著到高家祠堂輪流跪拜家族祖先。年夜飯后,每個房間燈火通明,父親教我們打牌,可惜每次贏的基本都是父親。直到零點放了開門鞭,我們才戀戀不舍地與過去的一年告別,在此起彼伏的鞭炮聲中進入新年的夢鄉(xiāng)。
我日復(fù)一日地做夢。村莊,那些花和草,那些人與事,不時地從夢中蹦出來,讓人感覺錯了時空。有時恍惚中,竟辨不清究竟哪里是現(xiàn)實,哪處是夢境??蓧艚K究會醒,沒有什么能在夢中恒久停留。時常在半夜,或清晨,迷迷糊糊中醒來,發(fā)現(xiàn)自己躺在異鄉(xiāng)的床上,故鄉(xiāng)仿佛還在眼前,可又相距千里、相隔數(shù)年,內(nèi)心的酸楚無以言表。有時子夜時分,坐在桌旁久久不敢入睡,生怕夢中再遇見魂牽夢縈的故園,更不忍承受醒來后空空蕩蕩的惆悵與層層疊加的失望。
五
故鄉(xiāng),是人一輩子抹不去的烙印。故鄉(xiāng)的風物賦予了你獨有的個性、審美、性情,甚至某種癖好。他是你的根,你的來處,卻不是歸途。我們往往以振興家族的名義外出打拼,卻把自己變成了沒有故鄉(xiāng)的斷梗。
兒子出生后,為孩子上戶口時才驚覺,我已從一個家庭的最后一名成員,成為另一個家庭的戶主。如今,在這世間,我已晃晃悠悠走了四十年。可我把故鄉(xiāng)弄丟了,把青春弄丟了,把曾經(jīng)的自己弄丟了。
后來換了單位,嚴苛的工作壓力,每天不間斷的加班,加上照料年幼的孩子,繁雜的工作和生活讓人力不從心,對故鄉(xiāng)的掛牽暫時淡化。我開始學習這里的方言,不少人都問,你是當?shù)厝税??我只好報以苦澀的微笑。有時以為自己完全融入了這座已慢慢熟悉的城市,當偶爾閑暇聽同事們說起童年的游戲,談?wù)摶閱始奕⒌牧曀?,陌生的感覺一下子又涌了上來。等緊張的節(jié)奏成為常態(tài),綿延悠長的思念,屈從現(xiàn)實的無能為力,不能回鄉(xiāng)的憾恨無措,又在那些孤寂的夜晚全部躍出水面,折磨得我輾轉(zhuǎn)難眠。在異鄉(xiāng),根扎得再深,也是水面的浮萍,一陣清風吹來,或一個水波掠過,都禁不住左右打顫。
藏在心底的故鄉(xiāng),是永遠無法縫補的傷痕。
六
偶爾回鄉(xiāng),四處冷冷清清。記憶中的水墨畫早已面目迥異,白墻黛瓦被兩層小樓替代,常年陪伴村莊的只有為數(shù)不多的老人和婦女。田地和山頭大多承包給了別人,松樹被砍伐一空,林間雜草叢生,當年走過無數(shù)遍的小路不復(fù)存在。池塘的水渾濁不清,有的已經(jīng)干涸。辛勞一輩子的母親不幸患病,父親的步伐也已老邁,身高一年年變矮,印象中年輕的兄嫂也已步入天命之年。兒時的玩伴都為了生計外出打工或創(chuàng)業(yè),同我一樣,以游子的身份偶爾回次家;有的已多年沒有音信……
風中也沒了往事的味道。那些長年堅守的樹,按時盛開的花,枯而復(fù)生的草,早已不是當年那一株。那個陽光下躺在草地上凝視一片云的悠閑的少年,那個雨夜臥聽疏雨滴梧桐的憂傷的少年,那個懷揣心事默默靜坐在大塥埂旁的孤獨的少年,都已走進歲月深處。只有父親揮汗如雨劈好的柴,依舊整整齊齊碼在門口的走廊上,如雕刻家精心雕琢的杰作。我想找尋的印跡,全被歲月帶走。她們沒有等待那個離鄉(xiāng)的少年,自顧自地變幻,自顧自地衰老,自顧自地消亡。
平素打電話或回家,父親與母親也會斷斷續(xù)續(xù)訴說一些村莊的人和事。不是所有的莊稼人都樸實本分,有的老人也不是我們孩提時看到的那般溫和善良,婆媳之間、兄弟之間的矛盾隔閡時有發(fā)生,我們只看見鄉(xiāng)親們勞作的艱辛,不曾聽見他們黑夜深處的悵然嘆息。我寧愿相信那些都不是真的,可它們又那樣真實存在著。人性的自私與丑陋,笑聲里隱藏的冷漠與陰暗,將溫潤的村莊撕開一道道無法愈合的傷口。那傷口裸露在外,在寒風中瑟瑟發(fā)抖。
每每回鄉(xiāng),也就停留三四天。無論對于家人,對于鄉(xiāng)親們,還是對于靜默的老屋、風吹雨淋的草垛、閑庭信步的雞鴨們,我都是熟悉又陌生的過客。每次剛想出門走走,或串串門,又突然感覺一切都很陌生。曾經(jīng)熟悉的人,見了面忽然就記不起該怎么稱呼了;不少后嫁過來的姑娘,后來出生的一代孩子,還不曾見過??此撇黄鹧鄣臅r間和距離,阻隔了原本如數(shù)家珍的記憶與過往。于是,又從院墻外折回來,看看屋后寒冬里依然碧綠的菜畦,輕輕撫摸墻角那棵枯瘦的老樹身上存留的淺淺字痕,一遍遍找尋荒亂的樹林淹沒的曾經(jīng)走過無數(shù)遍的腳印。有時,甚至想再次逃離??梢坏╇x開,又割不斷連結(jié)兩端的綿長的絲線。
朝思暮想的故鄉(xiāng),近在咫尺,遠在天涯。
七
故鄉(xiāng)與異鄉(xiāng),無論距離遠近,都隔著一條我們看不見的溝壑,深不見底。
沒有一個漂泊的游子,能跨過這條長長的溝壑重回家鄉(xiāng);也沒有一個故鄉(xiāng),能等回那個當初意氣奮發(fā)的俊朗少年。
時過境遷,能讓我們與故鄉(xiāng)緊緊相連的,可能只剩下那久未說起但仍舊純正的樸素鄉(xiāng)音。
還鄉(xiāng),只是在夢里。
又一夜夢中,暮色黃昏里,老屋茂密的竹林上方,縷縷炊煙穿過稀疏的縫隙裊裊升起,隨風曼舞,漸而變得細瘦勻淡,緩緩隱入天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