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3日,是現代主義文學的先驅和大師卡夫卡逝世100周年。
他是影響20世紀以來世界文學發(fā)展的重要作家,他短短的41年人生如流星劃過,留下的作品薄薄幾卷,卻吸引了如此多的讀者捧起他的書來讀,被他深深的孤獨所打動的同時,又感到非常的迷惑。
他到底在寫什么?講什么?他寫這樣奇怪的夢魘般的小說的真正意圖到底是什么?他的小說好像迷宮,把讀者繞得五迷三道暈頭轉向。
如果你不了解他的人生經歷,恐怕是不能找到那把走出迷宮大門的鑰匙的。而這把鑰匙,就是他對父親和婚姻的恐懼。
第一個關鍵詞:父親。
卡夫卡的寫作與他的父親有莫大的關系,這種關系復雜且緊張??ǚ蚩ㄖ摹杜袥Q》《變形記》都明顯表露出父親的壓迫對他的生理和心理造成的嚴重影響,很大程度上,卡夫卡的小說既是在試圖反抗父親,又是內心恐懼父親的表露。
卡夫卡的父親赫爾曼·卡夫卡來自南波希米亞施特拉科尼茨地區(qū)沃賽克村的一戶屠戶家庭。赫爾曼高個子、寬肩膀,兄弟姐妹幾個人都身材高大,這與瘦弱的卡夫卡形成鮮明的反差。
赫爾曼靠一雙勤勞的雙手白手起家,他經常挨餓,十歲時就推著小車走村串戶,早出晚歸,冬天也不停歇,腿上一直留著一個好不了的傷口。不過,猶太人好像都有點經商的天賦,他完全靠自己的勤勞、干練和謹慎,建立起了一家生意不錯的婦女時裝禮品店和一個子孫滿堂、財丁兩旺的家庭,還在布拉格市中心有一幢多層的樓房出租。
可是,正因為赫爾曼是苦出身,而他的孩子們卻享受著靠他的打拼留下的家業(yè)幸福生活,所以他老是覺得這些生活在糖水中長大的孩子沒有經歷過他經歷的艱苦歲月,是難以長大成材的。是否能繼承他的衣缽,將他的生意發(fā)揚光大,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1919年,36歲的卡夫卡曾給他的父親寫過一封將近一百頁的信,但他卻始終沒有將信寄出。在這封信中,卡夫卡寫道:“對你來說,事情一向都很簡單,至少你在我面前或不分場合在許多其他人面前是這樣說起這事的。在你看來,事情大致是這樣的:你一輩子含辛茹苦,為了兒女們,尤其為了我,犧牲了一切,因而我一直過著‘花天酒地’的生活,享有充分的自由,想學什么就學什么,不愁吃穿,什么也不用操心;你并沒有要求回報,你知道‘兒女的回報’是怎么回事,但他們至少應該有一點配合,有一點理解的表示;我卻從來都躲著你,躲到我的房間里、書本里,躲到一幫瘋瘋癲癲的朋友那里,躲到玄而又玄的思想里?!?/p>
想來,父親從一個貧窮的屠夫家庭走出來,能有今時今日富裕的生活,自己誠然付出了很多,為自己的成就,他多少也是有些自豪或者說驕傲,在家里肯定也沒少顯擺自己輝煌的創(chuàng)業(yè)史,也當然希望自己的孩子能用崇拜的眼光看著他,能附和著稱贊他幾句,這也是人之常情??墒瞧?,他生了一個極為內向、敏感的兒子卡夫卡,矛盾也就一觸即發(fā)。
赫爾曼動不動就雙掌一拍:“哼,今天誰知道這個!孩子們知道什么!他們誰也沒有經受過!今天有哪個孩子懂這些嗎?”而他的兒子卻總是躲著他,躲到自己的房間里、書本里,躲到一幫朋友那里,躲到玄而又玄的思想里。他從未陪父親去過教堂,從未去弗蘭岑溫泉探望過他,對他父親極為看重的生意更是漠不關心。
于是,卡夫卡的父親指責他:冷漠、疏遠、忘恩負義。
考慮到卡夫卡是家里的長子,他的兩個弟弟都幼年夭折(弟弟海因里希兩歲時死去,另一個弟弟格奧爾格只活了一歲半),六年之后,卡夫卡的三個妹妹才相繼出世。所以卡夫卡是家中唯一的男孩子,父親的生意,顯然是想要長子來繼承的。對長子,父親也曾寄予厚望,但無奈性格使然,這樣內向敏感的人顯然難堪繼承、發(fā)揚商業(yè)帝國的重任。
這樣,父親對他造成了很強的壓迫感。在致父親的信中,卡夫卡寫道:“假如你是我的朋友、上司、叔伯、祖父甚至岳父,我會感到很幸運。惟獨作為父親,你對我來說太強大了?!?/p>
他的父親強壯、健康、食欲旺盛、聲音洪亮、能說會道,而卡夫卡羸弱、膽怯、優(yōu)柔寡斷、惴惴不安,兩人雖是父子,性格卻天差地別。
其實卡夫卡的父親并不要求什么子女的回報,但他如果能對父親表現出哪怕那么一點的配合,有一點理解的表示,父子關系也不至于降至冰點。但一個太強勢,一個就越把自己封閉在內心世界里。
很大程度上,卡夫卡更像他的母親。馬克斯·勃羅德在《卡夫卡傳》中寫道:“如果我們再來看他母親的前輩,就會見到截然不同的情形。這里有學者,耽于夢幻、喜歡孤獨的人,還有一些人對孤獨的這種熱衷把他引向冒險、玄妙或怪僻、離群索居?!?/p>
并非每個人都具有堅韌的耐心和無畏的勇氣,可惜卡夫卡的父親并不了解這一點。
卡夫卡自己將這些特質總結為“卡夫卡氣質”。創(chuàng)業(yè)雄心他是沒有的,父親沒完沒了地講他的青春和雙親也讓他感到厭煩,他認為父親具有暴君的所有特性,如強迫感恩,從未真正欣賞過他,而他喜歡的則是孤獨,這也使他越來越沉溺在文學之中,因為那只需要他一個人就夠了。
總之,父子倆截然不同,這種迥異使他們彼此構成威脅。卡夫卡說:“如果設想一下,我這個緩慢成長的孩子與你這個成熟的男人將如何相處,就會以為你會一腳把我踩扁,踩得我化為烏有?!?/p>
這立即讓我們聯(lián)想到卡夫卡《變形記》中那只好像隨時都會被人一腳踩死的甲蟲。可見,卡夫卡或許無意揭示資本主義社會人與人之間的冷漠,他特別在意的,是他強勢的父親讓他變得像甲蟲一樣卑微。
并非每個人都具有堅韌的耐心和無畏的勇氣,可惜卡夫卡的父親并不了解這一點。他想要按照他自己被塑造的方式來塑造孩子,還時常大叫大嚷和發(fā)脾氣。
有一天夜里,卡夫卡老是哭哭啼啼地要水,父親嚴厲警告了他好幾次都沒能奏效,于是,他一把將卡夫卡拽出被窩,拎到陽臺上,讓他就穿著睡衣,面向關著的門,一個人在那兒站了一會兒。
那之后好幾年,這一幕老是折磨著卡夫卡,他總覺得,這個巨人,他的父親會無緣無故地走來,半夜三更一把將他拽出被窩,拎到陽臺上。在父親面前,他是多么渺小。
兩個人,是兩個極端。一個敏感脆弱,一個強勢霸道。這樣的一對父子,注定是對冤家。其結果,就是令卡夫卡還寫出了短篇小說《判決》:年輕的商人格奧爾格給遠在俄國的一位朋友寫信告訴他自己已經訂婚的消息,并希望朋友以后能夠參加他的婚禮。接著,他來到父親房間把這一事情通報給父親,想不到父親的態(tài)度很不友好,先懷疑兒子根本就沒有這么一位所謂的俄國朋友,然后指責兒子背著自己做生意,還盼自己早死。格奧爾格很是委屈,忍不住頂撞了父親一句,父親因此大怒,認定兒子“是一個沒有人性的人”,判決兒子投河淹死。兒子居然“快步躍出大門,穿過馬路,向河邊跑去”,抓住橋上的欄桿“松手讓自己落下水去”。
了解了卡夫卡的家庭背景之后,你就非常清楚了,這是父親的陰影在卡夫卡筆下的呈現,《變形記》同樣如此。父親=暴君,在卡夫卡的小說中,這是一個物理學定律,這決定了他的人生走向和文學創(chuàng)作的奇特風格。
卡夫卡一生三次訂婚,三次解除婚約,究其根本原因,乃是卡夫卡對家庭生活將毀掉他的寫作所賴以存在的孤獨的恐懼。
1912年,他在評論家、也是他的摯友馬克斯·勃羅德家中見到菲莉斯,立即心生愛意。菲莉斯比卡夫卡小4歲,雖然相貌平平,“瘦削而無表情的臉龐……光著脖子,披著襯衣,穿著打扮像在自己家里一般……幾乎像是被打壞的鼻子,有點兒僵硬的、毫無光彩的金色頭發(fā),厚實的下巴”,但精神強健,是個活潑能干的姑娘。
他對菲莉斯的外貌并不滿意,但他不斷地向她索要照片,并且對她小時候的照片充滿興趣。真到談婚論嫁的時候,卡夫卡的心里又打起了退堂鼓:“我所擔心著的,瞪大眼睛擔心著的、使我莫名其妙地墜入恐懼深淵之中的,僅僅是那種內心深處對我的反叛?!?/p>
他的小說《判決》,副標題即為“獻給菲莉斯·鮑爾小姐的故事”。他還寫過一部長篇小說,也是在和菲莉斯相戀期間寫的。這部長篇小說和《判決》的名字很相象,因而常被人搞混,它的名字叫“審判”。
《審判》這部小說故事講述的是主人公約瑟夫·K在30歲生日那天突然被逮捕,但他卻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罪,也沒人限制他的人身自由。他四處奔走,不斷地向律師、商人、畫家和神父等人求助,希望解除罪行,然而一切努力均屬徒勞,沒有任何人能證明他無罪,整個社會如同一張無形的法網籠罩著他,最后他未經審判,就被劊子手殺死在采石場。
1914年6月,卡夫卡與菲莉斯正式訂婚。然而,訂婚后的卡夫卡,他內心對結婚充滿著懷疑。一方面,是自己家庭中,長期處于父親的高壓之下,導致了對婚姻的不信任;另一方面,他和菲莉斯的閨蜜格蕾特曖昧不清,這事恰好被菲莉斯知曉了。
卡夫卡本人確實不想結婚,但他又認為自己有義務完成婚姻這項職責。于是,他的內心充滿了矛盾??ǚ蚩ㄏ虢Y婚的愿望究竟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他內心的真意,也許連他自己也說不清楚。很可能他結婚的愿望越強烈,他就越感到內疚,越懷有一種強烈的罪惡感,而他的罪惡感越強烈,他就越想表明自己的真意,在結婚這個問題上表現出積極的態(tài)度。這種惡性循環(huán)使他面臨兩場審判:現實中的與虛構中的。
1914年7月11日,審判終于來臨??ǚ蚩ㄇ巴亓挚赐椿槠薹评蛩梗竭_柏林的第二天,在他投宿的旅館,菲莉斯、格萊特、菲莉斯的妹妹愛爾娜,以及曾為卡夫卡給菲莉斯傳信的一名作家瓦爾斯,組成了所謂的“審判法庭”,卡夫卡則成為這個“法庭”上的被告。菲莉斯措辭尖銳刻薄,指控卡夫卡的反復無常和不忠誠??ǚ蚩ㄗ灾硖?,沉默不語,任由她們指責,默默地接受了這場“審判”。最后,“法庭”作出宣判:解除卡夫卡和菲莉斯之間的婚約。他的第一次婚約就這樣泡湯了。
《審判》這部小說,長期被認為是在批判西方資本主義制度。K突然被捕,卻不知罪名,被認為是對極權社會的隱喻之作。
但個人認為,實際上,這真是天大的誤會。當時,卡夫卡正面臨著來自女朋友菲莉斯的道德審判,這部小說,是他個人生活的反映,跟社會現實關系不大。
卡夫卡和菲莉斯訂過兩次婚,兩次解除婚約。1917年,男的寫信向女的再次求婚,然而幾周后就分手了。菲莉斯付出了五年的時間,她決定嫁人了,當然這個人不是卡夫卡。
1919年的夏天,卡夫卡與一名叫尤莉·沃里采克的女性訂婚。但在1920年,37歲的卡夫卡認識了25歲的有夫之婦密倫娜。密倫娜經常背著自己的丈夫給卡夫卡寫信,兩人迅速墜入愛河。
密倫娜比卡夫卡小13歲,她熱情奔放,與卡夫卡的性格完全相反。他們兩個人面臨兩大困境:首先,一個在布拉格,一個在維也納。其次,雙方不僅身處異地,難得見面,更重要的是密倫娜已婚。
通信維持了一年半,最終這段感情沒有結果。而卡夫卡與尤莉·沃里采克,也于1920年9月解除了婚約。
在讀了卡夫卡致密倫娜的情書后,他的摯友馬克斯·勃羅德才明白,卡夫卡最重要的長篇小說《城堡》為他自己的愛情提供了根本性的注腳。這是一首悲劇敘事詩,寫的是一個陌生人,一個無家可歸者,他想要在他所選擇的家鄉(xiāng)扎根,卻不成功。
人們可以在長篇小說《城堡》中找到卡夫卡對密倫娜的愛情關系的反映,這些往往是以古怪的疑惑和輕蔑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這是所發(fā)生事情的強烈的扭曲變形,也許只有用這種手法才能拯救他脫離危機。密倫娜在長篇小說中是以極端漫畫化的形象借“弗麗達”之身出現的。她為了搭救卡夫卡(小說中叫“K”),邁出了關鍵性的步子;她與他結合,與他一起在貧困和放棄享受的情況下建立了家庭。
小說中K永遠也無法走入的“城堡”,顯然就是他永遠也無法走進的婚姻的殿堂。而小說《城堡》中那個神秘的先生克拉姆,可以看到的是以夸張的、妖魔化了的嚇人形象表現出來的密倫娜內心無法擺脫的合法丈夫。
小說中K和弗麗達在一起的幸福時光很快終結,弗麗達最終背叛了他,回到了她曾經擺脫的“克拉姆”的勢力范圍中去。在現實生活中,密倫娜口頭告訴勃羅德,她的丈夫得知卡夫卡是他的情敵并想要娶她時,他重新開始對她產生興趣。也許,正是因為密倫娜是卡夫卡根本不可能得到的女人,他才對她感興趣。對卡夫卡而言,婚姻就像一座找不到入口的城堡,撞不開打不破,往哪里走都會碰壁。
《城堡》這本書因為晦澀難懂,常被批評家解讀為是對資本主義國家官僚制度的諷刺。在卡夫卡小說經典化的過程中,個人覺得這種誤讀很多。如果不了解卡夫卡的人生經歷,你恐怕很難對卡夫卡的小說做出一個準確的評價。
如果卡夫卡能夠活得久一點,也許他和朵拉能修成正果。但是疾病讓這種可能性落了空,也許命中注定,他是一個孤獨的人。
盡管卡夫卡和密倫娜沒有走到一起,但他寫給密倫娜的那些情書卻成為文學史上最著名的情書之一:
我,林中之獸,那時很少呆在林中,只是躺在某處一個骯臟的溝壑中(骯臟自然只是由于我目前的處境),看見你在外面,你是我見過的生物中最美麗的,我忘記了一切,甚至完全遺忘了自己,站了起來,走近些,我的心在這新鮮的、可仍然是屬于家鄉(xiāng)的自由空氣中顫抖著,但還是走進了,一直走到你的身邊。你是那么和善,我在你身邊蹲了下去——好像你允許我這么做似的,把臉貼在你的手上。我是多么幸福!多么自豪!多么自由!多么強大!如同在家里一樣,我總是這么說:如同在家里一樣——可是從根本上說我卻只是一頭野獸,只有森林是我的歸宿,而能夠呆在野外只是由于你的慈悲。我從你的眼睛里尋找我的命運,而自己卻并不知道(因為我已經忘掉了一切)。但這持續(xù)不了多久。盡管你用最仁慈的手撫摸著我,你總會發(fā)現我身上的某些奇怪跡象,表明我來自森林,表明森林是我的老家,我真正的家鄉(xiāng)?!?/p>
卡夫卡熱衷于寫情書,密倫娜是當時國內小有名氣的作家,因思想激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zhàn)中被捕,1944年死于法西斯集中營。卡夫卡致密倫娜的情書一直鎖在銀行的保險柜中,直到戰(zhàn)后才公之于世。
1923年夏,卡夫卡在海濱浴場偶然地遇到了柏林猶太人大眾之家度假旅游團,在大眾之家的廚房里,他看到了一個姑娘。她正在刮魚鱗?!斑@么溫柔的手,而活兒是這么血淋淋的!”他對她說。
這是他同朵拉·迪亞曼特相識的開端。
朵拉那時19、20歲的樣子,比當時已經40歲的卡夫卡小了整整20歲,而此時,距離卡夫卡生命的終點已不足一年。
卡夫卡一下子愛上了她,他是精神振奮地從夏季避暑地回來的。他決心扯碎一切羈絆,到柏林去,同朵拉一起生活。他在從柏林寫給勃羅德的信中第一次寫道,他感到幸福,甚至睡得很好,這在他最后幾年中是聞所未聞的新鮮事。
盡管在愛情的滋潤下,卡夫卡的心靈得到了某種平衡,但他的身體卻每況愈下。結核病折磨著他,由于他情況越來越糟,不得不被送入一家療養(yǎng)院。1924年6月3日,卡夫卡在朵拉的懷中去世。當卡夫卡的棺木放入墓穴時,朵拉拼命往墳墓里跳,被在場人員緊緊抱住。
如果卡夫卡能夠活得久一點,也許他和朵拉能修成正果。但是疾病讓這種可能性落了空,也許命中注定,他是一個孤獨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