項杰濤
朋友到我家鄉(xiāng)來旅游,特地給我?guī)Я酥貞c特產(chǎn)怪味胡豆,我才知道這讓人食欲拉滿的小吃居然是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胡豆,也被稱為蠶豆,一種說法是因其狀如老蠶而得名,另一種說法是蠶豆在養(yǎng)蠶時節(jié)成熟。
清明祭祖時路過老宅,看到菜園里種著一列列低矮的蠶豆,枝干上爬了一串粉紫色或者白色的花,花瓣上點綴著黑珍珠。微風(fēng)拂過,似白蝶在綠葉間戲舞,空氣中彌漫著清新淡雅的香味。揚州八怪之一的汪士慎在《蠶豆花香圖》中寫道:“蠶豆花開映女桑,方莖碧葉吐芬芳。田間野粉無人愛,不逐東風(fēng)雜眾香。”這首詩描繪了蠶豆花在百花齊放的季節(jié),隱匿在連綿的碧葉中,歌頌蠶豆花不爭奇斗艷、隨波逐流的獨特品格。
待長出肥嘟嘟的豆莢后,里面的豆子更是誘人。我問爸爸大約什么時候能吃上。爸爸跟我說“立夏前后吃蠶豆”,這俗語用方言念出來還挺押韻,我便在心里細數(shù)吃蠶豆的日子,大概是在5月份左右。
采摘蠶豆的時間是有講究的:太早了,蠶豆里面的淀粉量淀不夠;太晚了,豆子變得老且硬,口感會大打折扣。蠶豆莢只需一掰就斷,兩三粒珠圓玉潤的嫩蠶豆安穩(wěn)地睡在軟白的溫床里,只消用力一擠便彈跳出來。用大拇指指甲劃過蠶豆表層淡綠色的豆衣,里面藏著的蠶豆仁才“大珠小珠落玉盤”。
若要問蠶豆怎么做最好吃,蠶豆瓣鯽魚湯必列榜首。將鯽魚煎至兩面金黃,倒水進去烹煮,待湯熬成奶白色,再放入青椒和新鮮蠶豆瓣。媽媽以她多年的經(jīng)驗告訴我,如果一開始就放蠶豆仁,最后出鍋豆子顏色發(fā)黃,基本上都碎成渣。而在出鍋前放蠶豆可以最大程度保證蠶豆色澤青翠碧綠,豆香更持久,并且大都是完整的蠶豆仁。裝在盤子里,像綠寶石沐浴著乳白色的海,擱淺在魚形的沙灘。如此美食淋到米飯上,三扒兩口到嘴里,香甜軟糯的蠶豆絕對是老少皆宜的“下飯神器”。就連南宋大詩人楊萬里也贊不絕口:“翠莢中排淺碧珠,甘欺崖蜜軟欺酥?!背酥?,蠶豆雞蛋湯也是極其鮮美的。
乾隆才子袁枚在《隨園食單》記載:“新蠶豆之嫩者,以腌芥菜炒之,甚妙。隨食隨采方佳?!奔亦l(xiāng)的吃法是把帶內(nèi)皮的蠶豆和酸菜一起炒。炒的過程中豆衣受熱會裂一條縫,露出里面嫩綠的蠶豆仁。酸菜汁水的酸勁滲透到內(nèi)皮里,如此爽滑柔軟的蠶豆十分下飯。至于隨采隨吃,媽媽有時候會摘一顆蠶豆入嘴嘗試,看蠶豆老嫩,小時候生吃過一次,有澀味。
蠶豆的時令比較短暫,有歌謠云:“蠶豆青,蠶豆黃,青的嫩,老的黃,由青轉(zhuǎn)黃太匆忙?!毙Q豆在深秋季節(jié)播入土壤,苗歷經(jīng)四個月的“風(fēng)刀霜劍嚴相逼”,開花結(jié)果后才到飯桌上。當(dāng)蠶豆的生命走進尾聲的時候,豆莢會變成黑色,里面的蠶豆已經(jīng)非常堅硬,會自動從豆莢中掉出來,收割回來放在烈日下暴曬后變成老蠶豆。
老蠶豆除了留作種子,還可油炸和炒食。油炸之前需泡水濾干,在蠶豆的肚皮上剪十字口子,炸后豆衣向外翻開,外殼呈焦黃色,狀似蘭花,故名為“蘭花豆”。加入鹽、糖、辣椒粉等調(diào)料,用以佐粥,絕佳。而干炒一般是在過年和花生一起炒,需用鹽沙在大鍋中反復(fù)翻炒,沙子和鹽礫蹂躪著蠶豆發(fā)出輕微的“噼里啪啦”聲。炒出來的蠶豆有一種是“沙蠶豆”,吃起來酥酥的不費力。另一種則是“鐵蠶豆”,需要極好的牙口才能嚼得動,后來才知道區(qū)別在于炒前有沒有泡水。
爸媽聽說我在寫關(guān)于蠶豆的文章,爭相給我傳授他們的經(jīng)驗。兩人你一句我一言,中間穿插他們小時候的各種趣事,用樹枝生火烤,抑或煮熟后串起來當(dāng)作可食可玩的樂子,講得妙趣橫飛。我特別喜歡沉浸在這樣的氛圍里,那個時候他們還很年輕。
編輯|孫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