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淼淼
福田中學坐落在風光無限的羅浮山腳下、美麗的東江河畔,依山傍水的地理位置讓學校處在一片郁郁蔥蔥之中?;鸺t的木棉花開得正盛,一陣清風拂過,搖曳的木棉花像在回應瑯瑯的讀書聲;而校園中這種生機勃勃的景象,則像在呼應周鏡平的工作狀態(tài)。“跟孩子們在一起,我覺得很快樂。即便人老了,心也是年輕的?!?/p>
夢為人師:追憶從教之路
周鏡平的爺爺和外公都是教師,從小跟著外婆長大的他,經(jīng)常聽外婆講起外公從教的故事。“外公是十里八村的‘文化人,大家都很尊重他?!睆哪菚r起,“成為一名教師”的夢想便在他幼小的心靈中萌發(fā)了。
1982年,周鏡平考入初中,遇到了自己“人生的恩師”,是他當時的班主任?!八刻斓谝粋€到校,最后一個離校,看到寄宿生夜晚入睡后才肯放心離開。她的辦公桌就在我們教室后面,只要沒有其他事務,她都會坐在那里批改作業(yè)?!睆哪菚r起,“成為一名什么樣的老師”就在周鏡平心中有了“模子”。直到現(xiàn)在,他始終要求自己像恩師那樣每天堅持早到校、晚離校?!岸鲙煹脑S多教學理念,我受用至今。我對自己學生、自己孩子的教育,很大程度上都在沿用她的模式?!?/p>
1991年,初從教的周鏡平遇到了學校的校長?!拔曳Q他為‘我的第一任校長。那個時候,很多教師都買了摩托車,但是他直到退休都騎著那輛永久牌自行車。他對自己很摳門,但是對我們這些青年教師又非常慷慨。他經(jīng)常讓我們?nèi)ヂ犓v課,也經(jīng)常去聽我們講課,然后大家一起討論交流。在這種‘雙循環(huán)+復盤模式的培養(yǎng)下,我們的業(yè)務能力有了很大進步。當時我們初中有56名青年教師,后來幾乎都評上了高級教師?!痹凇暗谝蝗涡iL”身上,周鏡平悟到了青年教師培養(yǎng)之“道”?;蛟S從那時起,“引領青年教師成長”就成了他上下求索的一個課題,并在多年后成了落在他肩上的一份責任。
善為人師:知識、愛心、責任心
多年來,周鏡平有許多次走出鄉(xiāng)村學校去城市工作的機會,但最終還是選擇留在了這里?!斑@些鄉(xiāng)村的孩子們是真的舍不得離開我,我也深知他們的不容易,如果缺乏正確的引導,他們以后的路會走得很艱難?!彼踢^的孩子們,盡管已經(jīng)畢業(yè)多年,但遇到人生重要抉擇時,首先想到的還是求助周鏡平。
在語文教學上,周鏡平的心得可以概括為“一個走進,兩個走出”:“心理上要走進學生、讀懂學生,如此才能了解他們的興趣點,進而更好地傳授他們想學的知識;格局上要走出校園、走出書本,不斷更新知識體系,延伸知識的范圍?!闭Z文課上,周鏡平會穿插著給孩子們講政治知識、經(jīng)濟知識,講鄉(xiāng)村振興、食品安全等?!皣@教材,把相關知識串聯(lián)起來講,是一種知識的遷移。這些知識不僅能開闊孩子們的視野,還能轉(zhuǎn)化為他們寫作文的素材,可謂一舉兩得?!痹谧魑恼n上,能清晰地看到他的教學思路,那就是“閱讀美文—學習范文—習作美文—點評美文”:帶領孩子們一起欣賞美文,找出美文美在哪里、有哪些值得借鑒的寫作方法,然后再讓孩子們動筆寫作,最后一起點評孩子們的作文。
“培養(yǎng)孩子不僅要用知識,還要用愛心和責任心?!敝茜R平說,“我們用愛心培養(yǎng)孩子,孩子長大后也會很有愛心;我們用責任心培養(yǎng)孩子,孩子走上社會后也會很有責任心?!?/p>
有一年,體育生小南高考失利后很想復讀,但家里拿不出復讀費,便向周鏡平求助,他想盡一切辦法,幫小南籌足了學費。小南也很爭氣,考上了大學,畢業(yè)后去了九潭鎮(zhèn)做體育教師。“小南成為老師后,在學校和少年宮免費為參加廣東省青少年體育大賽的孩子們輔導。他自己有過被老師關愛的經(jīng)歷,也把這份愛心延續(xù)了下去?!敝茜R平欣慰地說。
作為年級的分管領導,周鏡平會在孩子們每天放學后逐一檢查教室的燈、電風扇、窗戶有沒有關,確定沒有問題后,才會離開學校?!爸灰俏邑撠煹墓ぷ鳎瑥膩聿恍枰iL督促。既然是我的責任,我就應該把它做好?!倍诠ぷ髦?,他每年寒暑假都會化身為志愿者,在少年宮開一個國學免費培訓班。培訓班上,他每天一坐就是三個小時,等孩子們回家后,還會繼續(xù)在辦公室認真批閱孩子們的作業(yè),“我內(nèi)心很快樂,一點都不覺得累”。周鏡平希望自己能成為孩子們成長道路上的一面鏡子,引導他們做一個對工作、對社會有責任感的人。
不唯人師:孩子們的“大朋友”
周鏡平關注著班里的每一個孩子,只要發(fā)現(xiàn)有值得表揚的地方,便會適當獎勵,“千方百計”地給予他們更多肯定。孩子們把他當作好朋友,喊他“老周”。很多人覺得這樣不禮貌,但周鏡平卻樂在其中。
對待那些比較調(diào)皮的孩子,周鏡平經(jīng)常找他們聊天、談話,從來不用嚴肅的態(tài)度,而是說一些“俏皮話”“口頭禪”,偶爾和他們“開開玩笑”。就這樣,一套“組合拳”打下來,這些孩子已經(jīng)“迷失”在了周鏡平的“精心策劃”中,不自覺地拉近了和他的心理距離。有時他會把雞蛋帶給某個孩子;有時他會和孩子一起邊吃邊聊,偶爾穿插著批評教育,“這種情況下,孩子們不會有逆反心理,全程很認真地和我交流”。有時候,他帶著某個孩子去看電影,之后來一個“回馬槍”——讓孩子談一下觀后感,“抓住一切可以進行教育的契機”。
為師之師:青年教師的領路人
伴隨教育事業(yè)薪火相傳的是教師職業(yè)的代際相助。作為學校的教研室主任,周鏡平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就是培養(yǎng)青年教師。
學校里,資深教師與青年教師組成“師徒組”,周鏡平是整個團隊的領路人。大家約定了固定的備課時間,第二天的課要在前一天下午集體備課。每位備課教師先提出自己的教學設計理念,其他教師隨之提出修改意見,形成“集眾人智慧于一身”的備課案例,“青年教師一邊聽一邊學,慢慢就能學會如何備課和講課了”。周鏡平還帶領青年教師們聽課、評課,一起填寫聽課評價表,手把手教他們怎么聽、怎么記,“讓他們知道這節(jié)課的亮點在哪里,重點和難點在哪里”。
周鏡平并不止步于將青年教師“領進門”,而是一直跟蹤他們的成長情況。在他的辦公桌上,青年教師們的跟蹤評價表是他經(jīng)常翻閱的資料。每當他們?nèi)〉昧顺煽儭@得了進步,周鏡平都會在學校升旗儀式上進行通報表揚。有一位青年教師的課題沒有申報成功,來請教周鏡平。經(jīng)過他的修改,課題最終得以成功立項。
于周鏡平而言,當初選擇從教,是家庭熏陶和恩師引導的必然;30多年來一直扎根鄉(xiāng)村,則是心底的那份責任感使然。被恩師影響的他,又作為恩師影響著更多的孩子們;而他傳遞的那份責任感,也將轉(zhuǎn)化為孩子們敬業(yè)奉獻的人生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