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劍霞
摘 要:在新課程改革背景下,高中語文教學正面臨著全新的挑戰(zhàn),傳統(tǒng)的授課方式已無法滿足素質教育的需求?,F(xiàn)階段的語文教學更加關注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促進語文教學不斷創(chuàng)新,推動教學水平的提升。在這個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激發(fā)他們的學習熱情。這種教學方法以任務為核心,引導學生展開學習和探究,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提高學習效率。教師可以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培養(yǎng)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yǎng),提高學習能力,并為學生今后的學習生涯奠定堅實的基礎。本文就任務驅動法在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策略進行深入探究。
關鍵詞:任務驅動法;高中語文教學;策略探究
任務驅動法是一種以任務為核心的教學方法,通過設定具體的任務引導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主動探索、實踐,從而掌握知識與技能,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建構知識體系,培養(yǎng)主動學習的意識,鞏固舊知識,掌握新知識。同時也能夠為學生提供時間和空間,讓他們自行整理教材內容,理順思路,培養(yǎng)自主學習的能力。在新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背景下,這種以教學內容為核心任務,鼓勵學生自主探索和學習的新型教學方式將學生置于任務的主體位置,激發(fā)學生學習興趣,充分發(fā)揮他們的主動性,積極完成教師布置的任務,進而提升學習水平。
一、任務驅動法應用于高中語文教學的意義
(一)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隨著知識量的不斷增加和高考要求的提高,單純依賴課堂教學已經(jīng)不足以滿足學生的個性化需求和深度學習。自主學習是指學生獨立、主動地確定學習目標、選擇學習方法、監(jiān)控學習過程并評估學習成果的過程。自主學習能幫助學生針對性地強化薄弱點、拓展知識廣度、提升解題技巧,從而更好地應對高考的壓力和挑戰(zhàn)[1]。學生通過自主學習獲取更多語文知識,進而提升課堂學習效率。在這過程中,高中語文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利用任務驅動教學法在課堂中設置自主學習任務,培養(yǎng)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拓展信息和知識獲取渠道,為學生未來的學習和生活奠定基礎,促進其綜合發(fā)展。
(二)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任務驅動教學法與傳統(tǒng)課堂教學有著明顯的差異。在傳統(tǒng)課堂教學中常常是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引導著前進,但學習方向不夠明確,有時候整節(jié)課下來也不清楚自己學到了什么。特別是在高中語文中,涉及大量詩詞和古文內容,學生往往只是機械地死記硬背,很少對古詩文進行深入分析和鑒賞,對其理解也并不深入。通過采用任務驅動的教學法,學生與教師的角色發(fā)生了轉變,學生在課堂中成為主體,由被動聽講轉變?yōu)橹鲃犹剿魇綄W習[2]。他們開始不斷思考、研究,經(jīng)歷了自主學習和探究的過程后,更容易吸收和消化知識,同時也增強了解決問題的能力。這種方法的應用為學生提供了更有深度的學習體驗,讓他們更深刻地理解語文內容,而不僅僅是機械地死記硬背。
二、任務驅動法的教學原則
(一)堅持以學生為主體原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教師是課堂的組織者,發(fā)揮著引導的作用,而學生則處于主導地位。因此,在運用任務驅動法進行語文教學時,必須改變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主導的觀念,要始終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原則。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教師的關注點在于引導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習慣,為他們提供充足的想象空間,并注重培養(yǎng)語文學科的核心素養(yǎng)。以學生為中心要求高中語文教師在運用任務驅動法促進學生學習時,首要認識到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明確學生才是課堂的主角。只有如此,才能激發(fā)學生的內在動力和學習熱情,幫助他們在完成教學任務的過程中挖掘學習潛能[3]。
(二)堅持合作互動原則
在任務驅動教學模式中,重點在于堅持學生間的合作互動,將焦點放在與學生的合作和交流上。為了促進小組合作,增強高中生的團隊意識并提高任務完成的效率,可以對小組進行任務分工。這種方式有助于學生更好地協(xié)作,共同完成任務。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應特別關注學生之間的互動,致力于建立和諧的師生關系,并營造學生之間緊密合作的氛圍。這樣的關注和引導有助于激發(fā)學生的合作精神,增強團隊協(xié)作能力,并為任務驅動的教學創(chuàng)造更加積極的學習環(huán)境。
(三)堅持任務可操作性原則
在高中語文教學中,任務驅動法的核心在于精心策劃的教學任務。教師在任務設計時需要緊密結合教學內容,確保任務的貼合性,這樣才能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知識和技能。任務設計的關鍵在于確保任務的可操作性,讓學生能夠在完成任務的過程中逐步理解和運用所學的知識。同時,及時指導和糾正也至關重要,當學生在任務中遇到困難時,教師應提供指導,幫助他們克服難題,確保任務完成得更為順利和有效。這種任務驅動的教學方法能夠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促進他們更深入地理解和應用所學的語文知識[4]。
三、任務驅動法在高中語文教學設計中的應用策略
(一)創(chuàng)新新課導入,實現(xiàn)自主預習
在課堂開始之際,教師可以為學生布置一系列預習任務,幫助他們對即將學習的知識進行初步了解,讓學生在課堂上更快地掌握核心內容,明確學習方向,以便適應新的課程內容。通過預習,學生有機會提前接觸相關內容,使其能夠在課堂上更有效地理解和吸收知識,促進學習效果的提升。這種預習任務的安排有助于激發(fā)學生對新知識的好奇心,并為他們更深層次的學習打下基礎。
以語文必修上冊中第七單元《故都的秋》一課的教學為例,在學習《故都的秋》一課之前,教師可以布置一項預習任務,要求學生利用空閑時間收集關于作者郁達夫的生平資料。這樣的預習能讓學生了解到作者不僅是一位杰出的作家,還是一位偉大的無產(chǎn)階級革命家。作為創(chuàng)造社的發(fā)起人之一,郁達夫的多數(shù)作品都反映了他博大的情懷和堅定的革命信念。通過對作者背景的了解,學生能更好地理解作者筆下文章的特點,更輕松地領略文章中的意境,深入感受作者所傳達的情感和理想。例如,通過預習我們可以得知《故都的秋》這篇文章創(chuàng)作于1934年,彼時郁達夫從杭州經(jīng)青島去北平(今北京),再次飽嘗了故都的“秋味”,并寫下該文。因此作者不僅是在寫北國之秋的“清”“靜”和“悲涼”,更是在文章中蘊含了作者在混亂的時局之下消極與積極情緒在糾結與斗爭的痕跡。文章所描繪的是“悲涼”的景象,流露的是“悲涼”的情緒,表達的是對故都深深的眷戀。這些情感正是特定時代的社會動蕩在作者內心投下的陰影,留下的深深痛楚。通過任務驅動型的預習方式,學生能夠提前熟悉學習內容,并在正式的課堂教學中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因此,提升語文課堂的質量,培養(yǎng)學生自主預習的習慣至關重要。這種轉變能讓學生從被動的知識接收者變成主動的知識追求者。這樣的預習習慣有助于學生更好地跟上學習步伐,避免在課堂上感到迷茫或緊張。
(二)營造問題情境,激發(fā)學習興趣
任務驅動教學法的首要步驟是構建問題情境,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這意味著創(chuàng)造出合理的教學場景。為了迅速引導學生進入學習狀態(tài),教師需要塑造有趣的任務學習環(huán)境,這是實現(xiàn)高效課堂的前提。課文教學不是孤立的,它與學生的閱讀能力、背誦技巧以及知識儲備密切相關,更需要學生將情感融入其中,從而體會作品背后的內涵[5]。有趣的問題情境不僅能激發(fā)學生學習的興趣,還有助于喚起個人情感,幫助學生領略文章的魅力,并感悟知識中所蘊含的人文精神。
以語文必修下冊第六單元《林教頭風雪山神廟》一課的教學為例,在這一章節(jié)的描寫中,林沖的內心矛盾和紛亂情感呈現(xiàn)出極其豐富、扣人心弦的戲劇性。作者通過對人物的深入刻畫,讓讀者深入探索并理解主角的內在特質?;诖私處熢O計了相關教學任務,任務一“要求學生深入挖掘小說中的各種細節(jié)描寫,這些描述可能包括林沖的行動舉止、言語表達等,以展現(xiàn)他復雜多變的性格”。例如,“天可憐見林沖!若不是倒了草廳,我準定被這廝們燒死了”,這句話不僅揭示了林沖已經(jīng)達到了忍無可忍的邊緣,更加突顯了他內心的絕望和無奈。其次,任務二則要求學生以角色扮演的方式,結合對任務一的理解,深入演繹故事片段。在這個環(huán)節(jié)中,學生需要通過調整語氣、姿態(tài)、表情等細微之處的方式,將自己對林沖這一人物的理解通過表演進行表達。演繹結束后,學生還可以就自己對林沖這個角色的認知進行進一步評價。舉例來說,一位學生可能會觀察到:“我覺得林沖的情感發(fā)生了劇烈變化。一開始,他表現(xiàn)得忍氣吞聲,沒有表露出復仇的心思。但當?shù)弥鹑艘獜氐诅P除他時,他終于爆發(fā)出內心的憤怒,通過夜襲山神廟將仇敵一一擊殺?!边@種角度的評價能夠深刻揭示林沖在小說中情感和行為的轉變,讓人更深刻地理解這一復雜人物的內心世界。通過任務驅動的方式實現(xiàn)對人物形象的深入解讀,學生得以更為全面地串聯(lián)起故事情節(jié)。通過關注人物的言談行為、外貌描寫以及內心情感等細微之處,學生能夠體驗人物心理的蛻變,把握其性格特征的主要線索,由此更深入地理解整部作品。這樣的教學方式不僅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把握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脈絡,更有助于深入探討作品所包含的豐富內涵和人物形象的多層次意義。
(三)利用問題引領,實現(xiàn)深入學習
文言文教學在高中語文教學中占據(jù)著重要地位,但由于其理解難度較大,許多學生受傳統(tǒng)教育理念的影響,常感到學習枯燥乏味,缺乏學習興趣,難以深入學習。通過任務驅動教學法中的問題引領,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提出恰當問題,通過引導與啟發(fā)幫助學生深入思考與探索。教師運用問題引導學生深入學習不僅有助于提升教學質量,也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以語文必修下冊第一單元 《鴻門宴》一課的教學為例,教師首先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借助注釋及熟知的文言知識理解文意,同時提出問題“這是一場真正意義上的宴會么?”在通讀課文后,有一位同學這樣回答,“這絕對不是一次愉快的宴會,項羽和劉邦在宴會上劍拔弩張,勾心斗角,進行了一次驚心動魄的沒有硝煙的戰(zhàn)爭,戰(zhàn)爭以劉邦勝出為結局。”隨后,教師又提出了幾個問題,“課文第二段寫了哪幾件事?對故事的發(fā)展有什么作用?”“鴻門宴上發(fā)生了那些精彩的情節(jié)?”“張良獻禮,項羽、范增二人態(tài)度分別怎樣,為何不同?”之后,教師讓學生帶著這些問題再一次閱讀文本并自主思考文章內容和表達感情。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出該文表達的主要內容:“作者通過對這次宴會全過程(包括會前斗爭和會后余波)的描寫,生動地揭示了項羽的悲劇性格:他自矜功伐而有‘婦人之仁,也暗示了項羽最后的失敗結局;而劉邦在宴會上能化險為夷,跟善于利用對方性格弱點也是分不開的,從這段史實可以看出領袖人物的性格在歷史發(fā)展重要關頭上所起的作用?!蓖ㄟ^深入分析文章中的語句,學生全面理解了文章的核心內容和主旨,同時熟練掌握了關鍵的文言虛詞、實詞以及文化內涵。最終,引導學生進行全面綜合的總結和歸納,為這節(jié)課畫上了完美的句號。通過這節(jié)課的學習,學生不僅深入挖掘了文章內容和情感內涵,還牢固掌握了文言文方面的知識,同時培養(yǎng)了獨立思考和問題解決的技能。
(四)小組合作探究,培養(yǎng)協(xié)作能力
小組合作學習不僅能有效提升教學效率,還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合作精神和協(xié)作技能。在高中語文課堂中,教師應激發(fā)學生以小組形式展開深入交流與探討,以此鞏固知識,提升技能水平。在運用任務驅動教學法時,將學生分組學習可以提供更多互動與交流的機會,從而進一步增強教學效果。
以語文必修下冊第二單元 《雷雨(節(jié)選)》一課的教學為例,老師采用了一種深入、多元的教學方法。首先,老師組織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學習。這意味著學生不再是孤立地閱讀和理解,而是一起探索、解析這篇話劇劇本。同時,學生也要進行文學作品的搜集和研究,理解作者生平和創(chuàng)作背景。隨后,教師向學生提出了問題,“找出文中的人物(調樸園、魯侍萍、魯大海和周萍),并梳理他們之間的關系,同時對每個人物形象進行總結?!苯酉聛?,學生在小組內展開深入討論。學生將課文按照內容劃分成不同的層次,并以自己的語言對其進行概括總結。這種深度解構課文的過程,不僅要求學生理解作者的情感,還需要他們發(fā)揮批判性思維,從多個角度對文本進行分析和歸納。隨后,每個小組都有機會將他們的探討成果向全班展示。這種互動式的學習方式讓學生能夠分享彼此的見解和學習成果,同時也給予其他同學提出問題和意見的機會。這樣的交流不僅促進了更深入的討論,還培養(yǎng)了學生批判性思維和表達能力。這種小組合作進行任務探究的教學方式不僅是對知識的傳授,更是為學生提供了在合作中互相學習、啟發(fā)和激勵的機會。學生跳出了傳統(tǒng)的課堂框架,從他人的思考中獲取新的觀點和理念。這樣的互動與合作也為學生培養(yǎng)了創(chuàng)新意識,讓他們在解決問題和思考時能夠更加靈活、富有創(chuàng)造性。
結束語
綜上所述,在高中語文課堂中,采用任務驅動法提高學生的學習質量具有積極作用。這一方法有助于促進學生高效學習,讓他們在課堂中自主獲取實用知識并提升學習能力。作為一種新的教學方式,任務驅動教學法改變了傳統(tǒng)的教學方式,通過教師的引導,學生能夠建立起與課程內容的聯(lián)系,增強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深刻理解知識結構,從而提高語文課堂的學習質量。
參考文獻
[1]何秀瓊.淺議任務驅動法在高中語文課堂中的有效性教學策略[J].文淵(高中版),2021(3):1319.
[2]張振年.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23(3):10-11.
[3]葉潔.任務驅動法在高中語文作文教學中的應用[J].語文課內外,2022(13):100-102.
[4]袁玉萍.任務驅動教學法在高中語文教學中的運用[J].空中美語,2022(6):67-69.
[5]黃穎.任務驅動法在小說教學中的運用[J].語文教學通訊·D刊(學術刊),2023(6):35-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