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時候讀過一本小說,清代李汝珍所著的《鏡花緣》,這算是一本長篇神魔小說,全書一共一百回。其中君子國的故事,我記憶最是深刻。
在君子國里,做買賣的和我們現(xiàn)實世界的人們正好相反:賣家拼命說自己的東西已經(jīng)賣得很貴,質(zhì)量也不算是好,收取如此價格已經(jīng)很不合適;買家拼命說你賣的東西我看質(zhì)量優(yōu)等,價格卻定得太低。于是,想買的人一定要出高價,想賣的人一定要收低價,兩邊還打了起來,雙方鬧到公堂上,縣太爺還大叫他們都是些刁民,各打五十大板了事??吹竭@里,相信大多數(shù)讀者都會笑起來:這世間哪里會有這樣的地方?
事實上,我們發(fā)現(xiàn),如果君子國中都是這樣“耕者讓田畔,行者讓路。士庶人等,無論富貴貧賤,舉止言談,莫不慕而有禮”的禮儀之邦,是很難做到“人煙輳集,作買作賣,接連不斷”的。
交易,總是對于雙方都有利才會實現(xiàn)。我有一個蘋果,我對它的估價是3元,你喜歡吃蘋果,你對它的估價是5元,我們之間就有交易的可能存在。只要價格位于3元到5元之間,這個交易就既對你有益,也對我有益。比如,最后我們以4元成交了,蘋果并沒有增多,只是從我的手里把這個蘋果轉(zhuǎn)移到你的手里,但是,財富卻增加了,我得到了1元的收益,而你也得到了1元的收益。這就是交易使財富增加的原因所在。
但在君子國里,同樣一個蘋果,我對它的估價是3元,由于我是一名君子,所以我堅決不肯把這個蘋果以3元以上的價格賣出去,而你作為買家,同樣也是一名君子,自然不肯以5元以下的價格買進,那么,我們兩個人之間就沒有交易的可能性存在了,因為我愿意賣出的價格區(qū)間和你愿意買進的價格區(qū)間,相交為空集。
由此可見,君子國的故事雖然很令人向往,卻是沒有現(xiàn)實的邏輯基礎(chǔ)的,君子國的經(jīng)濟,斷然是發(fā)展不起來的。
(摘自《南風(fēng)窗》 李井奎/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