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思雯
(閩南師范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福建 漳州 363000)
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當前我國國民經濟正穩(wěn)步健康發(fā)展,然而,城鄉(xiāng)居民的收入仍然有很大的差異,而農村居民的收入增長相對緩慢,缺乏長期增長的動力,因此,要實現(xiàn)共同富裕還面臨著巨大的挑戰(zhàn)。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強調,全面推進鄉(xiāng)村振興,堅持農業(yè)農村優(yōu)先發(fā)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加快建設農業(yè)強國[1],而要實現(xiàn)這個目標必須保障并提高農民收入。農村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財產,直接關系到農戶的收入水平。從某種意義上說,農地的流轉伴隨著對地租的分配,而農民在此過程中常常處于劣勢地位,因此怎樣提高農民的收益分配比例,維護農民的受益權利,是一個需要認真考慮的問題。馬克思地租理論是馬克思分析資本主義地租的核心成果,也是研究和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型城鎮(zhèn)化進程中相關土地收入問題的理論基石,對保障農地流轉中的農民收益具有重要的理論指導意義。
1.1.1 地租的本質
關于地租的本質,馬克思指出,無論是哪種形式的地租實則都是一種剩余價值[2]。馬克思揭示出了一個隱蔽的現(xiàn)實,即資本主義的租金,事實上是由剩余的勞動力所產生的剩余價值的一種轉換形式。農業(yè)資本家雇農業(yè)工人開墾農田來生產并得到產出,資本家將其據為己有,付給工人報酬,但事實上,這種工資只是對工人在必要勞動時間內創(chuàng)造的價值的補償,而不是等價交換。
1.1.2 地租的基本形式
在《資本論》中,馬克思概括了資本主義社會中三種主要的地租形式。
第一種是絕對地租。絕對地租指因土地私有權而租種任一塊土地所要支付的地租,實質上就是農產品價值高于社會生產價格這一部分超額利潤。只要農戶有耕地需求,農戶就必須繳納部分租金,即“真正的地租實則是為了運用土地資源而繳納的費用”。
第二種是級差地租?!凹壊畹刈馐邱R克思地租理論中最核心的內容”[3],馬克思認為級差地租產生的根源是資本壟斷。因為土地的肥沃和地理位置的差異,投入到土地中的相同數量的資金將獲得不同數量的產出。例如,越是肥沃的土地,勞動生產力就越高,這就導致了更多的剩余價值超過了平均利潤,從而產生了更高的地租,這樣,級差地租就變成了“超額利潤到地租的一種形式的轉化”[4]。級差地租有兩種類型,其中,級差地租I 即同樣的資本投資在不同類型的土地上由于土地肥沃程度或地理位置的不同而產生不同的超額利潤;級差地租II 是指在同一塊土地上不斷增加資本投資從而提高勞動生產率所帶來的超額利潤。
第三種是壟斷地租。壟斷地租是一種特殊的地租形式,是持有土地的主體對具有特殊自然條件的土地所獲得的超額利潤,并非任何一種土地都有壟斷地租產生。這類土地所占比重較小,產品產出也較少,在市場上常出現(xiàn)供不應求的狀況。
馬克思地租理論為科學地理解并解決目前有關土地收益方面的難題提供了一種新的思路,特別是為厘清土地流轉收入的本質屬性、處理分配關系、保障農民權益以及優(yōu)化配置土地資源提供了科學依據。
1.2.1 厘清土地流轉收入的本質屬性
地租的本質是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是由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在地租的分配方面自然要保障勞動者的收入,尤其是在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在收益分配中處于劣勢地位,依據馬克思地租理論,必須保障并提高農民收益。
1.2.2 合理分配土地流轉收入
馬克思地租理論揭示了資本主義地租的本質,在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我國,地租理論也同樣適用。以馬克思地租理論為指導,可以使土地流轉收入在農民、村集體、政府和市場間進行合理分配,進一步完善和優(yōu)化現(xiàn)行土地征用收益分配方式,明確具體的補償數額或標準。在土地流轉中,受讓者既要向農村集體繳納絕對地租和級差地租I,也要向農民支付級差地租II,以作為補償。
1.2.3 保障失地農民權益
隨著中國城鎮(zhèn)化持續(xù)推進,大批農戶土地被征用,失地農民人數與日俱增,因此,失地農民的權益保障問題也受到了政府和社會各界的高度關注。保護好失地農民的合法權益,既能為社會穩(wěn)定發(fā)展和人民安居樂業(yè)作出貢獻,又能推動城鎮(zhèn)化的迅速發(fā)展,從而形成以土地征用促進城市發(fā)展,以城市發(fā)展帶動失地農民收入增加的良性循環(huán)。根據馬克思地租理論中的極差地租理論,充分結合我國國情,可以在征地前對土地價格進行合理的評估,并對被征收土地的農民進行合理補償。
1.2.4 實現(xiàn)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
土地所有者在流轉土地時以地租為主要收入形式,這是市場資源配置的結果和重要體現(xiàn),也與農業(yè)的專業(yè)化經營需求有關。因為地理條件、土壤肥力等原因,使得不同區(qū)域的土地投資等量的資金與所獲得的收入之間會有明顯的不同,也會造成不同區(qū)域的土地價格有一定的不同,因此,既要根據區(qū)域的具體情況,又要對土地的價格和租金進行合理的選擇和確定,用理性的思維來分析問題,并制定出具體的流程。馬克思對地租和地價問題進行了深刻的分析,這些分析對完善土地流轉制度,實現(xiàn)土地資源的規(guī)模化、集約化以及更好地分配和利用土地資源,都有很大的理論價值。
2.1.1 流轉禁止期
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禁止農地流轉主要集中在兩個時期:土地改革運動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時期。土地改革運動時期是其中的第一個時期,這一時期的變革表現(xiàn)為廢除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確立農民的土地所有制。此時的土地所有權歸根結底是私有制,個體小農的生產模式無法達到當時的農業(yè)化和工業(yè)化水平,也無法應對大規(guī)模的自然災害。第二時期是1958 年以來人民公社化時期。土地政策從農民的土地所有制轉變?yōu)榧w所有制,土地所有權從農民手中轉移到集體手中,實行集體計劃管理的生產模式。在這一時期,農村土地的流轉受到限制。
2.1.2 流轉探索期
1978 年,安徽鳳陽小崗村包干到戶的大膽嘗試,揭開了農村經濟改革的序幕,此后,中國的土地政策轉變?yōu)榧彝ヂ?lián)產承包責任制。在這一時期,土地政策的最顯著特征是實現(xiàn)了土地所有權和承包經營權的分離,即“兩權分離”。在土地集體所有制的前提下,賦予農民對土地的使用權、經營權和收益權,這是中國農地流轉的初步研究階段。
2.1.3 流轉鼓勵期
2014 年11 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關于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fā)展農業(yè)適度規(guī)模經營的意見》,指出“堅持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實現(xiàn)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三權分置,引導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5],正式提出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方向——“三權分置”。所謂“三權分置”,就是在土地承包權和經營權分離的基礎上,實現(xiàn)土地所有權、承包權和經營權的分離。通過實施“三權分置”政策,不僅有效解決了農地所有權和經營權權責不明確的問題,同時也為農業(yè)注入了新的活力,推動了農業(yè)現(xiàn)代化的深入發(fā)展。
2.1.4 流轉爆發(fā)期
近年來,我國不斷推出新的政策措施,以完善農村土地制度,為“三權分置”的順利實施奠定了堅實的政策基石?!叭龣喾种谩备母锊粌H處于最初的理論探討期,也邁入了實踐期,在此背景下,土地流轉規(guī)模越來越大,進入了爆發(fā)期。
有學者指出不同的土地流轉模式在促進農民增收方面有不同的作用,但其最終效果都是使農民增收[6]。但是農民在土地流轉過程中的收益并沒有達到預期,仍存在收益較低的問題,造成農地流轉中的農民收益較低問題的原因有以下幾種。
2.2.1 農民權利意識薄弱
收益未達預期的原因之一是部分農民對農地流轉方面的權利缺乏認知,他們錯誤地認為土地轉讓流轉的是他們的承包權,而忽視了他們流轉的僅僅是土地的經營權。另外一部分農民由于自身經濟能力不足,在進行土地流轉時存在一定的障礙,如土地流轉程序過于復雜、缺乏有效保障等。盡管部分農民進城務工,但由于收入不穩(wěn)定,隨時可能失業(yè),他們把土地當作自己賴以生存的保障和退路,從而導致流轉期限的不穩(wěn)定?,F(xiàn)階段,農民個體在農地流轉時很少訂立書面合同。在農地流轉的過程中,不時會出現(xiàn)契約破裂的情形,從而導致流轉期限難以確定。這不僅影響了農地資源的合理配置和利用,而且也不利于農業(yè)現(xiàn)代化發(fā)展和農村社會穩(wěn)定。因此,必須著手解決的難題是,鼓勵農民樹立權利意識,簽署書面合同,并延長農地流轉期限。
2.2.2 農地流轉價格低下
流轉收益較低可能是因為當地的農地流轉價格過低[7]。農地的定價與當地的經濟水平息息相關,若當地經濟水平偏低,農民的平均生活水平低,農地流轉的價格也會降低。現(xiàn)階段,由于土壤肥力和區(qū)位的差異,農地流轉價格出現(xiàn)了較大分化,如福建旱地季度均價在500 元左右,水稻田季度均價在600 元左右。
在農地流轉的過程中,除了常見的情況外,還可能出現(xiàn)價格異常低廉的情形:有的農戶將土地流轉給收入為0 元的經營者,以保持土地無雜草;有的土地流轉是受讓方壓價,原因是農戶全家外出打工,無法耕種土地。為了滿足土地流轉各參與方的期望,必須綜合考慮土地的肥力水平、地理位置等因素,合理確定農地流轉價格。
2.2.3 經營創(chuàng)新能力不高
在農業(yè)現(xiàn)代化進程中,農村土地流轉是重要的組成部分,也是解決“三農”問題的關鍵??傮w上,我國的土地流轉制度尚存在不足,沒有很好地推動人才、資金和技術等生產要素流向農村地區(qū),這可能導致經營主體沒有強有力的支撐,缺乏足夠的風險承受能力。因此,在現(xiàn)階段我國要實現(xiàn)農村土地資源優(yōu)化配置必須建立一個合理規(guī)范的流轉機制來引導農民進行適度規(guī)模經營,從而降低農業(yè)生產成本,增加農民收入。當前,我國農地流轉的方式以轉讓和租賃為主,因此需要探索多元化的農地流轉模式;其次,由于缺乏足夠的資金來源,農產品從種植到成熟所需的時間將會相對較長,而牲畜從小型家禽到出售所需的時間也將相應延長,這將導致資金回籠的時間更長,風險也會更高。另外,在農業(yè)勞動力轉移過程中,受教育程度高的農民往往擁有更大的就業(yè)空間,因此,他們會傾向于選擇從事非農職業(yè),從而造成人力資本存量的流失。農地流轉所帶來的收益可能會受到上述因素的影響而減少[8-9]。
2.2.4 收益分配不利于農民
在農地流轉收益分配過程中,農民個人處于弱勢地位,其權益可能會受到直接或間接的侵害。首先,由于個體農戶的認知限制,可能會出現(xiàn)信息不對稱的情況,從而導致信息傳遞不暢,使得農民的利益受損。在農地流轉過程中,他們缺乏對土地流轉各方面比如土地價格、流轉方式的深入了解,無法作出專業(yè)評估,只能被動接受。其次,由于第三方占有大量土地,單個農戶難以自主與流轉對象進行協(xié)商,個體農戶的意識形態(tài)話語權受到了嚴重削弱,其表達能力相對薄弱。此外,農民集體所獲得的流轉資金也存在內部分配問題,由于缺乏明確的規(guī)范和指導,一些村委會領導成員在經濟利益的驅使下,可能會采取非法手段攫取不屬于自己的那部分收益,對農民個人收益權益的保障產生不利影響。
農民個體是農村農地流轉的主體之一,也是農地流轉收益的分配主體之一,在農地流轉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有學者指出“農民對于整體工作的思想認識將直接影響流轉工作的實施效率”[10]。為確保農地流轉有序進行,維護農民的合法權益,單靠國家的管制是不夠的,必須充分發(fā)揮農民群體的作用。只有通過不斷提高農民自身的綜合素質來保障自身權利,才能促進我國農村土地制度改革的進一步深化。為了確保農民在農地流轉和收入分配過程中不會受到任何形式的欺詐,就需要有系統(tǒng)、有針對性地培養(yǎng)他們的法律意識,以保護和維護他們在各方面應享有的權益。比如,利用廣播、電視、報紙、網絡和微信平臺開展法制宣傳;舉辦法律知識講座活動;定期組織農民參與法律咨詢和法律援助工作;在公共場所張貼宣傳單或發(fā)放法律知識手冊等。一旦發(fā)生權益糾紛,由于農民對維權的方法不清楚或者對維權有畏懼心,可能就會隱忍不發(fā),所以有必要為農民開設更簡捷高效的維權渠道。
基于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造成地租分化的原因有很多,如土地肥沃程度、區(qū)位優(yōu)越性等,因此,對于農地流轉地租,必須根據土地的實際情況進行科學評估,不能采用隨意喊價、刻意要價、巧立名目等壓低農地流轉地租的方式。當前我國農地非農產業(yè)發(fā)展還不夠成熟,農地非農化水平不高,因此導致了大量農村土地閑置和浪費現(xiàn)象。為了完善農地非農化流轉,最有效的方法是遵循符合地租理論的原則,采用市場機制,避免出現(xiàn)不合理流轉價格等混亂情況。要想使農地流轉達到預期效果,必須建立一個合理、公平、公正的土地流轉市場。如果流轉者對土地流轉價格的認識存在偏差或者是流轉定價方法不當,則會導致農村土地資源浪費甚至流失。一般來說,在中國的土地制度中,地租也可以理解為一種補償。在農戶與受讓方的交易過程中,流轉價格的確定是不可避免的問題。由于多種因素的影響,地租存在不同的差額,農地流轉中難免會出現(xiàn)分配利益的問題,要解決這個問題,應保證兩點:一是讓農民獲得超額利潤,二是讓農地流轉后失去土地使用權的農民獲得一部分級差地租Ⅱ。在制定土地流轉價格時,必須全面考慮土地的地理位置、土質條件、市場供需關系以及后續(xù)資金投入等多方面因素??傊?,土地出讓價格應在基本保障各方權益的合理范圍內確定,因時、因地而異,不能“一刀切”,要具體情況具體分析。
從馬克思級差地租理論入手,可以得知對土地連續(xù)投入資金能夠獲得更多的超額利潤。然而,對于農民,一方面是沒有足夠的資金進行連續(xù)投入,另一方面也缺乏對土地進行投資的意識。部分農民只知道按照時節(jié)和土地類型進行耕種,在自給自足之余將產品拿到市場售賣維持生計,不會也不敢在土地上進行創(chuàng)新。當前,農村地區(qū)缺乏足夠的人才、資金和技術,這已經成為制約農村經濟進一步發(fā)展的重要瓶頸。因此,解決好這些矛盾是當務之急。應加大對農村科技的財政投入,以吸引更多的人才留在農村,進而推動農村建設的發(fā)展。其次,農民在創(chuàng)新意識方面存在欠缺,更傾向于堅守傳統(tǒng),只關注土地的種植,因此政府可以與媒體合作,開展更多的下鄉(xiāng)活動,以提高農民對土地使用方式的了解,鼓勵他們轉變傳統(tǒng)耕作方式,改變以往粗放的生產模式。在資金方面加大投入,提高對農民轉換道路的保障,以確保農民能夠在無后顧之憂的情況下,勇于嘗試更多的道路。同時還應該加大培訓力度,為廣大農村居民提供必要的技術支持。總之,要想讓農村變富裕,就必須大力推進農業(yè)產業(yè)化經營,把農產品加工作為一條主線來抓,大力發(fā)展蔬菜、水果、水產品等特色農業(yè)產業(yè),不斷增強市場競爭力。土地管理部門也要嚴格規(guī)范征地補償標準,提高被征用地農民獲得合理回報的能力;同時還應當制定并公布鼓勵政策,引導被征用地農民積極參與到農村集體經營性建設之中,推動集體經濟發(fā)展和新產業(yè)培育。
根據馬克思的地租理論,地租的本質是剩余價值,而剩余價值是由勞動者的剩余勞動所創(chuàng)造的,在地租的分配方面自然要保障勞動者的收入,但在農村土地流轉中,農民在收益分配中處于劣勢地位,存在無法獲取或者無法全部獲取屬于自己那部分收益的情況。因此,在對土地流轉價格進行科學論證后,需要一個專業(yè)的分配機構來保證農民獲得應得的收益,按照規(guī)定對流轉所得在各方進行分配。但是,若光有分配機構,而無監(jiān)管機構,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的領導者可能會以自身利益為導向,產生地租征收等問題,對農民利益造成極大威脅,因此必須建立農地流轉收入分配監(jiān)督機構,確保土地流轉各方的利益。地方政府可以出臺相關規(guī)定,成立農地流轉收益分配監(jiān)督機構,由村民推選代表組成機構成員,對收益分配的流程和結果進行監(jiān)督和公示。在實踐中,監(jiān)管機構的代表可能會出現(xiàn)腐敗現(xiàn)象,因此國家要進行管控,以確保公正性。監(jiān)督機構具體可以從加強對各大農地流轉收益分配主體的監(jiān)督、加強對市場化耕地流轉交易的監(jiān)督管理、加強對耕地流轉收益的 監(jiān)督管理等方面入手做好工作。
隨著農地流轉的加速推進,人們越來越關注流轉收益問題,特別是農民收益問題。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必須深入了解農地流轉中的地租形式,準確把握農地收入流轉收益的本質,從而找出收益分配存在的問題并解決問題。通過運用馬克思主義地租理論,對農地流轉收入分配的基本方式進行深入研究和完善。通過確保收入分配的公正性,保障農民的基本權益,激發(fā)各分配主體積極參與農地流轉,推動農地高效流轉,同時促進高端農地建設項目和農地保護項目的實施,提升農民的生活品質,增強農民的幸福感,推動農村現(xiàn)代化。本文總結得出農地流轉中農民收益低主要由農民權利意識薄弱、農地流轉價格低下、經營創(chuàng)新能力不高、缺乏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收益分配不利于農民等幾方面問題造成。針對這些問題,可以從提高農民權能覺悟,合理維護自身權益;科學制定農地流轉價格;加大資金投入力度,提高農民創(chuàng)新意識;設立農地流轉收益分配監(jiān)督機構等措施入手,解決我國農地流轉中農民收益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