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萬香
去年秋天,我隨政協(xié)“新時代文化助力鄉(xiāng)村文化振興”調研組來到三元村史館。村史館建在知青房的二樓,以時間為主線,分“建國前”“建國后”“十一屆三中全會后”“2012年后到2021年”四個篇章,還原了三元村從“源起”——“復蘇”——“煥然”的發(fā)展歷程,一張張褪色的舊照片,一件件銹跡斑斑的鐵犁、鐮刀、鋸子、鋤頭等舊物,在溫馨的燈光下,無聲地講述著三元村的農耕歷史。
在村史館正對門的墻上,有一張巨幅的銅鼓照片,據(jù)《會理縣志》介紹:“1975年5月,老街公社倮倮沖出土銅鼓一面,經(jīng)省博物館鑒定為漢代遺物。”而倮倮沖即今天的三元村3組。由此可見,早在漢代(甚至更早)三元村就有村民在此居住和耕種,三元村的農耕文化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歷史!
“現(xiàn)在好多老東西都在慢慢消失,我們建這個村史館就是想把這些記錄了老輩人奮斗史的物件保存下來,致敬他們的付出,也讓年輕一代知道自己是從哪里來、該向何處去,珍惜每一寸土地,努力過好日子?!比骞鶗浽诮邮苡浾卟稍L時這樣說。
他的話將我的思緒拉回到二十多年前。那時,我還在讀高二,周末跟同學去她家玩。放學后,我們順坡一路往山里走,路邊的地里,人們正忙著春耕,男人們戴著草帽,拉著水?!捌缕隆钡乩绲?;女人們挎著篻箕,跟在后面又播種又蓋糞。我們到達同學家時,太陽已經(jīng)偏西,她的父母正在吃晚飯,爺爺奶奶卻要出門。只見爺爺拉著水牛、拖著犁鏵,奶奶背著背簍,二老都是一臉怒氣,口中憤憤地罵著“那是我家分到的第一塊地,怎能荒廢?”同學的父親也很生氣,他說地在山溝里,離家太遠,又不通車路,如今吃穿不愁的,實在不想種了。但是爺爺奶奶對這種荒廢土地的行為非常憤怒,他們說土地是農民的命根,無論到了哪個時代,都不能糟踏土地。
天快黑了,我和同學到山溝里去找爺爺奶奶。月光下,爺爺拉著水牛一鏵一鏵地耕地,一聲聲吼著“小瘟!小瘟!踩溝!踩溝!”脆亮的吼聲在松林里久久地回蕩。奶奶跟在他身后一邊播種玉米,一邊蓋糞……六十多歲的人了,種起地來好像渾身都是勁兒,直到犁完最后一鏵土,播下最后一顆種子,才高高興興地回家了。一路上爺爺奶奶還高興地比賽說諺語。爺爺說:“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p>
奶奶接:“知了叫,割早稻。知了飛,堆草堆?!睜敔斣掍h一轉飚出一句:“霜降前,秋風涼;霜降后,上衣棉?!蹦棠陶UQ劬αⅠR對上來:“風從南來暖如春,風從北來寒如冰?!?/p>
深夜里,我們坐在火塘邊,聽爺爺奶奶講過去挨餓受凍的苦日子。奶奶說舊社會時土地被地主霸占著,貧苦老百姓只能租地種,收了莊稼要給地主交租子,無論多么勤勞的人家,一年里有大半的時間都在餓肚子。爺爺說生產隊時的日子也不好過,每天起早貪黑參加生產隊勞動掙工分,還是吃不飽肚子,直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以后,包產到戶,才真正吃上了飽飯、過上了好日子。同學的父親聽了爺爺奶奶的話后,也很感慨,真誠地向爺爺奶奶保證以后一定種好每一塊土地。
許多年后,我已步入中年,從鄉(xiāng)村調進城里來工作,三元村距離我居住的小區(qū)并不遠,成為我每天晚飯后散步的必經(jīng)之地。印象最深的是三元橋頭的草莓園,占地大致一畝左右,一半種草莓一半種火龍果,那時城周邊的采摘園并不多,這個小小的園子幾乎天天都有人來光顧。有一次,我?guī)е杜畞眢w驗采摘樂,事先雙方講好小孩子在園子里吃的不算錢,最終帶走的草莓才給錢。但是侄女太快樂了,一邊摘一邊喊:“姑媽,草莓太好吃了,我摘的都被我吃光了!”女主人一聽就慌了,過來拉著侄女不讓她再摘,也不準她再吃一顆草莓,急得小朋友哇哇大哭。其實六歲的孩子能吃掉多少呢?更何況商家已經(jīng)收了高出市場一倍多的價錢,就應該讓顧客盡情享受邊采邊吃的快樂。我這樣跟女主人講了之后,她突然羞愧起來,說自己才開始經(jīng)營草莓園,經(jīng)驗不足,以后一定改正,還主動送了侄女一大捧草莓。
再后來的幾年,城周邊又多許多這樣的園子,有藍莓園、樹莓園、蘋果園、櫻桃園、橘子園……三元村以櫻桃居多,而且還有一條很出名的櫻桃溝,溝里的人家?guī)缀醵挤N有櫻桃。每到夏天,城里人就帶著一家老小驅車而來,盡情享受采摘之樂。
一個下午,我與蒙姐吃過晚飯,騎著電瓶車往櫻桃溝里走,農家房前屋后的櫻桃都紅了,晶瑩剔透,就像一顆顆精心打磨的小瑪瑙珠子掛在樹枝上,閃著耀眼的光亮。村民們有的在澆菜園,有的在莊稼地里忙活,孩子們則聚在櫻桃樹下,邊摘邊吃,嘴巴里“嘖嘖”有聲。我們繞到一個岔路口,一條新修的水泥路通向半山腰,一對夫妻正在櫻桃園里摘櫻桃,我們問他們一直走是何方?男的呵呵地笑著說:“那里面是我們三元村的養(yǎng)豬場,除了本村人員,其他人一律免進!”聽見聲音,路邊的小房子里走出來一個老人,他說他就是守卡點的,山里有豬場,閑人免進。再看半山腰,果真新修了一排一排的白房子,遠遠地就聽見了豬兒的叫聲,豬糞的味道也遠遠地飄來。
我們只得將車停在路邊,四處走走看看,希望發(fā)現(xiàn)更美的風景。那對夫妻熱情地邀請我們到地里摘櫻桃吃。我們說櫻桃賣得貴,就不吃他們的了。女主人說:“自家種的不怕得,再說你們又能吃多少呢?”我們于是就走進地里,幫他們一邊摘櫻桃一邊吃,酸酸甜甜的,吃了一顆還想再吃一顆。我問他們這一坡的櫻桃地是集體的還是私人的?他們說現(xiàn)在還是私人的,很零散,不成規(guī)模,村里正在做規(guī)劃,要以土地流轉的方式搞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生態(tài)種養(yǎng)殖業(yè)。我又問三元村的豬場規(guī)模有多大,他們說現(xiàn)在是試點階段,等試點成功了就擴容,一年要出欄12000頭呢。
守卡點的老人聽我們聊得熱鬧,也走過來蹲在地邊說:“我們三元村挨著城邊,思想比較先進,早在上世紀50年代,就種植過藍靛,在縣內很有名氣,制成的藍靛,還挑到城里去換錢。”
摘櫻桃的男子也說:“搞村集體經(jīng)濟,在我們三元村絕不是新名詞。上世紀六十年代,三元村就修了第一口磚瓦窯,到九十年代可以承包,私人磚瓦窯開始興起,并逐漸增多,大大促進了地方經(jīng)濟和地方建設呢。”
我問他們現(xiàn)在的許多村子都引進企業(yè)辦工廠或賣地給老板辦工廠,他們村為什么不這樣干呢?他們說村干部外出考察了,發(fā)現(xiàn)許多工廠都會破壞環(huán)境,三元村的發(fā)展要以綠色、環(huán)保為主。
我夸三元村人是真正懂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人!他們呵呵地笑著說:“那是哦!三元村的人不簡單呢!”“在任何時代,都要走在前頭,搞點創(chuàng)新又有益處的事情?!?/p>
今天,2023年12月16日,風和日麗,暖陽高照,我?guī)ьI作協(xié)會員采風再次來到三元村,接待我們的是年輕的村干部小鄭姑娘。這個新時代的農村姑娘,圓臉大眼睛,中等身材,懂電腦,會講解,做事雷厲風行,安靜下來時卻面露羞澀,讓人一見就有鄰家妹妹的親切。在對村史館的講解中,她專門指著一張舊報紙讓我們看,那是1998年10月10日的《四川日報》,上面刊登著一張舊照片和一則題為《抓鬮分田十八載》的報道,報道的圖文作者為冷登億?!斑@是一張遲發(fā)了18年的新聞照片??M繞我心中多年的一件事就是找到照片中人……”這則報道中說的新聞事件就是三元村最早實行抓鬮分田地的事情。
小鄭還給我們講述了照片背后的故事。那是1981年10月,在原老街公社老街大隊三小隊(現(xiàn)三元村8組)幾叢竹子后面的土墻前,幾十個村民正在開社員會。因為人多土地少,肥瘦不均勻,為避免群眾分田時爭吵不休,就由隊上選出19個人(8人拉繩,4人記賬,4人打算盤),把所有的田按肥瘦等級分塊記錄好,再找來一個土壇罐,作為抓鬮分田的容器。一個人抱著壇子站人群中心,周圍是隊上的干部和群眾,大家正在進行抓鬮分田地,并將抓到的紙條遞給抱壇子的人宣讀并記錄下姓名和分到幾畝幾分田地。
小鄭說:“這是三元村實行家庭聯(lián)產承包責任制的起始,預示著改革開放的春風正式吹進了三元村,在全縣應該都是走在前頭的。你看,大伙兒有了土地,高興得眼睛都瞇縫了!”
小鄭講的分田地的故事,讓我再次想起了二十多年前的爺爺罵他兒子的話“這是我家分到的第一塊地,怎能讓它荒廢?”是呀!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的基礎。在世世代代農民的觀念里,田地比天大,有田就有命,有命才能源源不斷地傳承血脈,才能領著子孫后代創(chuàng)造更美好的生活。
在去三元村現(xiàn)代農業(yè)園的路上,小鄭向我們介紹了三元村集體經(jīng)濟發(fā)展的概況。時光追溯到2018年,郭書記帶領一群干實事的創(chuàng)業(yè)村民整合上級扶持資金、自有資源資金和百姓籌集資金,成立了“三元紅”鄉(xiāng)村旅游專業(yè)合作社,開始發(fā)展大規(guī)模的種養(yǎng)殖業(yè),又通過五年的發(fā)展,優(yōu)選出10余個果蔬采摘品類培育,形成了20余畝草莓采摘園、300余畝瑪瑙紅櫻桃、李子、柑橘等時令果蔬采摘園和魚菜共生科普園。
走進三元村的智慧農業(yè)科普園,高壓空氣泵“嗡嗡嗡”地響著,魚池里的鱸魚自由自在地游玩,水流嘩嘩地從魚池流向一排排的蔬菜“地”,白菜、生菜、薄荷、青菜綠茵茵地在漂浮的秧盤里生長,秧盤下的“地”里,許多小鯽魚游來游去……
我們順坡走進三元村現(xiàn)代農業(yè)生態(tài)園,沖天的水柱噴灑著玫瑰園,紅的、黃的、粉的玫瑰盡情綻放;櫻桃園里,櫻桃樹已掉光了葉子,樹下的雞鴨卻忙活不停,鴨兒們正在溝里喝水,雞們正在土里刨食蟲子和草籽,一個轉身它們又將糞便拉在樹根旁的草窩里,恍惚間,好像已是滿樹的碧綠葉子,顆顆紅瑪瑙擠在葉縫間探頭探腦;草莓大棚里,紅的、粉的、白的草莓睡在綠色的絲絨被里,孩子們提著小籃子邊摘邊吃,這邊喊:“牛奶味的好吃!”那邊說:“巧克力味的更好!”還有一個說;“水蜜桃味的才獨特!”
……
走在陽光下的三元村,看著櫻桃園里啄食的雞鴨,想象著瑪瑙紅櫻桃的甜蜜,聞著草莓的清香……我突然想到西北師范大學彭金山教授概括的農耕文化八個字——“應時、取宜、守則、和諧”,三元村的農業(yè)發(fā)展不正是遵循了這樣的規(guī)律嗎?眼前這繁榮和諧的景象,不正是所有農村人都向往的美好生活嗎?
我在心里悄悄說:“愿三元村的未來更美好,愿所有的中國村子都能在碧綠與富庶的田地里酣睡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