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魯民
佛學大師趙樸初先生曾寫過一首《寬心謠》,通俗易懂,朗朗上口,且貼近生活,所以流傳甚廣,頗受人們喜愛,至今讀來仍發(fā)人深?。?/p>
日出東海落西山,愁也一天,喜也一天。
遇事不鉆牛角尖,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每月領取養(yǎng)老錢,多也喜歡,少也喜歡。
少葷多素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
《寬心謠》講的都是不起眼的生活瑣事,但又都與每個人息息相關。處理好這些家長里短,保持良好心態(tài),進可建功立業(yè),奉獻社會,退可享受生活,頤養(yǎng)天年。不夸張地說,非大智慧不能悟出這番道理,認真踐行則會受用無窮,“人也舒坦,心也舒坦”。
或有人認為,這些說道都是那些與世無爭、心灰意懶者的自我安慰、自我調(diào)適。其實不然,大千世界,蕓蕓眾生,無論是意氣風發(fā)的青年才俊,還是垂垂老矣的退休人員,無論是志得意滿的高官顯爵,還是無品無級的升斗小民,都需要有一種健康心態(tài),都需要寬闊心胸,都需要“忙也樂觀,閑也樂觀”,不如此,你將心有羈絆,胸似牢籠,處處受制,步履維艱。
西哲有句名言說:世界上比大海寬闊的是天空,比天空寬闊的是人心。我們的老祖宗則說得更形象:宰相肚里能撐船,將軍額頭能跑馬。古往今來,那些活得比較瀟灑的成功者,那些得享天年的長壽者,無一不具有寬闊的胸襟、宏大的度量。他們與人相交,有容人之心胸;謀事興業(yè),有承受失敗之襟懷,幸運的果實砸在他們頭上,絕不是偶然的。
有人為什么會心灰意冷,感到走投無路,原因固然很多,但歸根結底就是三個字:心窄了。心一寬,多大的事都不叫事,天塌下來也照樣該吃就吃,該喝就喝;心一窄,屁大的事都要尋死覓活,一根稻草就能把人壓垮。我們冷眼旁觀,許多悲觀失望者的理由都不是什么了不起的大事,譬如情人失戀、商家破財、夫妻吵架,還有高考失敗、股市折戟、官場失意、明星遇冷等,大多是因為“心一窄”、想不開而致。如果要對他們對癥下藥,最好的藥方就是兩個字:寬心。
寬心,就是要看輕身外之物,淡泊名利。錢財上的事,“多也喜歡,少也喜歡”;一日三餐,“粗也香甜,細也香甜”。平心而論,人的物質(zhì)享受是很有限的,所謂“日食一升,夜眠八尺”,再多都是浪費了,又何必事事都斤斤計較,處處要與人一競高低?
寬心,就是寬容自己也寬容他人。人非圣賢,皆有瑕疵,因而,與人相處,不必苛求,最好是各留一分天地,相互并行不悖,自己往寬里走,也讓別人向?qū)捓镄?。即便是狹路相逢,也不必斗得你死我活,力求雙贏是上策,或者各退一步,以求得海闊天空,云淡風輕。
寬心,要達觀處世,樂觀生活。人生在世,活的就是心態(tài),既然是“愁也一天,喜也一天”,干嗎要終日愁眉苦臉的,不妨學學齊白石,寵辱不驚,“人譽之一笑,人毀之一笑”。學學蘇東坡,苦中作樂,“百年須笑三萬六千場,一日一笑,此生快哉”!
《寬心謠》,既有俗世之家常,又有佛家之禪意,既有出世之灑脫,又有入世之務實,乃大雅大俗之作。常讀《寬心謠》,吸收其精華,領會其要旨,心會變寬。心寬,眼界就寬,生活之路寬,朋友圈寬,縱橫馳騁的天地寬,自然就會“不是神仙,勝似神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