欒川
一次期中考試,兒子小峰的數學只得了78 分。他上小學時是班里的學習標兵,數學考試從來沒有拿過這么低的分數??磥韯倧男W升入初中,他在學習上很不適應,必須盡快幫他調整,但當務之急是緩解他的消極情緒。
我走進他的房間,一邊觀察一邊笑呵呵地說:“記得我上初中的時候,有一次數學考試失利,差點不及格。你爺爺氣壞了,脫下拖鞋要打我的屁股,幸好被你奶奶攔住。你看,咱爺兒倆連倒霉都是照著一個劇本來的。”
小峰苦笑,“你也準備打我的屁股嗎?”“這個劇情得改!家庭暴力使不得?!蔽姨岢鲎鲆粋€錯題本,把丟分的題都記錄下來,下次考試前重點復習,避免二次犯錯。小峰愉快地接受了我的建議,焦慮、失望、憤懣等消極情緒就這樣悄無聲息地消失了。
我的言行看似平常,其實大有文章。心理學研究發(fā)現,在人際交往中,如果雙方關系良好,一方更容易接受另一方的某些觀點、立場。這種現象被稱為“認同效應”,另一個通俗的名稱是“自己人效應”。
我與小峰的交流,就是巧用了“自己人效應”:我主動分享自己當年考試失利的事,讓他產生同病相憐之感;我說自己差點被爺爺懲罰,讓正被消極情緒折磨的他產生同情,認為我是“自己人”,馬上跟我站在同一立場。有了這樣的認同感,我提出一起做錯題本,他馬上表示贊同。
別以為“自己人效應”就是跟孩子套近乎,正確地運用它,需要掌握以下原則:
第一,家長的姿態(tài)要平等。在交流中,家長要謹慎措辭,盡量少說“你應該”“你必須”,而要多說“這樣是不是更好”“你的B 方案是什么……這樣更容易成為孩子的“自己人”。
第二,家長要關注、欣賞孩子。作為理智的成年人,家長當用“自己人效應”去調節(jié),使親子關系走向平衡、和諧。家長想贏得孩子的關注、欣賞,就要先關注、欣賞孩子。
第三,家長要贏得孩子的信任。如果孩子發(fā)現家長的言行是出于高尚的動機,就會信任家長,把家長當成“自己人”,反之就不信任家長,“自己人效應”就難以發(fā)揮作用。
第四,家長要經營自己的人格魅力。家長想強化“自己人效應”,就要努力經營自己的人格魅力,吸引孩子的認同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