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煙
《正德瓊臺志》之“名宦”篇載:“毛奎,字子文(一作文通),昭州富川人。淳祐間吉陽知軍。能文章,通術(shù)數(shù),知地理。修城池,移學(xué)養(yǎng)士。嘗經(jīng)營州南大小洞天,作記題詩,皆可傳后。后任滿去,至南山鋪不知所終,后人于鋪前山中立祠祀之?!?/p>
據(jù)昭州地方志記載,毛奎性溫和,愛讀書,手不釋卷,曾在家鄉(xiāng)建江東書院,“名聞京師”。嘉定十三年(1220年)中進(jìn)士。淳祐年間(1241—1252年)“知吉陽軍事,賜紫金魚袋”。
在吉陽知軍任上,毛奎要比周康顯得樂觀曠達(dá)。畢竟他是廣西富川人,大致屬于嶺南地區(qū),更容易適應(yīng)吉陽的熱帶氣候。吉陽軍治在紹定六年(1233年)遷至新址,百廢待興。毛知軍積極作為,修繕城池,開掘后河,以致軍城以北大量旱地化為良田,極大促進(jìn)了吉陽軍農(nóng)業(yè)的發(fā)展,促進(jìn)山地“生黎”落籍務(wù)農(nóng)。他同時加速推動地方教育,將位于城東南的學(xué)宮遷到城西南的開闊地帶。
在學(xué)宮旁,有廣度寺臨河近州,環(huán)境清幽,濠溝的喇叭形出河口,更像天然泮池。師生們在此營造幽境,賦詩論道,流連忘返,使城西南成為吉陽勝地,文風(fēng)日漸昌盛。毛知軍“所至有惠政,人服其化”;士子感覺溫馨,百姓感恩戴德,戶籍人口穩(wěn)步增加,開辟了南宋吉陽軍的一番新氣象。
崖州士人對毛知軍津津樂道的,還是他對大小洞天的開山設(shè)景。而且,在他完成任期后,“至南山鋪不知所終”,這為他和南山都披上了一重神秘色彩。大家認(rèn)定毛奎為吉陽而來,在南山羽化登仙,南山因此充滿了靈性。毛奎傳世詩作《大小洞天》就是景區(qū)得名的由來,是景區(qū)的靈魂,也是崖州“南山詩”之鼻祖,對地方文化產(chǎn)生了深遠(yuǎn)影響。
《大小洞天》
豐登少公事,時得訪林泉。鑿破蓬丘島,潛通小洞天。
巖瞻橫北面,釣隱近西偏??~緲云藏閣,依稀石似船。
崖平好磨琢,洞窈足回旋。中貫層巔上,人隨曲巷穿。
海光常瀲滟,山色更清妍。真可消塵俗,何妨中圣賢。
煙霞無盡藏,風(fēng)月不論錢。勝概好收拾,憑誰秉筆椽。
作為傳統(tǒng)士大夫,毛奎具有周康一樣的逸興,對吉陽山水產(chǎn)生了濃厚興趣。他瀏覽過周康的文字,游歷過清賞亭所在的“林泉”,也瀏覽過“石船”景觀,比周康更鐘情南山。南山成了中國一個文化符號,只要方位合適,有州郡的地方都可能存在南山,以秦嶺終南山最聞名,是士大人修煉歸隱之地,帶有濃厚的道家色彩。
相對吉陽軍治,南山之方位和名稱,在邊地具有更濃郁的文化色彩。山海相擁的景觀,終南山無法企及。終南山薈萃了歷代大文人的佳作,吉陽軍南山卻只留下過周康的《石船磨崖記》。
使命來了!南山是塊未開發(fā)的處女地,毛奎覺得可以發(fā)揚(yáng)光大。那么先得充分挖掘其中的內(nèi)涵,找到藏于深林的勝景奇境。
他首先派副官黎民志上南山尋找,黎民志帶領(lǐng)眾人從“石船”處開路登山。功夫不負(fù)有心人,他們在山腰看到一巨石突兀高聳,隨時要滾落下來的樣子,卻穩(wěn)穩(wěn)扎根于高坡。巨石三面高崖,東南兩面外傾,卻異常平滑。西側(cè)在巨石下方有一個空間,如同石室,北面有出口。站在巨石南側(cè),可俯瞰大海,有平臺足可坐二十人。東側(cè)陡峭,卻可拾級而上……隨行中有一僧人名慶善,從毛奎的富川老家云游至此,他找到另一處重要景觀,即如今的核心景點——小洞天。
聽到黎民志等人敘述,毛奎在軍衙中坐不住了。這一天,南山迎來了一支龐大的官方考察團(tuán),領(lǐng)頭人就是毛知軍,他在黎民志和慶善等九人的簇?fù)硐麻_赴南山。
順著海灘前行,他們看到了一堆簇?fù)淼幕◢徥?,如一只大鰲游出大海,正在攀援上山。鰲頭昂首挺立,高約5米,前方似有一張鰲嘴,為半圓形巖洞,寬10.5米,高1.1米,深20.5米,洞內(nèi)微暗陰涼……一行人在里面坐定,沐著海風(fēng)聽著海浪,頃刻思慮全無,都成了隱修者,毛知軍脫口而出:好一重小洞天!
“小洞天”之名即由此而來。
走出“小洞天”,可順著側(cè)面緩坡登上鰲背,有平臺形同釣臺?!搬炁_”對面又有一奇巖,可坐十來人。俯仰之間,前有大海,后有青山,風(fēng)光滿目,毛奎謂之“巖瞻”。一行人來到周康的“石船”旁,都為之嘖嘖稱奇。大家再次開路登山,來到“石室”旁,面對高聳的崖壁,依山面海,毛奎嘅然嘆道:此乃海山奇觀也!
在“石室”前方坐定,眼前好一派南溟仙境。再從東側(cè)沿曲徑登山,毛奎不禁想起了李白《夢游天姥吟留別》中的詩句:腳著謝公屐,身登青云梯;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
毛奎越來越感覺走進(jìn)了仙界洞府,此為登天“仙梯”。拐一道彎,前方是“石室”東側(cè)的崖壁,橫空而立。他感覺這些崖壁是在冥冥中走向自己,可將心思鐫刻其上,形同與天地對話,傳之千年……
“林泉”“小洞天”“巖瞻”“釣臺”“石室”“仙梯”,一個個景點都被毛知軍點石成金,活泛起來,賦予了溫暖的名字,這個地方長官擁有絕對的版權(quán)。另有一個“海山奇觀”,雖為虛景,做實了就是“大洞天”,對應(yīng)山下的“小洞天”。加上周康的“石船”,“南山八景”湊齊了。一如山上的八仙,開始在南海之濱各顯神通。
叮當(dāng)聲響起,南山上下一派繁忙,幾個石匠為這位深受百姓擁戴的毛知軍鐫刻著墨跡。這座吉陽名山即刻變得仙味十足,詩意盎然?!笆摇蹦厦嫜旅骁Y刻了“海山奇觀”四個大字,附刻《游山記》,后人稱作《大小洞天記》,收錄于《全宋文》,內(nèi)容如下:
吉陽形勢,甲乎海外;南山盤踞,氣象雄偉。意其中必有深崖幽洞之奇,而屢加訪問,未獲也!
一日,屬權(quán)尉黎民志搜尋,始于周使君石船磨崖后山巔,得一石室,前瞰大海,后環(huán)曲巷,峭壁在南,小洞附北,實為海山之奇觀也!繼而僧善慶又于山麓石峰之陰,近石船,得一巖,由西北委蛇數(shù)十丈以通后洞。巖之外臨海,有平石可釣,因為“釣臺”。對巖之前,有石奇怪,其下可坐十客。仰望八景,皆在目中。以其與巖相望,名以“巖瞻”。是皆小有洞天之佳致也。
昔周使君以淳熙丁未,屢于石船登賞;磨巖題名,以為勝絕。今予亦以淳祐丁未,經(jīng)營此勝概。適與石船同一處,遂成八景。由今視昔,似或勝之。豈非天實。相之也。因敘其本末,以識之奇觀石巖。
七客者,黎植挺之、陳同祖顯宗、黎正宗大、陳繼先顯翁、盧斗南少梁、黎民志少良、王懷惠卿。二僧謂誰?富川秀峰清涼山住持善慶冷溪與維那祖果也。
是年十月,郡守富川毛奎書。
這一年是宋淳祐七年(1247年),也是丁未年,剛好比周康的石刻晚了一輪甲子。兩位知軍都在吉陽任上留下惠政,也都對南山景區(qū)做了開拓工作,是崖州文人津津樂道的兩位長官。
后人以毛奎詩文為基礎(chǔ),將“南山八景”一一定位,戡正謬誤。如詩中的林泉,最終歸結(jié)為流經(jīng)石船的那一脈泉流,到“小洞天”南側(cè)沙灘上又涌了出來,后人稱為“靈應(yīng)泉”。其他景觀,也一一得到規(guī)范,南山內(nèi)涵越來越豐富。
明代,曾任崖州訓(xùn)導(dǎo)的舉人裴崇禮在《游大小洞天記》一文中,將見到的人文景觀一一記載。如:洞天石游、峰回路轉(zhuǎn)、行休、石井、漸入佳境、水落石出……他在游覽“大洞天”亭后,又做了如下敘述:
自亭入山,有石,刻曰“洞門”。登山三十余步,至石洞,其額上刻曰“海山奇觀”。其下石壁刻《大小洞天記》二百三十一字。洞之右磴上,刻曰“仙梯”。轉(zhuǎn)后石壁,有刻《大小洞天詩序》一百七十五字。詩一首,五言、一韻一百字。和韻一首,字如其數(shù)。轉(zhuǎn)東,山有石峰,刻曰試劍峰。此則大洞天之佳境也……
按他所說,“洞門”“石洞”“海山奇觀”“石壁”“試劍峰”等等,構(gòu)成了一個群組,這就是“大洞天”景觀。清代廩生孫元度的游記《鰲山探勝記》更加詳細(xì):
拊之而登,有洞如行廊,壁高可七八丈。毛公《游山詩》刻在焉,即今所傳《大小洞天詩》也……由石廊繞出巖后,有洞深邃,天光穿漏,如在小有鉤漏天中。入洞而北,躡石而上。石磴層疊,古木交蔭。復(fù)有老榕盤于石室之巔。石巖后若尚有路可循者,林石糾紛,艱于穿步……其地平闊,可坐二十余人。林樹陰陰,天風(fēng)颼颼,海去鯨波,如涌坐席之下。俯視小洞天、釣臺諸勝,拱列山足。蓋誠江山之勝概矣!
在這樣的幽境中坐定,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或有仙袂飄飄而來,適合參禪悟道,真可謂一大洞天也!
就在“石室”前,孫元度等人還有一番對“大洞天”的討論。回到旅館,他還在跟學(xué)友辯論“大洞天”的有無,為此成癡,當(dāng)晚做了一個夢,被一老叟帶進(jìn)一處靈境,三十六洞天具在,景象與仙界無異……
尋找“大洞天”,常使地方學(xué)子走火入魔,這就是文化的魅力。大小洞天就是崖州文人心中的神仙洞府,充滿神秘色彩。
1962年,文史專家郭沫若應(yīng)邀來到崖縣負(fù)責(zé)光緒《崖州志》點校工作。經(jīng)過實地考察,他將毛奎詩題改為《小洞天詩》,摘掉“大”字,引得崖州士人強(qiáng)烈不滿。確實,毛奎詩文中只有“小洞天”,沒有“大洞天”,題目多為后人所擬,也叫《游山詩》。明代臨高詩人王佐也為此留下詩句:古今只有毛知軍,偏愛崖州小洞天。
但是,毛奎詩序中提到的“小洞”“后洞”,就衍生出了“大小洞”,其中還有這么一段文字:
憑棟眺望,海邑涵山;天光照水,煙霞異狀,風(fēng)月無邊。賓主獻(xiàn)酹,觥籌交錯;喧嘩笑話,響震林谷,恍若身在五云而到三島之上也!醉后諸賓曰:朱崖數(shù)千百年無此景,今一日呈露,豈偶然哉?
這段文字儼然一幀《醉翁亭記》或前后《赤壁賦》情景,跟宋代通行的山水散文有異曲同工之妙,得以收錄于《全宋文》。該文跟詩作的后四聯(lián)一道,描述了海山奇觀和心靈感悟。數(shù)千年不遇風(fēng)景一朝呈露,飄飄然讓人如入云端仙界;此山之大,此景之奇,不正是一大洞天?不正是道家幽境?
裴崇禮、孫元度的游記也都收進(jìn)了《崖州志》,二文反復(fù)提到大洞天,均以毛奎詩文為濫觴。雖然詩文題目未必為原文,但一經(jīng)固化,豈容隨意變更,何況以今人篡改古人立意。從這方面來說,郭沫若的點校確實出了問題。何況,《正德瓊臺志》收錄的毛奎游記寫得很明確:是皆大小洞天之佳致也!
坐在“石室”前,無論身在何處,眼前都是南溟氣象,為境界之大成者。南山之巔,還有傳說中的“石殿”,是俯瞰吉陽軍城所在。三面臨山,一面向海,軍城所在的這片吉壤,不正是士大夫心中的桃源?為何不稱之為“大洞天”?
如今在“海山奇觀”西側(cè)登山,巨石下方確實有一狹窄空間,有人在里面放置香爐,生起香火。當(dāng)年,或許這里確實形成了一個幽洞,上下出口,“天光穿漏”,“石室”因此得名。與“小洞天”一道,形成南山兩處景觀組群,“大小洞天”由此得名。因為“大洞天”太過縹緲,具體所指讓人爭論至今。
有了長官的一番策劃,“南山八景”脫穎而出,成就吉陽第一名勝。猶如長安之南山,唐代大都會與宋代小軍城得以呼應(yīng)。毛奎的開拓富有畫面感,對崖州士人影響深遠(yuǎn)。元代,貶謫吉陽的副宰相王仕熙將“八景詩”延伸開來,寫成《珠崖八景》詩,點亮了更多勝景。后代文人紛紛效仿,詩詠不絕,新舊“八景詩”源源不斷,都匯入到地方文化基因庫。作為最早開發(fā)大小洞天景區(qū)的長官,毛奎無異于大宋王朝一個邊地風(fēng)景區(qū)的董事長,打造出一個自然與文化雙重勝境,為三亞南山的道教文化注入了無窮內(nèi)涵。
毛知軍功成名就,任滿離去,他的歸宿成了一個謎?!堆轮葜尽份d:“(卸任后)至南山鋪,不知所終,后人于鋪前山中立祠祀之。”“毛知軍祠在南山鋪前山中,祀宋知軍毛奎。林木幽翳,俗號暗山廟。永樂年間,知州姚瑾砌臺。正德庚午年,知州何岡建亭。國朝嘉慶二十四年,知州呂賡飏移建山外。光緒元年,知州徐錫麒重建。二十年為颶風(fēng)壞前亭,知州尚昌锜修葺?!?/p>
毛奎的失蹤給后人留下極大的想象空間,崖州人相信他已在南山羽化登仙,為南山抹上了一層神秘光環(huán)。據(jù)說毛知軍祠最終毀于日本侵略者的炮火,從此香火斷絕,房屋傾塌,湮沒無聞。如今,大小洞天景區(qū)的建筑多無歷史溯源,“毛知軍祠”這么一處最重要的文化遺跡卻被忽略,雖然被評為5A級景區(qū),策劃人員卻缺乏應(yīng)有的人文視野。
在龍血松密集的南山腳下,亙古的海浪在此激蕩。林木蔭鹥,不朽的巖石,士人們雕刻著崖州文化的靈魂,地方文脈由此顯得山高水長,地方文化也得到了薪火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