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向向 陳靜宇 樊川 曹旭 孟利強 劉志庭 趙曉宇 張頌 宋瑜
摘要:溶磷真菌能夠溶解土壤中被固化的磷元素,在提高磷肥利用率和改善土壤環(huán)境方面具有重要意義。利用無機磷固體培養(yǎng)基從磷礦植物根際土壤中篩選得到2株高效溶磷真菌W10和W12,在液體培養(yǎng)基中檢測菌株對不同難溶磷的溶解能力以及耐鹽能力。結合形態(tài)學特征與ITS rDNA序列分析,W10與W12分別被鑒定為籃狀菌(Talaromyces sp.)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菌株W10和W12溶解Ca3(PO4)2的最高溶解量分別為843.05 mg/L和1 187.09 mg/L,對AlPO4和FePO4的溶解量遠遠低于對Ca3(PO4)2的溶解量;W10最高可耐受4%的鹽濃度,W12在10%的鹽濃度下對Ca3(PO4)2仍有較強的溶解能力,沒有達到耐鹽極限,有開發(fā)為鹽堿地微生物肥料的潛力;玉米盆栽試驗結果顯示,與CK2相比,10~40 d的W10處理土壤有效磷含量提高了44.74%~56.62%,植株鮮重、干重、株高、葉面積以及植物全磷含量分別提高了23.21%、27.08%、9.62%、21.59%、20.07%,土壤脲酶活性和蔗糖酶活性分別增強了28.43%和38.20%。表明菌株W10能夠顯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P<0.05),促進植物生長和增強土壤酶活性,具有開發(fā)為微生物肥料和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應用的潛力。
關鍵詞:溶磷真菌;籃狀菌,黑曲霉,耐鹽,促生
中圖分類號:S144;S182?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2-1302(2024)08-0219-07
收稿日期:2023-06-26
基金項目:黑龍江省科學院青年創(chuàng)新基金項目(編號:CXM2022SW02);黑龍江省重大科技成果轉化項目(編號:CG23014)。
作者簡介:王向向(1994—),男,甘肅定西人,碩士,助理研究員,主要從事微生物肥料相關研究。E-mail:1447185318@qq.com
通信作者:陳靜宇,實驗師,主要從事生物技術、農(nóng)業(yè)微生物學研究。E-mail:49673522@qq.com。
磷是植物生長必不可少的營養(yǎng)元素之一,土壤中磷素含量直接影響植物的生長發(fā)育與品質,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具有舉足若輕的地位,磷肥的施用是保障糧食產(chǎn)量的重要舉措[1]。然而,磷肥施加到土壤中通常很快被Ca2+、Mg2+、Al3+、Fe3+等離子固化,以難溶性的金屬螯合物存在于土壤中,致使磷肥的有效利用率不超過20%[2]。長此以往,不僅造成磷素資源的嚴重浪費,使本就稀少的高品位磷礦資源面臨挑戰(zhàn),另一方面,磷肥的過量使用造成地下水污染和水體富營養(yǎng)化[3]。因此,合理使用磷肥,提高磷肥當季的利用率,延長磷礦資源使用年限,對我國農(nóng)業(yè)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重要的意義。
研究表明,土壤中存在一種微生物,能夠將難溶性的磷轉化為植物可以吸收的有效磷,許多學者希望得到高效的溶磷微生物能夠提高磷肥在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利用。溶磷微生物主要包括細菌和真菌,有研究表明,真菌的溶磷性能要遠大于細菌,而真菌在實際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的應用較少,所以近些年來溶磷真菌也逐漸成為研究熱點[4]。目前,已經(jīng)分離得到的溶磷真菌包含數(shù)10個屬,其中,研究較多的集中于青霉菌屬和曲霉菌屬[5]。Sang等從楊樹根際土壤中分離得到的4株溶磷真菌均屬于被孢霉屬,其中溶磷效果最好的為L4,最大溶磷量為 180 mg/L[6]。Wang等從磷尾礦渣場土壤中得到1株淡紫擬青霉菌PSF7,在經(jīng)過培養(yǎng)基優(yōu)化后,該菌株最大溶磷量能達到122.17 mg/L[7]。Bononi等從亞馬遜雨林土壤中分離得到木霉屬的真菌中有19.5%的菌株具有溶磷效果,盆栽試驗中大豆對磷的吸收提升了2.1%~41.1%[8]。Wang等研究黑曲霉屬溶磷真菌對小麥秸稈的降解效能與磷的釋放,結果表明,黑曲霉屬溶磷真菌釋放的葡聚糖酶和葡萄糖苷酶有助于秸稈降解與有機磷釋放,分泌的草酸促進了無機磷的釋放[9]。Vessey等在實驗室和大田試驗中將1株拜萊青霉(Penicillium bilaii)接種于豌豆上,接菌處理植株的根長、根質量和莖部磷含量等均顯著增加,能夠有效促進豌豆的生長,目前,該菌株已在加拿大實現(xiàn)商品化生產(chǎn)[10]。尚曉靜等從藍莓內(nèi)生真菌中篩選出具有溶磷、耐鹽功能的煙管菌G14與阿達青霉FG54,實驗室條件下最高有效磷含量于5 d后分別達到587.315 μg/mL和523.730 μg/mL[11]。李靜等從小麥田土壤中分離得到一株具有溶磷效果的產(chǎn)紅青霉(Penicillium rubens),該菌株對 Ca3(PO4)2、AlPO4、FePO4均有一定的溶解能力,最大溶磷量分別為382.79、95.99、75.39 mg/L,且對小麥有明顯的促生特性,小麥株高、根長、鮮重和葉綠素含量最高可分別提升35.65%、50.44%、50.94%和19.57%[12]。
目前,關于溶磷真菌的研究報道較多,但大多數(shù)真菌的篩選主要來源于各種農(nóng)作物根際土壤,對磷礦及其附近植被根際土壤中溶磷真菌的研究較少。因此,本研究以磷礦土壤為來源,篩選具有高效溶磷效果的真菌,通過IST rDNA序列測序比對分析確定其種屬關系,利用鉬銻抗比色法檢測其溶磷特性,并通過盆栽試驗驗證菌株對玉米幼苗的促生效果,以期為我國黑土可持續(xù)利用發(fā)展提供優(yōu)良的菌種資源。
1 材料與方法
1.1 土樣采集
土樣于2021年7月采集于遼寧省朝陽市建平縣磷礦山區(qū)(119°37′50″E,41°29′59″N)的植物根際土壤,采用5點采樣法進行取樣,用鐵鏟深入植物根際 10 cm 處取樣,裝入自封袋拿回實驗室放4 ℃冰箱備用。
1.2 培養(yǎng)基
馬鈴薯葡萄糖瓊脂(PDA)培養(yǎng)基:葡糖糖 20 g,K2HPO4 2 g,MgSO4 1 g,瓊脂 20 g,馬鈴薯汁 1 000 mL,pH值自然,115 ℃滅菌30 min。
無機磷培養(yǎng)基:葡糖糖 10 g,F(xiàn)eSO4·7H2O 0.03 g,MgSO4·7H2O 0.3 g,NaCl 0.3 g,KCl 0.3 g,(NH4)2SO4 0.5 g,MnSO4·7H2O 0.03 g,Ca3(PO4)2 5 g,瓊脂 20 g,蒸餾水1 000 mL,pH值7.2~7.4,115 ℃滅菌30 min。
1.3 溶磷真菌的分離純化
取10 g土樣置于含90 mL無菌水的250 mL錐形瓶中,錐形瓶中放置少量玻璃珠用于充分攪拌,170 r/min培養(yǎng)30 min制備土壤菌懸液,用無菌水將土壤菌懸液梯度稀釋至10-2、10-3、10-4,分別取 100 μL 菌懸液均勻涂布于含鏈霉素(100 mg/mL,千分之一比例加入)的無機磷培養(yǎng)基上,每個梯度設置3個平板,28 ℃恒溫培養(yǎng)3~4 d,挑選有明顯溶磷圈的菌株轉接到PDA培養(yǎng)基上進行純化,獲得純化的單一菌株后接種到PDA試管,于4 ℃冰箱保藏備用。
1.4 溶磷特性研究
1.4.1 固體培養(yǎng)基上溶磷能力測定
將純化后的菌株接種到無機磷培養(yǎng)基上,28 ℃恒溫培養(yǎng)5 d后,檢測其溶磷圈直徑(D)與菌落直徑(d),計算D/d值。
1.4.2 液體培養(yǎng)基上溶磷能力測定
將純化后的菌株接種到PDA培養(yǎng)基上,28 ℃恒溫培養(yǎng),待孢子長滿整個培養(yǎng)皿,加入10 mL無菌水,用涂布棒輕輕刮取孢子,再用滅菌的脫脂棉球過濾獲得孢子懸液,重復沖洗1次濾渣,通過血球計數(shù)板檢測孢子數(shù)量,用無菌水稀釋至1 000萬CFU/mL備用。
向裝有100 mL無機磷液體培養(yǎng)基的錐形瓶中加入1 mL制備好的孢子懸液,置于28 ℃搖床中培養(yǎng),分別于2、4、6、8、10、12、14 d吸取上清液,利用鉬銻抗比色法檢測上清液有效磷含量,使用pH計檢測上清液pH值。
1.4.3 對不同磷源的溶解能力
分別以Ca3(PO4)2、AlPO4、FePO4作為無機磷液體培養(yǎng)基中的唯一無機磷源,檢測菌株對不同難溶磷的溶解能力。向裝有100 mL不同難溶磷源的液體培養(yǎng)基中加入1 mL制備好的孢子懸液(1 000萬CFU/mL),置于28 ℃搖床中培養(yǎng),8 d時吸取上清液,利用鉬銻抗比色法檢測其有效磷含量。
1.5 溶磷真菌的鑒定
將目標菌株接種到PDA液體培養(yǎng)基中,于 28 ℃、170 r/min搖床中培養(yǎng)2 d,收集菌絲,利用真菌提取試劑盒提取菌株總DNA,通過ITS1與ITS4引物擴增ITS片段,隨后送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測序,測序結果提交到NCBI進行BLAST比對,選取同源性98%以上的序列,運用MAGA 11.0軟件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
1.6 菌株耐鹽能力及生物量的測定
分別向含0.5%、1%、2%、4%、6%、8%、10% NaCl的無機磷液體培養(yǎng)基中加入1 mL制備好的孢子懸液(1 000萬CFU/mL),置于28 ℃恒溫搖床中,170 r/min培養(yǎng)8 d,菌液經(jīng)10 000 r/min、25 ℃離心10 min,吸取上清液,利用鉬銻抗比色法檢測有效磷含量,棄掉剩余上清液,菌體經(jīng)65 ℃烘干至恒重,稱量菌株生物量。
1.7 盆栽試驗
供試土壤為普通東北田間黑土,采集土壤后分裝至育苗盆中(上口17 cm,高14 cm),每盆2 kg黑土。供試種子為遼源市泉源種業(yè)有限公司購得的黃金糯一號,供試磷源為Ca3(PO4)2,添加量為1 g/kg(土壤)。將供試溶磷真菌接入PDA液體培養(yǎng)基中(放置少許玻璃珠),28 ℃、170 r/min振蕩培養(yǎng),3 d后開始取樣,采用血球計數(shù)板計數(shù),直到孢子數(shù)達 1億CFU/mL。
試驗分組:(1)CK1:不接菌,不加Ca3(PO4)2;(2)CK2:不接菌,加Ca3(PO4)2;(3)W10:加 Ca3(PO4)2,接種溶磷真菌W10;(4)W12:加 Ca3(PO4)2,接種溶磷真菌W12。
真菌培養(yǎng)液以10億CFU/kg接種到土壤中,每盆播種4粒相對飽滿的玉米種子,每組4個處理。播種后每隔3 d澆1次水,每10 d取1次土樣檢測有效磷含量,40 d后檢測玉米幼苗的株高、葉面積、植株鮮重、干重、根部總鮮重與干重以及土壤含水量等指標。
1.8 土壤酶活性檢測
土壤脲酶活性:采用土壤脲酶(S-UE)試劑盒[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貨號:ml076937)]測定脲酶活性。土壤蔗糖酶活性:采用土壤蔗糖酶(S-SC)試劑盒[上海晶抗生物工程有限公司(貨號:ml076925)]測定蔗糖酶活性。
1.9 數(shù)據(jù)分析
運用軟件Graphpad Prism 5.0進行統(tǒng)計分析與作圖。
2 結果與分析
2.1 溶磷真菌的篩選與鑒定
通過梯度稀釋法從磷礦植物根際土壤中篩選得到具有溶解Ca3(PO4)2能力的溶磷真菌W10與W12。菌株W10于28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后,菌落直徑6.6 cm,生長速度較快,菌落表面平坦,邊緣整齊,形成同心環(huán)絨狀菌落,菌絲體在邊緣為白色,中心呈黃綠色,同心圓中間部分呈玉米黃色,菌落背面呈淺黃色。由圖1可知,W10有性繁殖期內(nèi)產(chǎn)生類似“籃網(wǎng)”的子囊果結構,子囊果由1層緊密交織的菌絲組成,上面掛滿了成熟的“果實”,為子囊孢子。菌絲表面產(chǎn)生掃帚狀分生孢子梗,產(chǎn)橢球狀分生孢子,符合籃狀菌屬真菌的形態(tài)學特征。菌株W12于28 ℃培養(yǎng)箱中培養(yǎng)7 d后,菌落直徑 7.5 cm,生長速度快,形成黑色絨狀菌落,菌絲體邊緣為白色,菌落背面中心形成放射狀褶皺。W12菌絲形成黑色球形的分生孢子梗結構,分生孢子頂部形似“菊花”,符合黑曲霉的形態(tài)學特征。
利用ITS rDNA特殊引物擴增得到560 bp左右的目的片段,通過BLAST軟件進行序列比對,由圖2結果顯示,菌株W10與籃狀菌屬Talaromyces sp.的序列同源性高達99.94%,W12與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的序列同源性高達99.82%。利用MEGA 11中的Neighbor-Joining方法構建系統(tǒng)發(fā)育樹,結果表明,菌株W10與同屬一個分支,菌株W12與同屬一個分支,可信度均達到100%。結合形態(tài)學與ITS序列鑒定結果,菌株W10屬于籃狀菌屬,菌株W12為曲霉屬中的黑曲霉。
2.2 溶磷性能的研究
2.2.1 溶磷能力的測定
菌株接種到以Ca3(PO4)2為唯一磷源的無機磷固體培養(yǎng)基中,檢測其溶磷圈直徑(D)與菌落直徑(d)比,W10的D/d為1.65,W12的D/d為1.4,具有明顯的溶磷效果。菌株接種到以Ca3(PO4)2為唯一磷源的無機磷液體培養(yǎng)基中,每隔2 d檢測一次培養(yǎng)基有效磷含量與pH值變化。由圖3可知,菌株W10有效磷含量在6 d時達到第1個峰值(823.15 mg/L)后稍微有所下降,并在12 d時達到最高值(843.05 mg/L),呈現(xiàn)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最后降低的趨勢,而pH值在4 d時達到最低值3.92后持續(xù)緩慢升高至5.30;菌株W12有效磷含量呈現(xiàn)先上升后降低的趨勢,在10 d時達到最高值(1 187.09 mg/L),而pH值變化由8 d時達到最低值3.71后持續(xù)緩慢升高至5.44,呈現(xiàn)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
2.2.2 菌株對不同難溶磷的溶解能力
由圖4結果顯示,2株溶磷真菌均對Ca3(PO4)2的溶解力最強,菌株W10對Ca3(PO4)2的溶解量為789.22 mg/L,對AlPO4和FePO4的溶解量分別為105.25 mg/L與78.35 mg/L;菌株W12對Ca3(PO4)2的溶解量為 1 049.81 mg/L,對AlPO4和FePO4的溶解量分別為138.85 mg/L與278.35 mg/L。
2.3 菌株耐鹽能力及生物量的測定
由圖5可知,2株溶磷真菌溶磷能力和生物量均隨NaCl含量的升高而降低,菌株W10在NaCl含量為2%和4%時仍有較強的溶解能力,有效磷含量
分別為684.22 mg/L和 645.52 mg/L,而生物量快速下降,由0.36 g下降至0.11 g,在NaCl含量超過4%時,W10對Ca3(PO4)2僅有輕微的溶解能力,幾乎沒有菌絲形成。菌株W12在NaCl含量為10%時仍有較強的溶解能力,有效磷含量為542.85 mg/L,生物量下降幅度緩慢,沒有達到菌株的耐鹽極限。
2.4 溶磷真菌盆栽試驗研究
2.4.1 溶磷真菌對玉米幼苗促生效果的研究
由表1可見,施加溶磷菌株W10的玉米幼苗待生長至40 d時,其植株鮮重、干重以及葉面積均顯著高于CK1和CK2(P<0.05),土壤含水率顯著低于CK1和CK2;CK2的鮮重、干重以及葉面積均高于CK1,但兩者間差異不顯著。W10處理植株鮮重、干重、葉面積以及植物全磷含量與CK1相比分別增長0.86 g/株、0.21 g/株、11.25 cm2、0.93 mg/株,增幅達45.26%、52.50%、28.94%和36.61%;與CK2相比分別增長0.52 g/株、0.13 g/株、8.9 cm2、0.58 mg/株,增幅達23.21%、27.08%、21.59%、20.07%;W10處理土壤含水率與CK1和CK2相比分別降低26.00%和17.89%,W10處理株高與CK1、CK2差異不顯著。對玉米幼苗施加菌株W12后,植株鮮重、干重、株高、葉面積、全磷含量均顯著低于CK1和CK2,土壤含水率顯著高于2個對照。
2.4.2 溶磷真菌對玉米幼苗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的影響
玉米幼苗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檢測結果見表2。以Ca3(PO4)2為磷源的條件下,所有處理根際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隨著時間增長而增長,接種溶磷真菌的處理相比2個對照,土壤有效磷含量均顯著增加。W10處理土壤有效磷含量相比CK1增長了61.66%~97.66%,相比CK2增長了 44.74%~56.62%,W12處理土壤有效磷含量相比CK1增長了29.90%~65.46%,相比CK2增長了16.29%~30.54%。
2.4.3 溶磷真菌對玉米幼苗根際土壤酶活性的影響
溶磷真菌對玉米幼苗根際土壤脲酶與蔗糖酶活性的影響見圖6??梢钥闯觯珻K1、CK2、W10、W12處理的土壤脲酶活性分別為314.26、359.65、461.91、340.52 μg/g,菌株W10的土壤脲酶活性均顯著高于CK1、CK2,增幅分別為46.98%和28.43%。CK1、CK2、W10、W12處理的土壤蔗糖酶活性分別為197.53、220.08、304.16、120.91 mg/g,菌株W10的蔗糖酶活性均顯著高于CK1、CK2,增幅分別為53.98%和38.20%。由圖6可知,菌株W12對脲酶活性無明顯影響,對蔗糖酶活性甚至有抑制作用。
3 討論與結論
溶磷微生物在植物生長過程中扮演著比較重要的角色,目前國內(nèi)外關于溶磷微生物的研究在細菌方向占比較多,關于溶磷真菌的研究相對較少,而溶磷真菌的研究主要集中于青霉屬和曲霉屬,因此,尋找更多種類的溶磷真菌可以為微生物肥料的發(fā)展提供優(yōu)質的菌種資源[5]?;@狀菌(Talaromyces islandicus)是一類廣泛分布于自然界的腐生真菌,除少數(shù)具有條件致病性外,大多數(shù)有益于人類的生產(chǎn)活動,已發(fā)現(xiàn)籃狀菌有產(chǎn)抗菌物質、植物抗病抗逆、降解木質纖維素以及生產(chǎn)天然著色劑等功能[13]。Li等從海洋紅藻組織中分離得到籃狀菌EN-501,從該菌株培養(yǎng)提取物中分離出5種具有抗菌、抗氧化活性的蒽醌衍生物[14]。Madi等研究發(fā)現(xiàn),黃籃狀菌(T. flavus)可以減少葡萄球菌引起的豆莖腐病,并分泌抗大麗黃萎病的抗真菌物質[15]?;@狀菌中有許多產(chǎn)纖維素酶的菌,如嗜松籃狀菌(T. pinophilus)、繩狀籃狀菌(T. funiculosus)、產(chǎn)紫籃狀菌(T. purpureogenus)、小疣籃狀菌(T. verruculosus)等可以分泌大量纖維素酶降解植物殘體中的木質纖維素,從而增強土壤肥力[16-17]。籃狀菌大多產(chǎn)黃色和紅色色素,其中,暗玫瑰籃狀菌(T. atroroseus)和白雙輪籃狀菌(T. bobiverticillius)的某些菌株能夠在產(chǎn)生色素的同時不產(chǎn)生任何真菌毒素,有可能應用到食用色素行業(yè)[18]?;@狀菌的溶磷性能早有報道,尹小嫚等從楊樹根部土壤中分離得到1株具有溶磷效果的黃籃狀菌(T. flavus),其最大溶磷量為660.9 mg/L[19],本研究從磷礦土壤中分離得到1株籃狀菌屬的溶磷真菌W10,其最大溶磷量為 843.05 mg/L,溶磷效果對比同屬的黃籃狀菌較高。黑曲霉作為重要的工業(yè)發(fā)酵菌株,也是微生物肥料中的常用菌株,多用于土壤修復鄰域[20]。本研究得到1株溶磷效果較好的黑曲霉W12,其最大溶磷量為1 187.09 mg/L。菌株W10與W12均對AlPO4和FePO4有一定的溶解量,雖較Ca3(PO4)2偏低,但對不同難溶磷均有溶解效果,且菌株W12對AlPO4和FePO4的溶解水平高于一般的溶磷真菌,如產(chǎn)紅青霉的溶解量分別為95.99 mg/L和 75.39 mg/L,菌株W10與產(chǎn)紅青霉的溶解效果相似[12]。菌株W10與W12在無機磷液體培養(yǎng)基中pH值均呈現(xiàn)先降低后升高的趨勢,且在降低到最低值2 d后有效磷含量到達一個峰值,表明2株溶磷真菌的溶解機制為有機酸的酸解作用[21],而W10處理有效磷含量在6 d時達到峰值后呈現(xiàn)先降低又升高再降低的趨勢,推測有可能為W10吸收部分有機酸后再次增殖溶解的效果。
土壤速效磷是植物可以直接吸收利用的磷,也是土壤肥力的體現(xiàn)。然而由于土壤環(huán)境的復雜性,很多溶磷菌在實驗室環(huán)境下有較好的溶磷效果,接種到土壤后效果并不理想[22]。由此本研究設立盆栽試驗,驗證2株溶磷真菌對玉米幼苗的促生效果以及對土壤有效磷含量的作用,結果表明,相比CK1和CK2,菌株W10處理對玉米幼苗鮮重、干重、株高、葉面積以及植物全磷含量均有促進作用,也能顯著促進植物對水分的吸收,土壤有效磷含量較CK2增長了55.95%。土壤酶是反映土壤肥力和微生物活動的重要指標,參與到土壤生態(tài)系統(tǒng)各種物質循環(huán)和生化過程中。土壤脲酶活性與土壤中微生物數(shù)量和氮素供應關系密切,蔗糖酶是有機碳轉換過程的一種重要的水解酶,其活性與土壤中有機質含量、微生物數(shù)量及土壤呼吸強度密切相關,是評價土壤肥力的重要指標[23]。菌株W10處理相比CK2能夠顯著提升土壤脲酶與蔗糖酶的活性,從而增強土壤肥力,促進植物生長?;@狀菌作為土壤中常見的腐生真菌,在環(huán)境、農(nóng)業(yè)和醫(yī)藥等方面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到目前為止國內(nèi)已知報道的有57種,且主要分布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qū),占比達90%,在東北等寒溫帶地區(qū)分布較少,本研究從東北地區(qū)磷礦土壤中分離得到1株籃狀菌屬的真菌,具有良好的溶磷特性,適度耐鹽性,對玉米幼苗有明顯的促生效果,且能有效提高土壤蔗糖酶與脲酶的活性,改善土壤肥力,有應用于農(nóng)業(yè)微生物肥料的潛質,另一方面,也填補了東北寒溫帶地區(qū)關于籃狀菌屬的研究空白,具有較好的研究意義[13]。
目前,我國沿海地區(qū)土壤鹽堿化問題比較嚴重,而關于高效耐鹽的溶磷真菌研究較少。范延輝等從黃河三角洲地區(qū)鹽生植物根部分離得到2株溶磷真菌Penicillium oxalicum F2和Aspergillus niger F19,其最高可耐受7%與9%的鹽濃度[24]。本研究中菌株W10最高可承受4%的鹽濃度,屬中度耐鹽菌,而菌株W12在鹽濃度為10%的環(huán)境下仍有較好的溶磷效果,有效磷含量為542.85 mg/L,沒有達到耐鹽極限,有開發(fā)為鹽堿地微生物肥料的潛力。
本研究從磷礦植物根部土壤中分離得到2株具有高效溶磷效果的真菌,經(jīng)鑒定為籃狀菌(Talaromyces sp.)W10和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W12。2株真菌均對Ca3(PO4)2有很強的溶解能力,最高有效磷含量分別為843.05 mg/L和 1 187.09 mg/L,對AlPO4和FePO4的溶解能力低于Ca3(PO4)2,但菌株W12對AlPO4和FePO4的溶解能力強于一般溶磷菌株和W10。2株溶磷真菌均具有耐鹽特性,W10最高可耐受4%的鹽濃度,屬中度耐鹽菌,W12在10%的鹽濃度下仍有很強的溶磷效果,沒有達到耐鹽極限,有開發(fā)為鹽堿地微生物肥料的潛力。玉米盆栽試驗表明,菌株W10能夠顯著提高土壤有效磷含量,促進玉米幼苗生長和增強土壤酶活性,改善土壤肥力,具有開發(fā)為溶磷微生物肥料的潛力。
參考文獻:
[1]Kouas S,Labidi N,Debez A,et al. Effect of P on nodule formation and N fixation in bean[J]. Agronomy for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05,25(3):389-393.
[2]秦利均,楊永柱,楊星勇. 土壤溶磷微生物溶磷、解磷機制研究進展[J]. 生命科學研究,2019,23(1):59-64,86.
[3]Wen W J,Zhuang Y H,Zhang L,et al. Preferred hierarchical control strategy of phosphorus from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 at regional scale[J]. Environmental Science and Pollution Research,2021,28(42):60111-60121.
[4]Chang C H,Yang S S. Thermo-tolerant phosphate-solubilizing microbes for multi-functional biofertilizer preparation[J]. Bioresource Technology,2009,100(4):1648-1658.
[5]許昌超,張俊濤,葉少萍,等. 土壤中一株溶磷青霉菌的分離鑒定及其應用效果研究[J]. 中國土壤與肥料,2020(6):272-278.
[6]Sang Y,Jin L,Zhu R,et al. Phosphorus-solubilizing capacity of Mortierella species isolated from rhizosphere soil of a poplar plantation[J]. Microorganisms,2022,10(12):2361.
[7]Wang X L,Qiu S Y,Zhou S Q,et al.? Phosphate-solubilizing capacity of Paecilomyces lilacinus PSF7 and optimization using response surface methodology [J]. Microorganisms,2023,11(2):454.
[8]Bononi L,Chiaramonte J B,Pansa C C,et al. Phosphorus-solubilizing Trichoderma spp.from Amazon soils improve soybean plant growth[J]. Scientific Reports,2020,10:2858.
[9]Wang L Y,Guan H,Hu J,et al. Aspergillus niger enhances organic and inorganic phosphorus release from wheat straw by secretion of degrading enzymes and oxalic acid[J].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Food Chemistry,2022,70(35):10738-10746.
[10]Vessey J K,Heisinger K G. Effect of Penicillium bilaii inoculation and phosphorus fertilisation on root and shoot parameters of field-grown pea[J]. Canadian Journal of Plant Science,2001,81(3):361-366.
[11]尚曉靜,侯 瑞,徐芳玲,等. 2株藍莓溶磷內(nèi)生真菌的篩選、鑒定及溶磷效果評價 [J]. 江蘇農(nóng)業(yè)科學,2022,50(20):246-252.
[12]李 靜,艾加敏,余天飛,等. 一株溶磷真菌的鑒定及其促生特性研究[J]. 福建農(nóng)業(yè)學報,2021,36(10):1224-1230.
[13]孫劍秋,阮永明,金世宇,等. 籃狀菌屬的重要性及其分類學研究概況[J]. 菌物研究,2021,19(2):83-93.
[14]Li H L,Li X M,Li X,et al.? Antioxidant hydroanthraquinones from the marine algal-derived endophytic fungus Talaromyces islandicus EN-501[J]. Journal of Natural Products,2017,80(1):162-168.
[15]Madi L,Katan T,Katan J,et al. Biological control of Sclerotium rolfsii and Verticillium dahliae by Talaromyces flavus is mediated by different mechanisms[J]. Phytopathology,1997,87(10):1054-1060.
[16]Fujii T,Hoshino T,Inoue H,et al. Taxonomic revision of the cellulose-degrading fungus Acremonium cellulolyticus nomen nudum to Talaromyces based on phylogenetic analysis[J]. FEMS Microbiology Letters,2014,351(1):32-41.
[17]Morozova V V,Gusakov A V,Andrianov R M,et al. Cellulases of Penicillium verruculosum[J]. Biotechnology Journal,2010,5(8):871-880.
[18]Frisvad J C,Yilmaz N,Thrane U,et al. Talaromyces atroroseus,a new species efficiently producing industrially relevant red pigments[J]. PLoS One,2013,8(12):e84102.
[19]尹小嫚,談家金,方愛琴. 1株黃藍狀菌(Talaromyces flavus)SH16解磷特性的測定 [J]. 南京林業(yè)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17,41(5):169-174.
[20]隋雨菲,歐陽立明,魯洪中,等. 黑曲霉組學研究進展[J]. 生物工程學報,2016,32(8):1010-1025.
[21]劉勝亮,朱舒亮,祁先慧,等. 四株解磷菌分泌有機酸與溶解磷酸三鈣能力的研究[J]. 新疆農(nóng)業(yè)科學,2017,54(6):1114-1121.
[22]Gyaneshwar P,Naresh Kumar G,Parekh L J,et al. Role of soil microorganisms in improving P nutrition of plants[J]. Plant and Soil,2002,245(1):83-93.
[23]丁少男,薛 萐,劉國彬. 施肥處理對黃土丘陵區(qū)農(nóng)田土壤酶活性和水溶性有機碳、氮的影響[J]. 農(nóng)業(yè)環(huán)境科學學報,2015,34(11):2146-2154.
[24]范延輝,王 君,尚 帥,等. 兩株根際真菌的耐鹽、溶磷、促生效果及其分類鑒定 [J]. 土壤通報,2022,53(1):127-1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