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信揚
〔摘? ? 要〕? 為貫徹《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深化教育教學改革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zhì)量的意見》中“探索基于學科的課程綜合化教學,開展研究型、項目化、合作式學習”的要求,我們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為切入點,推行跨學科項目式學習。這種方式不僅能發(fā)揮學科價值,同時也能培養(yǎng)學生適應新時代發(fā)展的能力。
〔關鍵詞〕? 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
〔中圖分類號〕? G424?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文章編號〕? 1674-6317? ? (2024)? 15? ? 088-090
一、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的現(xiàn)狀
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是一種以學生為主體、通過實際操作和實踐探究來學習科學知識和技能、旨在培養(yǎng)科學精神和科學態(tài)度的活動。
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涉及多個學科的知識,如地理、數(shù)學、物理、美術等。這有助于學生建立新的知識體系,并提高教師的綜合素質(zhì)。然而,對于偏遠地區(qū)學校來說,實施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存在一些困難,特別是對教師的專業(yè)素養(yǎng)和相關資源等的要求較高。
隨著課程改革的推進、“雙減”政策的實施和教育理念的進步,越來越多的小學開始重視小學科學實踐活動,特別是課后服務的出現(xiàn),讓教師有了更多的時間帶領學生開展實踐活動。小學科學實踐活動強調(diào)學生的動手操作和實地考察,需要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因此,一些學校會相應減少學生的書面作業(yè),以確保他們有足夠的時間進行實踐活動。甚至會采購先進科技設備,如顯微鏡、天文望遠鏡等,將其引入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以吸引更多的教師、學生參與活動。
二、推動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重要性
《義務教育課程方案(2022年版)》和《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中明確指出,要“開展跨學科主題教學,強化課程協(xié)同育人功能”和“探索大單元教學,積極開展主題化、項目式學習等綜合性教學活動”。結合文件精神,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推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具有重要意義。
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旨在通過解決真實且復雜的問題,融合各個學科的知識和個人理解,創(chuàng)造出整合性的成果。這種學習方式鼓勵學生在一段時間內(nèi)持續(xù)探究真實而有挑戰(zhàn)性的問題。它與小學科學實踐活動有許多相似之處,都是一種以學生為中心的教學方法,通過探索和實踐來學習和理解知識。此外,跨學科項目式學習還要求學生具備跨學科的整合能力,能夠靈活運用多學科的知識和技能來處理問題,加強學生所學與現(xiàn)在、未來的聯(lián)系,為學生適應新時代的發(fā)展增加籌碼。因此,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推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是非常重要的。
三、推動小學科學實踐活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的方法
為了在小學科學實踐活動中順利推動跨學科項目式學習,我們需要整合可用的教學資源并提升教師綜合能力。同時,我們還需要挖掘課程信息、設計跨學科項目,并引導學生探究學習和團隊合作。教師應引導學生關注與當下社會熱點相關的科學話題,并將其融入現(xiàn)實生活的情境類的任務或項目中,使學生在自主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獲得成果。以下將以小學科學教科版六年級下冊《認識工程》一課拓展的跨學科項目式實踐活動“打造延城名片——設計制作跨江景觀橋”為例,詳細說明具體的實施步驟。
(一)確定主題
需要先確定一個跨學科的項目式實踐活動主題。選題的主要依據(jù)是《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2022年版)》?的學段目標和課程內(nèi)容要求。活動的主題應聯(lián)系生活實際、突出培養(yǎng)學生科學思維能力、探究實踐能力,并能展示出創(chuàng)造性的成果。例如,跨學科項目式實踐活動“打造延城名片——設計制作跨江景觀橋”。該活動是根據(jù)教科版小學科學六年級下冊第一單元“小小工程師”第二課《認識工程》,學生通過了解港珠澳大橋的相關信息,并將其與延平區(qū)的地域特色——跨江交通(橋梁)結合。該活動是一個符合跨學科項目式實踐活動選題要求的小學科學課外拓展項目,體現(xiàn)了“技術、工程與社會”和“工程設計與物化”的核心概念,并融合了科學、工程、技術、數(shù)學、美術等多個學科的知識。在一段時間內(nèi)持續(xù)深入研究延平區(qū)的橋梁問題,創(chuàng)造出具有獨特魅力和美感的橋梁作品。
活動的主題可以是一節(jié)科學課的課外拓展式跨學科項目,也可以是一個大單元的主題。例如,根據(jù)小學科學教科版三年級下冊第二單元“動物的一生”的大單元內(nèi)容,制定《蠶的一生》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式活動。結合該單元設計的進程,學生通過參與本活動和課程學習將經(jīng)歷觀察蠶卵—卵的孵化—采桑—養(yǎng)蠶—了解蠶絲的制備工藝—抽取蠶絲—制作蠶絲扇或蠶絲圍巾—蠶絲扇繪圖或蠶絲圍巾繡花等過程。學生借助蠶的一生體會生命的意義和價值,感受蠶絲非遺文化的古今傳承和工匠精神,激發(fā)學生主動探究的意識,增長見聞,開闊眼界,加深思考。
(二)設計活動
需要設計一系列的活動,讓學生通過這些活動來探索和理解主題。在設計活動時,先要分析主題立意和要求,再根據(jù)主題的階段性特征設計活動??梢园ㄕ{(diào)查、觀察觀測、測量、實驗、制作、種植養(yǎng)殖等環(huán)節(jié),以凸顯活動的教育性、科學性、啟發(fā)性、創(chuàng)新性。例如,“打造延城名片——設計制作跨江景觀橋”跨學科項目式實踐活動。該活動將橋梁知識與延平的地域特點和跨江交通的城市發(fā)展需求相結合,要求學生設計并制作一座具有延平地域特色的跨江景觀橋。這就要求學生不僅要了解延平區(qū)的橋梁歷史、文化和跨江交通布局規(guī)劃,還要有一定的橋梁知識基礎,能夠在身邊選材制作出具有觀賞價值的橋梁模型。因此,本活動根據(jù)學生的學情,大致設計了三個階段。
前期階段是“與相關橋梁建筑專家老師交流學習、查閱延平區(qū)橋梁歷史文獻、實地調(diào)研延平區(qū)的橋梁、學習景觀橋相關知識”,學生通過深入學習、交流,具備延平的跨江交通規(guī)劃意識,儲備設計制作跨江景觀橋的知識。
中期階段是“設計跨江景觀橋的草圖、繪制跨江景觀橋三視圖、選取材料制作跨江景觀橋模型”,學生通過加強學習素描、三視圖,將團隊理解和設想整合成一幅草圖和“專業(yè)”的工程設計圖呈現(xiàn)出來。
后期階段是“展示介紹跨江景觀橋模型、點評跨江景觀橋模型并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各小組代表通過成果展示,與其他各組的成員交流橋梁的結構和承重、觀賞性、安全性等,點評并提出合理的改進意見,讓每組成員既有針對性地改進,又可以拓寬思路,學習借鑒其他作品的可用優(yōu)勢。
當然,除了這種指定主題的跨學科項目式實踐活動可以這樣設計外,還可以是學生根據(jù)小學科學課堂內(nèi)外所學自發(fā)引申出的活動設計。
例如,小學科學教科版四年級下冊第一單元“植物的生長變化”第6課《果實和種子》,學生通過課堂學習認識了果實的結構和果實各部分結構的作用。為了揭開果實是否還有其他隱形作用的謎底,學生利用課余時間大量閱讀,終有所獲。
比如植物無患子,它全身都含有非常豐富的皂素,尤其是它的果皮,直接放到水里就可以搓出很多的泡泡,既可以清潔又非常滋潤,是天然的洗手液。不僅如此,其種子的含油量還特別高,可以用它提煉潤滑油,且世界上第一串佛珠就是用它制成的。因此,此類將科學與歷史、文學、宗教、藝術等方方面面相結合的跨學科項目式實踐活動設計,可以根據(jù)具體的主題活動特點,設計多樣化的小活動,調(diào)動學生“百科書式”的學習熱情。
(三)實施活動
根據(jù)活動設計方案實施實踐活動。在實施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及時給予學生反饋和指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教師還需要提供必要的資源和支持,例如提供實驗器材、資料等,甚至可以尋求科技館、博物館、高校院所、實驗室和家長、專家導師等外界力量的幫助。此外,教師還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討論和交流,促進彼此之間的學習和合作。
在實踐活動中,學生也需要積極參與探究學習,提出問題并尋找答案。學生可以通過實地調(diào)研、查閱資料、與專家交流等方式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同時,也要求參與實踐活動的學生要具備一定的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思維,能夠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而且實施活動的時間可能需要幾周甚至幾個月,需要學生具備耐心和毅力。在遇到困難時,學生能堅持不懈地努力攻克難題,并學會尋求幫助和支持。例如,“打造延城名片——設計制作跨江景觀橋”實踐活動,前后耗時近兩個半月的時間,整個實施過程中遇到了許多大大小小的困難,在團隊成員的齊心努力下,都一一克服了。
在活動伊始,我們就遇到了難題。“打造延城名片——設計制作跨江景觀橋”的活動目標之一是通過學習、交流,實地考察延平區(qū)的橋梁結構、材料和設計原理,了解不同類型的橋梁特點,掌握橋梁建造和周圍景觀分布的規(guī)律,理解橋梁在交通、經(jīng)濟和文化方面的重要性,建立對橋梁工程的科學認知。但延平?jīng)]有專門的橋梁展館,博物館也沒有相關的介紹,該怎么實施這一階段的活動來實現(xiàn)預期的目標呢?后來,我們想到了福建林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得到了該學院建筑工程管理系專家老師的幫助,學生不僅與他們進行面對面的深入交流學習,還參觀了他們學院和部分展出的作品,并在專家老師的指導下查閱了相關資料,打牢了“橋梁地基”。
學生在選取材料制作跨江景觀橋模型時又遇到了難題。其中有一組設計的跨江景觀橋主體結構是雙層拱橋,經(jīng)過討論,該小組決定用竹子來制作拱形的橋梁主體,可是采用什么品種竹子呢?這種竹子既要韌性好、不易折斷,還要能就地取材。為了攻克這個難題,該組分工合作,有的成員找了與竹子相關的書籍閱讀,有的上網(wǎng)查找資料,有的咨詢家長和農(nóng)民伯伯。最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他們不僅認識了多個品種的竹子,還知道了南平市是有名的毛竹之鄉(xiāng),毛竹就十分符合本組活動的取材要求。于是,成員集體進山,精心挑選粗細不同的毛竹,在先后嘗試了用熱水燙、用火燒的方式后,終于把兩根細毛竹穩(wěn)定成了拱形。學生在經(jīng)歷了像這樣一個又一個“漫長”又“艱苦”的過程后,收獲了成果,體會了成功的喜悅。
(四)評價反思和總結
活動結束后,學生需要對整個實踐活動進行評價和反思,總結他們在活動中的發(fā)現(xiàn)和理解。教師也可以通過評價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和應用知識與技能的情況,以及學生在活動中表現(xiàn)出的能力、思維和素養(yǎng)等來調(diào)整和改進跨學科項目式實踐活動的教學。通過這樣的活動,教師和學生都能夠?qū)崿F(xiàn)知識的再建構,讓新建構的知識幫助參與者應對未來不確定的世界,提升他們確定知識的能力,使其終身受益。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課程方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2]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22.
[3]胡慶芳.中小學跨學科教學的追問與思考[J].基礎教育課程,2023(14):4-9.
[4]夏雪梅.跨學科項目化學習:內(nèi)涵、設計邏輯與實踐原型[J].課程·教材·教法,2022(10):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