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暉
在日常生活中,“毛病”一詞出現(xiàn)的頻率非常高,比如老毛病、挑毛病等。“毛病”既可以作疾病解,也可以比喻缺點。人們常常順口說出這個詞,但如果仔細想一想,就會產(chǎn)生疑惑:為什么把缺點叫作“毛病”?“毛病”跟“毛”又有什么關(guān)系呢?
原來,“毛病”最早是指馬身上的毛有缺陷,聚生作旋渦狀。北宋許洞所著的《虎鈐經(jīng)》卷十《馬毛利害第一百一十一》中列舉了一批“不祥之馬”,這些馬都是馬毛有問題,比如“目下有橫毛者,名死泣”“旋毛在吻后者,名御褐”“腋下有回毛者,名挾尸”等,并稱:“已上馬毛病者,不利主也。”
明初學(xué)者陶宗儀編纂的《說郛》中收錄有徐咸所著的《相馬書》,其中有一段關(guān)于“旋毛圖”的說明文字:“凡毛氄(rǒng)軟溫潤有文理未易見,故此圖善旋五,所謂若滅若沒、若亡若失者也;惡者粗逆易見,故此圖惡旋十四,所謂毛病最為害者是也?!毙煜虡O有可能是兩唐書中撰寫《相馬經(jīng)》的徐成之誤,這也就意味著,“毛病”一詞從唐代就開始使用了。
蘇軾在《雜纂二續(xù)》一書中列舉了八大“怕人知”,分別為:“配所人逃走歸,經(jīng)販私商物,孝服內(nèi)生孩兒,同居私房蓄財物,賣馬有毛病,去親戚家避罪,買得賊贓物,藏匿奸細人?!笨梢婑R毛之病已是當(dāng)時的忌諱。
此后“毛病”一詞的含義漸漸擴大,從專指馬毛之病擴展到泛指人或物的缺點。黃庭堅在《山谷刀筆》卷十六寫給友人王君全的信中說:“有一紫竹轎子未有竿,欲乞兩枝飽風(fēng)霜緊小桂竹,又須時月無毛病者,便得之佳?!边@是指飽經(jīng)風(fēng)霜、竹齡較長,又沒有破損的桂竹;又在卷十八寫給馬中玉的信中說自己暈船、失眠,白天只好擁爐假寐,不能外出,“翹叟亦擇日出居,乃是荊南人毛病”,這是將“毛病”移用于人。朱熹和弟子的問答錄《朱子語類》中同樣有這個詞:“有才者又有些毛病,然亦上面人不能駕馭他?!边@說明,宋代人們已經(jīng)習(xí)慣用“毛病”一詞形容人的缺點了。
明代時,“毛病”又指人有疾病。到了今天,“毛病”一詞已漸漸失去了原本的意思,人們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