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琪瑞
最早的勞動號子當(dāng)數(shù)選自《吳越春秋》的《彈歌》?!稄椄琛肥欠从炒呵飸?zhàn)國時期吳越先民狩獵生活的古歌,全詩僅兩行八字:“斷竹,續(xù)竹;飛土,逐宍(ròu,同“肉”)?!睆棧╠àn)歌,是為用類似彈弓武器發(fā)射而吆唱的號子。意思為:砍伐野竹,連接野竹;打出泥彈,追捕獵物。寫出了古人從制作工具到進(jìn)行狩獵的全過程,哼唱時音調(diào)短促有力,節(jié)奏明快,需要古音古調(diào)加上修飾音、拖腔,更能表現(xiàn)出那種鏗鏘張揚、雄壯豪邁的氣概。
還有一首《擊壤歌》,是先秦時期記錄下來的號子歌:“日出而作。日入而息。鑿井而飲。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全詩僅有23 字,反映上古堯舜時代先民那種坦蕩恣意、優(yōu)哉游哉的生活方式。一位八九十歲的老人邊敲擊土地打拍子,邊跌宕起伏哼唱:太陽升起了,我開始勞作;太陽落山了,我回家歇息。打一口井,就可以飲用;種二畝田,就能吃全年。這樣悠閑自在的日子喲,帝王的權(quán)利再大,對我來說有什么用呢?
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詩經(jīng)》里,有很多表現(xiàn)勞動號子的詩,如采桑歌(《魏風(fēng)·十畝之間》)、豐收歌(《周頌·豐年》)、牧羊曲(《小雅·無羊》)。最典型的是《國風(fēng)·魏風(fēng)·伐檀》:“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漣猗。不稼不穡,胡取禾三百廛兮?不狩不獵,胡瞻爾庭有縣貆兮……”這是伐木工人伴隨著有節(jié)奏的伐木聲,坦蕩不羈、痛快淋漓吆喝出的勞動號子,既是對勞動創(chuàng)造財富的贊美,又是對不勞而獲的剝削者的嘲諷。
古代詩人也常在詩歌中描述勞動者喊號子的情景,頌揚勞動之美。唐代大詩人李白寫有組詩《秋浦歌》,其中第十四首詠贊了冶煉工人:“爐火照天地,紅星亂紫煙。赧郎明月夜,歌曲動寒川?!惫と藗兂謸P頓挫的打鐵號子,歌聲嘹亮響徹在寒冷的夜空,勞動的場景多么優(yōu)美。
北宋詩人王禹翶寫了五首民歌風(fēng)格的詩《畬田詞》,其一為:“大家齊力斸孱顏,耳聽田歌手莫閑。各愿種成千百索,豆萁禾穗滿青山?!边@樣淺白直露、清新明快的詩作適宜勞作時隨口吟哦。所以其五寫道:“畬田鼓笛樂熙熙,空有歌聲未有詞。從此商於為故事,滿山皆唱舍人詩?!睆拇宿r(nóng)人們常于耕作之中邊干邊唱,借以加油鼓勁、遣乏解悶。
南宋詩人范成大作有60 首《四時田園雜興》,其中一首描述的是收打稻谷的場景:“新筑場泥鏡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笑歌聲里輕雷動,一夜連枷響到明?!边@繁忙熱鬧的勞動場景,多么令人歡欣鼓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