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生一個小可憐。貌似張樂平筆下的三毛,但頭頂光光,一毛不生。眼皮耷拉,遮住瞳仁,眼睛僅僅露出一條縫兒。個頭兒矮小,六七歲了,看上去只有三四歲。走路倒蠻快,腳落地無聲。衣服嘛,衫不像衫,褲不像褲。老家在阜寧縣陳良鎮(zhèn),三歲時,也就是1953年,隨父母搬來合德鎮(zhèn)。都說這是新興的鎮(zhèn)子,有奔頭兒。沒承想,四歲那年,父親患食管癌病逝。
政府濟弱扶傾,每月無償提供五斤白砂糖,供小山的娘制成糖球銷售,賺點兒糊口錢。哥哥四處打小工。他稍微長大點兒,便每天挎?zhèn)€竹籃,上街撿煤渣、撿煙頭。早飯是沒的吃,中飯、晚飯有一頓沒一頓地湊合著。
“小山,你來。”西鄰大媽叫他。
他“嗖嗖”地跑過去了,他知道準有好事。
“今天煮魚,幫我上街買五分錢糖色、醬。聽清,三分錢醬,二分錢糖色?!贝髬屵f過來一角錢。
那多出來的五分錢,就是跑腿費了。
小山的娘去碼頭洗衣服,西鄰大媽隨即跟過去,洗青菜、蘿卜、山芋。臨了,總會往小山的娘的洗衣盆里塞點兒雜七雜八的東西。
憐貧不落痕跡,人再窮也有自尊。
小山撿的煤渣,一斤賣二分錢;撿的煙頭,剝出煙絲,曬干,一包賣五毛錢。他常把煤渣分給西鄰大媽,把煙絲分給西鄰老爹,不要錢。
后來,小山的娘改嫁。再后來,他與娘隨繼父下放陳洋鎮(zhèn)開洋村。臨走那天,向西鄰告別,小山細細的眼角噙著豆大的淚珠。
這是我童年的往事。西鄰大媽是我的母親,西鄰老爹是我的祖父。我記得祖父曾把小山叫過來,在紙上寫下他的名字“劉古山”,一字一字地教他認,末了叮囑:“記住了小山,你的名字,就是你的臉面。”
過了一年,我也離開了合德鎮(zhèn),北上京城求學。從此塵海茫茫,我與小山音信斷絕,形同隔世。
我內心深處,始終晃動著那個羸形垢面的小可憐,年歲愈長,他的形象愈清晰。我雖自家不富,但看不得別人窮;雖自身坎坷,但看不得別人遭難。
小山后來怎樣了?
像他這種“小不點兒”,在憑勞力吃飯的農村如何謀生?
后來——他還有后來嗎?
“后來”來了。癸卯三月返鄉(xiāng),一天晚上,我和從前的鄰居張長庚兄弟小聚,提起劉古山。長庚說,劉古山已搬回合德鎮(zhèn),就住在我家后邊。
有這等巧事!
匆匆結束晚餐,我拉了長庚,冒雨前去尋找。
二層小樓,臨街。敲門,無人應。街坊大嫂熱情,幫忙撥打他的手機號碼。他終于接通電話,下樓開門。
我先發(fā)制人,一把拉住他的手,問:“你還認得我嗎?”
他愣了一下,定睛,左瞧,右瞧,驚呼:“卞三哥!卞毓方!”
笑容和熱淚霎時涌出。他是,我也是。
屈指算來,這一別,整整一個甲子。
他能認出我,證明我變化不大。
我卻無論如何也認不出他。記憶,是一頁泛黃破碎的稿紙;眼前,是一幅筆精墨妙的畫。你怎么看,都看不出他是昔日那個小可憐。燈光下,他如霜的白發(fā),寬闊的前額,軒昂的鼻梁,方挺的下巴,襯上酡紅的臉龐,透出一股神氣、福氣。
老話說,“入門休問榮枯事,觀看容顏便得知”。他的命運,顯然發(fā)生了移根換葉的變化。
坐定,環(huán)顧室內,這是一家汽車出租公司,裝潢考究,四壁掛滿了錦旗。我顧不上寒暄,單刀直入:“古山兄弟,看來你后福不淺。你是如何走到今天這一步的?”
“三哥,不瞞你說,剛到農村那會兒,苦哇!”古山講,“我從小吃慣了苦。人家怕苦,我偏找苦。我人瘦,但身子結棍①;我塊頭小,但腦瓜兒聰明。第二年,我專挑重活兒、難活兒干。別人不干的,我干。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大伙兒評我為勞動積極分子?!?/p>
勞動,這是實打實、硬碰硬。在農村要出人頭地,就得要力拔山,氣蓋世。看不出他精頭細爪②,骨瘦如柴,竟有金剛之魄、羅漢之魂。贊!
“學習‘老三篇’——《紀念白求恩》《為人民服務》《愚公移山》,我沒念過書,不識字,但記性好、過耳不忘。人家讀,我聽。三篇文章,聽幾遍,就背會了。我又加背了一篇《反對自由主義》。村里轟動,樹我為典型,我成了市里的學習標兵?!?/p>
古山又加入村里的文娛宣傳隊。原來他還有藝術細胞,真是“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
然而人不可能永遠待在舞臺上,聚光燈不會老圍著一個人轉,接下來的一步至關緊要。
“聽你談話,肚里已有些墨水。”我滿懷興味,“你是怎樣摘掉文盲帽子的?”
他答:“我能背,自然就會照著‘老三篇’一字一字認?!先J完了,再認《反對自由主義》。四篇認全了,文化就有了基礎?!?/p>
高!這是“曲終收撥當心畫”,這最后的一“畫”,落在了文化上。
“當了市里標兵,領導培養(yǎng)我入黨,讓我抓隊里生產,抓財務管理。我不懂賬務,就跟縣里一位專業(yè)會計學習借貸記賬法。后來村里考會計,一百分的卷子,實踐部分占四十分,借貸部分占六十分。幾位老會計拿了前面四十分,我拿了后面六十分。我得了第一,當了總賬會計。”
當總賬會計,這是真本事。這是學業(yè)證明,使古山能力增值,產生馬太效應。
老話說“富不過三代”,今話則要說“窮不過二代”。古山十八歲結婚,育有兩子。隨時代的節(jié)拍,兒子出息,成了商界精英,一個在鹽城市,一個在合德鎮(zhèn)。如今,老兩口兒退休無事,在鎮(zhèn)上幫二兒子照應門市。
曾經,看“山”是“山”;如今,看“山”不是“山”;站遠一步,站高一步,看“山”又是“山”。古山他一路走來,談不上驚天動地,但在其本人,絕對是脫胎換骨。他是矮小,木隱于林,“萬人如海一身藏”;他是瘦弱,瘦弱也有積極的一面,放大同情,吸收關愛。他曾經眼細如縫兒,但目光聚焦,目中有人。如今我來看他,努力把記憶中的苦孩子和眼前的幸福老漢對接,由不得贊一聲時代和命運。
(選自2023年9月8日《光明日報》,有校改)
【注】①結棍:江淮官話,結實、健壯。②精頭細爪:江淮官話,人生得瘦小、單薄。
1.下列對文本相關內容和藝術特色的分析、鑒賞,不正確的一項是("" )
A.“政府濟弱扶傾”和西鄰大媽的幫助,從側面表現(xiàn)出劉古山小時候生活處境艱難,也為其苦難的童年增添了溫暖的底色。
B.劉古山在兒童時代生活十分艱難,缺吃缺穿,營養(yǎng)不良,父親早逝,很早就需要靠自己謀生,但是在苦難中也練就了吃苦耐勞的品質。
C.文本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劉古山的人生故事,一條是“我”對劉古山的關注。兩條線索之間有因果關系,聯(lián)系緊密。
D.尾段畫橫線的句子是說,在劉古山兒童時代,作者就覺得他會成為“山”一樣的人,劉古山人生發(fā)展的軌跡最終證實了作者的判斷。
2.從情節(jié)結構上看,魯迅《祝?!分械男l(wèi)老婆子和《古山兄弟》中的“我”有什么相同的作用?請簡要分析。
答:
3.文本結尾寫道:“由不得贊一聲時代和命運?!边@句話有什么含義?
答:
參考答案
1.D(曲解文意。尾段畫橫線的句子,“看‘山’是‘山’”,是說劉古山小時候個頭兒矮小、生活處境極為艱難,給人的感覺是他一生不會有什么變化和發(fā)展?!翱础健皇恰健保钦f老年時期的劉古山,發(fā)生了很大變化,給人的感覺已經不是那個令人憐憫的劉古山了。“看‘山’又是‘山’”,是說劉古山小時候吃苦耐勞、懂事等品質在他人眼中沒有變。)
2.①他們都有線索的作用,把情節(jié)片段連綴起來。衛(wèi)老婆子將祥林嫂在祥林家、魯四老爺家和賀家坳的情節(jié)片段連綴起來,貫串了祥林嫂的故事;“我”將劉古山作為苦孩子和幸福老漢的情節(jié)片段連綴起來,貫串了劉古山的故事。②他們都是故事情節(jié)的有力推動者。衛(wèi)老婆子把祥林嫂介紹到魯鎮(zhèn),配合祥林嫂的婆婆劫走祥林嫂,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我”想知道劉古山的“后來”,以及冒雨尋訪劉古山的行為,推動了情節(jié)發(fā)展。(本題體現(xiàn)教考銜接的理念,著眼于賞析敘述性文本的情節(jié)結構,考查學生整體閱讀的能力?!蹲8!分械男l(wèi)老婆子和《古山兄弟》中的“我”在文本的謀篇布局中,主要是起到線索和推動情節(jié)發(fā)展的作用。答題時,要分類、分層次作答。)
3.劉古山人生發(fā)生巨變,作者認為是“時代和命運”交互作用的結果。時代的發(fā)展,給了劉古山改變人生的機遇。劉古山吃苦耐勞、頭腦靈、求進步等特點和品質,使他改變了命運,創(chuàng)造出美好人生。這句話點明了文本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