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捷
隨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之上積蓄了一定的物質力量,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的新藍圖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的、充分的發(fā)展成為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新的著力點。精神力量作為較精神文明更高層級的社會需求和期待,在社會的發(fā)展過程中,越來越凸顯其重要的意義和價值。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這一論述為提升國民文化素質,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匯聚全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提供了根本遵循。紅色影視劇作為受眾廣泛的文化作品,能將不同的歷史文化通過視覺傳達給人民大眾,在滿足人民文化需求的過程中承擔了重要的角色,同時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了可視化的路徑。
近年來,關于藝術教育功能、紅色影視劇、紅色文化基因傳承以及精神力量的相關研究在學界并不鮮見。在已有研究中,對于紅色影視劇的研究側重專業(yè)領域的鑒賞和剖析,探究如何通過作品技術手段和藝術表現(xiàn)手法來體現(xiàn)時代特點,增強藝術感染力;而對于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研究則更多是從理論層面進行研究和探索,兩者的研究相對獨立,將紅色影視劇創(chuàng)作實踐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理論相結合的研究甚少。紅色影視劇能將意識形態(tài)和精神力量進行可視化的傳播,是直觀的、豐富的、獨特的教育資源,作為人民精神力量的有效載體,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發(fā)揮著審美的效能、文化的傳承和精神的力量。
時代內涵:新時代精神文化的著力點
人民群眾對文化的需求本質上是對精神的需求,不同時代對精神的理解和需求不同,需要我們厘清人民精神力量在新時代的內涵。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需要以堅實的物質基礎作為保障,但兩者并不成正相關,更不存在必要關系。在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時期,國家和社會的物質基礎相對薄弱,甚至在一些特殊時期物質十分匱乏,但人民的精神力量依然靠著堅定的理想信念和豐富的文化滋養(yǎng)保持強大的生命力。
人民精神力量的內涵與時俱進,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中國共產黨歷來十分重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賡續(xù)與發(fā)展,民族精神傳承于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隨著歷史的發(fā)展不斷凝聚,產生新時代的人民精神力量。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奮斗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團結精神的人民”“中國人民是具有偉大夢想精神的人民”。習近平總書記用偉大創(chuàng)造精神、偉大奮斗精神、偉大團結精神、偉大夢想精神賦予了人民精神力量新的時代內涵,對人民精神的特質與價值稟賦進行了高度凝練。創(chuàng)造、奮斗、團結、夢想,不僅是人民精神的新時代內涵,也是精神力量凝聚的著力點。作為精神文化載體的紅色影視劇作品可以借助這四個著力點延展出作品內在的價值意蘊,通過影視劇作品來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統(tǒng)攬推進偉大斗爭、偉大工程、偉大事業(yè)、偉大夢想的發(fā)展和實現(xiàn)。
理論邏輯:文化需求與精神力量的結合點
我國現(xiàn)階段的主要矛盾已轉變?yōu)槿嗣袢找嬖鲩L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fā)展之間的矛盾?!懊篮蒙钚枰辈辉倬窒抻趯ξ镔|生活更高層次的追求,人民群眾情感上的充實和滿足也被給予了前所未有的關注。
對于事物的發(fā)展,需求是根本動力。人民的需求由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構成,需求的滿足必然要通過社會生產來實現(xiàn),通過生產力和生產關系共同作用創(chuàng)造出的勞動產品來實現(xiàn)。人民精神力量的發(fā)展動力來源于人民對文化的需求,人民的文化需求需要通過由創(chuàng)作力和創(chuàng)作關系共同作用生產出的文化作品來滿足,獲得滿足的精神文化需求不斷積累,就會形成向外輸出的精神力量。紅色影視劇作為文化的一種存在形態(tài),是國民精神的火光,能夠滿足人民對文化以及美好生活的需求,影視劇作品與精神力量也通過需求的滿足形成了邏輯上的統(tǒng)一和自洽。
實踐邏輯:人民精神力量的落腳點
中國共產黨建黨一百多年來,經歷過黑暗和低谷,在追求自由和解放的過程中,正是靠著創(chuàng)造、奮斗、團結、夢想的精神力量,實現(xiàn)了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中國人民通過歷史實踐書寫了近代以來最為可歌可泣的篇章,人民精神力量推動著歷史的車輪滾滾向前,歷史的更迭也不斷豐富著人民精神力量的內涵和外延,這些寶貴的精神力量,是推動人民走向幸福的動力源泉。
人民精神力量加強政治的建設。黨的政治建設是黨的根本性建設,建設一個什么樣的黨,如何建設黨?取決于凝聚什么樣的人民精神力量,怎樣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我們黨始終把人民立場作為黨的根本政治立場,中國共產黨之所以能夠歷經百年滄桑而政治本色不變,正是人民精神力量的作用,聽民意、集民智、聚民心,尊重人民首創(chuàng)精神,是新時代加強黨的政治建設的有效途徑和智慧之源。
人民精神力量推動經濟的建設。經濟建設能夠為文化建設提供充足的物質基礎,為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提供物質保障。一個國家的綜合國力是以經濟發(fā)展為基礎的物質力量和以意識形態(tài)為基礎的精神力量的綜合體現(xiàn)。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協(xié)同共振,才能滿足人民需求,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奠定堅實基礎。
人民精神力量促進文化的建設。國家富強、人民富裕能夠帶來文化的繁榮,文化是精神的具象體現(xiàn),只有注入精神的力量,文化才有持久的生命力。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海納百川、革命文化的昂揚奮進、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守正創(chuàng)新在新時代偉大實踐中融為一體,不同歷史時期從文化中淬煉出的人民精神力量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燦爛不朽、賡續(xù)傳承的根基。
人民精神力量推進中國式現(xiàn)代化進程。黨的二十大報告明確概括了中國式現(xiàn)代化包括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xié)調的現(xiàn)代化等內容,把豐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明確為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本質要求之一。這一深刻的歷史命題,不僅深化了對中國式現(xiàn)代化豐富內涵的理解,同時為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實現(xiàn)中國式現(xiàn)代化的底層邏輯是改革與發(fā)展,如果一個國家的治理能力能夠推動其不斷向前發(fā)展,那么這個國家就擁有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能力。不斷增強人民精神力量,帶動物質力量的累積,發(fā)展才有不竭的動力,國家才能具備實現(xiàn)現(xiàn)代化的能力。
實現(xiàn)路徑: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突破點
加強理論積累,凸顯人民地位。通過紅色影視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首要的是加強思想理論的武裝,增強紅色影視劇的思想性。思想理論可以通過影視劇作品的實踐轉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進而推動社會的發(fā)展。那么,什么樣的思想理論才可能被人民群眾所接受進而轉變成強大的物質力量呢?馬克思給出了答案,“理論只要說服人,就能掌握群眾;而理論只要徹底,就能說服人”。如何做到徹底呢?就是要抓住事物的本質,徹底的思想理論本質上就是人民的思想理論,徹底的影視劇作品不僅就其內容和價值立場而言是為了人民、服務人民的,其表述形式也應該是人民喜聞樂見的。紅色影視劇想要輸出精神力量,本身就要蘊含精神力量。作品要深刻領悟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精髓以及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并以人民為中心進行創(chuàng)作,傳播更多承載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國精神的價值符號和文化產品,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達成價值共識,樹立理想信念。文化的核心是價值觀,文化的影響力首先在于價值觀念的影響力。隨著社會發(fā)展,人們的思想價值觀念更加多樣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作為思想價值觀念的歸宿,引領文化建設,在凝聚價值共識中增強人民的精神力量。一個社會只有確立牢固的價值共識,具備共同的思想基礎,才能產生歸屬感,形成精神上的強烈共鳴,這種同頻共振最終將匯集成整個國家積極昂揚的精神風貌、整個民族奮發(fā)向上的精神力量。人民精神力量的產生,依賴于價值共識的形成以及理想信念的確立,紅色影視劇可以促進文化共識和價值共識的達成。在影視劇創(chuàng)作過程中堅持藝術導向與社會導向相統(tǒng)一,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通過堅定理想信念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當精神力量賦能全體社會成員,整個國家才能匯集起磅礴的民族力量。
關注全過程創(chuàng)作,增強人民精神力量。人民的需要是文藝存在的根本價值所在,紅色影視劇的創(chuàng)作實踐過程中,“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chuàng)作導向,推出更多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優(yōu)秀作品”。其中“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是黨和國家對優(yōu)秀文藝作品內涵的新要求、新期待。探尋能夠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敘事,將人民對文化的主觀訴求與國家發(fā)展所需要的客觀目標相統(tǒng)一,融入能夠產生精神共鳴的視聽元素滿足人民的文化需求。
一部優(yōu)秀的影視劇作品最終走進人民的視野,除了作品本身的硬實力,還離不開后期的評論與傳播。影視劇評論宣傳工作,需要建立在人民能夠批判地繼承、吸收、借鑒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基礎之上。藝術的表達往往是含蓄的,通過影視劇評論加強觀眾對于作品思想理論內涵的深入理解,在評論過程中批判地繼承、辯證地吸收,在揚棄中增強人民精神力量。
增強人民精神力量需要文化的滋養(yǎng),文化作為一種無形的資源,“不管是以哪種形式存在,資源本身并不會主動的發(fā)揮教育作用”,需要我們挖掘好資源的內在價值。增強人民精神力量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用好紅色影視劇是有效路徑之一,沿著這條路徑處理好作品、受眾及傳播三者之間的關系,在政治訴求、藝術表達與商業(yè)邏輯的話語權博弈中尋求平衡點,通過紅色影視劇凝聚中華民族磅礴的精神力量,譜寫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新華章。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fā)展第十四個五年規(guī)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2]習近平.在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
[3]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4]王淑榮,楊金鐸.滿足人民文化需求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相統(tǒng)一[J].思想教育研究,2020.
[5]周忠麗.從偉大建黨精神中汲取奮進力量[N].光明日報,2022-11-24.
[6]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R].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8]習近平.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 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國家而團結奮斗——在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R].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9]吳蔚.干部學院建設中紅色資源教學功能實現(xiàn)路徑研究[J].傳承,2021.
【基金項目】2022年山西省社科聯(lián)“研究闡釋黨的二十大精神”專項課題“國產影視劇增強人民精神力量的時代內涵與實現(xiàn)路徑研究”(SSKLZXKT2022080)的階段性成果。
(作者單位系山西傳媒學院)
責任編輯/陳 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