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治鄖
槐樹是一種地名文化標志,更是人們承載歷史記憶的文化根脈。位于十堰市鄖陽區(qū)安陽鎮(zhèn)崌峪槐樹村,是舊時鄖陽官府毗連荊襄,通達豫、陜的重要交通驛站,也是鄖陽荊槐風物文化的集散地。多少年來,槐樹村人民憑借著獨特的區(qū)位地理環(huán)境和遍野叢生的荊槐資源優(yōu)勢,在歷史的文明進程中,演繹著鄖山漢水特有的地域文化特色和荊楚文化的歷史神韻。
“崌峪”亦謂“丘陵”。源于《水經注》巴蜀都江堰地區(qū)的“崌山”和“峪地”,因秦巴山脈東延余脈毗鄰漢江河谷褶皺地帶而得名。“崌峪”取孔子“滄浪”山水地貌形態(tài)之意,“崌”謂崗地,“峪”謂谷。意為崗地與低谷兼有,地貌參差靈秀,有蟄伏雄起的儒學文化內涵。
崌峪槐樹村及周邊相鄰的村落以荊楚農耕文化為圖騰,集山、水、林、泉為一體,山野棋布,溝壑縱橫、沃野遼闊、土地濕潤,氣候溫和,是舊時人們規(guī)避戰(zhàn)亂災荒、從事農業(yè)耕作、繁衍生息的理想境地。
荊樹、槐樹遍野生長,除可作為村民修繕房屋和燒柴外,還可作為村民祭祀、采食、編制荊筐用具和驅鬼避邪的刑杖?;睒浯逯两癖A糁M鯊R、牛王廟會、古柏祭祀文化遺址,還有郭家道子、崌峪寺、白果樹,春秋時期何超龍墓葬、寺廟遺址,以及廟凸、紅古廟等古代寺廟遺址。
崌峪村民背倚秦巴山脈,毗鄰漢江河谷盆地,依山傍水,聚族而居?!多y縣志》中也有“鄖風古樸,俗尚楚風,男子燒畬為田,女子績麻為布,唯知務農好學,但信巫而不藥”的史書文獻史料記載。至今,楚人所世襲沿用的崇鳳、尚鬼、崇槐、尚柏以及屈原的《九歌》《離騷》《國殤》等騷體文學史詩。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第一次移民搬遷前,崌峪寺內還存有火星樓、火神大殿、孔子圣像文殿、漢代云南巡撫都尉何超龍將軍神殿、真武大帝神像、戲樓、古柳樹、古槐樹文化標志。每年農歷二月二日牛王會、三月三日、九月九日,各地鄉(xiāng)民都會云集崌峪寺中焚香祭祖,祭拜神農護佑,保護村民的生活年景興旺、萬物興盛、幸福安康,遠離水火蟲旱災害。
崌峪寺與鄖陽府城的大成殿、楊溪鋪鎮(zhèn)的文峰塔、安陽鎮(zhèn)文昌閣的科舉應試文化一脈相承,交相輝映。每年九月九日,各鄉(xiāng)應試學子都聚集寺內焚香祭禱,以祈求文昌星護佑,仕途通達,科舉及第。
據《左傳》所云:“春秋時期楚人伐絞時,楚成王熊惲曾嚴令軍士‘伐薪屯田圍城而不伐樹干。嚴令‘無扦采樵者、伐薪而不樵樹?!睋侗静菥V目》記載:“槐樹屬落葉喬木,花淡色,結果莢?;ㄅc果實根皮均可入藥。有祛毒去腐之功效。”
每年春天來臨之際,槐樹村遍野叢生的荊槐。楊槐灌木開花時節(jié),遍野荊花簇簇,芬芳潔白如雪,漫山蜂飛蝶舞,清香怡人飄逸,整個山野田園掩映在一片錦簇花海之中。宋人歐陽修曾在此寫有“錦苞玉筍味爭新,鳳林花發(fā)南山春”的山水名句。此時,村民們在花與海的山野中爭相采擷槐樹花蕊,或曬干漂制后作為饋送親友的贈品,或作為舊時鄉(xiāng)民荒春缺糧季節(jié)充饑為食的食品。
二十世紀二十年代,安陽的第一個共產主義黨小組的發(fā)起人詹邦經、趙有壁、李鵬元等都是生于斯長于斯的崌峪槐樹村村民。解放戰(zhàn)爭,淮海戰(zhàn)役時期的鄖陽第一個戰(zhàn)略軍用倉庫和鄖陽區(qū)第一個區(qū)級政府農會政權,都曾經設置在槐樹村郭家祠堂和崌峪寺院這座歷經歷史風雨洗禮的古老廟宇之間。
槐樹村崌峪寺中,寓耕于樂,崇尚自然、政教合一的科舉農耕文化特色和山水資源特色,依然是培育崌峪人民熱愛生活家園,勤勞淳樸品質的歷史文化展現(xiàn)。而今,安陽西瓜生產培育基地、香菇大棚基地、竹釀野果酒基地,在崌峪這片神秘的土地上蓬勃發(fā)展,展現(xiàn)出了新時代、新農村、新產業(yè)發(fā)展的新風貌。
槐樹是人們世代相傳、繁衍生息的文化根脈,愿勤勞質樸的安陽槐樹村村民在新的歷史時期為創(chuàng)建自己美好的幸福家園,再作出全新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