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見過這樣的場景嗎?紅墻金瓦的城樓宮殿里,茶樹掩映,茶器精美,成百乃至上千年的飲茶器具被依次陳列在玻璃展柜里,宮殿上方繪以金龍五彩漆畫,整體雍容華貴,古色古香,盡顯宮廷氣度。這便是故宮博物院午門城樓展廳所承辦的展覽——“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國慶期間,我有幸參加夏令營舉辦的“故宮博物院之旅”,1000多公里的距離,讓這座遠在北地的皇家宮城走出課本,變得真實且立體。
故宮博物院的前身為明清皇宮紫禁城,是中國現(xiàn)存規(guī)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宮殿建筑群。自1925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后,這里就成為了集古代建筑群、宮廷收藏、歷代文化藝術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博物館。
走進故宮博物院內(nèi),一座又一座的宮城接連不斷,宮墻內(nèi)青松勁柏,秋菊掩映,令人目不暇接。正值10月深秋,宮城里的銀杏樹被鍍上了一層璀璨的金,累累的柿子高懸于枝頭之上,美不勝收。我們沿著金水河慢慢往前走,身旁巨大的古槐樹鋪天蓋地,形成茂盛的濃蔭,當日光恰巧落在宮殿屋檐上某只脊獸的眼睛里時,時光就倏然退回到了百年前的那個秋天。
據(jù)故宮博物院官方公布,這里的文物藏品數(shù)量高達180余萬件,以明清宮廷文物類藏品、古建類藏品、圖書類藏品為主,涵蓋古今,品質(zhì)精良,堪稱藝術的寶庫。走過雕花的漢白玉石階,撫摸過宮墻上的斑駁印痕,我的腦海中早已幻化出了文物珍品的精美模樣,迫不及待地想要一探究竟。于是,老師帶我們抵達了故宮博物院最大的一個展廳——午門城樓“茶·世界——茶文化特展”。
故宮博物院午門位于北京城南北中軸線,城樓上方除正殿以外,還包括東西雁翅樓。從西到東將展覽分成四個單元——“茶出中國”“茶道尚和”“茶路萬里”以及“茶韻綿長”。6000年前的一捧樹葉,將四海內(nèi)外連通萬里,又深深地刻入了中國人的文化基因。我跟隨著午門城樓飄揚出的一抹茶香,在琳瑯滿目的藏品中大飽眼福。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獨立展柜中幾株人工種植的茶樹根,起初我并看不出什么特別,也不明白為什么要將其放置在如此特別的位置上。后來看到標識牌才恍然大悟,這正是出自新石器時代的古茶樹根遺存,這件文物,直接將中國人工栽培茶樹的時間推至距今6000年前后。在后面的觀展過程中,我也發(fā)現(xiàn)了另外幾件來自遠古時期的器物,如原始青瓷碗以及環(huán)形玉璧等。世事如蒼狗,但它們卻能將數(shù)千年前人類的呼吸傳遞至眼前,將文明的先聲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除各類飲茶器具、茶葉遺存外,有幾卷涉及古人飲茶的書畫也呈現(xiàn)出別樣的風采。在展廳正殿展出的《春宴圖》中,我能夠清晰地通過局部位置觀察到古人飲茶的畫面:長方宴桌,茶盞交錯,茶匙攪動,文人圍坐……恍惚間,我仿佛能看見燎爐里裊裊冒出的輕煙,這蒸騰的煙云里,定然帶著幾分若有若無的茶香,在芭蕉葉影中升騰盤旋,讓我想起明人魏時敏那句:“待到春風二三月,石爐敲火試新茶。”
展廳里呈現(xiàn)的許多文物都為明清時期宮廷藏品,如乾隆御用的木刻詩句碗、永樂年間青花纏枝蓮紋扁壺、原放置于養(yǎng)心殿內(nèi)的啞光釉罐以及清代貢茶普洱茶膏等。在這座數(shù)百年前就陳列于此的宮城里,這些文物又以另外一種形式呈現(xiàn)在游客面前。
我甚至能想象到,當年位于金鑾寶殿上九五之尊的帝王,也曾手捧一盞茶湯,茶葉在鎏金嵌玉的瓷盞間上下沉浮,明滅起伏里,江山巨變,換了人間;或是紅宮墻里那個常倚著海棠花的女子,壺中熱茶換了幾次,指尖青花密麗的杯身卻早已涼透,曾經(jīng)明月朱弦、衣香鬢影,只剩紅顏老去,人走茶涼。
城樓下的光影漸漸模糊,暮色四合之時,我們不舍地走出這座宮城。百年過去,盛大的宮殿歸于安寧,京城的街巷成為灰燼,但那些古老如星辰般的文物碎片里,卻依然能看到人類在歷史中前行的腳步,城垣、殿宇、器物,將無數(shù)疤痕凝結成了永恒的生命脈絡。列車向南駛去,我與這座宮城的相遇,將永遠留在紅墻掩映的秋天里。
(圖片來源于微信公眾號“故宮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