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個寒假成為時間的主人,其實我們有把任何一個時期過好的能力。
快到寒假那段時間是最難熬的。天氣漸漸冷了,我賴床的時間也愈發(fā)長。那時候支撐著我每天離開暖烘烘被窩兒的就是寒假——我會千百次地暢想,寒假有多快樂,比如可以睡到自然醒,可以讀閑書,可以追劇,可以搗鼓手賬本,想到這里我的心便會穿過時間的節(jié)點,飛往寒假。這樣的“腦海旅行”在一天中會發(fā)生很多次,為了調(diào)整狀態(tài),我開始在紙上寫下寒假每天可以做些什么,列出一些具體的時間和事情。
可是一到寒假反倒亂了套,所有計劃都被那彌漫的冷氣吹走了,剩下的便是每天睡到日上三竿懶洋洋的我,以及每天中午客廳傳來熟悉的念叨聲……
我覺得不被計劃限制的假期才是真的假期。
然而,這種散亂的假期帶給人的后果是非常嚴重的,寒假開學前一天沒人能叫得動我,因為那一晚是奇跡的一晚,我一個人“單筆盞燈”就大膽地和一摞作業(yè)對抗一整晚,這樣的情況是演不厭的經(jīng)典,在每個假期都會上演一遍。我很樂觀,每次都很坦然地接受熬夜后的萎靡,第二天一早睡了不到4個小時的我還能爬起來,奔往學校。
人就是這樣,沒有反思就會一次又一次地在老地方跌倒。
我的“靈機一動”發(fā)生在初三的寒假,各科都有不多不少的作業(yè),可全部加起來那數(shù)量就可觀了,但當時我并沒有意識到這些,我只是在假期開始的頭一晚,躺在床上時突然意識到,一個完美的假期不應該是以匆忙地趕作業(yè)結(jié)尾的,既然之前我都是在最后一天趕作業(yè),何不試試從第一天開始趕呢?
于是,不用任何人勸,寒假的第一天我只比平時晚起了一個半小時,然后就老老實實地坐在書桌前寫作業(yè)。堅持一段時間后我發(fā)現(xiàn),原來一天的時間可以做那么多件有意義的事情,早上吃完飯,坐在陽臺上讀一陣子書,曬一會兒陽光,再回到桌前完成一到兩科作業(yè),學累了可以再搗鼓一下手賬……我第一次體會到了“時間自由”是什么樣的感受,我好像一下子成了時間的主人。后來直到開學我還對這個寒假戀戀不舍,難忘那些全身心投入的時刻。
以前在書上讀到一句話,大意是說人生最美好的時刻是“將到未到”,也就是說離實現(xiàn)目標,或者一個時期最接近的時候,那時人滿懷憧憬,也是最有生機活力的時刻。而過完那個寒假時,我知道,其實我們有把任何一個時期過好的能力。
來之不易的假期的確應該好好放松,但過度的放松帶來的影響也是可以預見的。唯有堅持適度原則,合理安排學習與娛樂的時間,才能度過一個充實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