達達
北雁南飛、春燕歸來,這樣的意象我們沒少在書中見過。也許你對陸上的動物遷徙早已習以為常,但你知道嗎,生活在水中的動物也需要進行漫長的遷徙。由于以游泳為主要的運動方式,故而水生動物的遷徙被稱為“洄游”。
中華鱘:漫漫歸家路
中華鱘是洄游性魚類的代表,它們從海中溯入河道以繁衍后代。鱘魚的祖先是淡水魚,雖然一些鱘魚在后來移入海中生活,但它們的后代依然要在淡水中發(fā)育生長,因此它們要通過洄游將魚卵產(chǎn)入淡水。
中華鱘主要分布在東海和南海,這兩片海域的中華鱘分別在長江和珠江繁殖。在長江,中華鱘會在每年秋天從海中上溯,進入長江口,穿過整個長江中下游,一直來到長江上游的金沙江。產(chǎn)卵后,親魚掉頭回到大海,把它們的卵留在砂石中逐漸孵化。到了第二年春天,中華鱘寶寶也逐漸向下游游去,并在夏天來到長江口生長。到了秋天,中華鱘寶寶的體長達到約30厘米。這時它們具備了適應更復雜環(huán)境的能力,繼續(xù)向下游而去,進入遼闊的東海,在那里逐漸長大。
中華鱘要到十幾歲時才能繁殖后代,它們生長很慢,卻必須以漫長的洄游來繁衍生息。從長江口開始,中華鱘便停止進食,一路上經(jīng)歷鹽度變化、水溫下降,還要面臨漁民捕撈和船只螺旋槳的威脅,上溯超過 2800 千米,可以說是克服了無數(shù)的艱難險阻。但幾百萬年來,它們早已適應了這樣的生活,克服了大部分困難。
大黃魚:奔赴越冬地
除了繁殖,魚類為了索餌、越冬也會進行洄游。以大黃魚為例,這種海水魚夏季在產(chǎn)卵場活動,那里的平均深度小于30 米。每到秋末,隨著水溫逐漸下降,大黃魚就會聚集起來,游向深水中的幾處越冬地。越冬地的水深有時可達 100 米,與夏季活動的水域相比,水更深,溫度也更穩(wěn)定,即使是在北方的寒冬,也能保持較為溫暖的水溫。
在東海,從 12 月下旬開始,已抵達越冬地的大黃魚減少活動和進食,它們聚集成群,進入越冬狀態(tài)。直到第二年3月水溫回升,大黃魚才結(jié)束越冬,向產(chǎn)卵場洄游。越冬的行為幫助大黃魚挨過北方寒冷的冬季,令它們即便在四季分明的東海海域也能繁衍生息。
大麻哈魚:一生一次的溯河之旅
在北太平洋兩側(cè)的海水中,生活著大麻哈魚,它們屬于鮭科,又分布在太平洋海域,故而又有“太平洋鮭”之稱。
全世界生活在海水中的大麻哈魚共有 8 種,它們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卻有著一個相同的特性——溯河洄游。盡管大麻哈魚會在開闊海洋中攝食,有時還會下潛至數(shù)百米深處,但當它們成年時,便會成群結(jié)隊、頭也不回地向淡水進發(fā)。
大麻哈魚的魚卵需要在淡水中發(fā)育,而成年的大麻哈魚也需要回到自己出生的河流繁衍后代,它們一生中有且只有這么一次重返故土的機會。這是一段艱苦而悲壯的旅程,通常在夏秋兩季進行。在海中的最后幾個月,大麻哈魚會瘋狂進食,迅速增肥,然后在進入淡水前開始絕食,此后的一切能量消耗都倚仗此前的積累。
洄游中,大麻哈魚可以躍過瀑布、穿越急流,有時溯入河道達 4800 千米之遙。上溯的大麻哈魚不僅要面對人類的捕撈,還會遇到諸多天敵——棕熊會守在水邊,伺機捕魚;北美常見的白頭海雕也是捕捉大麻哈魚的好手。不過大麻哈魚的洄游群體十分龐大,這些損耗對種群而言不足為慮。
進入產(chǎn)卵場后,大麻哈魚會在淺灘上挖坑筑巢,以便產(chǎn)卵。結(jié)束繁殖后,大麻哈魚已經(jīng)非常疲憊——洄游的旅程耗盡了能量,它們再也無法回到大海中去了。幾天之內(nèi),大麻哈魚相繼死去,身體沉積在河底和周圍的陸地上,從海中帶來的元素也隨著尸體的降解而被留在土壤之中,滋養(yǎng)生長于此的萬千生靈。來年春天,新生的大麻哈魚破膜而出,不久之后它們將進入海洋,新一輪的循環(huán)也就此開始。
水生動物的洄游,有些規(guī)模比陸地上的遷徙更大,卻因發(fā)生在水中而鮮為人知。如今,隨著研究的不斷深入,我們對洄游的了解正在不斷加深,水生動物波瀾壯闊的生命之旅,為我們帶來了一個又一個可歌可泣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