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瑾
盡管冬季低溫達到-40℃,甚至更低,最溫暖的8月均溫也只有-8℃,但寒冷的北極地區(qū)依然活躍著許許多多的“居民”。海豹、海象、獨角鯨、白鯨在漂浮著冰山的海水中嬉戲;北極熊、北極狐、北極狼在苔原草甸上漫步;成千上萬的海鳥遷飛到北極來繁育后代;還有多個已在此生活了上萬年的人類族群——因紐特人、楚科奇人、雅庫特人、薩米人……
魚類和海洋哺乳生物
眾多冰川的移動在北極地區(qū)造就了許多侵蝕湖與河流,生活在這些清澈、冰冷的水域的淡水魚以鱒魚、鯡魚等為主,鮭魚則在淡水與大海之間洄游。北極鱈魚是北極海洋中最常見的魚類之一,廣泛地分布于整個北極地區(qū),是海豹、鯨、鳥類的食物來源。
乘船在北極的冰海上巡游,相比深海魚類,你更有可能見到鯨類,雖然見到的只是它們露出水面的 “冰山一角”。如果你看見巨大的鯨成群躍出水面,那可能是平均體長13米的座頭鯨。它們的鰭肢特別長,占身體長度的三分之一,因此也被叫作“大翅鯨”。弓頭鯨也是北極常見的鯨之一,它們比座頭鯨更長,得名于碩大的弓狀頭顱,能用頭撞破冰層出水呼吸。
小須鯨、長須鯨也都能在北極見到,更獨特的則是白鯨和獨角鯨。當(dāng)湛藍(lán)的水面上浮出幾抹顯眼的白色,那你很可能遇見了白鯨群。它們體長只有4~5米,以多變化的叫聲與豐富的臉部表情聞名。獨角鯨與白鯨體形相似,但非常少見。顧名思義,它的特征是一根長長的“角”——其實這是雄鯨的左門牙,呈螺旋狀,能感知鹽度、溫度和壓力的變 化。
在北極,你還有機會見到海豹、海獅和海象。它們的身體都呈流線型,四肢為鰭狀,適于游泳,且都有厚厚的皮下脂肪來保暖,并提供能量儲備。海象的體形最大,雄性體長3~4米,體重1~2噸,和大象一樣擁有長牙。相比起來,海豹則是圓潤粗胖的“小可愛”。它們的游泳本領(lǐng)高強,可潛入水中百米深,產(chǎn)仔、育兒則必須到陸上或冰上來。海獅的外形和海豹相似,但頭上有兩個小耳朵,雄性成年海獅的頸部周圍長有黃褐色、類似雄獅般的鬃毛。
陸地動物
北極地區(qū)的陸地面積約為800萬平方千米,包括歐洲、亞洲和北美洲的毗鄰北冰洋的北方大陸和相關(guān)島嶼。從泰加林到北極苔原、再到海岸的廣闊陸地上,生活著種類繁多的動物。
最具代表性的當(dāng)然是北極熊,它們是北極地區(qū)最大的食肉動物,幾乎沒有天敵,主宰著這片冰雪世界。此外,北極的食肉動物還有同屬犬科的北極狼、北極狐。北極狼擁有厚實的白色皮毛,通常5至10只組成一群集體捕獵,以馴鹿和麝牛之類的大型食草動物為主要目標(biāo)。北極狐的皮毛會隨著季節(jié)變換顏色,冬季為雪白色,春夏逐漸轉(zhuǎn)為青灰色,以方便它們在不同的季節(jié)、環(huán)境里隱藏行蹤。它們追逐小鳥、北極兔和旅鼠。
如果你在雪地上看見一個大毛茸團子,那很可能是北極兔,它蓬松的絨毛能夠有效地防止熱量散失。而一旦它站起來,你會發(fā)現(xiàn)北極兔的腿比其他兔類長得多,蹄子也很大,還長有長毛,這樣有助于它在雪地上奔跑。
傳說中給圣誕老人拉車的馴鹿也是北極常見的居民。它們每年都會進行長達數(shù)百千米的大遷徙——春天一到便離開亞北極森林和草原,深入北極圈內(nèi)。苔原上浩浩蕩蕩的鹿群蔚為壯觀,沿途脫掉的濃密毛發(fā)組成了漫長的“河流”。
麝牛是北極最大的食草動物,以苔蘚、地衣和其他植物的根、莖及樹皮等為食。它們的頭上長著一對堅硬無比的角,是防衛(wèi)和決斗的有力武器,連北極熊也很少去招惹它們。麝牛身披厚實的長毛,能夠有效地防風(fēng)保暖,但如果遭遇連日大雨,被淋透的毛發(fā)無法干燥,結(jié)成冰甲,麝牛可能會不幸凍死。
由于嚴(yán)酷的環(huán)境,北極的昆蟲種類比溫帶、熱帶地區(qū)少得多,而且絕大多數(shù)昆蟲一年有9個多月休眠于凍土、沼澤里,只有在短暫的夏季才會蘇醒活動。北極常見的昆蟲有蒼蠅、蚊子、螨、蠓、蜘蛛和蜈蚣等,前兩者的數(shù)量巨大,夏季活動時猶如烏云壓頂。
鳥類
北極鳥類大多為候鳥。生活在北半球的鳥類,約有六分之一要到北極繁殖后代。遼闊的苔原、魚蝦豐富的海域、純凈的自然環(huán)境,讓北極成了這些候鳥的樂園。海雀、游隼、絨鴨、巖雷鳥、濱鷸……各種各樣的鳥類飛翔在極晝的天空,掠過平靜的海水,停駐在泛著幽藍(lán)光彩的冰山,這是北極最生機勃勃的畫面之一。
海鷗和海燕是北極最常見的鳥類。海鷗是候鳥,分布廣泛。北極鷗和白鷗都是北極常見的海鷗家族成員,在海岸、港口很容易見到它們飛舞的身影。相比在陸地度過大量時間的海鷗,海燕則是更典型的海鳥。它們幾乎終生生活在海上,是杰出的飛行家,扇子般展開的尾巴能控制飛行方向,兩條腿則能用來掌控平衡。即便在暴風(fēng)雨中,海燕也能飛速地翱翔,或是掠過驚濤駭浪。
北極燕鷗是目前遷徙距離最長的鳥類。它們每年都要在兩極之間往返,夏季在北極繁殖,冬季去南極度過,遷徙路程超過4萬千米。北極燕鷗擁有非凡的飛行能力,而且勇猛好斗,如果北極熊敢來招惹,它們會成群地俯沖下來,用堅硬的喙啄向熊頭,直到趕跑北極熊。
北極還有一種長相有趣的鳥,叫作北極海鸚。它們的腦袋十分醒目,有橙紅色的喙和腿,頭頂和背部是黑色,腹部是白色,雙頰青灰。腳蹼使北極海鸚善于游泳和潛水,這些海鳥不是在飛行途中,就是在海中捕食魚和浮游生物,只有繁衍的季節(jié)才會來到陸地上產(chǎn)卵、哺育后代。它們是出色的捕魚大師,一次就能捕捉到30多條魚。
人類
根據(jù)考古數(shù)據(jù),人類真正定居北極可能是從4000年前開始的。最初,人類居住在歐亞大陸北部的北極地區(qū),而后跨過白令海峽,擴散到北美大陸北部。近現(xiàn)代北極資源的發(fā)現(xiàn)和工業(yè)的發(fā)展,讓不少人來到北極圈內(nèi)的城鎮(zhèn)工作和生活。如今,北極地區(qū)的人口超過了1000萬,分布在圍繞著北冰洋海岸四周的陸地和島嶼。
北極地區(qū)的原住民約有200萬,有幾十個民族,他們的祖先來自亞洲北部的蒙古高原至西伯利亞地區(qū)。
北美大陸北部住著大家耳熟能詳?shù)囊蚣~特人,他們主要靠捕獵海豹、鯨、海象和魚類等為生。北歐北部地區(qū)則生活著薩米人,他們是歐洲唯一的游牧民族,以飼養(yǎng)馴鹿和狩獵為生。俄羅斯的北極原住民以楚科奇-堪察加語族、阿爾泰語族、烏拉阿爾語族等少數(shù)民族為主,雅庫特人、涅涅茨人、楚科奇人也都放牧馴鹿和狩獵,沿海地區(qū)的楚科奇人還和因紐特人一樣捕獵海洋生物。
也許你已經(jīng)發(fā)現(xiàn),北極地區(qū)的不同民族有著相似的生活方式——普遍以狩獵、養(yǎng)鹿、捕魚為生,他們會將獵物公平分配,采用以物易物的方式互通有無。這是北極的自然環(huán)境以及原住民與外界社會長期隔絕造成的結(jié)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