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雪云 林薇
《我把真相告訴世界:一線報道帶你重返解放戰(zhàn)場》是百歲傳奇記者季音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采寫的戰(zhàn)地報道原作。這是他的親歷實錄,也是他的青春印跡。書名取自戰(zhàn)地記者的經典格言:“如果不能阻止戰(zhàn)爭的發(fā)生,就把真相告訴世界。”這既是戰(zhàn)地記者的責任,也是媒體出版社的擔當。
這本集子的文章都是作者在解放戰(zhàn)爭的硝煙中一手拿筆、一手拿槍采寫而成的,發(fā)表在解放區(qū)各大報紙上,不僅把戰(zhàn)爭的真相告訴了世界,也鼓舞了人民的斗志與信念。這些報道隨歷史沉睡了70多年,被作者的孩子們翻了出來。讀過之后,他們覺得非常珍貴,認為當代的年輕人很值得讀一讀,應該公開出版。這一想法得到了作者的贊同和人民日報出版社的熱情支持。于是,我們得以捧讀這些珍貴史料,并了解作者的傳奇人生。
季音出生于浙江上虞,早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跟隨范長江從事抗日宣傳活動。1941年1月初,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爆發(fā),國民黨將被俘的新四軍官兵押解到江西上饒,組成了上饒集中營。在全國各地,國民黨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逮捕共產黨員和愛國人士,許多愛國青年宣告失蹤。失蹤的命運也落到季音頭上,這一年他18歲,是國際新聞社金華辦事處的工作人員。一年多以后,他同難友越獄,成為上饒集中營的少數幸存者之一。他輾轉福建、上海,回到蘇北新四軍隊伍中,在范長江的安排下進入新華社,正式成為黨的新聞工作者,參與并見證了解放戰(zhàn)爭時期華東戰(zhàn)場的大小戰(zhàn)役,寫下膾炙人口的戰(zhàn)地報道。后又作為新華日報的特派記者,參加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代表大會和開國大典報道。
季音逃出集中營,需要勇氣、智慧甚至是運氣。任何一個環(huán)節(jié)出現紕漏,都不會有后來的故事。從某種意義上來說,這本身就是一種傳奇。
季音在解放戰(zhàn)爭時期和新中國成立初期出版過《第一槍》《出擊》《南線散記》《渡江一日》《北京十日》等戰(zhàn)地報道專集,但由于年代久遠,這些書都已絕版,無疑是一種遺憾。
當季音的親屬、這本書的策劃人費強把《奔走在戰(zhàn)火中——一個隨軍記者報道中的三年解放戰(zhàn)爭》(書稿原名)拿到編輯部時,我們被這些真實的記錄所震撼。就像季音在后記中謙虛地表示:我的這本書如果有可取之處的話,那就是一個“真”字,即真實。以新聞傳播類圖書為方向的第二編輯中心,出版過大量新聞理論及業(yè)務圖書,但這個題材實屬首次接觸。我們讀后最深的感受就是馬克思主義新聞觀不只是書本上的理論,更是前輩們鮮活的實踐。出版社領導認為:出版本書,是一次對歷史資料的搶救性工作,可為中國新聞史和革命史留下獨特而珍貴的研究文本。
選題立項進入出版流程后,為呈現報道原貌,在不影響理解的前提下,我們對原文一般不做改動,僅修改明顯的錯字、漏字、衍字。但是,如何讓這本書在競爭激烈的圖書市場上被更多人看見成為最費心思的事。我們向作者提出修改書名的大膽建議,得到老先生的熱情肯定,他謙虛地說“比我想得要好”。在封面設計時,我們要求簡潔、醒目,真相本身就是最有力量的訴說,無需過多的裝飾,于是就有了現在看見的裝幀樣式:外封使用牛皮紙,主書名用大字燙白,上面還特意做出斑駁的痕跡,滄桑感躍然紙上;內封用了黑色卡紙燙玫瑰金書名與作者手寫體簽名,這一設計突出了拂去歷史的塵埃,作者的文字和精神依然熠熠生輝的主題;內文目錄及篇章頁做了火燒的效果,增強了閱讀時的場景感。
令人欣慰的是,《中國新聞出版廣電報》《新華日報》《新聞戰(zhàn)線》《人民周刊》等媒體得知圖書出版的消息后,主動聯系作者或出版社做了專題報道,年輕的新聞工作者將老一輩的傳奇故事深情講述。
對于圖書能順利出版,季音很高興,他表示:“作為一名親歷者,把真相告訴后人,是我的責任。我相信,真相不會因歲月的打磨變形、掉色,人間正道是滄桑,后人會從真相中得出正確的結論?!睍忻科恼聵祟}后幾條橫線構成了信紙的樣子,落款處標明了寫作日期,讀者像是在閱讀來自過去的書信。季音飽蘸真情,用質樸的語言,通過活靈活現的細節(jié)描寫,還原出解放戰(zhàn)爭的真實場景。歷史在這里不再是冰冷的時間、地點、人物、事件,而是字里行間的深情、具體細節(jié)中的生動。對于普通歷史愛好者來說,這是一本有料、有趣的歷史讀物;而對于媒體人來說,這更堪為學習如何寫好新聞的有益教材。
作者的老戰(zhàn)友、著名戰(zhàn)地攝影記者鄒建東之子鄒毅提供了珍貴的歷史照片,包括野戰(zhàn)軍涉水越過黃泛區(qū)、渡江戰(zhàn)役中解放軍戰(zhàn)士登岸瞬間、解放軍指戰(zhàn)員占領國民黨總統(tǒng)府等,為作者的文字講述提供了畫面注腳,也使這本書在讀者眼中呈現出“有圖有真相”的效果。
我們在附錄中特別收錄了季音在上饒集中營與敵斗爭的幾篇回憶錄,記錄了他所經歷的另一種形式的“戰(zhàn)爭”。正是這種生死考驗與斗爭經驗為他在解放戰(zhàn)爭中的成長和采訪報道打下了堅實基礎。
閱讀這本書既是重溫烽火年代的艱辛,也是向老一輩新聞工作者的學習和致敬。人民日報社副總編輯方江山在出版社報送的書稿上批示:請向百歲老前輩季老致以崇高敬禮。中國記協主席何平寫了熱情洋溢的推薦語——從這些飽蘸血與火的文字中,一幅改天換地的歷史畫面撲面而來,一個顛撲不破的歷史真諦昭示古今:得民心者得天下。對記者來說,能夠親身見證并記錄這歷史的一幕是一種幸運;對今人而言,得以重溫并記住這歷史的昭示是一種責任?;赝麣v史,是為了更好地走向未來。
(作者梁雪云為人民日報出版社第二編輯中心副主任,林薇為第二編輯中心原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