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針對恭王府博物館館藏周汝昌舊藏碑帖中的『蘭亭帖』,運用文獻分析法,結(jié)合周汝昌書法理論文章及著作觀點,由五件藏品及其中題跋入手,從『對勘』『鵲橋』『佳本』三個角度論述不同版本『蘭亭帖』的源流、特點及藝術(shù)價值,并通過藏品信息追溯周汝昌研究《蘭亭》的歷程,從而揭示其中隱含的《蘭亭》研究觀點。
關(guān)鍵詞:蘭亭 周汝昌 舊藏
著名學(xué)者周汝昌因其紅學(xué)研究成就被大家熟知,他曾說平生最欽服中華文化史上的『三圣』,即書圣右軍、詩圣杜少陵和稗圣曹雪芹,對此三者都用過一番心力。書法愛好者大都了解,周汝昌在中國書法理論研究領(lǐng)域也有相當(dāng)貢獻。他曾以『聿學(xué)』為書法作學(xué)術(shù)立名,以『八法』論述書法之法,以『遒媚』揭示書法藝術(shù)美學(xué)內(nèi)涵,有《書法藝術(shù)答問》《『聿學(xué)』討源——中國書法奧秘的通俗解說》《永字八法:書法藝術(shù)講義》等論著。事實上,周汝昌在書學(xué)研究,特別是對《蘭亭》的研究考證上花費的心血,絲毫不亞于紅學(xué)。自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將《蘭亭》作為研究方向,特別是一九六五年開始,周汝昌參與了著名的『蘭亭論辯』①,他從中華文化史的角度綜考蘭亭,其間與商承祚先生書信往來探討,著述論點得到張伯駒、啟功、徐邦達等大家的贊同,留下了《蘭亭綜考》《〈蘭亭〉的真?zhèn)螁栴}》《說『遒媚』》《蘭亭秋夜錄》等文章及著作,這些書法理論研究成果對后人學(xué)習(xí)及研究《蘭亭》產(chǎn)生了重要的指導(dǎo)意義。
鮮為人知的是,周汝昌在多年的書法研究過程中,搜集、收藏了一批碑帖,并在其中留下眾多題跋批注,現(xiàn)藏于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不同于一般的碑帖收藏,這批碑帖涉及時間跨度大,版本豐富,內(nèi)容廣泛,題跋內(nèi)容更是從一定程度上體現(xiàn)周汝昌書法研究的整個過程,為后人探尋周汝昌的書學(xué)研究歷程,延續(xù)其書法理論研究提供了線索與依據(jù),其中《蘭亭帖》作為較成系統(tǒng)的一部分具有珍貴的學(xué)術(shù)研究價值。
一 《蘭亭》奇觀
『帖』于漢代前便已出現(xiàn),原指帛書上加貼的題簽,后來貼有題簽的紙、帛書本身也被稱為『帖』。『法帖』一詞出現(xiàn)于北宋以后,意為供學(xué)書人取法的名家先賢書跡,其中『法』即可供取法之法,『帖』即寫于紙帛之墨跡。以更好地保存名家墨跡,便于復(fù)制并廣泛傳播為目的,將墨跡摹刻于石板或木板之上,經(jīng)過鐫刻、模拓,以拓本的形式流傳,此種方式成為『刻帖』。碑帖學(xué)中所謂的『帖』,即『刻帖』。對于法帖的研究始于宋代,大盛于清代,側(cè)重于書法藝術(shù)的研究。
東晉永和九年(三五三)三月初三上巳節(jié),王羲之、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位名士勝流在山陰(今浙江紹興)蘭亭,擇一曲水處,行修禊之禮(在水邊舉行的有滌舊蕩新祛除不祥之意的古代習(xí)俗)。眾人賦詩,合為一集,王羲之為之作序并以鼠須繭紙乘興書寫,序文全稱《蘭亭集序》,后省略『集』字,稱《蘭亭序》,原指序文文章。序稿因出于書圣,又在章法、結(jié)構(gòu)、筆法上水平極高,成為習(xí)書的最高范本,因而稱之為『蘭亭帖』,又有雅名『禊帖』。
『蘭亭帖』因其傳奇性與珍貴性被世人關(guān)注,后來的習(xí)書人大都從中得到啟發(fā)?!短m亭序》原帖在唐初時為太宗李世民訪得,曾命多名書法高手臨寫或摹拓,分賜親貴近臣,真跡相傳隨其陪葬入昭陵,后世流傳的只有摹本與刻本。《蘭亭》在唐代已有很多摹本和石刻本,定武石刻即傳為唐代所刻。宋以后,重摹翻刻本更多。經(jīng)過數(shù)代的輾轉(zhuǎn)翻版,『蘭亭帖』可謂『化身千億』,各版本精神面目的千差萬別也成為一大奇觀②。
二 舊藏真貌
恭王府博物館收藏的這批周汝昌舊藏碑帖中以『蘭亭帖』版本為多,總數(shù)近四十件,其中《蘭亭》版本的兩大體系摹本與刻本都有涉及。摹本含:《唐人摹蘭亭敘》《唐褚遂良摹蘭亭序》《唐虞世南臨蘭亭序》《唐馮承素臨蘭亭帖》《褚河南黃絹蘭亭》《三希堂元陸繼善雙溝禊帖》《神龍本蘭亭》《宋搨薛紹彭摹刻蘭亭敘》等??瘫居校骸抖ㄎ涮m亭本》《明拓天師庵蘭亭序》《柯藏定武蘭亭》《獨孤僧本蘭亭序》《罕見歐楷書蘭亭》《柯丹丘藏定武蘭亭瘦本》《海山仙館藏真》《舊拓何氏蘭亭敘》《秋碧堂帖》等??傮w來看,這批藏品通過臨、摹、雙鉤、拓、響拓等不同手段保存了面貌各異的多種《蘭亭》,包含了石印、影印、墨拓等諸多今日已不易見的遺跡版本,且整體保存狀況良好。
除了『蘭亭帖』本身的文本,各藏家在『蘭亭帖』上留下的題跋、鈐印,也作為辨別真?zhèn)渭鞍姹镜囊粋€重要途徑,因此在對《蘭亭》的研究中,題跋和鈐印不可忽視。周汝昌搜集收藏這批碑帖的過程時間跨度長達幾十年,幾乎伴隨了他研究書學(xué)的整個歷程。他在碑帖中留下的諸多題記跋語中有對獲得法帖的情景記載,有對《蘭亭》版本的推測判斷,有對書法筆法的對比詳勘,有對刻工拓手的技藝評價,亦有對《蘭亭》在中華文化史地位上的闡釋。這些內(nèi)容都與周汝昌的《蘭亭》研究成果存在關(guān)聯(lián)。筆者運用文獻分析法,結(jié)合周汝昌書法理論文章及著作觀點,對此批舊藏『蘭亭帖』展開分析研究,主要從五件較具代表性的藏品及其中題跋入手,揭示隱伏于舊藏之中的『蘭亭奇致』。
三 禊帖遺痕
自宋朝以來直到清朝,收藏『蘭亭帖』的熱誠從未衰退。關(guān)于《蘭亭》的版本,宋代桑世昌撰《蘭亭考》記錄有一百五十余種,更有『賈師憲竄逐朝廷命王孟孫簿録其家石刻蘭亭八千匣』的記載③。南宋以來,研究《蘭亭》,辨別字跡真?zhèn)?,議論版本優(yōu)劣已經(jīng)成為風(fēng)氣,收藏家們注重版本藏量多于《蘭亭》所蘊含的書法藝術(shù)價值。周汝昌曾在采訪中談到,《蘭亭序》之所以被推崇為『天下行書第一』,實質(zhì)在于王羲之將毛筆的使用、筆法的運用發(fā)展到了一個最新最高的境界。研究各版本《蘭亭》不可局限于紙、墨、綾子、印章等古書畫鑒定要素,最要緊的是看到帖中的靈魂、精彩和命脈所在,即王羲之在作品中綜合體現(xiàn)的中華漢文字的境界④。
眾所周知,《蘭亭序》原帖早已不可見,即便是最先的唐初摹本也比原作晚了近三百年。時代風(fēng)氣和臨摹者本身的藝術(shù)風(fēng)格,工具及摹拓技巧水平的不同,都導(dǎo)致了摹本與原本之間存在一定的差別,各種摹本或拓本之間也必然會存在很多差異。但總的說來,原作的面貌與主要神態(tài)在各本中保存了下來。古人說『蘭亭無下拓』,就是每一個摹拓本都有它的可取之處。
(一)對勘
周汝昌在舊藏《褚河南黃絹蘭亭》(一九二四年上海文明書局)中留有多處題記,其中寫道:
『昨晚重閱,今晨意不能忘,視紛紛定武翻本,鄉(xiāng)愿面目奚啻霄壤……玩此蓋思,馮承素本不置惜壓庋津里,京華尚未復(fù)遇,時往來于胸,不知何時更得睹是神明也。時丙申首夏漫語。
『昨得舊印詒晉五種中肥本頗勝。附記?!?/p>
『至戊戌首夏,竟又收得馮撫本,積年相思乃得解也,益識此本佳處,神味俱合,非皮相可知,或謂此系明人重?fù)?,此或有之,不害其為可寶。時五八年五月。解味道人?!?/p>
『此語謬矣,明人必不能有此筆法,殆是唐季宋初人臨寫。乙巳冬至前自訟又記。』
這三段題記分別落筆于一九五六年、一九五八年和一九六五年,時間上橫跨十年,內(nèi)容中描述了遍觀定武本《蘭亭》的各種版本,面貌呈天壤之別的現(xiàn)象,并記錄了在不同年份將此本與其他不同版本對勘的結(jié)果。如一九五六年收得《定武蘭亭五種》(一九○九年上海神州國光社珂羅版)認(rèn)為其中肥本頗佳,一九五八年購得《唐馮承素臨蘭亭帖》(一九三九年故宮博物院),認(rèn)為此本佳處神味俱合,應(yīng)是明代人重摹。一九六五年復(fù)又題,推翻原觀點,認(rèn)為此本為唐末宋初人臨寫。
《唐馮承素臨蘭亭帖》為唐摹本,因卷首有唐中宗李顯『神龍』年號小印,故名神龍本。其跋文中提到唐代宮內(nèi)名摹手?jǐn)?shù)人,馮承素位列第一,此本也稱馮承素摹本。打開這本『蘭亭帖』可見記于一九五八年,近五百字長篇題記:
『余初不能好蘭亭,某年暑中故園休夏,受百自劉君假此跡至,一見驚目動心,曰:此蓋始是右軍真面矣,定武真鄉(xiāng)愿耳,手摹心追愛不去手。一日暴雨居室,西窗水入,直上案冊,遂為所濕,至今猶以為歉,會當(dāng)還藏主,夢寐不能忘。后久之,始得遇一冊,是宣紙印,亟收之。暑中隨以歸里,日臨數(shù)紙,幾不知倦。自是始,稍不勤于圣教矣……』
周汝昌曾在著作中談到他從十五歲起才開始有意識地習(xí)練書法,也是在十幾歲初識《蘭亭》,然而當(dāng)時見到的定武《蘭亭》并未令這位少年習(xí)書者『入勝』。這篇題記一開頭便記述了周汝昌對《蘭亭》的喜愛始于四兄周祜昌(受百)帶他見識了神龍本《蘭亭》。當(dāng)時他認(rèn)為神龍本比定武本更接近王羲之原作真貌,于是手摹心追,每日臨習(xí),不知疲倦,也由那時起,他開始將書學(xué)研究重點由《圣教序》轉(zhuǎn)向《蘭亭序》。由此可追溯周汝昌研究《蘭亭》的初始,亦可知,于《蘭亭》,較之刻本,周汝昌更偏愛摹本。
在前文提及的《定武蘭亭五種》中包含落水本、定武肥本、定武正本、宣城定武本、定武瘦本五種版本,為詒晉齋藏品,扉頁上有周汝昌題記:
『赴公之便,道經(jīng)永光閣,順手收此,覺肥本頗饒意致,多有佳處。后三本無甚可取,因取褚河南黃絹蘭亭一番玩之,仍甚思馮承素本。冥想中猶見其神采飛動,驚心詫目,從彼入,庶幾不為鄉(xiāng)愿也。然能學(xué)者蓋希,余未嘗見一二筆。射魚村豎。丙申首夏。』
『定武本單看了不能得其意,須是與神龍本同看,能于不同處見其同,方是具眼也。
『戊戌初夏。偶復(fù)檢出遂更書數(shù)字。解味道人。
『是時蓋復(fù)遇馮摹本也?!?/p>
此處兩段題記,從時間和內(nèi)容上皆可與《褚河南黃絹蘭亭》中題記對應(yīng),分別寫于一九五六年和一九五八年,記載了同時期對三本『蘭亭帖』的對勘品評。定武《蘭亭》于北宋慶歷年間(一○四一—一○四八)發(fā)現(xiàn)于定武(今河北定州),故名。傳為唐太宗命歐陽詢臨寫,刻石于學(xué)士院。宋代以來《蘭亭序》刻本眾多,一般以歐摹定武本為正宗。而周汝昌在考證中認(rèn)為定武《蘭亭》與歐陽詢無關(guān),但仍具研究價值和歷史意義。即使并非出自歐陽詢之手,它也是一種從真本臨摹出的傳本,必然傳達出王羲之的若干真筆真貌。正如他在《定武蘭亭五種》題記中表達的內(nèi)容:將此本與《褚河南黃絹蘭亭》《唐馮承素臨蘭亭帖》共同參讀,可見神龍本的神采飛動、驚心詫目。有眼力的人,將定武本與神龍本共同對看,能在不同中找到筆法相通之處。
(二)鵲橋
一般來說,在法帖研究中摹本比拓本更可寶貴,許多筆畫的鋒芒和轉(zhuǎn)側(cè)在石刻或木版里是不易表達出來的。周汝昌在文章中指出,書法的靈活飛動,清新俊逸皆體現(xiàn)于筆畫的芒角之中,依靠金石鑄刻保存流傳的古代書法,在千年的日曬風(fēng)蝕、百世的人工傳拓中,最易損傷的便是芒角。逐漸模糊乃至消失泯滅的芒角,不僅消減了作品的神采,甚至可能使其面目全非。我們今天看到的定武《蘭亭》已是鋒芒棱角盡失,去真很遠,然而它能得歷代推崇,原貌絕非今日所見這般⑤。
在對定武《蘭亭》與唐摹《蘭亭》的研究中,周汝昌尋得連接這兩大體系的一座『鵲橋』——《明拓天師庵蘭亭序》,從中探尋到了定武《蘭亭》的早期面貌。據(jù)傳定武《蘭亭》原石刻被遼、金兩次帶到北方,并被金人丟棄于天師庵,明初被發(fā)現(xiàn)后移至國子監(jiān)保存,稱『國學(xué)本』,又稱『天師庵本』⑥。周汝昌于壬子年(一九七二)十一月初三得到一件『天師庵』舊拓本,雖裝裱簡陋,幸而存于木夾板得以保存無恙。他在扉頁題記中寫道:
『原有舊簽題曰唐拓蘭亭序,余為藏拙掩去。國學(xué)本又稱天師庵本,曾屢掩于土而復(fù)出,燕京古刻石皷與此而已?;蛞詾橹懿w子昂臨本謬說也,此乃據(jù)五字未損本以入石者,雖非薛紹彭所模,端出宋人之手,必金兵陷汴,挾以俱北之物。其自天師庵移國子監(jiān),時在明初萬歷,乙酉丙戌間復(fù)出土中,其為舊石可知矣。翁覃溪云,其后敲磨漸就剝蝕,近今所拓,其細僅存一髮矣。嘗見林吉人手跋一本,是康熙初拓,已不甚肥也。翁語猶在乾隆時,則茲拓可寶為如何。
『壬子十一月初三日。解味呵凍記?!?/p>
針對這件舊藏,周汝昌曾著專文考證,評價此本筆劃完好,轉(zhuǎn)折鋒芒清晰可見,有一種韶秀之氣躍然紙上,是一件真正的『定武本』早期石刻,且由其中『群』『帶』『右』『流』『天』五字的缺損程度,判定此石年代應(yīng)在薛紹彭藏五字損本之先。并有詩云:『定武唐摹貌不同,真緣一脈本相通。鵲橋曾為雙星會,誰建千秋翰墨功!』
(三)佳本
《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一書中有這樣一段關(guān)于《蘭亭》的文字:
『覺得最奇怪的是書圣右軍的《蘭亭》帖,在全部《三?!烦霈F(xiàn)多次,一次一個樣子——定武本、神龍本、褚臨本、陸繼善鉤摹本……尤其看到元代的陸摹,那等的飛動精奇,而「定武」卻那么板滯無神,心里著實納悶!
『到底右軍真面是哪一本最能傳達幾分?這個大問題,是我大半生追尋的理想目標(biāo)——至老未息?!虎?/p>
周汝昌二○○二年出版的《永字八法——書法藝術(shù)講義》,有文章《蘭亭奇致》,其中給出了這個讓他追尋一生的『大問題』的答案:北宋蘇易簡家所藏三本《蘭亭》中的第二本最能傳達王羲之真筆的精髓,為上品中的上品。對于此本進行考證的契機,正是二十世紀(jì)六十年代著名的『蘭亭論辯』。當(dāng)時周汝昌依據(jù)桑世昌的《蘭亭考》和翁方綱的《蘭亭續(xù)考》下功夫,將所有列出的各本逐一考明承傳源頭。在此項研究中,他綜合判明:陸繼善摹本是當(dāng)時所見唯一的『蘇家第二本』的上等摹本,并在相關(guān)文章中評價此本『飛動變化,令人目駭心驚』⑧。其舊藏中《三希堂元陸繼善雙鉤稧帖》正是文中所述版本。
《三希堂元陸繼善雙鉤稧帖》刻于《三希堂法帖》第二十六卷。陸繼善,元朝江蘇人,從趙孟習(xí)得雙鉤填廓之法,以鼠毫筆雙鉤其兄所藏唐摹本《蘭亭》。此摹本今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由恭王府藏品信息可知,周汝昌舊藏《三希堂元陸繼善雙鉤稧帖》于一九六五年十二月四日以兩元價格購于北京市文物商店慶云堂碑帖門市部。冊內(nèi)有陶北溟題記:『頗得晉唐用筆離合使轉(zhuǎn)之妙。北溟題記?!烩j印『陶北溟』,冊后有于思泊跋語。此二人于『紅學(xué)』『曹學(xué)』另有一段故事,這里不做詳述。針對此帖和于思泊跋語,周汝昌亦有跋語在后:
『……其謂詒晉齋刻本與此當(dāng)系同從一本摹出者,蓋不知詒晉所刻是陳緝熙本而非此本也。其謂逐畫詳校亦間有出入,正緣此耳。若陳陸兩本同出一祖本,則吾方與元白先生論之如是,至言神龍第一,此本次之,則亦是亦不是,非數(shù)語可了者矣。昨夕復(fù)收此冊,今晨記之。天大寒方由外歸,手戰(zhàn)墨滯,幾不成字。
『時乙巳十一月十三日。一九六五年之十二月五日也。解味書。』
這段文字真實反映了一九六○年代周汝昌綜考《蘭亭》的點滴,記錄了他和啟功(元白)先生關(guān)于『陳緝熙本』『陸繼善摹本』出自同一祖刻本的觀點。也從一定角度表明周汝昌反對『《蘭亭》為偽物』之說,見證了他為論證《蘭亭》之不偽所做論據(jù)搜集和研究考證工作的艱辛過程。
四 結(jié)語
藏品見證著歷史,探究藏品蘊含的內(nèi)在信息既是對歷史的解讀,對文化的傳承,更是對建立文化自信的助力。藏品研究作為博物館業(yè)務(wù)建設(shè)的基礎(chǔ),為藏品的保存保護、展覽展示乃至進一步活化利用提供可靠依據(jù)。恭王府博物館館藏的這批周汝昌舊藏碑帖,除了一般文獻類藏品研究包含的內(nèi)容、特點、價值、源流等,還因其個人收藏屬性存在更廣泛的研究空間。本文僅對周汝昌舊藏碑帖中的『蘭亭帖』部分進行初探,希望此篇階段性成果能為進一步深入研究提供基礎(chǔ)與啟發(fā)。
注釋:
①宗毛萬寶《紅學(xué)之外的奉獻——周汝昌〈蘭亭序〉研究述略》,載《書法賞評》二○一六年第一期,第二—七頁。
②陳忠康《〈蘭亭序〉版本流變與影響》,中央美術(shù)學(xué)院二○○八年博士論文。
③周汝昌《蘭亭秋夜錄》,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二○一一年版,第五—八頁。
④張公者《解味漢學(xué)——周汝昌訪談》,載《中國書畫》二○○八年第十期,第六二—七一頁。
⑤《周汝昌談書法藝術(shù)之『芒角』》,載《榮寶齋》二○一一年第十一期,第二三六—二三八頁。
⑥周汝昌《明拓天師庵本〈蘭亭〉考》,載《中國書法》二○一二年第七期,第二○四—二○五頁。
⑦周汝昌《紅樓無限情——周汝昌自傳》。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二○○五年版。
⑧周汝昌《永字八法——書法藝術(shù)講義》,桂林: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二○二一年版,第一五三—一六一頁。
(本文作者系文化和旅游部恭王府博物館館員)
(責(zé)編 王可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