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是被神話的一個人,他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知地理、通曉陰陽、熟知兵法……然而真正歷史上的諸葛亮多半是以政治家的身份被描述較多。
諸葛亮(181-234年),字孔明,瑯琊郡陽都縣(今山東臨沂),諸葛亮三歲喪母,八歲的時候父親也去世了,所以他自幼在叔父諸葛玄的庇護下成長。諸葛玄過世后,諸葛亮便過起了隱居的生活。他親自在地里耕種,經(jīng)常唱著《梁父吟》的曲調(diào)。他總將自己比喻成管仲、樂毅,當(dāng)時沒人相信,但他的朋友徐庶一直都認為他很有才華。后來也是徐庶向劉備推薦了諸葛亮,徐庶形容他就像一條潛臥的龍。建安十二年(公元207年),劉備三次往返拜訪,結(jié)識諸葛亮,才使得他的才華得以施展。
在羅貫中的《三國演義》里,諸葛亮有很多著名的計謀,然而在真實歷史中,都是子虛烏有的。比如三氣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雅量量高致,也未曾與諸葛亮謀面,所以三氣周瑜足不存在的。著名的草船借箭也不是諸葛亮的計謀,而是孫權(quán)。歷史上諸葛亮并不擅長軍事,而且用兵過于謹慎保守,《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他“連年動眾,未能成功,蓋應(yīng)變將略,非其所長!”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建興五年(公元225年),身為三國時期蜀漢丞相的諸葛亮決定興師北伐之前,向當(dāng)時蜀漢皇帝劉嬋呈了一道奏疏,也就是后來廣為人知的《出師表》。表書中,諸葛亮以十分懇切的言語,并縱觀當(dāng)時的局勢,反復(fù)叮囑后主劉嬋繼承先主劉備的遺志和美德。諸葛亮一生對匡扶蜀漢政權(quán)可謂是嘔心瀝血。諸葛亮雖然不太擅長軍事,但卻是治國之能臣,諸葛亮擔(dān)任宰相,撫恤百姓揭示法規(guī),精簡官職,權(quán)事制宜,誠心待人,公正無私,全國的百姓都敬畏他,愛戴他;雖然諸葛亮刑法政令嚴厲,卻沒有人怨恨他,因為他辦事公平且善言勸戒,在他多年的治理下,蜀國由衰漸盛,才有了五次北伐的底氣。
諸葛亮不僅治國有方,而且還是家喻戶曉的發(fā)明家。他一生發(fā)明了很多東西,比較著名的有:木牛流馬、孔明燈、八卦圖、諸葛連弩、孔明鎖、地雷等,有的已經(jīng)失傳已久,有的至今還存在于老百姓的生活之中。
饅頭,是人們?nèi)粘I钪械闹魇持弧VT葛亮七擒孟獲之后,班師的路上突遇江面上狂風(fēng)大作,當(dāng)?shù)厝擞萌祟^來祭奠死去的冤魂。諸葛亮為減少殺戮,想出用食物替代人頭的辦法,從而發(fā)明了饅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