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麗霞,張志鵬,劉小峰
昌樂縣人民醫(yī)院,山東濰坊 262400
失眠是指人在夜間難以入睡或保持睡眠,或睡眠不足,導致白天感覺疲勞和注意力不集中的一種常見睡眠障礙[1]。主要表現(xiàn)為入睡困難、睡眠質量差、頻繁醒來或早醒等不同形式。常見方法是通過西藥治療,短時間可以將失眠癥狀緩解,但長時間用藥容易出現(xiàn)肝功能損傷,并出現(xiàn)依賴性,因此效果存在不足[2]。中醫(yī)認為,失眠當屬于“不寐”范疇,經(jīng)中醫(yī)辨證分型,多為心脾兩虛型。在治療方面應當遵循安心定神、補益氣血、鎮(zhèn)靜催眠等原則[3]。其中歸脾湯具有補益心脾、安神定志的作用,其為中醫(yī)治療失眠的常用方劑之一。在此基礎上,中醫(yī)還強調配合非藥物治療方法,如通過艾灸刺激特定的穴位來調節(jié)人體氣血,達到平衡陰陽的作用[4]。為探討二者聯(lián)合的臨床價值,本研究隨機選取2021年1 月—2023 年2 月昌樂縣人民醫(yī)院收治的80 例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現(xiàn)報道如下。
隨機選取本院收治的80 例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為研究對象,按隨機抽簽原則分成對照組和觀察組,各40 例。對照組中男19 例,女21 例;年齡23~67 歲,平均(48.65±5.24)歲;病程1~6 年,平均(3.32±0.84)年。觀察組中男18 例,女22 例;年齡24~69歲,平均(48.49±5.35)歲;病程1~6 年,平均(3.28±0.80)年。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研究經(jīng)本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SD2020W546)。
納入標準:①經(jīng)中醫(yī)辨證分型確診為心脾兩虛型者;②年齡≥20 歲。
排除標準:①對本研究使用的藥物有禁忌證者;②同時有精神疾病,包括但不限于抑郁癥、焦慮癥等患者;③臨床資料信息不全者;④有嚴重心、腎、肝功能障礙的患者。
對照組采用歸脾湯治療。具體包括酸棗仁、白術、龍眼肉、黃芪、茯神各18 g;人參、木香各9 g;炙甘草6 g;遠志、當歸各3 g;生姜5 片、大棗1 枚。配置完成后,加水煎煮,每劑獲取200 mL 藥液,每日早晚各100 mL,溫服?;颊呓邮苓B續(xù)4 周的治療。
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使用穴位艾灸聯(lián)合治療。所選擇的治療穴位主要包括神門穴、足三里穴、三陰交穴,點燃艾灸后,將其放置在與對應穴位皮膚相距約1 寸的位置,每次每個穴位的灸治時間在15 min 左右,1 次/d?;颊呓邮苓B續(xù)4 周的治療。
①比較兩組睡眠質量。評價內容包括入睡時間、夜間覺醒次數(shù)、睡眠時間。
②比較兩組中醫(yī)證候積分。包括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多夢易醒、心悸健忘。評分均為0~3 分,分值越高表示癥狀越嚴重。
③比較兩組臨床療效。結合中醫(yī)證候積分降低幅度評價,下降幅度≥80%,為顯效;下降幅度≥40%且<80%,為有效;下降幅度<40%,為無效。治療總有效率=(顯效例數(shù)+有效例數(shù))/總例數(shù)×100%。
④比較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包括治療期間患者出現(xiàn)腹瀉、惡心嘔吐、皮疹等不良反應情況。
采用SPSS 20.0 統(tǒng)計學統(tǒng)計分析處理數(shù)據(jù),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計量資料(睡眠質量、中醫(yī)證候積分),采?。ā纒)表示,組間比較采用t檢驗;計數(shù)資料(臨床療效、不良反應發(fā)生率),采取例數(shù)(n)和率(%)表示,組間比較采用χ2檢驗,P<0.05 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睡眠質量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患者入睡時間、夜間覺醒次數(shù)、睡眠時間均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1。
表1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對比(±s)
表1 兩組患者睡眠質量對比(±s)
注:和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入睡時間(min)治療前73.55±10.45 73.41±10.28 0.060 0.952治療后(31.27±7.11)*(40.69±8.32)*5.443<0.001夜間覺醒次數(shù)(次)治療前4.16±0.65 4.20±0.70 0.264 0.791治療后(1.48±0.34)*(2.52±0.63)*9.187<0.001睡眠時間(h)治療前4.93±0.42 4.89±0.39 0.441 0.660治療后(7.52±0.95)*(6.23±0.71)*6.879<0.001
治療前,兩組患者的中醫(yī)證候積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觀察組神疲乏力、頭暈目眩、多夢易醒、心悸健忘方面的中醫(yī)癥候積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分]
表2 兩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積分對比[(±s),分]
注:和同組治療前相比,*P<0.05。
組別觀察組(n=40)對照組(n=40)t 值P 值神疲乏力治療前2.37±0.38 2.36±0.34 0.124 0.901治療后(0.75±0.22)*(1.16±0.30)*6.970<0.001治療后(0.81±0.21)*(1.15±0.36)*5.159<0.001頭暈目眩治療前2.34±0.41 2.27±0.38 0.791 0.430治療后(0.92±0.23)*(1.12±0.33)*3.144 0.002多夢易醒治療前2.33±0.40 2.37±0.48 0.404 0.686治療后(0.76±0.23)*(1.16±0.32)*6.419<0.001心悸健忘治療前2.34±0.43 2.25±0.36 1.014 0.313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80.00%),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兩組患者臨床療效對比
觀察組出現(xiàn)1 例腹瀉、1 例皮疹,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5.00%(2/40);對照組出現(xiàn)腹瀉、惡心嘔吐、皮疹各1 例,不良反應發(fā)生率為7.50%(3/40)。兩組不良反應總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χ2=0.000,P=1.000)。
失眠是指無法入睡、睡眠質量不佳或早醒等問題,臨床上非常常見。其可以導致白天嗜睡、精神不集中、情緒煩躁等一系列問題,對患者的生活質量和工作效能產(chǎn)生顯著影響[5]。失眠可以有多種原因,包括生理因素和心理因素,護理因素可能涉及內分泌紊亂、慢性疼痛、呼吸障礙等,而心理因素則主要包括焦慮、抑郁、應激等[6]。臨床治療失眠的方法有很多,最常見的是西藥治療,如具有鎮(zhèn)靜作用的抗抑郁藥物、苯二氮卓類藥物等。但是長時間的用藥會使患者出現(xiàn)依賴性,同時也容易增加機體耐受性,因此效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中醫(yī)稱失眠為“不寐”,根據(jù)癥候表現(xiàn)不同,可分為陰虛火旺型、心脾兩虛型、肝郁化火型、心膽氣虛型[7]。其中最為常見的癥型是心脾兩虛型,患者主要會表現(xiàn)出健忘、心悸、神疲乏力等癥狀。在中醫(yī)治療方面,主要會利用歸脾湯進行治療,該藥的主要作用是益氣養(yǎng)陰、健脾益肺、調理氣血[8]。在此基礎上,觀察組患者在本研究中增加了穴位艾灸,其為中醫(yī)傳統(tǒng)治療方法之一,通過燃燒艾葉產(chǎn)生的熱力刺激特定的穴位,以調節(jié)人體的氣血運行和功能狀態(tài),從而達到治療失眠的目的[9]。本研究結果顯示:觀察組治療后各睡眠指標均優(yōu)于對照組(P<0.05);觀察組各項中醫(yī)證候積分在治療后均低于對照組(P<0.05)。說明穴位艾灸與歸脾湯聯(lián)合治療有助于促進患者改善臨床癥狀,提升睡眠質量。同時,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95.00%)高于對照組(80.00%)(P<0.05),其結果和李倩[10]研究中聯(lián)合穴位艾灸的治療總有效率(93.33%)高于參照組73.33%(P<0.05)的結果一致。分析原因:穴位艾灸能夠刺激穴位,通過神經(jīng)反射機制影響腦部神經(jīng)系統(tǒng),調節(jié)交感神經(jīng)和副交感神經(jīng)的平衡,從而緩解緊張情緒、舒緩壓力,進而改善失眠癥狀[11]。同時,失眠常與內分泌功能紊亂有關,包括睡眠激素褪黑素的分泌減少等,而穴位艾灸可以刺激褪黑素的分泌,幫助恢復正常的生物鐘和睡眠節(jié)律[12]。另外,艾灸中的艾絨含有揮發(fā)油和有效成分,可經(jīng)皮膚吸收進入人體,具有溫通經(jīng)絡、活血化瘀的作用,促進身體的平衡和調節(jié)[13]。因此,穴位艾灸聯(lián)合歸脾湯治療失眠可以通過多個途徑改善失眠癥狀,提高睡眠質量。兩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看出,歸脾湯與穴位艾灸的聯(lián)合治療可以綜合發(fā)揮二者的優(yōu)勢,通過中草藥的內服和穴位的外刺激相結合,對失眠癥狀進行綜合調節(jié)[14]。這種聯(lián)合治療不僅能夠增強治療效果,減少藥物劑量和使用時間,同時還可降低不良反應發(fā)生風險[15]。因此也進一步說明二者聯(lián)合治療的臨床安全性顯著,這也更加容易被患者所接受。
綜上所述,臨床運用歸脾湯、穴位艾灸配合的方式治療心脾兩虛型失眠患者,能夠良好改善其睡眠質量,患者臨床癥狀變化幅度較大,總體療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