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遵義市作為歷史文化名城,擁有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在遵義中心城區(qū)湘江南岸的老城內(nèi),擁有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天主教等世界主要教派,其中佛教影響最大、最長久。老城過去的不少佛教寺廟,在遵義的文化歷史積淀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近期發(fā)現(xiàn)的海源殘墓碑,也成為我們研究遵義佛教歷史和悠久文化的有力證物,這塊碑刻和它所代表的一座寺廟,見證了遵義城市文化發(fā)展的歷程,有一定的史料價值,是重要的歷史文化實物。
關(guān)鍵詞:碑;海源;遵義佛教
海源殘墓碑,置于遵義市鳳凰山西北側(cè)紅軍烈士陵園內(nèi)主題雕塑后,鄧萍將軍墓前第一級臺階中。不知從何處移來,被當作料石填砌在臺階上,字跡朝上,殘缺不全,已有損毀,未采取保護措施。歷史上,這個地方曾經(jīng)有過寺廟,名萬壽寺,又名龍山寺、小龍山寺,毀于咸同年間戰(zhàn)火。1958年9月,遵義市人民政府報請上級批示在小龍山平臺上,小龍山寺舊址興建“遵義紅軍烈士陵園”。1985年,為紀念遵義會議五十周年,改造陵園,新建一座別具特色的紀念碑,將鄧萍將軍墓后移,并新建中軸線階梯,不知從哪里找來這塊殘碑,由此讓這塊碑重見天日。碑為墓碑,時間較早,加之殘缺,無法確證碑主是龍山寺住持,還是圓寂以后葬到龍山寺上面墓地的,這給考證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挑戰(zhàn)。
碑為青石質(zhì),殘留的文字共四行,楷書陰刻。全文如下:
……諱海源,□□□遵邑南鄉(xiāng)上溪人也,年十二入空門……
……越廿載,□□□師傳以衣缽,住持本城炎帝廟兼理府……
……隍、龍樓山三皇殿、馬王廟等處。生平崇節(jié)儉、甘淡泊,稍……
……所積□□□□□二十年間改修炎帝廟、龍樓山三皇殿……
首先,我們根據(jù)現(xiàn)狀拓碑,將其文字錄下,再經(jīng)過辨認和查找資料,確認碑主人為清雍正時代遵義城炎帝廟等處住持海源。
關(guān)于碑的主人海源住持,在史書上查找不到更多的相關(guān)資料,但我們根據(jù)其碑文所記及推論,可略知其身世。海源住持是遵義縣南鄉(xiāng)上溪人(根據(jù)《遵義縣志》載,上溪即今播州區(qū)尚稽鎮(zhèn)①)。他十二歲入空門,進入佛界,成為佛教中人。過了二十余年,繼承其師傅的衣缽,先后出任老城炎帝廟、兼理府城隍、龍樓山三皇殿、馬王廟等處住持。生平崇節(jié)儉,甘淡泊,以后將生平所積累的資金,在二十年間改修炎帝廟、龍樓山三皇殿等寺宇。海源住持在世不足六十歲,在遵義佛教界影響卓著。
另據(jù)遵義市播州區(qū)龍坪鎮(zhèn)瓦廠寺(又名復興禪院、復興寺)“通性靈和尚碑”上所載:碑文正中十九字為“傳臨濟正宗脫化本師上性下靈老和尚之墓前②”,正中左側(cè)十四字為“昔日□溪□瓦廠 ,于今一脈往西天”。右側(cè)十三字為“孝徒:海源、潔、渭;孫:寂成、壽、胤、昌、學;□□□□、禪、惠。學徒:清潤”,落款為“大清雍正陸年歲次戊申孟冬月谷旦立”。在此碑中可以看見性靈和尚的徒弟中正好有一名孝徒稱為海源,而且排名在第一位,是一名優(yōu)秀的弟子。尚稽鎮(zhèn)進出遵義城都必由龍坪鎮(zhèn)瓦廠寺經(jīng)過,這與《海源住持殘墓碑》上關(guān)于“海源住持是遵義縣南鄉(xiāng)上溪人,十二歲入空門,二十余年,出師繼承其師傅的衣缽,先后出任老城炎帝廟、兼理府城隍、龍樓山皇殿、馬王廟等處住持”的記錄相符合,由此證實瓦廠寺的“孝徒海源”即《海源住持殘墓碑》上的“海源住持”。
“上溪”與“尚嵇”是不是同一個地名呢?查《尚嵇鎮(zhèn)志》得知,在尚嵇韓街下壩邊沿有天然黃家龍?zhí)?,有小溪流出,小溪出韓街場后,流經(jīng)前軍壩、龍坑水,再經(jīng)上、下二壩流入張家寨,遂名張家溝。經(jīng)張氏家廟回龍寺附近石牛槽進入消洞,成為地下暗河流入烏江。張家溝流經(jīng)上下二壩,三彎九曲,迤邐而下,在下游的鄉(xiāng)民眼目中,就稱上游小溪為“上溪”,把“上溪”流經(jīng)的鄉(xiāng)場,稱之為“上溪場”。場鎮(zhèn)因溪水而得名。由于來往各地口音差異,“尚柒”“尚?”“上溪”都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口碑和各種記錄中。明萬歷平播以后,李化龍《平播全書》首次將“上溪場”記錄為“尚稽場”。在遵義讀音中“稽”字、“溪”字皆讀為“期”音。“尚稽”二字在明清時期即一直固定下來。新中國成立后,用“嵇”代替“稽”。因此,“上溪”與“尚嵇”就是同一個地名,海源住持出生于“上溪”就是今天的“尚嵇”,這是肯定無疑的了。
海源住持生長于清雍正時期(1723—1735年),先是十二歲在瓦廠寺為徒。二十余年后,雍正六年(1728年)其瓦廠寺師傅圓寂,得其真?zhèn)鳎仙秊樽〕?。三十二歲以后,先后或同時出任老城炎帝廟、兼理府城隍、龍樓山三皇殿、馬王廟等處住持。經(jīng)過二十年余年,改修炎帝廟、龍樓山三皇殿等寺宇。去世時間在碑上已無法查看,但根據(jù)記錄推論,其在世時間不足六十歲,但在遵義佛教界影響卓著。我們還可以根據(jù)碑記,看出海源住持時期遵義宗教的歷史情況。
海源擔任炎帝廟住持時,對該廟進行維修。遵義炎帝廟建于明代,后更名為火神廟,祭祀火神祝融,歷代都有修補。古人祈禱火神能力巨大,降妖除魔免災,對火神極為重視,所以廟堂占地比其他廟宇更為寬闊,經(jīng)過海源住持改建以后,場景更是蔚為壯觀。《續(xù)遵義府志》載:“此廟深遂四層,殿前鑄鐵鼎,高八尺余。③”《續(xù)遵義府志》(卷四·壇廟寺觀附):“火神廟,在北街內(nèi)(前志),同治甲子年(1864年)城失陷,舊廟毀,十一年知縣凌彝銘募建,頗極壯麗,費三千余緡。③”
海源曾經(jīng)住持的城隍廟原建于老城外湘山之下(今新華路丁字口南側(cè))。明萬歷晚期,由遵義知府孫敏政在老城大仕閣巷北側(cè)重建,有堂廡、正殿、左右廊道,兩側(cè)廊道列府屬各州縣城隍和本廟土地,神號為“府城隍之神”。每年在春、秋兩個季節(jié)祭祀,附祭于山川神壇。風云雷雨山川居左,城隍居右。新官到任,以羊、豬各一只,獻祭于城隍廟。海源住持時,對該廟進行了全面維修④。
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袁玉錫征收府城隍廟開辦遵義師范傳習所,收生員100名,培訓新式教育師資,成為全省最早的師范學校。1914年,遵義縣長周恭壽在府城隍廟址建成遵義縣立女子師范學校,為貴州最早的女子中等學校之一。1925年,改為縣立女子中學。1939年春,學校實行男女生兼收,更名為遵義縣立中學校。1944年秋,縣中高中部三個班劃走并入貴州省立遵義高級中學(在匯川壩,即今遵義市第一人民醫(yī)院址),城隍廟的縣立中學則更名為縣立初級中學。
龍樓山三皇殿位于老城勝龍岡平臺上,海源在老城擔任三皇殿住持時,發(fā)現(xiàn)三皇殿破敗不堪,早就沒人打理,于是出資請人重修三皇殿,可惜毀于同治時期戰(zhàn)火之中,后來長期成為駐軍營地。龍樓山,即今遵義老城大龍山之一脈?!蹲窳x府志》載:“錦屏山,在城西南,茂林修竹,狀如錦屏。山為府治所據(jù),巍峨矗立,氣象端嚴。其上一稱勝龍岡。左又稱龍樓山,城繞麓至其顛。一水出東麓,流入西門,為西門溝,貫城出東右水門,入湘水;一水出中麓,為櫻桃井,供櫻桃街左右居人汲,俗名水井灣。府署、學政、行署皆有井④?!饼垬巧骄褪窃瓉淼腻\屏山,今又名碧云峰,為老城大龍山的一座山峰,與府后山相連,皆為老城西側(cè)天然屏障。其南邊是白虎頭(今大興路中段)、西邊為龍樓山(碧云峰)、北邊是大龍山(青龍入水),具有背砥老城、湘水為壑的防御優(yōu)勢,是當時遵義城的天然戰(zhàn)略屏障。明萬歷二十九年(1601年),當時播州土司楊應龍的叛亂剛剛被平定,為了地方長治久安,明王朝設立遵義府,府衙門就設在今天的碧云峰(錦屏山)山麓下。
海源殘墓碑中所說的馬王廟,其舊址位于老城官井路,早已不見當年的蹤跡。清末,遵義知府袁玉錫,在黔六年,思想開明,創(chuàng)辦新學,舉辦實業(yè),政績突出,為遵義文化、教育和經(jīng)濟發(fā)展作出了特別重大的貢獻。為紀念其政績,遵義民眾將馬王廟改建建為袁公祠,以示紀念。1937年,以袁公祠空閑房屋開辦玉錫小學,后根據(jù)發(fā)展需要,又更名為玉錫中學。
關(guān)于炎帝廟,海源住持在擔任管理工作、進行維修改建的時候,可能不會想到,他去世若干年以后,炎帝廟居然會與遵義近代史上的一樁重大事件產(chǎn)生糾集,這就是在當時地方士紳的引導下,19世紀70年代初期爆發(fā)的大規(guī)模反洋教斗爭—“遵義教案”。
同治八年(1869年)端午節(jié)前,遵義民眾在醮首楊樹勛的帶領(lǐng)下,例行前往遵義老城中心地帶的炎帝廟打醮求神,其中一位天主教民楊樹榮跟隨大家一起入廟焚香,被另一位教民楊希伯強行阻止。雙方發(fā)生口角,隨后民眾迎接表章出來至大十字,楊希伯率領(lǐng)教徒上前撕壞表章。民眾大怒,遂互相沖突扭打,經(jīng)遵義協(xié)兵彈壓而散。后楊希伯集結(jié)教友,沖入炎帝廟,將廟內(nèi)神壇經(jīng)像一切器物,全部打毀。民眾大怒,于是不約而同涌入教堂,毆傷天主教主教林司鐸,繼而搗毀教堂及天主堂開設的醫(yī)鋪愛仁堂,成為教案導火索。
遵義教案雖由楊希伯挑起,但遵義民眾與教會的矛盾其實由來已久。那就是本地教民加入教會后,經(jīng)常依附教會欺壓百姓、干涉詞訟等,他們的惡行受到傳教特權(quán)的包庇。也因為地方官員畏懼,民眾冤屈難以伸張,遂使民眾與教民的矛盾逐漸積累,終于在端午節(jié)時由教民楊希伯徹底引爆。端午節(jié)爆發(fā)的民眾與教民沖突將代表地方利益的士紳推到了天主教會勢力的對立面,遵義人民反洋教的斗爭精神也在這個時候得到了充分激發(fā)。
五月初五,在民眾與教民爆發(fā)沖突后翌日,忿忿不平的士紳們也站出來,召集遵義民眾群聚天主教堂,“遵郡紳士蹇訚等,組織兵練抄毀教堂,毆傷司鐸”,因此清廷與法國進行重大國際交涉。之后,清廷委派李鴻章辦理遵義教案,指定由遵義士紳蹇訚主持遵義教案善后事宜,處死百姓一人,判刑四人,賠銀三萬兩結(jié)案。
同治十二年(1873年),胡縛理用清政府賠款重修天主教堂。光緒八年(1882年)六月,發(fā)生第二次“遵義教案”,教堂再次被毀,至1886年在原址重建竣工。
此案例中的炎帝廟,就是海源曾擔任住持的寺廟。
海源在老城擔任各寺廟住持時期,遵義的宗教場所遍布全城,廟觀、教堂、清真寺齊全,各行業(yè)的祀廟和官方的廟宇相依共存?!蹲窳x府志》記載:老城僅四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就有各教寺觀20余間,其中影響較大的有南泉寺、祝厘寺、菩提寺、龍華寺、府城隍廟、縣城隍廟、關(guān)帝廟、馬王廟、火神廟、藥王廟、油匠廟、呂祖廟、孫臏廟、魯班廟、楊泗廟、梅葛廟、玉皇觀、元天宮、清真寺、天主堂等④。
其實這都是有歷史淵源的。清代初期,許多明末重臣、文人名士,不愿為清政府所用,或歸隱田園、躬耕為業(yè),或隱居山野、出家為僧,都往西南地區(qū)逃避。造成遵義黔北方圓之地文化興盛、教派紛繁。他們不舍前朝文化與生活習俗,堅守文化傳統(tǒng)與不甘失落的心情,心境變得消沉抵觸。當時在遵義有重要影響、為遵義培養(yǎng)出一大批文人學士的僧人大有人在。比如著名的僧人錢邦芑、丈雪、程啟相等。這是造成各教興盛和人員眾多的主要因素,同時也給海源住持融入佛事,發(fā)展成長提供了一個難得的環(huán)境和機會。
由此可見,遵義老城的確是一個各種宗教文化集聚開放之地,文化內(nèi)涵豐富多彩,歷史意蘊豐富深厚。
一塊已經(jīng)殘缺的碑刻,文字不多,內(nèi)容卻包羅萬象,其中蘊藏著大量的宗教歷史文化信息。通過分析,我們可以得出許多重要結(jié)論。首先是考證墓碑的主人及其時代背景,墓碑主人出家學習成長過程以及對遵義佛教事業(yè)的貢獻;其次,墓碑主人生平“崇節(jié)儉、甘淡泊”,不僅是佛教的榜樣,更是值得學習、引為楷模的典范實例。再次,了解播州區(qū)個別地名的歷史演變和歷史文化淵源,研究了解清代前期遵義佛教界的盛況和佛教界的歷史文化名人,使我們不僅看到這塊碑上所刻下的文字表象,更看到墓碑后面所關(guān)聯(lián)的文字信息和歷史真相。最后,這塊殘碑需要予以切實的保護,以便下一步更好、更深入地進行研究。
作者簡介
樊洪玉,女,漢族,貴州遵義人,館員,遵義市紅花崗區(qū)文旅綜合服務中心主任,研究方向為文物保護與利用。
注釋
①《遵義市地名志》,1982年8月版。
②《遵義縣文物志》(第一集),遵義縣文物管理委員會編,1983年5月版。
③《遵義府志》遵義市志編纂委員會辦公室出版,1986年3月版。
④《續(xù)遵義府志》遵義市紅花崗區(qū)地方志辦公室出版,2000年11月20日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