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佳
摘? 要:堅守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原則,能夠保障教育過程的穩(wěn)定性,幫助學生從根本上掌握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相關內容。但目前部分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目標意識不清晰,校內缺少教育原則落實的監(jiān)管體系,以及教師缺少對教法的優(yōu)化研究,導致教育原則的落實出現了思維教條化、實踐缺位化和邏輯知識化過強等一系列問題。對此,建議教師加強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的深層次研究,在理清原則規(guī)律的基礎上,確認教育重點,并且嚴格按照其具體要求踐行教育工作;還要積極開展實踐方面的教學,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含義,掌握將其應用到教育實踐的能力。
關鍵詞: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
中圖分類號:G64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2095-9052(2024)04-0130-03
作者簡介:劉? 佳(1989.01—? ),女,漢族,江蘇省泰州人,碩士研究生,講師,研究方向: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論與實踐。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等學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新時代大學生馬克思主義幸福觀培育研究”(項目編號:2021SJB1146)。
引言
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是以馬克思主義哲學為內容的一種思想政治教育形式,以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為主,去闡明自然、社會和人類思維的一般規(guī)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立足于人類科學知識的基礎上,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具有極為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主要是通過學習馬克思主義來更好地認識世界,重點是基于馬克思主義哲學對世界的立場和觀點,幫助學生建立以馬克思主義為主的世界觀和方法論。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認識和適應社會。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形式會受到時代環(huán)境的直接影響,對此想要保障教育的根本質量,就需要立足于新時期的發(fā)展視角,對新時期內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原則展開深入分析。
一、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原則
(一)一般性原則
第一,理論實踐高度結合原則的根本意義是,如果在思政教育過程中只傳遞理論知識,而不引導學生在實踐中理解內化知識,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就只能停留在淺層,無法從更深層視角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立場觀點和方法。更無法基于現實世界,對世界進行哲學性角度的深刻思考,學生也就無法形成認識世界的切實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認為,對現實生活的具體實踐需要建立在從事實出發(fā)、尊重客觀實際情況的基礎上,需要透過事物表象對其本質進行判斷,了解事物普遍存在的矛盾和邏輯抽象性,才能更客觀地認識世界,解決世界存在的問題。因此,馬哲主義的一般性原則,首當其沖就是對理論和實踐的高度結合進行明確要求。
第二,重視歷史并講求邏輯的原則,強調學生在了解歷史的過程中,必須帶有邏輯性去思考。意義在于,邏輯能夠篩選歷史過程中真正有價值的事物。一旦缺少邏輯性,對歷史的看待和理解也會淪為抽象、無意義的認知。邏輯從歷史經驗中產生,但同時邏輯也是真正有價值的歷史經驗。學生對歷史的了解和分析必須做到去偽存真,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但歷史也不應屈從于邏輯,而是要用歷史的真實性去對邏輯進行辨析和解釋。簡言之,邏輯和歷史相互滲透,學生也必須在二者之間找到一種平衡,全面認真地分析歷史,帶著邏輯性去考察歷史。
第三,對抽象和具體相互平衡的原則,則是為了在馬哲主義的哲學性和學理性之間探究均衡的必要方法。哲學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抽象特征,但如果只將思維停留在抽象理解的范圍內,就無法將思想上升到解決世界問題的層面。故而馬克思強調對哲學知識的應用必須做到具體和抽象相互平衡、相互統(tǒng)一。人們可以從具體逐漸進入到抽象理解的過程中,也就是從現實出發(fā),對社會存在的哲學本質進行研究。人們也可以從抽象到具體入手,對抽象的哲學觀點進行科學性的具體研究,從而將看似虛無縹緲的哲學思想,辯證規(guī)劃為一種有跡可循的思想形態(tài)。整體來看,一般性原則所強調的是學生看待事物的方式必須達到二元統(tǒng)一。
(二)具體性原則
第一,批判性原則指的是在研究任何一種理論時,無論該理論在哲學界有怎樣的理論地位,學生都必須帶有批判性的眼光,對哲學思想進行合理懷疑。要懷疑一切思想,并且要帶著對事物的思考對理論所揭示或披露的真相進行反思。即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要求學生擁有懷疑和否定一切的勇氣。也正是因為馬克思本身對現實世界和既有的理論經驗擁有懷疑和批判的意識,才形成了著名的馬克思主義哲學理論體系。因此學生必須建立堅定的、獨立的批判性思維,才能成為現實的審視者。
第二,辯證性原則指的是,在看待或接受某個觀點時,找到該觀點矛盾和統(tǒng)一之處,從更全面性的眼光,運用更系統(tǒng)性的科學邏輯,對該觀點進行辯證性看待。即辯證性原則要求學生對新事物的判斷和吸收,需要建立在動態(tài)發(fā)展審視的基礎上。不能盲目相信任何一種觀點,而是基于獨立主觀的思維方式,去揭示事物本質。更要通過實踐來反復確認理論觀點的正確性以及理論觀點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即便自身思想意識本能排斥某個觀點,學生也要以辯證的眼光認真核實該觀點的正確性,及其存在的矛盾,以及矛盾產生的原因。如此學生才能形成更加強大且客觀的思維能力。
第三,創(chuàng)新性原則指的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教育旨在培養(yǎng)學生對事物進行創(chuàng)新的意識和能力,即學生必須具有不安于現狀的積極性,能夠在現有物質的基礎上對其進行改變。并且具有獨特的獨創(chuàng)性思維,能夠根據自己獨有的思維方式對事物進行主觀性改變,使之成為具有創(chuàng)新特性的全新事物。之所以對學生的創(chuàng)新性加以要求,是因為馬克思主義認為事物的理論應該以發(fā)展性為主。想要實現長期不斷發(fā)展,就必須對現有物質進行懷疑,并且要帶著更具發(fā)展性的眼光,對事物進行創(chuàng)新,如此才能不斷豐富和發(fā)展人們看待世界的理論體系。
二、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落實的現存問題與根本原因
(一)教師教育原則認知不清晰,教學思維教條化特征明顯
隨著信息技術的快速發(fā)展,大學生會受到來自互聯網的錯誤思想思潮負面影響。要提升大學生的信息甄別能力,幫助其建立堅定的思想意識形態(tài),關鍵在于培育大學生形成良好的認知世界、厘清現實問題的能力。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目標是通過哲學思辨,來幫助學生形成更客觀看待事物的方式方法,幫助學生建立科學的世界觀,提升其思想道德素質,形成良好的創(chuàng)新、懷疑、批判精神。然而,許多院校內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并未得到充分落實,教師忽略了對學生思辨意識、批判精神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培育,令整個課堂充斥說教性意味。這不但會降低學生的學習興趣,還會令學生無法形成科學的世界觀[2],難以生成用科學眼光看待世界和解釋世界的方法。
(二)教育原則落實缺乏監(jiān)管,教學實踐缺位化現象明顯
在部分思想政治教育課程中,許多教師都混淆了思辨和辯證之間的差異性,從而令教育工作脫離了辯證性原則,轉而以思辨形式為主。思辨和辯證的區(qū)別在于,在哲學視角內思辨指的是運用邏輯推導,進行純理論、純概念的思考,沒有客觀坐標作為依據。而辯證指的是看問題的眼光全面,使人們通過概念、判斷、推理等思維形式對客觀事物辯證發(fā)展過程的正確反映[3],以便于從本質上更系統(tǒng)完整地認識對象。而當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以思辨形式為主時,就會導致哲學教育過于重視理論而輕視了實踐的重要性,從而令課程成為空洞的文字聽說課,更會導致教育過程的歷史性和邏輯性被分割,不利于學生以科學視角看待世界。產生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校方并未對教師是否落實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進行有力的監(jiān)管,從而導致思政課堂的非客觀推導占據主位,促進強化理解的實踐教學明顯缺位。
(三)教師所選教育方法不恰當,教學邏輯知識化轉變明顯
結合上文來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絕對不是單純地傳授知識的課程,而是要提升學生的智慧水平,讓學生自主形成認識世界、批判世界和創(chuàng)新世界的思想意識。但許多教師在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過程中所選擇的教育方法不恰當。例如,未按照哲學的形式開展哲學教育,或采用單一的教授式、講述式教學法來開展教學,使得學生的自主性、創(chuàng)新性和創(chuàng)造性思維被壓制,更使得整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課堂成為單純的知識呈現類課程。教師無法培育學生形成更立體的邏輯思考能力,也不重視對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高度統(tǒng)一。這一現象產生的根本原因是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研究不夠深入,使得教育方法無法與哲學教育的具體要求相匹配。
三、新時期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貫徹落實的路徑
(一)深層次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厘清原則規(guī)律確認教育特點
要從根本上提升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貫徹落實的質量,教師應當積極開展對教育原則的研究。務必要從深層次理解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相關要求,厘清基于原則的具體內容和規(guī)律,以此來確認教育特點。首先,一般性教育原則是堅持用理論和實踐相統(tǒng)一、理論和邏輯相扶持、抽象與具體相平衡的原則來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4]。其次,具體性原則是對一般性原則的完善落實。如果說一般性原則是教師教學設計階段的必要考量,那么具體性原則就是需要滲透在教育話語教學策略和教學實際當中的內容。故而,在每次開展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都必須培育學生的批判、創(chuàng)新精神。對理論知識講解務必要與實踐活動相吻合,應以帶領學生認識世界為前提,將理論知識作為學生的理論武裝,在帶領學生參與到認識世界的過程中,讓學生在研究歷史和研究政治的過程中,有效掌握科學認識世界的方式方法。但教師也應該注意教學過程中實訓材料的選擇,需要使用具有實用性價值,也就是基于新時代發(fā)展、能夠揭露社會本質的案例材料來開展教學。這樣才能保證學生在理論與實踐結合學習的過程中,借助馬克思主義理論哲學對現實世界的解讀,以及合理、更貼合實際的對照案例,對社會建立更立體、清晰的認知印象。教師也需要基于社會案例,設置一些能夠啟發(fā)學生創(chuàng)新思維的課題,令學生每次接觸到社會案例時,都必須對社會案例產生獨立見解。這可以進一步提升學生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認知程度。
(二)認真落實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順延原則要求踐行教育規(guī)劃
在具體開展并落實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的過程中,教師需要認真踐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的具體規(guī)劃。首先,必須幫助學生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辯證統(tǒng)一的思考能力[5],也就是學生需要形成在不同情況下,應用不同理論展開思考的意識。對此,教師在講解某個理論或分析某個社會現象時,可以就某個課題要求學生反復從不同視角展開辯證分析,務必要讓學生形成多角度思考的思維習慣。并且教師需要基于學生的想法,與學生就“合理性”和“哲學性”展開探討,不但要引導學生產生獨立想法,更要幫助學生辯證看待和分析自己的想法,從而有效提升學生思維上的辯證能力。其次,教師要保證在哲學教育過程中,所使用的例證符合具體的教學情境。要讓學生意識到哲學理論是在生活中凝練而生的哲學,這可以幫助學生更完善地領會哲學與現實的對應關系。這就需要教師大量舉出政治或社會基層相關的例子,也可以沿著我國發(fā)展的歷史時間線,逐一為學生解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思想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以及哲學主義思想在現實社會中貢獻了怎樣的力量,在哪些政治規(guī)劃和社會形態(tài)中有所投射。該部分中,主要教學任務仍然是通過認知拓展幫助學生建立對世界的客觀印象,但印象的建構要逐漸開始深入。再次,在具體開展哲學史教育的過程中,教師應當本著邏輯與歷史相統(tǒng)一的原則,引領學生分析哲學理論基于哪部分歷史而產生,產生的契機是什么,由此幫助學生理清歷史和哲學觀點之間存在的必然關系,以此來促進學生掌握,在批判和懷疑歷史中生成獨特思想的技巧;還要將哲學、歷史和現實有效串聯,幫助學生更清晰建構對世界的印象。
(三)積極開展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在實踐中創(chuàng)造個人價值
考慮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對實踐教學的明確要求,建議教師積極開展馬哲實踐教學,幫助學生在實踐過程中提升馬哲理論水平。但馬克思主義哲學實踐教學的開展也需要注重理論的適用性,要在開展實踐教學前,確保實踐活動所需的理論知識,是學生已經裝備的理論知識基礎。理論教學過程中要引導學生建立對社會實踐的疑問,如此才能讓學生更主觀、更有目的性地參與實踐活動。例如,教師可以在講解馬克思哲學當中對現實領域批判這一理論觀點時,以我國重要歷史時期的發(fā)展轉折點作為實例。讓學生自主探究歷史轉折出現的根本原因,及歷史人物對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作出了怎樣的批判,批判的相關觀點與當時的歷史時期具有怎樣的對應關系,等等。在學生就這些問題展開思考時,便能夠有效將對馬克思哲學的理論積累,有效聯系到現實當中。重點在于,教師需要在引導學生研究歷史的過程中,強調思維的邏輯性,并不斷引導學生對現實進行懷疑、批判和創(chuàng)新。
結語
馬克思主義哲學作為基于科學思想而成形的哲學理論體系,為學生提供了更客觀科學認識世界的方法,是學生解釋世界和認知世界的強大的哲學武器。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的質量保障,建立在充分尊重其教育原則的基礎上。基于原則開展教育,能夠盡可能維護馬哲教學活動的整體質量。而教育者與高等學校馬克思主義哲學專業(yè)的教育基本原則的關系,應當一以貫之的是教師承擔著高等學校闡釋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原則、落實馬克思主義哲學要求的責任義務。而當下我國教師對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研究并不深入,對其教育原則落實的相關問題理解不透徹。在學生亟需提升世界觀視野的當下,教師必須深刻意識到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的獨特價值,并積極改變教育的具體形式,以此來有效規(guī)避可能產生的教育困境,令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與時代發(fā)展保持同步,有效轉化為學生思想政治意識的理論武裝,促進學生思維科學發(fā)展、與時俱進。
參考文獻:
[1]王瑞香.中國共產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觀發(fā)展研究[D].山東大學博士學位論文,2019.
[2]李樂.信息技術在小學語文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策略[J].中小學電教,2022(8):61-63.
[3]“辯證”與“辨證”[J].貴州中醫(yī)藥大學學報,2021,43(3):97.
[4]劉豫萱.馬克思主義視域下的哲學自覺研究[N].山西市場導報(地方級),2023-10-19(D03).
[5]任維東.讓馬克思主義哲學回歸大眾[N].光明日報(中央級),2015-07-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