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xiàn) 在 人 們 常 說 的“元寶”“金元寶”等俗語,為何用“元”字,很少有人能夠說得清楚,甚至有人誤解為圓形的錢幣 。 其 實 ,“ 元 寶 ”之“元”,乃是指朝代、皇位更迭后所改的年號,或者皇帝任期內(nèi)所改的年號,只是從唐代開始一直誤用到了今天。
《舊唐書·食貨志》記載:唐高祖李淵即位后,廢除了隋代的五銖錢 ,改 鑄“ 開 元 通 寶 ”錢。武德是唐代的第一個年號,因此稱“開元”,是開始新的紀(jì)元、開國的意思,這就是“開元通寶”中“開元”的來歷;“寶”是珍寶,用為錢幣之名;“通”是通行、通用之意。著名書法家歐陽詢親自書寫“開元通寶”四字鑄在錢上,四個字的分布是:“開”在上,“元”在下,“通”在左,“寶”在右。本來應(yīng)該按照“先上后下,次左后右”的順序讀作“開元通寶”,但民間卻往往誤讀作“開通元寶”。
到了宋代,據(jù)《宋史·食貨志》記載:“太祖初鑄錢,文曰‘宋通元寶?!彼翁娴牡谝粋€年號是建隆,但他已經(jīng)不明白“元”是建元之意,因此誤為“宋通元寶”,宋代通用的元寶。這時的“元寶”一詞,已經(jīng)成為所鑄錢的代名詞。
到了宋太宗時期,據(jù)《宋史·食貨志》記載:“初,太宗改元太平興國,更鑄‘太平通寶,淳化更鑄,又親書‘淳化元寶,作真、行、草三體。后改元更鑄,皆曰‘元寶,而冠以年號,至是改元寶元,文當(dāng)曰‘寶元元寶,仁宗特命以‘皇宋通寶為文,慶歷以后,復(fù)冠以年號如舊。”這可真夠混亂的,一會兒是正確的“通寶”,一會兒又是錯誤的“元寶”,從此就再也分不清二者的區(qū)別了,“元寶”的稱謂遂以訛傳訛、將錯就錯地沿用了下來。
摘自《天津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