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河北邯鄲發(fā)生了一起嚴重的未成年人校園欺凌犯罪案件,涉案的三個年僅13歲的初一學生竟然合伙殺害了同班同學王某。事件引發(fā)全國關注,要求嚴懲兇手的聲音一浪高過一浪。隨著最高人民檢察院核準對三個未成年人的罪案追訴,由此引發(fā)的輿情才逐漸平息。
但對教育從業(yè)者來說,事件卻不能就此結(jié)束,還需更深層次的反思。從某種意義上說,三個加害者也是受害者。和被害者一樣,他們也正處花一般的年齡,美好的青春剛剛開始,人生卻就此反轉(zhuǎn)。這是他們命運的悲劇,也是教育的悲歌。
殺人前密謀挖坑,殺人過后淡定如常,他們何至于如此冷血?我們不禁要問:有人給他們講過與人為善、如何做人的道理嗎?有人傾聽過他們的心聲、了解過他們的內(nèi)心世界嗎?或者從更低的要求上說,有人好好看過他們一眼,哪怕僅僅是和他們談過一次心嗎?涉事學校可能會說,道理我們都講了,孩子我們也力所能及地關注了。但捫心自問,對于這些留守兒童的教育,我們盡力了嗎?
嚴重校園欺凌事件所折射出的是學校教育的痼疾。正是因為學校教育的失能,類似事件才一而再、再而三地發(fā)生,以至于釀成今天的悲劇。如果只是被動應對而不從根本上改進學校教育,類似事件的發(fā)生就不可避免。
事件的發(fā)生給我們深刻教訓,也警示我們除了關注學生知識學習,更要體察學生生活世界:一旦生活世界中生命關懷缺位,學生就會漠視生命,不僅不以欺凌他人為恥,更可能走向犯罪;我們需要覺察學生的文化境遇:在精神文化和物質(zhì)進步錯位的當今時代,學生掛念手機、沉迷網(wǎng)游,讓物欲、享樂、暴力占據(jù)了精神世界;我們需要甄別校園的主體關系:當愛被消解,權利被遮蔽,冷漠成為常態(tài),主體關系就會異化,校園欺凌就會成為必然;我們還需要體悟?qū)W生的情感狀態(tài):當無法通過正常渠道抒發(fā)自己的情感,同理心可能隨之缺失,通過傷害他人來宣泄情緒就成了選項……
為此,學校教育需要補上的課有很多:從生活改進的角度,需要提振生命意識,喚醒身體同情,實現(xiàn)生命圓融;從文化育人的角度,既要擁抱現(xiàn)代文明,更要汲取傳統(tǒng)文化的養(yǎng)料;從關系調(diào)適的角度,需要喚醒主體間愛的關懷,切實尊重主體的權利,維護集體承認的價值;從情感觀照的角度,需要深化社會情感認知,強化同理心與互助文化,加強社會情感學習協(xié)同……
當然,教育要做的還有很多。當每一個學生都被“看見”,當每一個班級都充盈著理解和關懷,當每一所學校都能讓學生找到存在的價值,當每一個家庭都沐浴著愛的溫情,校園欺凌就將遠離我們的世界。
教育不易,我們也無法選擇,但路雖遠行則將至,事雖難做則必成。
(徐向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