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敏歆 張恒煙
【開欄的話】清代阮元著有《南北書派論》《北碑南帖論》,用以論證書法藝術存在明顯的地域特色。雖然在信息發(fā)達、兼容并包的當下,南北東西之爭已成舊談,但俗語說“一方水土一方人”,各地區(qū)總有不同的文脈和風格。本欄目旨在為讀者梳理并呈現(xiàn)不同地域的書法文化發(fā)展史。
隨著王家衛(wèi)導演的電視劇的《繁花》熱播,上海這顆璀璨的“東方明珠”近日更加神采奕奕。海派藝術館同期推出“何止海派——近現(xiàn)代海派名家作品展”,上海中國畫院也展出“百年誰斷——近現(xiàn)代帖學的振興暨沈尹默、潘伯鷹、白蕉書法學術特展”。本期特將風云跌宕的上海書法史予以簡要梳理。
商周秦漢唐五代——荒蕪的上海書壇
上海東通東海,西臨太湖,是長江的入???。如今繁華的上海灘在遠古其實是一片汪洋,6000年前才形成陸地。那時的上海屬偏遠外濱,并不在政治經(jīng)濟文化核心帶。因此,上海書法發(fā)端較晚,從商周秦漢到中國書法史上最輝煌的東晉和盛唐,以至于當長安出現(xiàn)“楷書三大家”以及“顛張醉素”等熠熠星光之時,上海書法卻一度荒蕪。
西晉陸機——上海書壇的第一位名家
三國孫吳政權統(tǒng)治江南的60多年間,因重視水利和農(nóng)業(yè),經(jīng)濟發(fā)展顯著,繁榮延及當時的上海。孫權稱帝后陸遜由大將軍升為丞相,成為華亭的江東望族。陸遜的孫子陸機善寫章草,成為上海書法史上第一位閃耀的名家。陸機的代表作——法書《平復帖》被尊為“墨皇”和“祖帖”,是中國書法史上“章草”到“今草”過渡的典范。由此可見,上海書法史起步雖晚,但它卻擁有中國書法史上傳世最早且流傳有緒的可信真跡。
米芾奏響了上海文人書法輝煌的前奏
上海書法在宋朝迎來了復興前兆,“宋四家”之一的米芾與上海因緣密切。北宋元豐五年(1082)米芾任上海青龍鎮(zhèn)鎮(zhèn)監(jiān),頻繁參加當?shù)氐臅媱?chuàng)作活動,《隆平寺經(jīng)藏記》等作品即出自彼時。宋元時期的青龍鎮(zhèn)是上海最早的對外貿(mào)易港口,成為墨客騷人詩文唱和之地,一派繁榮。以書聞世的蘇軾、米芾,以及接下來的趙孟頫和楊維楨等,都曾是青龍鎮(zhèn)的座上賓。米芾澤古功力最深,又沉著痛快,為元代上海縱逸書風開風氣之先。
北宋后期書家中還有一位擅長行書的沈遼。沈遼祖籍錢塘但宦居上海華亭,在蔡襄以后的一段時間書名甚隆,傳世作品《動止帖》現(xiàn)藏于上海博物館,也為上海書法史增添了一道亮色。
趙孟頫成為上海書壇的第一座高峰
元代中晚期才是上海書壇的第一座高峰。因為上海烏泥涇人黃道婆的才華,使得松江的棉紡織業(yè)空前繁榮。1354年松江升為華亭府,次年改為松江府,成為太湖經(jīng)濟圈中的閃耀明珠——繁榮的經(jīng)濟為文化的興盛提供了有利條件。
因為趙孟頫的夫人管道升是江蘇青浦(今屬上海)人,所以趙孟頫雖籍貫浙江吳興(今湖州)卻是上海的女婿。趙孟頫五體兼善,行草杰出,受到皇室貴族和在野文人的同聲贊譽。趙孟頫在上海及周邊地區(qū)留下《大寶國圓通寺碑》《資福寺記》《千字文》等書跡,可見“趙體”得到上海人的仰慕與傳揚。若說上海地區(qū)包攬了整個元代書法的主要成就,不算夸張。
趙孟頫去世后上海地區(qū)書家中較著名的有曹知白、黃公望和道士張雨。曹知白為松江豪富,藏法書墨跡數(shù)十百卷,楷書精密;黃公望為江蘇常州人,但晚年在松江居住十年之久,《富春山居圖》也是他80歲左右在松江完成。雖然黃公望書名被畫名所掩,但其書法剛健落拓,很是可觀。張雨生于浙江錢塘,早年與趙孟頫情誼交好,20歲入茅山為道,60歲還儒后隱居杭州、往來三吳(包括上海松江),書風超然清邁,62歲所書《臺仙閣記卷》現(xiàn)藏上海博物館。
元末反元烽火四起,但松江因為地處海隅反而相對安定,因而涌現(xiàn)諸多書家,分作三派:一派以倪瓚、王蒙、陸居仁等為代表,遵循趙孟頫的師古宗旨;一派以楊維楨為代表,尋求奇譎狂縱;一派以倪瓚為代表,屬高逸隱士一流。其中楊維楨是松江地區(qū)文人群體的核心,他擅長以凌亂錯落、跳蕩激越的狂縱書風,表達超越凡塵的倔傲性格。
“二沈”“臺閣體”及董其昌的“云間書派”
“臺閣體”“吳門四家”和“云間書派”是明代書壇的三大部分,都和上海關系密切。先說“臺閣體”。由元入明的書家中顯名的有擅長草書的宋克,此人雖出生在吳門但?;顒佑谒山T儆猩瞄L草書的松江華亭本地人陳璧、沈粲和張弼??瑫怀龀删驼呱蚨纫彩撬山镜厝?,沈度以擅長書法入翰林,因深受明成祖喜愛而官位顯赫。明洪武到成化年間近一個世紀“臺閣體”風靡朝野,追求端整雅麗、雍容華貴的書法風格,沈度、沈粲兄弟即始作俑者。
與“臺閣體”對應的是“吳門四家”,以祝允明、文徵明、王寵、陳淳為代表。他們主要活動于蘇州吳門,此時的上海書壇雖也有張弼、陸深等,但整體被映襯得有些暗淡。直到莫如忠、莫云卿父子上追“二王”,擺脫吳門書風另立新門戶,才有了后來松江人董其昌領銜的“云間書派”。董其昌為明萬歷進士,結(jié)交廣泛,遍臨書跡,追求寓雋秀于樸茂蒼拙的高古格調(diào),墨跡傳世之多為有明一代書家之冠。除了董其昌,“云間書派”的主將還有華亭人陳繼儒,此人是董其昌的畢生摯友,之后則是徐階、趙宦光等,以及后期“云間書派”最風光的沈荃。
“館閣體”的沒落和金石考據(jù)之風的興起
清代的書法風格受兩位皇帝影響??滴醯巯矚g董其昌的書法,董派傳人沈荃、王鴻緒因此受到重用。然而在康熙末到乾隆初,朝野上下以松江人張照為代表,開始不滿董派書風的輕薄秀俗。加之乾隆帝更喜趙孟頫,“崇董”風氣遂轉(zhuǎn)為“尊趙”。同時結(jié)合歐、顏、柳諸家,逐漸形成用筆豐滿、結(jié)字平穩(wěn)、章法均衡的“館閣體”,但也因千人一面、萬人雷同被后世詬病。
清初碑學逐漸興盛。乾嘉至道光年間,阮元、包世臣雖不是上海籍書家,但對后來上海青浦書家王昶、晚年在松江講學并成為一代學者領袖的錢大昕以及在上海龍門書院任主講的劉熙載影響很大,這些人也都成為晚清碑學書派中響當當?shù)娜宋?。其中還包括留居上海雖不久,但對上海藝壇影響深遠的碑學主將趙之謙。
碑帖融合的近現(xiàn)代海派書法
1843年上海開埠,東西方文明在此交匯,上海一躍而成為東亞最大的城市。當時極負盛名的一大批書畫家陸續(xù)來上海謀生,且名利雙收,近現(xiàn)代海派書法也由此崛起。
碑學大興之后,表面上看似水火不容的碑與帖,卻在近現(xiàn)代的“海派”中肆意出超強的生命力。以沈曾植、吳昌碩、曾熙、李瑞清等為代表的碑學大家,自我修為的同時影響了一大批人,追隨者不計其數(shù),吳昌碩更是以海派書畫巨擘的身份影響了其時的中國書畫風氣,有籠罩大江南北之勢的雄威。陳師曾、王一亭、齊白石、潘天壽、沙孟海、錢瘦鐵、王個簃、諸樂三等無一不受其影響。由此,具有金石氣象的書風,不僅博得了當時藝術市場的青睞,更是將上海打造成了碑學書法重鎮(zhèn)。加之20世紀初期結(jié)社、出版、辦展、教育等一系列相關產(chǎn)業(yè),共同打造出藝術發(fā)展的繁榮局面。
再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以沈尹默為代表的帖學大師,舉起了近現(xiàn)代帖學復興的大旗。沈尹默、潘伯鷹、白蕉等為近現(xiàn)代書壇回歸帖學傳統(tǒng),作出了歷史性貢獻。與先前的碑學重鎮(zhèn),共同構(gòu)筑起近現(xiàn)代書法毫無爭議的高地。雙峰爭高,雖異而互不相害,可謂近現(xiàn)代書壇的一大奇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