邸書龍 陳艷艷
摘? 要:建筑與家具相互影響,關系緊密,家具常以建筑為創(chuàng)新設計的靈感來源。長期的歷史積淀,讓徽派建筑馬頭墻形成了獨特的造型藝術特色,其中有表現馬頭墻造型空間層次的重疊性;凸顯馬頭墻造型節(jié)奏靈活的韻律性,以及展現馬頭墻造型哲學內涵的樸素性。將徽派建筑馬頭墻造型特性以線的形式予以轉化,并在長凳與長桌兩件家具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加以運用?;张山ㄖR頭墻造型特性與家具相融合,有助于徽州地域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也為中國家具行業(yè)擺脫當下困境,設計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提供重要借鑒與參考經驗。
關鍵詞:馬頭墻造型;轉化與應用;現代家具
家具行業(yè)的突破點在哪里?這是很多現代家具設計師不斷思考的問題。目前國內外家具行業(yè)競爭激烈,家具產品同質化現象普遍,家具品牌競爭力不足等問題較為突出。引起這些問題產生的原因有很多,其中缺乏本土文化特色是較為顯著的原因之一。
一件合格的家具應該是一件有著深厚文化背景的藝術品。文化既能讓家具衍生出新觀念、新功能、新風格,也能讓現有家具市場存在的矛盾重新獲得平衡與超越。中國地域文化形式多樣,其中徽州建筑文化是重要的一部分。建筑與家具結構形態(tài)上的做法相似,家具常以建筑構件作為設計的靈感來源,所以它的發(fā)展變化始終受到建筑的影響。徽派民居建筑是明清時期形成的一種具有徽州地域特色的民間建筑。其中,“白墻黑瓦”的馬頭墻是徽派民居建筑重要的建筑構件,歷來受到不同領域設計師的青睞,而將其與現代家具設計相結合,能夠設計出具有文化性、藝術性以及競爭性的產品。
一、徽派民居建筑馬頭墻概況
(一)發(fā)展現狀
馬頭墻作為徽派建筑構件中重要組成部分,它是徽文化得以傳承的重要載體?,F存較為完整的徽派建筑以安徽黃山的西遞、宏村最具代表性。徽派民居建筑的構件有多種造型樣式,而馬頭墻是重要代表之一。
當下,馬頭墻在服裝、產品等領域受到國內外設計師的關注與喜愛。如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就是借助馬頭墻造型特性來表現中國江南建筑文化特色。對于所有傳統文化元素的傳承與再利用,創(chuàng)新都是根本途徑。馬頭墻的造型藝術特性是對徽派建筑文化內涵的概括,也是現代設計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的靈感來源?!霸凇幕瘡妵啊訌娢奈锖头俏镔|文化遺傳保護利用的號召下,合理開發(fā)與傳承徽派建筑文化資源,讓其‘活起來、‘用起來勢在必行?!盵1]
(二)徽派建筑馬頭墻造型功能與分類
徽派建筑馬頭墻造型的功能主要是用來防火。由于古代徽州地區(qū)山多地少,人土地間的矛盾較突出,導致房屋間距較小。當一家發(fā)生火災后,往往會牽連周圍鄰居,進而造成巨大損失。為了預防火災,減少損失,徽州地區(qū)的民居建筑便大量出現了馬頭墻。但隨著防火技術的提高,馬頭墻以防火為主的功能減弱,進而衍生出防風、防寒以及裝飾建筑主體等多項功能。其中,裝飾成為當下馬頭墻的主要功能,其它功能要么消失,要么被現代技術替代。
馬頭墻厚度為20cm~30cm,外部墻體輪廓以階梯狀逐漸降低高度,墻脊沿著水平方向延伸,并且末端呈翹角狀,或墻脊呈現圓弧面,但圓弧面的墻脊較少。馬頭墻墻脊頂面用磚石橫向壘筑,覆蓋黑色小瓦片,然后在墻脊末端安裝印斗式、坐吻式、雀尾式、朝笏式等造型各異的座頭,它們是房屋主人精神追求的外在表現,所以個人化、社會化以及世俗化的特點較為突出。
二、徽派建筑馬頭墻造型藝術特性
徽派建筑馬頭墻造型在發(fā)揮功能的同時,也表現出多種特性,主要有重疊性、韻律性以及樸素性。
(一)重疊性
“重疊是空間中建立元素關系和結構關系有效的利器,是營造空間層級和視覺元素層級表現空間感最有力的手段,亦是對局部元素的創(chuàng)意發(fā)揮預留一定的空間和連接局部與整體視覺表現的形式美?!盵2]可以簡單地認為,重疊是不同元素之間的相互遮擋或疊加時,產生的遠近感和層次感的空間視覺錯覺?;张山ㄖ\用馬頭墻保護建筑內部木質結構不受損壞,其墻體高大垂直、平整光滑,而且高出屋頂很多,屋頂被隱藏在墻內,同時墻體沿著屋頂坡度漸漸降低。在以徽派建筑為主的徽州古村落中連續(xù)不斷出現的馬頭墻展現出鮮明重疊性。馬頭墻有規(guī)律的重疊,相互遮擋、排列有規(guī)律,讓徽派建筑具有空間層次感,增強了視覺效果。
絕大多數徽州民居的屋面被橫向安放的正脊分為前后兩個坡面。此時,馬頭墻聳立在屋面左右兩側,沿著屋面坡度呈水平階梯狀逐漸跌落高度。與一般房屋山墻不同,馬頭墻高出屋面,并將屋面全部擋住,隔絕了左右相鄰建筑之間的聯系。另外,馬頭墻體量各不相同,按照階梯層數可分為一層、二層、三層、四層,最多五層?;罩菝窬咏ㄖ酁槎踊蛉龑?,最多也就四層,但有的徽州民居建筑因為設有前后廳堂,體量相對于普通民居要大很多,從而導致馬頭墻的層數增加至五層。馬頭墻造型可概括為“一”字形,而當無數“一”字形按照規(guī)律出現在建筑中時,就會產生明顯的重疊性(如表1)。
馬頭墻造型所展現出的重疊性在遵循變化規(guī)律的基礎上形成一種空間秩序感。相似元素大量且有規(guī)律的重復疊加出現本身就具有美感,所以馬頭墻不會因為重疊式的造型方式而顯得枯燥乏味,其墻頂覆蓋相同的黑色小瓦片,以近乎相等的距離從上到下逐層排列。相似的造型形態(tài)在不同的墻體上排列使用,產生層次分明的疊加效果,從而帶來獨特的藝術效果。
(二)韻律性
“韻律是建筑形式美的基本法則之一,在造型藝術中發(fā)揮著重要作用。”[3]“自然界以及社會的很多現象中都存在規(guī)律的重復和有秩序的變化?!盵4]建筑的韻律性常會借助對建筑構件的處理來展現,并與建筑的結構形式完美結合。馬頭墻是徽派民居建筑結構的重要構成部分,其韻律性的表現形式常以直線與曲線的方式實現。線條是人類表達自身情感和體驗的手段,也是展現建筑韻律性的重要元素。馬頭墻造型中的直線給人帶來極富韻律性的視覺體驗,尤其當大量水平直線反復出現在建筑頂部時,不但拓展了建筑向外的空間,更彰顯了建筑整體的韻律性。從高處俯瞰徽州古村建筑,自上而下、高低起伏的馬頭墻給人帶來強烈的韻律之美。此時,馬頭墻造型中的直線早已不是冰冷的建筑幾何線條,而成為展現建筑韻律性的重要方式(如圖1)。
與直線相比,曲線作為空間中靈活且多變的造型元素更容易讓人獲得愉悅感,也更容易讓人接受。安東尼·高迪(Antoni Gaudíi Cornet)曾說:“直線屬于人類,而曲線歸于上帝?!盵5]曲線自帶韻律性,給人帶來婉轉柔美且不拘一格的視覺印象。馬頭墻造型中略微翹起的墻角,打破了平直墻線給人帶來的平穩(wěn)感。與高大厚重的墻體相比,輕靈的翹腳讓馬頭墻造型增添了“俏皮”感,使其具備了更多生活氣息。另外,略微翹起的墻角又具備了一定的視覺導向性,它將人們的視線引向遠方,喚起對家人的思念之情。巧妙的造型形象與精湛的加工技術讓原本靜止的馬頭墻在視覺上產生律動感。眾多聳立在徽派民居建筑屋頂兩側馬頭墻,構成龐大的馬頭墻群,從遠處觀看猶如一群脫韁的野馬,讓人產生極強的動感,展現了徽州人奮發(fā)圖強、生生不息的精神追求。
(三)樸素性
馬頭墻造型的樸素性主要體現在墻體裝飾對中性色的運用上。盡管這些色彩看似簡單樸素,但卻蘊含著深刻的哲學內涵,與徽州人生存環(huán)境密切相關。絕大多數徽州人偏愛中性色(黑白灰),它們是一些純度低,不帶有任何色彩傾向,讓人感到舒適、安靜,且十分低調的無彩色。中性色的特征符合徽州人折衷調和的處世態(tài)度與心理需求。馬頭墻造型的外部色彩幾乎都保持一致,在外人眼中毫無差異,從而避免了被心懷不軌的人惦記,危害房屋主人與家人安全。此外,也抑制了人與人之間相互攀比的風氣,維護了社會秩序的穩(wěn)定,受到人們的普遍擁護與贊揚。
馬頭墻對中性色的運用與中國傳統文化觀念和哲學思想的影響密不可分,其中黑色神秘沉穩(wěn),讓人產生無限的空間遐想;白色空靈純凈,讓人產生特有的虛幻美;而灰色則是黑白相互滲透后的產物,是歲月流轉的見證,具有斑駁陸離之感。中性色的使用讓馬頭墻造型的樸素性更加明顯,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理想狀態(tài)。馬頭墻造型經過長時間沉淀形成了一幅永恒、美麗且樸素的水墨畫卷。驗證了莊子的“樸素而天下莫能與之爭美”[6],展現了道家思想中的樸素觀念,同時也是對老子《道德經》中“五色令人目盲”[7]思想的繼承發(fā)展,這些傳統美學思想對馬頭墻造型樸素性的形成產生了重要影響。從而使馬頭墻造型在選擇色彩時會主動避開艷麗多彩顏色,而追求樸素的無彩色。另外,古代民居建筑的建造受到封建等級制度的約束,不能隨意僭越,否則會受到嚴厲懲治,這也成為馬頭墻造型樸素性產生的重要原因。經過長期的歷史演化,馬頭墻造型所蘊含的傳統觀念在整個徽州地區(qū)根深蒂固,并且徽州的文化傳統、風水理論和哲學思想讓徽州人養(yǎng)成了“中庸”的處世之法。
三、在現代家具中的線性轉化與應用
(一)馬頭墻造型藝術特性的線性轉化。
設計不是對中國古代建筑造型元素的簡單復制與嫁接,而是一種繼承與創(chuàng)新。以線性方式展現馬頭墻造型藝術特性,并與現代家具設計相融合,不僅能推動徽州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更能增加現代家具的內涵、提高現代家具的競爭力,減少對西方設計文化的依賴。
“線條是宇宙萬物在人類視覺中構成形象的基本要素,極短的靜止的線條就是點,排列的線條又形成面?!盵8]線條能夠概括馬頭墻造型特性,并歸納出與家具設計相符合的元素符號。無論是繪制草圖還是刻畫形態(tài),家具設計都離不開對線條的應用。當多組橫向線條的排列組合能使馬頭墻像音符一樣,產生上下起伏的律動感。馬頭墻在保留了原本輪廓特征的前提下,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線性組合藝術。設計是對傳統文化印記的繼承和創(chuàng)新。此時馬頭墻原本復雜的座頭早已消失,但高低起伏,層次分明的節(jié)奏感卻依然存在(如表2)。
(二)徽派建筑馬頭墻造型藝術特性的實踐應用
馬頭墻造型以線的形式抽象與概括后,原本復雜的造型轉化成簡潔的線元素,其重疊性、韻律性以及樸素性也在線條表現下變得更加清晰。馬頭墻造型特性的實踐應用主要以長凳與長桌為例,具體內容如下:
1.長凳
古典家具的許多細節(jié)顯示出對古建筑構件的借鑒與模仿,雖形態(tài)有所變化,但在功能與造型效果上有異曲同工之妙。如圖2,長凳造型靈感來自徽派建筑中的美人靠。美人靠是徽派建筑構件的一部分,具有很強的實用性,不僅可以分隔空間,還可以提供休息功能,它的存在讓建筑布局形式變得豐富且富于變化,而它巧妙的造型形態(tài)和濃厚的文化韻味至今仍被廣為延用?;罩菝窬又械摹懊廊丝俊?,是一種下面安裝長條凳,并與上方欄桿相連的木制建筑構件。因為向外延伸出的靠背與鵝頸相似而得名。這種椅子采用流暢的曲線設計,與人體的輪廓線相符合,依靠而坐時非常舒適。
長凳最多能容納三個人,凳面左右兩邊跨度較大。長凳在借鑒“美人靠”結構特征的基礎上,與簡化后的馬頭墻造型相結合。馬頭墻經過抽象提煉后,被提取成末端翹起的直線樣式,然后應用到長凳靠背與扶手兩處。長凳靠背的重點在于展現馬頭墻造型的重疊性,并以階梯狀由高到低排列,整體呈現非對稱形態(tài),同時與扶手相互呼應。長凳靠背共分為上下兩層,其中橫材和豎材的粗細相等,以圓柱十字榫卯結構交叉,并與長凳座面垂直相連。長凳座面采用整塊北美黑胡桃木實木大板制作而成,同時利用蒸汽加熱彎曲工藝使長凳座面一端彎曲翹起,形似簡化后的馬頭墻。蒸汽加熱彎曲工藝是現代家具制造中常用的一種方法。蒸汽彎曲是在木材上使用蒸汽讓木材更具柔韌性的過程。然后,木材可以依靠模具自由彎曲,并獲得制作家具時所需的形狀。蒸汽加熱彎曲工藝使長凳整體造型簡潔、線條自然流暢,并且有效地保留了木材紋理的完整性與美觀性。長凳腿部被設計成圓角形的長方體,然后將長凳座面從底部架起。從長凳側面觀看,三組凳腿如同徽派建筑庭院的拱門一樣,具有層次感(如圖3)。
2.長桌
長桌造型簡潔、結構合理、比例勻稱、原生木材與傳統榫牟工藝相結合,強調物盡其用,放棄復雜的裝飾構件,給人以直觀明快之感。長桌整體造型突出線條感,在吸收與借鑒明式家具制作特征與方法的基礎上,刻意減弱功能性,凸顯藝術性。不管是較大的支撐構件,還是較小的裝飾造型,都非常簡潔流暢。桌子構件的長短、粗細,都追求對比與統一的視覺效果(如圖4)。
康定斯基在《康定斯基論點線面》中曾提道:“依賴于對藝術單個的精神考察,這種元素分析是通向作品內在律動的橋梁?!盵9]設計師容易被外界復雜的信息所迷惑,但只要靜下心來,從設計的根本元素查找,就能得到新的啟發(fā)。長桌以線條作為主要的造型方式,通過長短線條的相互融合,線與面的交叉拓展了空間的層次感。
為增加藝術性與趣味性,研究人員選取長桌一角降低高度,并在該位置加入三組簡化后的馬頭墻造型元素。中國傳統數字觀念認為“三”表示天、地、人,是一個很特別的數字,代表尊貴。三組馬頭墻造型沿著桌面切角的傾斜角度,長度逐漸縮短,并且每個馬頭墻造型之間產生約2cm的間距,底下形成一個空間。此時,該位置可以用來支撐書、iPad、手機等小型物品平穩(wěn)站立。盡管長桌藝術性被加強,但功能性也不能缺失。藝術性與功能性的結合,讓長桌避免了只注重藝術性而忽略功能性的弊端,而長桌整體與局部的不對稱性,使其在視覺上造成失衡之感。馬頭墻造型與長桌之間不同比例的搭配組合,產生鮮明的裝飾藝術效果。長桌的基本結構被設計成直棖加豎棖,無束腰條,桌腿上粗下細,直徑被最大限度地縮小。這種簡潔的結構讓桌子的線條感更加突出,進一步展現了線條流暢的藝術美(如圖5)。
四、結語
家具與建筑關系密切,使得家具設計能從建筑設計理念中挖掘出諸多可用的創(chuàng)新方法。馬頭墻作為古代民居建筑中不可缺失的構件,不僅具有防火、裝飾等功能,還是徽州文化得以延續(xù)與傳承的重要載體?,F代家具與馬頭墻造型相結合的方式有很多,并且展現的設計效果也與眾不同。本文將馬頭墻造型藝術的重疊性、韻律性以及樸素性在現代家具設計中進行線性轉化,并以長凳與長桌為實踐應用案例,在表現馬頭墻造型特色與文化內涵,探索其傳承與發(fā)展新方法的同時,也為現代家具提高設計創(chuàng)新力,增強市場競爭力、打造具有中國家具特色的品牌提供設計方面的借鑒參考。
參考文獻:
[1]陳映芬,饒靈珊,呂煒亮,郭瓊.貴州苗族服飾藝術特色在家具設計上的應用[J].包裝工程,2021(6):220-225.
[2]設計圈.設計中重疊手法表現的意想不到美[EB/OL].[2019-11-27].https://m.sohu.com/a/356748948_161378?_trans_=010004_pcwzy.
[3]鄭崴崴.建筑韻律的設計要點[J].民營科技,2010(6):280.
[4]屈明嬌.編織藝術形態(tài)語言在室內空間設計中的轉化與應用研究[D].成都:西南交通大學,2017.
[5]徐安瀾.浮世繪圖案在現代女裝設計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東華大學,2021.
[6]劉仁義,張靖華.安徽民居色彩成因及其文化內涵研究[J].工業(yè)建筑,2010(5):146-148.
[7]席景霞,章程.徽派建筑馬頭墻元素價值研究[J].安慶師范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1):124-127.
[8]楊英杰.書法藝術的線條美[J].天水師范學院學報,1991(2):143-145,118.
[9]吳福壽.論華嵒山水畫中的現代構成要素[J].藝苑,2021(2):87-90.
作者簡介:
邸書龍,博士,六盤水師范學院講師。研究方向:室內設計與家具造型、產品設計與數字媒體理論研究。
陳艷艷,碩士,六盤水師范學院教師。研究方向:裝飾藝術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