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玩轉”一個直徑僅五六微米的高分子微球,讓它抓取血液中的疾病標志物,提升體外診斷技術的水平?上海交通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李萬萬團隊針對這一難題探索了18年。
李萬萬團隊在國際上率先提出量子點熒光編碼微球的膜乳化法制備策略。他們用了十年的時間研究怎樣“馴服”光。通過迭代實驗,使用量子點作為編碼元素,對發(fā)光材料的結構進行改變,讓量子點“聽話”地進入微球,并長期穩(wěn)定地居住。科研成果與轉化落地的距離經歷了從“0”到“1”的科研階段。這條科研成果轉化之路,他們摸索了近8年。
在實驗室和工廠的往返之間,團隊成員博士后劉心怡找到了科研和實踐之間的平衡點:“當我們做成果轉化的時候會遇到一些具體的科學問題,這些問題背后的機制或它延伸出來的創(chuàng)新應用,能給我科研的靈感和方向?!?/p>
2023年10月的一天,李萬萬一改往常嚴肅的表情,高興地拿回一摞醫(yī)療器械注冊證。“也就是那一天,我心里的一塊石頭終于落地了!我們這么多年的努力終于有了收獲。”劉心怡說。她同時表示,這塊石頭是他們科研轉化道路上的一塊基石,以后還有更長遠的路要走。
(選自《中國青年報》2024年4月8日)
◆素材解讀
1.科學探索。科學探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需要團隊合作的力量、足夠的理論支持和漫長的探索。李萬萬帶領研究團隊,用十年時間完成理論研究,又用八年時間讓科研成果落地,實現(xiàn)從“0”到“1”的突破。
2.大膽推測。研究人員敢于大膽推測,使用量子點作為編碼元素,對發(fā)光材料的結構進行改變,這種合理大膽的設想是科學研究的重要前提。
◆適用話題
科學探索 大膽推測 小心求證 創(chuàng)新運用
【王博/供稿】